十指春風,一繡千年。青海各族刺繡藝人用靈巧的手指創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30萬各民族刺繡藝人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青繡」是展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綠色發展、民族文化的窗口,更帶動了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在「青繡」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青繡」代表性傳承人和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展現了「青繡」的風採和魅力。
繡娘繡制土族盤繡。
繡娘展示蒙古族刺繡。
刺繡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遺項目湟中堆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喬應菊
1960年出生的喬應菊,從小就興趣廣泛,刺繡、剪紙樣樣精通。1984年她開始學習農民畫,成為湟中縣第一批農民女畫家之一,1991年正式拜師學習堆繡。她從事堆繡逾30年,博採眾長。為拓展堆繡的體裁空間,她創新性地用堆繡表達中國工筆畫中的人物仕女、花鳥,專心鑽研堆繡技藝,在堆貼、配色、上色等方面有著獨到技巧,她的原創堆繡作品《大觀園》《唐蕃古道》《彩雲追月》等在省內外收穫多項殊榮。
河湟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志桃
王志桃是海東市平安區指間繡坊負責人,起初學刺繡的時候,王志桃騎著自行車去平安縣城職業培訓學校學習。在她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下,2020年,被評為河湟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全省最年輕的青海刺繡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在做好傳統技藝傳承人的同時,探索「青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動更多繡娘過上了背著娃、繡著花、養著家的幸福新生活。
熱貢藝術(堆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夏吾當周
夏吾當周13歲開始繪畫,從小就鍾愛唐卡繪製藝術,創作的作品栩栩如生。憑藉對熱貢藝術的熱愛和對堆繡技藝的執著研究,近十年,夏吾當周免費培養堆繡學徒40餘人。
夏吾當周引入了當下流行的私人訂製理念,根據客戶需求製作創新堆繡作品。他將山水畫及各種動物圖案與裝飾品、錢夾、背包等融合製作堆繡用品,受到市場的認可。他給傳統的熱貢藝術注入清新之風,創造出「青繡」中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從內容和形式上引領堆繡從傳統的民俗工藝躋身全新藝術殿堂。
貴南藏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日毛吉
作為貴南藏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日毛吉在刺繡中從選圖、剪制、針法、走線等方面潛心研究,刺繡技藝和水平不斷提升。為傳承和發展貴南藏繡,日毛吉經常給當地學生、周邊村莊婦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授貴南藏繡製作的技術和技巧,並免費為學員和周邊婦女提供裁剪好的藏繡花樣和底樣。日毛吉先後培訓了1600多名學員,讓貴南藏繡以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海西蒙古族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才華
蒙古族刺繡是代代相傳的藝術,圖案中的一針一線都是歲月沉澱的反映和精湛技藝的展現。才華是海西蒙古族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那達慕」州級傳承人。2007年,她毅然辭去工作,重新拾起德都蒙古刺繡技藝和民族服飾剪裁技藝。
才華從事蒙古族刺繡已有十多個年頭,她的刺繡作品種類繁多,大到蒙古袍、蒙古坎肩,小到各式各樣的包包、繡片,每一件繡品都保留了蒙古族古老的紋樣,展現了蒙古族最樸實的特色。在2019年青海省第二屆「民族團結進步」青海刺繡精品展暨刺繡大賽中,她的作品榮獲三等獎。
熱貢藝術(刺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更藏措
更藏措是同仁縣巾幗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4年,更藏措成立婦女之家,著手發展當地的熱貢刺繡,免費給周邊的女性教授技藝。2017年6月,更藏措成立同仁縣巾幗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專業合作社,全方位培養繡娘和熱貢藝人。
截至目前,巾幗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專業合作社舉辦過三十多期婦女手工製品培訓班,317人成功就業。更藏措創辦的合作社正帶領著繡娘們創業致富,用她們勤勞的雙手,將熱貢藝術發揚光大。
全省各地刺繡藝人比拼指尖技藝。
「青繡」紋樣。
青海刺繡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群研修培訓。
首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
湟中縣馬蓮花民間工藝文化傳承有限公司
湟中縣馬蓮花民間工藝文化傳承有限公司為首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工坊法定代表人陳玉秀打造了獨具匠心的「青居陳」「馬蓮花」手工刺繡品牌,為傳承民族刺繡技藝、解決當地農村留守婦女及殘疾人居家就業、脫貧致富發揮了積極示範帶動作用。
工坊吸納當地傳統刺繡手工技藝人才,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創建互動互帶的「青繡」藝術人才隊伍,有效保護了刺繡技藝的傳承,促進了刺繡技藝的發展。工坊現帶動就業1000餘人,生產的「馬蓮花」 「青繡」抱枕、披肩、圍巾、臺布、桌旗等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遠銷日、韓、美等國,成為「青繡」新名片。
青海素隆姑文化旅遊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青海素隆姑文化旅遊產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企業+基地+農戶+能人+市場」的模式,在互助土族自治縣4個鄉鎮設立基地和扶貧車間,輻射帶動全縣2000餘名農村婦女參與手工刺繡品製作。近年來,工坊研發新產品200餘種,開設國內外專櫃和代銷點二十餘處,與國際公司合作產品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市場。
今年以來,工坊調整經營策略,通過鼓勵刺繡藝人分散居家製作,派發訂單讓繡娘們憑藉精湛的技藝實現在炕頭掙錢。2020年上半年,工坊共接訂單5萬餘件,刺繡藝人月均收入達2000元。
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 「青海100」文旅體驗店,在威遠鎮、丹麻鎮等鄉鎮建立生產基地25處,已成為當地助推脫貧致富的重要引擎。2019年,工坊實現收入570萬元,貧困繡娘補助發放達150萬元,幫助班彥村以入股盤繡園的形式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工坊作為「青繡」行業示範企業,通過研發新產品、微信在線培訓指導、拓展線上銷售渠道等措施,擴大銷售規模,推動著「青繡」產品提檔升級。
貴南縣仁青藏文化藝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貴南縣作為著名的藏繡生產基地,有著傳統藏繡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藏繡文化基礎。2006年,從貴南縣沙溝鄉走出來的仁青加將原屬於藏族服飾的藏繡技藝升級為獨立呈現的藏繡作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2015年,仁青加創立貴南縣仁青藏文化藝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並建設了藏繡研發基地,工坊改進創新了傳統藏繡手工藝,融入新的元素,讓藏繡文化更加豐富,使藏繡產業得到較快發展。
民和銀龍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民和銀龍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我省首批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工坊將土族刺繡培育成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研發推出了「生命之花」系列產品。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三川地區,刺繡產業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工坊先後被評為「河湟刺繡」省級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青海省文化旅遊產品展銷店等,有力助推了當地脫貧攻堅和經濟發展。
循化聖駝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
循化聖駝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鎮等鄉鎮創建了多處家庭生產基地,形成了產、加、銷為一體的新格局,打造了撒拉族手工刺繡品牌。近年來,工坊挖掘撒拉族民俗特色,加快民族特色產品、促進文化旅遊業的快速發展,與「拼多多」達成訂單協議,加工製造傳統民族刺繡品、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旅遊產品等,將合作社與貧困效益聯結,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吳夢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