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名人看重慶|一朵胸花繡千針 貧困留守婦女學非遺變身鄉村繡娘

2020-12-24 上遊新聞

離酉陽縣城70餘公裡的深山裡,有一個地方叫車田鄉小寨村。村裡一棟木結構院落的房簷下,十幾名苗家鄉村繡娘正牽著各色絲線,在花架上輕挑細繡。院落裡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酉陽縣婦聯巾幗精準扶貧苗繡扶貧工坊。

「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看重慶」活動,10月16日下午冒著大雨來到這裡,「繡娘」們的風採留在了網絡名人的鏡頭裡。

坐在前排展示苗繡技藝的,都是技術精湛的繡娘,一身苗裝的劉子蓉就是其一。她專注的繡著花片,每四片花片湊成一朵胸花,而每朵要繡一整天。「一朵胸花繡千針。」劉子蓉告訴網絡名人,線下遊客和線上買家購買到的「酉州苗繡」,都是當地婦女純手工繡制,具有收藏價值。另一方面,這些面繡背後,包含了當地貧困留守婦女脫貧致富的決心和努力。

劉子蓉年輕時在外地工廠上班,還有2個孩子在讀書,家裡的老人照顧不過來,她只好回老家車田鄉照顧老小。車田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常年雲霧繚繞,被人譽為「雲端上的山鄉」。這裡民風淳樸,前些年,留在家的婦女增收的途徑並不多。

「孩子的學習生活開銷,是家庭的最大壓力。」劉子蓉說,她家也因學致貧。為增加收入並學習到一技之長,2017年,劉子蓉成為這間苗繡工坊學員,有幸結識了「酉州苗繡」傳承人、渝東南第一苗繡大師陳國桃。她和姐妹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由此發生變化。

「為傳承苗繡非遺文化,讓山裡的婦女走出貧困,陳老師辭去工作,放棄年薪,走鄉串戶,動員姐妹們來學習。」就這樣,陳國桃的誠意打動了劉子蓉。同時,凡來參加培訓的婦女,不交學費不說,每天還能得到相應補貼。

近幾年,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下,工坊迎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就這樣,劉子蓉在家門口就業,成為了這間工坊的手藝人。每月按件計算工費,通常情況下,每月至少增收1000多元,總體年收入超過1萬元。劉子蓉和姐妹們繡出的繡片,通過加工,變成了髮夾、胸針、汽車掛飾、香包等,色彩斑斕,成為了酉陽桃花源、酉陽龔灘古鎮以及張家界景區的熱銷旅遊產品。

今年夏天,劉子蓉還當起了工坊講師,跟姐妹們一道,培訓了上百名來自周邊村落和區縣的貧困留守婦女。這項非遺文化帶給她的,不僅是增收致富的意義,還豐富了她的生活和興趣。

網絡名人們了解到,這間苗繡扶貧工坊建成以來,採取「公司+基地+鄉村繡娘」的模式,挖掘和培訓民族手工藝品傳承人,重點培訓貧困婦女、聾啞學生、殘疾人等困難人群,共培訓貧困留守婦女等516名。帶動324名貧困、留守婦女脫貧致富,讓她們在扶貧工坊或居家實現就業。

這裡的苗繡產品目前已成功申報自營出口資格,「酉州苗繡」入選第一批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投稿郵箱:syxw@vip.163.com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新宇 李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彝繡技藝培訓 託起5000餘名貧困婦女的脫貧奔康夢
    結業回到家後,這100多名繡娘將轉變身份,從學生變成「老師」,以點帶面,一人負責培訓50人,把自己所學習到的彝繡技藝知識,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所在移民安置點裡居住的彝族婦女。「各單位的愛心幫扶,讓我們對彝繡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高質量交出滿意答卷,從今年6月開始,由州婦聯牽頭,各縣市婦聯組織,讓全州7個未脫貧摘帽縣的26個移民安置點內的貧困婦女參與到彝繡技藝學習中來,學習培訓合格後,每個婦女都可以接收訂單,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得勞動收入。」
  •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2020-10-16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巧手繡出新希望
    「東鄉繡娘」走秀國際時裝T臺「以前都是在家繡繡小物件,沒想到能賺錢養家,還能走到這麼大的舞臺。」楊梅蘭臉上自然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她是東鄉繡坊的一名繡娘。這場公益時尚盛宴,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聯合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牽手中國時尚設計大師張肇達,打造的「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公益品牌。
  •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公益品牌發布 碧桂園讓公益插上時尚的...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聯合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牽手中國時尚設計師張肇達,打造「天才媽媽X東鄉繡娘」公益品牌。10名東鄉繡娘首次走出大山,穿上非遺時裝,登上時尚大秀的T臺,綻放鄉村振興「她力量」。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
    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月的貴州天氣還是很溫暖的,在這樣的天氣裡,特別適合去旅行。汽車在大山中穿行,不知道翻過了多少座山,終於到達了三都縣中和鎮塘州小區安塘村。
  • 針為筆線為墨 她巧手繡出農村婦女創業之路
    在學習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亂針繡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做人物肖像時,雖然看起來很細膩,但是面部缺乏立體感,皮膚沒有彈性,色彩不夠柔和。我拿著自己的作品拆了繡、繡了拆,經過不斷研究和創新,終於讓我摸索到解決方案。現在,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都很細膩、傳神。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保護傳承「青繡」 助力脫貧攻堅
    為傳承和發展貴南藏繡,日毛吉經常給當地學生、周邊村莊婦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授貴南藏繡製作的技術和技巧,並免費為學員和周邊婦女提供裁剪好的藏繡花樣和底樣。日毛吉先後培訓了1600多名學員,讓貴南藏繡以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 這位錫繡繡娘手真巧,繡出的二維碼可識別
    苗族繡娘王梅儘管才48歲,但苗族繡娘王梅覺得自己已經不年輕了。做針線活時,她得帶上眼鏡,才能看清細如髮絲的線,並準確地挑起來。一針又一針,面前一塊30x10釐米的繡片,她花了幾個月,那件最得意的衣服,則繡了近3年。見過的圖案都繡過了,但微信的二維碼新鮮又神秘,這讓她來了興趣。於是,這位還不太會說漢語,走路也常常迷路的苗族婦女,硬是把兒子微信的二維碼列印出來,然後一針一針地繡。拿手機一掃,還真能識別,這讓她開心不已。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 苗繡出山 繡出未來
    偌大的車間裡,工作檯和縫紉機整齊擺設,繡娘坐在各自工位上,雙手遊走於繡品間穿針引線,鮮活豐富的圖案映入眼帘。興致來了,女工們還會哼唱起苗歌,相互應和,音符飄蕩於車間內。 這是融水苗族自治縣粵桂扶貧協作婦女之家暨易地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的日常一景。
  • 彝繡合作社負責人吉麼伍加:助力貧困繡娘奔康 我很欣慰並自豪
    目前,我在喜德縣最大的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彝欣社區,從事電子商務工作,並擔任村婦聯執委,負責組織婦女參加彝繡培訓。一度失明,堅強求學2015年,吉麼伍加從喜德民族中學畢業,本應參加高考,但左眼角膜潰瘍導致她一度失明,家人只好帶我去西昌做手術。這是一場小手術,卻讓我貧窮的家庭掏空家底,過得更加舉步維艱。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鄉村小喬」有了自己的品牌_中國婦女報<20201225期>第6版:鄉村振興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茹希佳今年2月下旬,江蘇省東海縣雙店鎮的百合花進入花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花農種植的百合花出現滯銷。王小喬和花農們一樣心急如焚。百合花是雙店鎮的支柱產業,也是很多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花期不等人,如果賣不出去,花農們大半年的心血就會付諸東流。
  • 【中國的脫貧智慧】傳統刺繡「繡」出美好新生活
    「對於完全沒有刺繡基礎的婦女,我們主要是進行一周的集中培訓。怎麼選布、如何理線、怎麼起針、如何打結,這些最基礎的小細節,合作社的老師們都是手把手教學。」 53歲的繡娘高娃說,刺繡是自己的愛好,從小就喜歡。不過以前是自己繡了自己用,現在是不僅可以自己用,還能賺錢,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
  • 苗族繡娘龔孝美:餘杭幫我把夢想在一步步實現
    龔孝美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孩子們好好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讓家庭脫離貧困,走上小康的道路。臺江縣素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美譽,這裡九個苗族支系共有百餘種苗繡花色樣式,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為「中國苗繡之鄉」。苗繡和銀飾代表了苗族同胞最高的藝術成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臺江的苗族婦女大多會苗繡,龔孝美就是在八九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學會的苗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