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為筆線為墨 她巧手繡出農村婦女創業之路

2021-01-12 荔枝網新聞

  我的父親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習亂針繡,並開辦了現在的國鳳刺繡廠。是父親的期盼讓我最終進入了這一行。2000年我回到家鄉,開始學習亂針繡。只拿過筆沒拿過繡花針的我,常常戳破手指,腰也酸得直不起來,經常繡兩針就要拆一陣。那時候我是師傅身後的 「跟屁蟲」,白天刺繡,晚上畫圖,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為了練習劈絲,我愣是把一根秀線分成128根絲。從怕苦怕累,到跟自己較勁,「再努力一下,我還可以再上一個臺階。」這時候我才發現,我真的沉迷於這一門藝術了。

最強大腦答題時間:
以下哪福圖是亂針繡呢?

左邊是羅中立的油畫代表作《父親》,右邊才是莫元花的作品啦!

你答對了嗎?

  在學習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亂針繡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做人物肖像時,雖然看起來很細膩,但是面部缺乏立體感,皮膚沒有彈性,色彩不夠柔和。我拿著自己的作品拆了繡、繡了拆,經過不斷研究和創新,終於讓我摸索到解決方案。現在,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都很細膩、傳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06年時,我注意到有很多農村婦女賦閒在家。為什麼不把她們發展為我們的繡娘呢?「又可以充實生活,又可以增加收入,是個好事啊!」抱著這樣的心態,我開始挨家挨戶地做工作,並提供免費培訓。就這樣吸引了一批周邊鄉鎮的婦女來就業。我還和縣職教集團聯合開辦了職工職業技能中專班,幫助他們就業創業。很快,她們就感到「做亂針繡能賺到錢、還能照顧家裡,田也不荒了,娃也有人帶了」。許多在外打工的人也回來了,家家做刺繡,戶戶有繡娘,亂針繡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留守兒童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現在,全鎮現有刺繡企業及繡坊、繡莊30多家,從業者3000多人,年產值3億元,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魯垛鎮亂針繡產業園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亂針繡生產基地。

一副繡品,說聲「我愛你,中國」

  面對聲名日隆、產業漸火的亂針繡產業,我提醒自己,要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殘障人也不能落下。去年9月,我在縣殘聯開設亂針繡工作室,對有意學習的殘疾人進行免費技能培訓。習近平總書記3月10日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特別是要為中小企業、年輕人發展提供有力條件。我覺得這對於我們的繡娘來說,是特別好的消息。更多的人可以成立自己的小微工作室,收益就更好了。

相關焦點

  • 巧手繡出新希望
    巧手繡出新希望——碧桂園「繡美東鄉」計劃初見成效東鄉刺繡是碧桂園幫扶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三大產業之一,為此,碧桂園舉辦了「繡美東鄉」系列刺繡培訓班,提升婦女刺繡技能,培育發展具有民族元素的手工刺繡產業,同時聯動內外資源積極爭取產業訂單
  • 巧手織錦繡 巾幗建新業——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成果綜述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巧手織錦繡 巾幗建新業——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成果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鵬  為進一步發揮手工產業助力婦女脫貧、吸納婦女就業、促進婦女創業、傳承手工文化的積極作用,激勵廣大婦女釋放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今年5月,全國婦聯啟動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
  • 中國蒙繡:針為筆 線為墨 勾勒一幅文化傳承長卷
    中新社興安盟8月2日電 題:中國蒙繡:針為筆線為墨勾勒一幅文化傳承長卷  中新社記者 張瑋  「中國手工刺繡是『一帶一路』人文相交、民心相通的獨特紐帶,又是一張獨特的『文化自信』名片。」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白玉剛在首屆中國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上如是說道。
  • 她印象——巧手婆婆,慧心繡歲月 仁心織美好
    繡鞋墊是她的夙願,老人家小時候有個保娘(西充方言,乾媽的意思),保娘會繡鞋墊,受保娘影響,她也喜歡上了針線活兒,跟著保娘學藝。而真正繡鞋墊還是十多年前從農村進縣城以後,兒孫大了,有了閒暇,可以重拾少女時代的夢想。老人家目前住在大女兒家裡,自己有一間單獨的臥室。
  • 慶陽人白淑方:香包上繡出新生活
    白淑方:香包上繡出新生活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劉華東 通訊員 盤小美春日的董志塬,萬物勃發,處處湧動著幹事創業的熱潮。年幼時,每逢端午,母親和村裡的婦女都會製作傳統香包,給孩子們佩戴,白淑方就在一旁邊看邊學。從12歲開始,她就拿起針線,獨自繡起了香包,起初照著圖樣學著繡,後來自己開始設計、創作。經過多年的耳濡目染和自我摸索,她不僅能製作各類精美香包、鞋墊、枕頭等,還學會了抽絲、染線、縫紉等技能。
  • ...巧手繡出「脫貧路」,「徐州農婦」成聯合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江蘇邳州戴圩街道高渡口村農家婦女張桂英,因有一雙巧手而遠近聞名。
  • 針為筆線為墨,繡在衣服上的「苗族史詩」
    繡娘陳珍「現在我們繡這種衣服沒有機會穿出去,知道我們這種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繡娘陳珍說:「有機會能在民博會上展示我們的民族的服裝,展示我們民族的針法,我們很高興。」挑花是花溪苗族最為擅長的刺繡技藝之一,有著豐富多彩的顏色,表現力極強。「我學苗繡已經30多年了。」
  • 麗江普米族繡娘李壽蘭:巧手「繡出」好生活
    在白沙錦繡藝術院裡,數百名身穿民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忙活著各自手中的繡片,穿針引線、切磋技法,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在這裡,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生活。
  • 【巾幗創業】巧手匠心 鑽研逐夢---記民樂縣刨卷畫製作人孫秀英
    巧手匠心 鑽研逐夢---記甘肅省民樂縣刨卷畫製作人孫秀英REC從小就熱愛畫畫喜歡美術的孫秀英,出生於甘肅省民樂縣民聯鎮一個農村家庭。GLORIOUS一個偶然的機會,孫秀英看到一個木工師傅正拿著刨子將木板刨平,隨著師傅雙手的推進一片片捲曲的木屑也隨著飛瀉而出散落在地上。孫秀英突發靈感,她想:「麥稈能作畫,刨卷能不能作畫?」
  • 文化| 以針為筆 以線為墨 以布為紙——「錦繡計劃」繪就脫貧致富路
    在鎮寧,當地很多農村婦女從小就跟著家人學蠟染刺繡,這曾是當地農村婦女農閒時的手頭活,幾乎人人都會。 鎮寧自治縣婦聯工作人員顧家愫介紹,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建成後,鎮寧結合當地婦女的習俗,打造「銀城錦繡」民族文化產業街,吸引11家民族手工藝企業入駐,不僅解決搬遷點婦女就業,還讓民族傳統技藝得到傳承。
  • 「非遺」文化助扶貧:少數民族婦女繡出多彩生活
    平繡、辮繡、結繡、纏繡、貼花、抽花、堆花……幾十種針法都難不倒他們。 羅永皓 攝栩栩如生的花草鳥獸、粼粼的水波紋、起伏的山脈紋、太陽星芒紋等圖樣,隨他們的巧手任意勾勒,沒有一種花樣是固定不變的。 羅永皓 攝秀山發展苗繡「非遺」產業,讓少數民族婦女可以盡情的秀山、秀水、繡日月,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雲南鼓勵農村婦女加入刺繡行業「在家賺錢」
    52歲的劉正風是一名布依族「繡娘」,她喜歡民族刺繡,不僅為自己繡製衣服,而且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將村子裡的繡品遠銷東南亞。  不久前,在創意雲南2015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活動主辦方專門設置了一個「刺繡布藝展館」,彝族、白族、苗族、壯族等10多個民族的刺繡產品和技藝得以展示,「繡娘」和「繡郞」們現場上演飛針走線,讓人拍手叫絕。這是雲南刺繡首次大規模、單獨成館參加展覽。
  •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據悉,本次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分為刺繡、蠟染兩個類別進行比賽,來自畢節市各縣區的100名「繡娘」、「染娘」飛針走線,以布作畫,用手中的針線、蠟刀在布片上勾畫美麗的圖案,完成著一幅幅民族刺繡、蠟染作品,展現出其民族獨有的手工技藝。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 我市婦女創業創新工作登上《中國婦女》雜誌英文刊!
    以「三瓜公社」婦女創業為案例詳細講述了安巢經開區婦聯在推動婦女創業創新、拓寬婦女致富渠道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之路。,從積極落實「三免兩減半」幫扶政策到打造婦女就業創業一條街……在上級婦聯的指導和幫助下,安巢經開區婦聯在推動婦女創業創新,拓寬婦女致富渠道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之路。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年來,各地幹部群眾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巾幗故事她精彩 | 從農村婦到女老闆 「巧娘」頂起鄉村振興「半邊...
    黃玉梅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因為做得一手好菜,有創業的願望,於是她租下一家店面做餐飲生意,生意十分紅火,節假日收入可觀
  • 彝繡技藝培訓 託起5000餘名貧困婦女的脫貧奔康夢
    今年22歲的莫也作,今年剛搬到布拖衣撒移民安置點,第一次學習彝繡的她,顯得有些緊張,因為家裡有3個孩子,無法外出打工,她很樂意選擇學習彝繡技藝。「因為要照顧孩子,加上自己也不太會做生意,覺得做彝繡很適合自己的。媽媽也很會做彝繡,如果我也學會了,我們倆都可以在家裡賺錢了。」莫也作說。「昭覺是彝族服飾之鄉,有著深厚的彝族刺繡基礎。
  • 焉耆:刺繡繡出致富路
    在她身後整齊排列著抱枕、靠墊、坐墊、衣服等精美的哈密刺繡技藝與現代生活用品相融合的各種刺繡生活日用品,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50歲的艾再孜汗,自幼就喜歡刺繡,小時候就能像她母親一樣繡花,像哈密刺繡、牡丹、鴛鴦、魚兒等樣樣都會繡,逢年過節還給鄰居們送刺繡,深受街坊鄰裡人喜歡。  不甘貧窮的艾再孜汗到烏魯木齊市繡花廠,看到機械化刺繡的生產效率更高,能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