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普米族繡娘李壽蘭:巧手「繡出」好生活

2020-12-25 騰訊網

傳播麗江新聲音 做有價值的內容

案頭的古書,暌違已久的棋局,不經意想起的絲弦,幽香陣陣的普洱,花間疏影裡的鳥鳴,曲徑通幽的院落……麗江的魅力,不止於此。

雪山腳下的白沙古鎮,如同十幾年前的麗江:老街兩側沒那麼多商鋪,遊客不多,生活氣息十分濃鬱。穿街走巷,抬頭就能望見玉龍雪山,低頭就能看到最踏實安逸的納西生活。

在白沙錦繡藝術院裡,數百名身穿民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忙活著各自手中的繡片,穿針引線、切磋技法,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在這裡,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生活。

「當時聽說玉龍縣婦聯開展刺繡培訓,可以免費培訓還有補貼,自己也感興趣就去了。沒想到越繡越喜歡,刺繡給了我希望,讓我有了生活的底氣,作品賣出了好價錢,生活也越過越好。」李壽蘭臉上自然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出生於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金普村一戶普普通通普米族農家的李壽蘭,是麗江玉龍白沙錦繡藝術院的一名繡娘。

高中畢業後,李壽蘭從鄉下跑到麗江城裡找活幹。在餐廳當過服務員,也在客棧幹過保潔,待遇都很低。結婚後,聽說種瑪咖賺錢,她和同在麗江打工的老公回到了老家村裡,貸款5萬元種起了瑪咖。結果,遭遇價格暴跌,賠了個精光。公公婆婆接連生病,全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不甘心貧窮的李壽蘭,想過去學美甲,一打聽學費得好幾千,退了回來。「2016年5月,正在我苦悶時,有一天,村幹部告訴我,可以去麗江參加免費的刺繡培訓。我當時就報了名。」李壽蘭對當初的選擇慶幸不已。

在白沙錦繡藝術院裡,擺滿了李壽蘭大大小小的刺繡作品。一個木架一塊布,一縷絲線一根針,幾樣看似簡單的工具,憑藉一雙巧手,說話間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就展現在眼前。

魚、花鳥是李壽蘭最喜歡繡的一個主題。並不是為了把魚、花鳥繡出來,而是想通過這些載體,將白沙刺繡的針法、技法一一呈現出來。

「納西刺繡層次感強,不同的繡,需要不同的針發,需要不同粗細的線。」李壽蘭說,自己是個急性子,但刺繡需要很好的耐心和細緻,一開始可著實「難為」了她,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過程,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看著身邊學員一個個「突飛猛進」的進步,她也一次次耐下性子。

為了拿出高質量的作品,李壽蘭一針一線地盯,一寸一釐地檢。歪了,重來,顏色錯了,拆掉再繡……

50*50cm尺寸的《盛世和諧》是她的代表作,作品由12條魚組成,耗時足足3個月,現已被顧客以16800元的價格買走。

當然,除了這幅作品之外,李壽蘭也創作了很多藝術價值極高的刺繡作品。

繡完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數道工序。由於工序複雜,一幅作品往往耗時多年,哪怕一日一日不間斷地繡,創作的作品亦是有限。「現在在繡的這幅名為《加壇城》的唐卡已經繡了一年,還有一個月就完成了,尺寸為70*70cm。」李壽蘭說。

刺繡之餘,她還回到家鄉九河,為刺繡愛好者開班,給她們授課,教一些初級、入門的刺繡手法。

李壽蘭坦言,學刺繡要五個心,耐心、決心、精心、恆心、悟心,缺一不可。

在四年多的刺繡生涯中,李壽蘭不斷地學習進步,生活,已變了模樣。

「如今已買了車,孩子也在麗江城裡上學。感覺穩當了。」一根銀針,幾縷絲線,在李壽蘭手中,織成了花團錦簇,繡出了古韻新風,描出了美好生活。

採寫:和琪

責編:楊江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主編:楊江芹 編輯:李麗明

初審:李麗明 二審:章麗清 終審:楊江芹

相關焦點

  • 巧手繡出新希望
    巧手繡出新希望——碧桂園「繡美東鄉」計劃初見成效東鄉刺繡是碧桂園幫扶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三大產業之一,為此,碧桂園舉辦了「繡美東鄉」系列刺繡培訓班,提升婦女刺繡技能,培育發展具有民族元素的手工刺繡產業,同時聯動內外資源積極爭取產業訂單
  •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畢節市:百名繡娘登臺,飛針走線「繡」技 2020-10-16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編者產業嬗變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路好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
    >路好,山村不再遙遠。「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駐村工作隊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不但幫助農村婦女轉型成為產業工人,更要讓她們積極參與市場營銷,指望著有朝一日培養出有思路、敢幹事、懂經營的致富帶頭人。
  • 這位錫繡繡娘手真巧,繡出的二維碼可識別
    苗族繡娘王梅儘管才48歲,但苗族繡娘王梅覺得自己已經不年輕了。做針線活時,她得帶上眼鏡,才能看清細如髮絲的線,並準確地挑起來。繡出的二維碼居然可以識別在老家劍河縣南寨展留牛村,王梅八九歲開始學習錫繡,20歲就基本全會了。種棉花、挑選好棉、棉籽分離、彈棉絮、拉棉線、漿洗、搓硬、織布、染布、上線,然後才是上錫……她以為會在這樣的重複中終老村寨,沒想到後面來了貴陽,如今已是第8年。
  • 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雲南玉溪9月24日電 題:太陽戴頭上、彩虹系腰間 「花腰傣」繡出好生活作者 劉大煒平靜寨子裡,傣家繡娘圍坐在一起刺繡,不需要畫稿,她們就可以在布料上繡出精美圖案。「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新平縣等地傣族的一種稱謂,有「傣灑」「傣卡」「傣雅」三個支系,因其服飾古樸典雅,特別是女子腰部那條繡有精美圖案的花腰帶而得名。「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新平縣花腰傣手工藝品開發協會副會長刀向梅介紹,「花腰傣」女孩六七歲就能舞針弄線,她自己是小學畢業後就跟母親學刺繡。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王芬受家風影響,以己全力致力於水族馬尾繡研修傳播,其製作馬尾繡作品在80年代就漂洋過海,得到海外媒體報導,為水族馬尾繡傳播事業作出卓越貢獻。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發源地三都,曾經是「戶戶有刺繡,家家有繡娘」。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機器代替了手工,從事刺繡的繡娘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人都往城裡打工,還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價值?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呢?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 針為筆線為墨 她巧手繡出農村婦女創業之路
    在學習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亂針繡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做人物肖像時,雖然看起來很細膩,但是面部缺乏立體感,皮膚沒有彈性,色彩不夠柔和。我拿著自己的作品拆了繡、繡了拆,經過不斷研究和創新,終於讓我摸索到解決方案。現在,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都很細膩、傳神。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以前只在某些特定服裝上出現的馬尾繡如今已經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用品中。宋水仙(右三)教孩子認識馬尾繡作品「不管是服裝還是鞋子,甚至是飾品,都能看見馬尾繡的蹤影。」宋水仙自豪地說。回顧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宋水仙表示「馬尾繡不僅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改變了全縣許多婦女。她們改變了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變成了有經濟收入的獨立女性。」
  •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
    「繡」出美好生活 貴州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開進杭城發布時間:2020-10-14 08:48:04日前,一場以「黔貨出山 消費扶貧」為主題的苗族手工藝品展銷會在杭州市臨安區舉辦,讓不少市民及遊客近距離感受苗繡的華彩之美和領略中國優秀苗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價值與魅力。
  • 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  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  回顧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宋水仙表示「馬尾繡不僅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改變了全縣許多婦女。她們改變了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變成了有經濟收入的獨立女性。」
  • 打板、開模、縫製……這些繡娘復工了
    打板、開模、縫製,經過她們的巧手一番侍弄,門帘、蠟染絲巾、蠟染畫、藍靛染布、床上用品、印染團扇、電腦包等非遺手工產品就製作出來了。部分蠟染樣品展示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在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鎮翁貢村的「藍花敘事生活小館」內看到,負責蠟染包包系列產品設計的設計師及製作人蒲潔,已經開始了一天的縫製工作。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公益品牌發布 碧桂園讓公益插上時尚的...
    當日,東鄉扶貧成果靜態圖片展為人們呈現出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等一批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在東鄉深入開展幫扶東鄉刺繡、東鄉羊、東鄉土豆等特色產業,直觀讓人體會當代前沿精準扶貧模式的價值。東鄉繡娘的「平繡」、「彩繡」、「剁花」等技藝的刺繡成果在日常生活小件、節慶喜事擺設中都會出現。然而,跟其他非遺技藝一樣,東鄉刺繡也遇到了缺乏現代審美氣息、無法形成產業化價值效應等困局。為此,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動張肇達推動產品升級,將現代時尚造型藝術融入刺繡產品,又聯合碧桂園等名企,打造「天才媽媽·夢想工坊」、搭建運營義賣平臺、在城市打造展示體驗中心等多種方式形成全閉環公益鏈條。
  • 網絡名人看重慶|一朵胸花繡千針 貧困留守婦女學非遺變身鄉村繡娘
    村裡一棟木結構院落的房簷下,十幾名苗家鄉村繡娘正牽著各色絲線,在花架上輕挑細繡。院落裡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酉陽縣婦聯巾幗精準扶貧苗繡扶貧工坊。「助力決戰脫貧攻堅——網絡名人看重慶」活動,10月16日下午冒著大雨來到這裡,「繡娘」們的風採留在了網絡名人的鏡頭裡。
  • 博湖: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比賽現場,身著民族盛裝的繡娘們專心致志地穿針引線,不停地整理著手中的繡花針和彩色細線,眨眼的功夫,精美線條、逼真花樣已經在繡布上活靈活現顯現出來。  博湖縣國家級蒙古族刺繡記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米代也參加了此次的比賽,今日一早,她便提前來到了比賽現場,精心地為今日的比賽做準備。在比賽中,她精湛的刺繡技藝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在她的巧手中,精美的刺繡作品瞬間誕生。
  • 苗繡出山 繡出未來
    苗族刺繡一般為女性操作,繡娘們先把剪紙圖案粘貼在繡布上,然後根據各種圖案的顏色需要選擇花線,逐針刺繡。「背著娃,繡著花,護著老,養著家」,是苗家女傳統生活的形象寫照。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時,傳承已是擺在這項非遺面前的難題。
  • 【中國的脫貧智慧】傳統刺繡「繡」出美好新生活
    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薩仁臺嘎查薩日朗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秀雲說,最初創立刺繡合作社,就是想著讓更多的人知道並喜愛我們蒙古族刺繡,同時也讓繡娘們能賺錢補貼家用。「合作社目前生產蒙古族傳統刺繡服裝服飾、旅遊紀念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30多類產品。」秀雲介紹說,他們開發的產品包括扇面、手絹、絲巾、被套,精緻可人;用薩日朗花製作的枕頭、香囊、口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