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麗江新聲音 做有價值的內容
案頭的古書,暌違已久的棋局,不經意想起的絲弦,幽香陣陣的普洱,花間疏影裡的鳥鳴,曲徑通幽的院落……麗江的魅力,不止於此。
雪山腳下的白沙古鎮,如同十幾年前的麗江:老街兩側沒那麼多商鋪,遊客不多,生活氣息十分濃鬱。穿街走巷,抬頭就能望見玉龍雪山,低頭就能看到最踏實安逸的納西生活。
在白沙錦繡藝術院裡,數百名身穿民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忙活著各自手中的繡片,穿針引線、切磋技法,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在這裡,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生活。
「當時聽說玉龍縣婦聯開展刺繡培訓,可以免費培訓還有補貼,自己也感興趣就去了。沒想到越繡越喜歡,刺繡給了我希望,讓我有了生活的底氣,作品賣出了好價錢,生活也越過越好。」李壽蘭臉上自然流露出自信而燦爛的笑靨。出生於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金普村一戶普普通通普米族農家的李壽蘭,是麗江玉龍白沙錦繡藝術院的一名繡娘。
高中畢業後,李壽蘭從鄉下跑到麗江城裡找活幹。在餐廳當過服務員,也在客棧幹過保潔,待遇都很低。結婚後,聽說種瑪咖賺錢,她和同在麗江打工的老公回到了老家村裡,貸款5萬元種起了瑪咖。結果,遭遇價格暴跌,賠了個精光。公公婆婆接連生病,全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不甘心貧窮的李壽蘭,想過去學美甲,一打聽學費得好幾千,退了回來。「2016年5月,正在我苦悶時,有一天,村幹部告訴我,可以去麗江參加免費的刺繡培訓。我當時就報了名。」李壽蘭對當初的選擇慶幸不已。
在白沙錦繡藝術院裡,擺滿了李壽蘭大大小小的刺繡作品。一個木架一塊布,一縷絲線一根針,幾樣看似簡單的工具,憑藉一雙巧手,說話間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就展現在眼前。
魚、花鳥是李壽蘭最喜歡繡的一個主題。並不是為了把魚、花鳥繡出來,而是想通過這些載體,將白沙刺繡的針法、技法一一呈現出來。
「納西刺繡層次感強,不同的繡,需要不同的針發,需要不同粗細的線。」李壽蘭說,自己是個急性子,但刺繡需要很好的耐心和細緻,一開始可著實「難為」了她,但是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過程,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看著身邊學員一個個「突飛猛進」的進步,她也一次次耐下性子。
為了拿出高質量的作品,李壽蘭一針一線地盯,一寸一釐地檢。歪了,重來,顏色錯了,拆掉再繡……
50*50cm尺寸的《盛世和諧》是她的代表作,作品由12條魚組成,耗時足足3個月,現已被顧客以16800元的價格買走。
當然,除了這幅作品之外,李壽蘭也創作了很多藝術價值極高的刺繡作品。
繡完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數道工序。由於工序複雜,一幅作品往往耗時多年,哪怕一日一日不間斷地繡,創作的作品亦是有限。「現在在繡的這幅名為《加壇城》的唐卡已經繡了一年,還有一個月就完成了,尺寸為70*70cm。」李壽蘭說。
刺繡之餘,她還回到家鄉九河,為刺繡愛好者開班,給她們授課,教一些初級、入門的刺繡手法。
李壽蘭坦言,學刺繡要五個心,耐心、決心、精心、恆心、悟心,缺一不可。
在四年多的刺繡生涯中,李壽蘭不斷地學習進步,生活,已變了模樣。
「如今已買了車,孩子也在麗江城裡上學。感覺穩當了。」一根銀針,幾縷絲線,在李壽蘭手中,織成了花團錦簇,繡出了古韻新風,描出了美好生活。
採寫:和琪
責編:楊江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主編:楊江芹 編輯:李麗明
初審:李麗明 二審:章麗清 終審:楊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