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40年,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啟

2020-12-24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5月11日電 (金鳳 通訊員李婧)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該成果顯示,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近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1975年,美國科學家完成第一次軟X射線偏振精確測量。然而,由於技術的局限性,其探測效率和靈敏度低下,世界範圍內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在這次實驗之後便陷入了停滯。

2009年,馮驊帶領團隊開始對軟X射線偏振探測技術進行探索和改進,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歷經多年技術積累,於2017年在實驗室裡研製出了高靈敏度低系統誤差的軟X射線偏振探測器。

這種新型軟X射線偏振探測器,外形像一個火柴盒,傳感器面積大概相當於一枚硬幣。「X射線通過鈹窗進入探測器,與探測氣體發生光電效應產生光電子。通過測量光電子穿過氣體留下的二維徑跡,就能推斷出入射X射線的偏振信息。」馮驊說。

2018年10月29日,探測器隨衛星發射升空。2019年7月23日,蟹狀星雲脈衝星發生了一次自轉突變,其偏振信號的變化被「極光計劃」探測器捕捉。

相關焦點

  • 「極光計劃」時隔40多年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其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自然·天文》雜誌最新一期北京時間11日晚間發表了這一成果。
  • ...天文》封面 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清華空間項目有新發現,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這一探測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極光計劃」最新發現為什麼重要?作為一門觀測驅動的科學,天文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被稱為天文觀測的新窗口。
  • 半個世紀等待後,這支清華團隊重啟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
    2020年5月11日,《自然·天文》雜誌封面刊登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X射線偏振探測器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 清華「極光計劃」實現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
    這是清華大學主導的首個空間天文項目,經過一年觀測,項目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捕捉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該研究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天體軟X射線偏振測量,成果作為封面文章,昨日登上《自然·天文》封面。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2016年獲得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獎。2018年獲得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已授權美國專利3項,中國專利8項,編輯專著2部。多次被OSA和SPIE組織的國際會議邀請作大會邀請報告。張昊博士,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2017年獲得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埃默裡大學三校聯合博士學位,導師為席鵬教授。
  • 物理知識:波動光學-偏振
    了解光從偏振的角度分為:自然光(無偏光)、線偏振光(完全偏振光)、部分偏振光、*圓偏振光、*橢圓偏振光。了解偏振片,起偏和檢偏過程。掌握馬呂斯定律,熟練掌握其運算。掌握布儒斯特定律,熟練分析光在反射和折射中的偏振情況,能計算與布儒斯特角相關的物理問題。了解雙折射晶體的雙折射現象。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這意味著,人類科學研究從電磁波時代進入引力波時代,我們將從全新的探測窗口傾聽宇宙「歌唱」。電磁波的應用與開發產生了無線電通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交流與溝通方式,進一步引發今天的信息革命時代來臨。一旦未來的引力波通訊技術開發成功,可能引導人類進行跨越星際的交流,幫助人類走出地球這一生命的搖籃,向宇宙的深度進軍。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 UCLA發明了用電子的方法來控制雷射的偏振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UCLA 的工程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技術來控制雷射的偏振狀態,從而導致了一種新的功能強大的,高品質的雷射用於醫學影像,化學感知和探測或基礎科學的研究。這一新的辦法是在純粹的電子學的方法下進行操控的,而不需要移動任何部件。
  • X射線的魔力|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巴克拉關於X射線的偏振實驗和波動性觀點可以說是後來勞厄發現X射線衍射的前奏。巴克拉最重要的貢獻是發現了元素髮出的X射線輻射都具有和該元素有關的特徵譜線(也叫標識譜線)。巴克拉在實驗中發現,不管元素已化合成什麼化合物,它們總是發射一種硬度的X射線,當原子量增大時,標識X射線的穿透本領會隨著增大。這說明X射線具有標識特定元素的特性。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伽利略和他發明的望遠鏡(圖片來自網絡) 天文學開始的標誌一般認為是1609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使用自製望遠鏡觀測到了天文現象,給人們打開了一個觀測宇宙的窗口
  • 尼古拉特斯拉夢想的終極能量終於找到,過去40年地球被照射3次
    在過去40年內,至少有3次磁星爆發的伽瑪射線照射過地球,持續時間不到十分之一秒。第一次磁星伽瑪射線爆發在1973年被探測到,此類天體與中子星類似,直徑比曼哈頓島還小,但是輻射出的強射線可照耀半個星系,目前這種能量釋放已經基本摸清。
  • 轉載|reports:簡述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
    從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在SASE模式下產生的機理可以看出,相干輻射與電子數目的平方成正比(I ∝ Ne2),不同於同步輻射裝置中的使用的彎鐵與波蕩器。早在1993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製了北京自由電子雷射BFEL,成功實現飽和振蕩,實現紅外光輸出,使BFEL成為亞洲地區第一臺實現飽和振蕩的裝置。1994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曙光一號自由電子雷射裝置SG-1利用感應型加速器實現了8mm 自由電子雷射放大器出光,峰值功率140MW。此外,其振蕩器型自由電子雷射也於2005年在遠紅外波段實現了出光。
  • 美國能源部設施升級完成,軟X射線原子偵測技術已經成功
    9月12日,美國科學家通過新的波蕩器引入了電子束,以產生「軟」型X射線。之後美國能源部進行了大型升級項目,升級的主要目標就是LCLS,它是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設施。配圖就是LCLS,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的新型波蕩器必須使用一系列經過精確調諧的磁體,這才能將電子能量轉換為軟X射線。
  • 慧眼號是怎麼「看到」X射線的?
    2017年6月,「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發射升空,來到了高度550千米,傾角43°的近地圓軌道。經半年多的校驗與測試,2018年1月,「慧眼號」正式交付使用,成為我國科學家放眼星空、探索宇宙的利器,也成為世界上測量頻譜範圍最廣,分辨本領最強的X射線調製望遠鏡。
  • 光偏振技術再次迎來進步,光偏振在機器視覺中的應用來得
    自2018年以來,隨著偏振光相機和成像組件發布,機器視覺中偏振光的新應用和用途不斷湧現。要了解偏振光應用,需要了解最新的偏振相機和傳感器,並需要了解使用偏振技術的優勢和局限性。偏振概念光是一種橫波,垂直於其傳播方向振蕩。
  • X射線看到的固態氫結構
    吉誠[2]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文,報導了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下探測氫結構的實驗,結果揭示了一種六邊形緊密排列的分子結構。 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雖然它很簡單,但是氫的高壓相卻豐富且複雜。氫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電絕緣體,但在極端壓力下會變成一種金屬[3]——譬如這種狀態可能幫助生成木星的磁場。
  • 教你全面認識光學偏振片!
    偏振片應用舉例1偏振片簡介大部分偏振片都是線偏振片,用於透過某個方向的線偏振光,而正交方向的偏振光則被吸收或偏轉。非偏振光通過理想的線偏振片變成線偏振光,透過率是50%。非偏振光通過線偏振片後變成線偏振光線偏振光通過理想線偏振片的透過率使用馬呂斯定律計算。其中θ為光偏振方向和線偏振透射軸的夾角,θ等於0°時透過率為1,θ等於90°時透過率為0。根據馬呂斯定律,兩個偏振片通過旋轉能夠組成可調偏振衰減器,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