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2月28日電 (孫利波 馬曉彤)舟橋分隊組織開設浮橋渡場,偽裝分隊設置煙幕遮障,道路分隊同步展開渡場進出路構築……臨近年終,長江之畔某綜合訓練場寒意襲人,第77集團軍某旅近日組織的年終訓練考核正在火熱進行。與以往不同,此次考核一改以往分專業組織、分課目實施的考核模式,而是設置作戰背景,組織工兵、舟橋、防化等專業戰鬥員連貫實施,全面檢驗實戰能力。
衝鋒舟訓練。 郝高攀 攝
這個旅是「脖子以下」改革中新組建單位,所屬部隊曾被國務院和軍委總部確定為「全軍第十九支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國家級抗洪搶險應急專業力量」「核生化救援專業應急力量」,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多樣化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浮橋架設。 郝高攀 攝
改革重塑後,部隊職能使命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作戰保障,如何在新起點找準轉型發展路徑,成為旅黨委「一班人」聚力思考、探索的課題。
設置鐵絲網障礙。 郝高攀 攝
在組建不久的一場實兵對抗演習中,該旅橋梁分隊在架設橋梁時驅警不徹底,致使作業人員暴露在敵火威脅之下,戰損嚴重,架橋行動被迫中斷。
神兵天降。 郝高攀 攝
「以前,每個專業力量都是響噹噹的,為何重組整合後卻難以發揮原有的效能?」演習復盤反思發現,體系重塑後,部分官兵仍習慣以「技術兵種」「保障兵種」自居,新體制下備戰打仗的思想樹得還不牢固。
為打破思維理念上的枷鎖,該旅黨委成員人人圍繞謀戰思訓開展深入研究。黨委研戰議訓會上,一批研究成果被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實際舉措:常態組織首長機關指揮訓練、著眼多樣化任務深化專業訓練、適應未來作戰特點走開融合訓練……
實彈射擊。 郝高攀 攝
「在轉型建設中實現『彎道超車』,就必須緊緊抓住融合這個發展動能,把新體制的優勢釋放出來。」該旅把強化專業融合訓練擺到突出位置,圍繞「合成、多能、即用」的目標,把各專業兵種統起來建、合起來練,將以往分散配置的舟橋、防化等兵種統一規劃,重構作戰體系,平時分專業開展訓練,戰術訓練時按照加強、配屬的方式模塊抽組各專業力量開展融合訓練。
該旅組建偵查、防化、機械等10餘支專業骨幹集訓隊,既組織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又組織場地訓練、實操觀摩。舟橋分隊五班班長馬明輝參加工程機械骨幹集訓,不僅熟練掌握裝載機操作使用,還熟知道路構築的基本知識,有效解決了構築碼頭進出路只能依託道路分隊的難題。他說:「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只有一專多能,才能肩負起新的使命任務。」
通過「染毒」地帶。 郝高攀 攝
為強化官兵實戰本領,演習中,該旅還設置藍軍、警戒分隊,加入偵察、警戒、對抗等環節,確保演習全程始終有敵情顧慮,有戰術運用,用「戰場思維」倒逼官兵改變觀念,真正把目光從「後方」轉向「前方」,從「保障」走向「作戰」。
前不久,該旅組織的實戰化演練中,作戰支援營營長朱宇亮從容指揮6個專業兵種,官兵們迅即構建作戰體系,有序展開偵察、破障行動,以前需反覆協調多個單位、經過多道程序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現在變得簡單易行。
戰術訓練。 郝高攀 攝
今年夏季,正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執行任務的該旅二營官兵,結合擔負任務特點進行野戰課目訓練。他們積極採集地理、氣象和人裝數據信息,摸索出部隊在高原寒區遂行作戰任務的特點規律,為執行高原作戰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緊貼新體制抓訓備戰,讓平時訓與戰時打相一致。調整組建以來,該旅先後執行國際維和、高原實兵演習等多項重大任務,把軍事訓練融入執行任務中,深入開展不同任務、不同環境下的實戰化訓練,戰鬥力水平不斷躍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