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西亞、東歐與南亞存在許多帶「斯坦」的地名。世界上198個國家中有8個「斯坦」國,包括中亞五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一級政區地名有伊朗的洛雷斯坦省、庫德斯坦省、胡澤斯坦省、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省、北瓦濟裡斯坦特區、南瓦濟裡斯坦特區,阿富汗的努裡斯坦省,印度的拉賈斯坦邦,俄羅斯的巴什科爾託斯坦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等等。「斯坦」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從「斯坦」的歷史起源說起。
一、「斯坦」的歷史演變
「斯坦」源自波斯語地名後綴-stān,羅馬字母轉寫為-stan,表示「家園」或「站立的地方」,梵語sthāna(地方)、拉丁語stāre(站立)、status(地點)以及英語stand(站立)、state(國家)與之同源。
確切來說,後綴-stān來源於作為波斯薩珊王朝(224-651年)官方語言的中古波斯語——巴列維語。自薩珊王朝伊始,「斯坦」一詞的使用尚不是十分普及,後來隨著波斯歷代帝國的擴張,波斯文化的對外輻射,以及波斯人與周邊各族的交往,「斯坦」一詞的使用逐漸普及了起來。所以帶「斯坦」後綴的地方,都集中在今伊朗的周圍,並和伊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或者曾在波斯帝國的版圖之內,或者是大伊朗文化圈的一部分,或者曾和波斯帝國有著密切的往來。
波斯帝國版圖
在波斯的文獻中,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常被冠以「斯坦」後綴: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被稱為「Asoristan」(亞述裡斯坦),印度被稱為「Hindustan」(興都斯坦),希臘被稱為「Junonistan」(玉努尼斯坦),亞美尼亞被稱為「Armanistan」(阿爾明尼斯坦),喬治亞被稱為「Gurcistan」(格爾斯斯坦),……
「斯坦」大多指的是某個民族居住的地區,例如「烏茲別克斯坦」指的是烏茲別克人居住的地區,「塔吉克斯坦」指的是塔吉克人居住的地區,「庫德斯坦」指的是庫德人居住的地區。但有一些「斯坦」確有另外的含義,比如,「巴基斯坦」是伊斯蘭教概念中的「清真」(paki)與「地方」(stan)所組成的一個複合詞,翻譯過來就是「清真的土地」;「達吉斯坦」是民族語「高山」(dage)與波斯語「大地」(stan)的組合,翻譯過來即是「高山之地」;「努裡斯坦」是由形容詞「光明」(Nuri)與「大地」(stan)修飾結合而來,翻譯過來即是「光明之地」;……
為什麼「斯坦」多屬於伊斯蘭國,這是因為伊斯蘭對波斯的徵服後,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拜火教。
二、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地形圖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位於亞歐大陸中部,西瀕裏海,北鄰俄羅斯,東連中國,南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接壤。哈薩克斯坦面積272.5萬平方公裡(比新疆加西藏的面積略小),居世界第9位,為世界最大內陸國。境內多平原和低地,60%的土地為沙漠和半沙漠。歐亞次大陸地理中心位於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約有15%的土地屬於歐洲部分。「哈薩克」意為「漂泊」、「避難」,轉義為「自由之民」。
穿著民族服裝的哈薩克斯坦美女
哈薩克斯坦人口1863萬(2020年),哈薩克族佔68.5%,俄羅斯族佔18.8%。主體民族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約佔人口總數的69%。東正教是第二大宗教,信徒約佔總人口的30%,主要為俄羅斯族。哈薩克語和俄語同為官方語言。
哈薩克斯坦部分固礦資源儲量全球排名
哈薩克斯坦的自然資源豐富,石油儲量豐富,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七位。不少礦藏儲量佔全球儲量的比例很高,如鎢超過50%,鈾25%,鉻礦23%,鉛19%,鋅13%,銅和鐵10%,許多品種按儲量排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水資源豐富,僅巴爾喀什湖,就比中國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相加都要大,巴爾喀什湖還是世界上極少數鹹、淡湖水各佔一半的湖。
哈薩克斯坦為總統制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參議院(議會上院)和馬日利斯(議會下院)組成,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
恆羅斯之戰示意圖
哈薩克斯坦在歷史上分別歸屬於匈奴、蒙古、帖木兒帝國、準噶爾汗國和俄羅斯等。漢朝時期,哈薩克斯坦一度歸屬於漢帝國的西域都護府;唐朝時期,哈薩克斯坦的部分領土曾前後歸屬於唐朝的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的管轄。751年(唐天寶十年),代表的中華文明的大唐帝國與代表的阿拉伯文明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在怛羅斯爆發戰爭,高仙芝率領的遠徵軍慘敗。唐朝勢力徹底退出中亞,這一地區開始進入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時代。
三、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地形圖
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位於中亞西南部,裏海東岸,被稱為「裏海邊的明珠」,北部與東北部地區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相接,南部、東南部地區與伊朗和阿富汗交界。國土面積49萬平方公裡(比四川省略大),約80%的領土被卡拉庫姆沙漠覆蓋。
穿著民族服裝的土庫曼斯坦美女
人口約562萬(2019年),土庫曼族佔94.7%、烏茲別克族佔2%、俄羅斯族佔1.8%。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俄羅斯族信仰東正教。土庫曼語為官方語言,通用俄語。
土庫曼斯坦實行總統共和制,總統兼任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立法權和司法權分屬國民議會和法院。
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土庫曼斯坦國寶阿哈爾捷金馬
土庫曼斯坦80%的土地上蘊藏著油氣資源,天然氣儲備居世界第五,石油天然氣工業為的支柱產業。另外,土庫曼斯坦有「三寶」——汗血寶馬、手工地毯、哈密瓜,尤以汗血寶馬最為著名。汗血寶馬在當地的名字叫「阿哈爾捷金馬」,在土庫曼斯坦的國徽圖案正中就有阿哈爾捷金馬的形象。為獲得汗血寶馬,西漢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曾發生過兩次戰爭。
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土庫曼斯坦的歷史和哈薩克斯坦差不多,波斯人、馬其頓人、阿拉伯人、蒙古韃靼人曾在此建立過國家。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統轄西域逐國。7世紀,阿拉伯人徵服土庫曼斯坦後,當地人民遂漸改信伊斯蘭教。
四、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地形圖
塔吉克斯坦(The Republic of Tajikistan)位於中亞東南部,東部、東南部與中國新疆接壤,南部與阿富汗交界,西部與烏茲別克斯坦毗鄰,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相連。國土面積14.3萬平方公裡(與遼寧省大小相當),是中亞五國中面積最小的國家。境內多山,約佔國土面積的93%,有「高山國」之稱。
穿著民族服裝的塔吉克斯坦美女
人口約931.7萬(2020年),塔吉克族佔80%。8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塔吉克語為官方語言,通用俄語。
塔吉克斯坦水利資源豐富,佔整個中亞的60%左右,居世界第八位,人均擁有量居世界第一位,但開發量不足實際的10%。
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的統帥。議會稱「馬吉利西·奧利」,意為最高會議,為兩院制議會,是國家最高代表機關和立法機關。上院稱「馬吉利西·米利」,意為民族院,下院稱「馬吉利西·納莫揚達貢」,意為代表會議。
薩曼王朝疆域圖
中亞五國的歷史基本一致,塔吉克斯坦也是多次被外族入侵。公元9-10世紀,塔吉克人建立薩曼王朝,鼎盛時期勢力包括今阿富汗斯坦全境、伊朗東半部和中亞諸共和國的大部分地方。伊斯蘭教在河中地區、七河流域和費爾幹納北部得到廣泛傳播,大量原本信奉薩滿教與祆教的部落改奉伊斯蘭教,在其轄地確立了伊斯蘭教的統治地位,中亞伊斯蘭化在此期間完成。塔吉克斯坦民族文化、風俗習慣也基本形成於這一時期。
五、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地形圖
烏茲別克斯坦(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是位於中亞腹地的「雙內陸國」,其自身和周邊五個鄰國均無出海口。北部和東北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東部、東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連,西與土庫曼斯坦毗鄰,南部與阿富汗接壤。國土面積44.9萬平方公裡(比甘肅略小),東部為山地,中西部為平原、盆地、沙漠,約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
穿著民族服裝的烏茲別克斯坦美女
烏茲別克斯坦人口3337.6萬(2019年),烏茲別克族佔78.8%,塔吉克族佔4.9%,俄羅斯族佔4.4%,哈薩克族佔3.9%。烏茲別克語為官方語言,通用俄語。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信徒佔人口總數90%以上。
烏茲別克斯坦資源豐富,黃金儲量居世界第4,鈾儲量居世界第7,天然氣開採量居世界第11。烏茲別克斯坦還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產國和第2大棉花出口國。
總統為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議會為兩院制,由最高會議參議院(上院)和最高會議立法院(下院)組成,國家最高立法機構。
六、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地形圖
吉爾吉斯斯坦(The Kyrgyz Republic)位於中亞東北部,北部與哈薩克斯坦毗鄰,南部與塔吉克斯坦相連,西南部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東部和東南部與中國接壤。國土面積近20萬平方公裡(與陝西省大小相當)。
吉爾吉斯雙胞胎演員
人口640萬(2019年),吉爾吉斯族佔73%,烏茲別克族佔14%,俄羅斯族佔6%,東幹族佔1%。70%以上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吉爾吉斯語為國語,俄語使用較廣而作為官方語言。
烏茲別克斯坦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的優勢礦產有金、鎢、錫、汞、銻、鐵。黃金總儲量為2149噸,居世界第22位;水銀儲量4萬噸,居世界第3位。
安西都護府
吉爾吉斯斯坦屬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總統為國家元首。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議會實行一院制。
詩人李白出生地碎葉城遺址
漢朝時期,吉爾吉斯斯坦一度歸屬於漢帝國的西域都護府;唐朝時期,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領土曾歸屬安西都護府的管轄,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就是唐朝詩人李白的出生地(今吉爾吉斯斯坦的託克馬克)。15世紀後半期,吉爾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紀被迫從葉尼塞河上遊遷居至現居住地。19世紀前半期,屬浩罕汗國。19世紀60-70年代,整個吉爾吉斯被併入沙俄。
七、阿富汗
阿富汗地形圖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位於中亞、西亞和南亞交匯處,扼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重要。南部和東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靠伊朗,北部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東北部凸出的狹長地帶瓦罕走廊與中國交界。國土面積65萬平方公裡(與廣西加雲南面積相當)。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伊朗高原,山地和高原佔全國面積80%。
普什圖族美女
人口約3220萬(2019年),主體民族普什圖人,「阿富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居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約佔99%,其中遜尼派佔80%,什葉派佔19%。
阿富汗礦藏資源豐富,已發現1400多處礦藏,價值超過3萬億美元,但基本未開發,被稱為「躺在金礦上的窮人」。阿富汗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總統是阿富汗國家元首,在行政、立法和司法領域具有特權。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院(下院)和長老院(上院)組成。支爾格大會又稱大國民會議,是阿富汗人民意願的最高體現,由議會上下兩院議員、各省議會議長組成,負責制訂和修改憲法,批准國家其他有關法律;有權決定涉及阿富汗國家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國家利益等問題;審議總統提交的內閣組成名單。
阿富汗自古就是重要的貿易點和遊牧民族遷居點,歷史上長期處於重要帝國邊緣,充滿戰爭和社會動蕩。公元前6世紀至18世紀中葉,阿富汗先後被波斯人、希臘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統治。19世紀後,英國為了與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並控制印度的西北邊境,先後發動了兩次阿富汗戰爭,後阿富汗成為英屬印度和俄羅斯帝國間的緩衝國。
八、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地形圖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印度、中國、阿富汗和伊朗為鄰。全境五分之三為山區和丘陵,南部沿海一帶為沙漠,向北伸展則是連綿的高原牧場和肥田沃土。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這三條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脈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匯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觀。全國最高峰K2(海拔8611米)位於是中巴國境線上。海岸線長840公裡,沿岸有最大的海港——喀拉蚩港、第二大港——卡西姆港、中國援建的第三大港——瓜德爾港。
穿著民族服裝的巴基斯坦人
巴基斯坦面積88萬平方公裡(包括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約為新疆的一半大小);人口約2.08億(2019年),是世界上人口第六多的國家,旁遮普人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屬雅利安人種的拉其普特人,身材高大健壯,多為淺棕色皮膚,也有人具有雅利安人的白色皮膚,高鼻子,黑眼睛,黑頭髮。巴基斯坦憲法規定烏爾都語為國語,但長久以來巴基斯坦都將英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這讓在民間普及率非常高的本土語言烏爾都語陷入尷尬。伊斯蘭教為國教,伊斯蘭教徒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5%,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
巴基斯坦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伊斯蘭國家,也是唯一的一個被我國外交部門冠以「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稱號的國家,被中國網友成為「巴鐵」。巴基斯坦與印度積怨甚深,克什米爾問題是兩國的核心問題;印巴於1947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發印巴戰爭。
九、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地區地形圖
巴勒斯坦國(State of Palestine)是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區以及加薩走廊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國,是聯合國觀察員國。加薩走廊面積365平方公裡,約旦河西岸地區面積5800平方公裡,巴勒斯坦國實際控制領土為2500平方公裡。
巴勒斯坦實際控制區
人口約1270萬人(2019年12月),其中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508.5萬,其餘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實際上,巴勒斯坦的後綴「斯坦」跟上述國家名稱後綴是不一樣的,其英文名字為「stine」,由於翻譯的問題,所以這個詞彙也變成「斯坦」了。巴勒斯坦這個詞來自於古代閃米特民族的語言「Palestine」,讀音是「非力斯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中國在別的國家之人眼中其實也曾經被稱之為「斯坦」,他們便是亞美尼亞人,這些人將中國稱之為「秦那斯坦」,英文寫法為「Cinastan」。Cinastan」源於梵語「Cīnasthāna」,「Cīnasthāna」譯成中文後則是「摩訶震旦」,是佛學術語。《唐書·西域傳》記載:「貞觀十五年,(中略)帝命雲騎尉梁懷璥持節慰撫,尸羅逸多驚問國人:自古亦有摩訶震旦使者至吾國乎?」但是為何叫這個名字,考古界並沒有得到確定的答案,這可能和著名的大一統王朝秦朝有所關係。
#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