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論步戰功夫,魯智深和武松絕對排得上號,一個是倒拔垂楊柳的豪傑,一個是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好漢,恐怕除了盧俊義,無人是他兩人的對手。但有意思的是,魯智深不僅擅長步戰,馬戰功夫也相當了得,而武松只會步戰,卻不會馬戰。
別不信,任武松步戰功夫多麼了得,一旦他上了馬,那就完全施展不出來,只有挨打的份。而同為步軍頭領的魯智深,不僅步戰功夫精湛,馬上功夫也絲毫不遜色。魯智深的馬戰功夫到底怎樣,我們不妨來看看小說是怎麼寫的:
魯智深在馬上大喝道:「那個是梁山泊殺敗的撮鳥,敢來俺這裡唬嚇人!」呼延灼道:「先殺你這個禿驢,豁我心中怒氣!」魯智深掄動鐵禪杖,呼延灼舞起雙鞭,二馬相交,兩邊吶喊。鬥四五十合,不分勝敗。呼延灼暗暗喝彩道:「這個和尚,倒恁地了得!」兩邊鳴金,各自收軍暫歇。
顯而易見,魯智深的馬戰功夫跟梁山五虎之一的呼延灼幾乎在伯仲之間,兩人在馬上鬥了四五十回合未分勝負,雙方都不見敗象,估計一百回合以後才見分曉,而且不一定是魯智深不敵呼延灼。呼延灼作為梁山五虎之一,整個梁山馬戰功夫在他之上的寥寥無幾,由此可見魯智深的馬戰功夫在猛將如雲的梁山也可名列前茅。但是武松,就沒有魯智深這樣的馬戰功夫了。
魯智深的馬戰功夫何以如此了得?原因不難想到,在上梁山之前,魯智深是渭州經略府提轄,作為正兒八經的朝廷軍官,魯智深一定接受過正規的馬戰訓練,騎馬作戰自然不在話下。而武松,除了當過一段時間的都頭,其餘時間都是社會青年身份,顯然沒有機會接觸馬匹,更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馬戰訓練。
看到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段宋代有關馬匹的知識。在宋代,馬匹尤其昂貴,多供於軍隊使用,尋常家庭很難接觸到馬匹,當然也沒有足夠的金錢購買馬匹,所以宋代的百姓不會騎馬,更別談騎馬作戰了。武松好歹是習武之人,基本的騎術他倒是會,但要騎馬作戰,那就難為他了。
武松不會騎馬作戰,表面上看是少了一種作戰方式,畢竟兩軍交戰,騎兵比步兵更具戰場優勢。但對武松來說,卻恰恰相反,武松不會馬戰算不上劣勢,相反卻是他的優勢,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想像,要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遇到老虎,別說赤手空拳跟老虎搏鬥,必定連招架之力都沒有,只能成為老虎的口中餐。而武松竟然能躲開老虎的猛撲,並且最後將老虎打死,這靠的是什麼?不是一股蠻力,而是出色的爆發力和靈活度,並且武松的爆發力和靈活度已經超過了老虎,不然他早就葬身於景陽岡,何談打虎英雄呢。
當武松的爆發力和靈活度超過了老虎,那麼他還需要戰馬輔助嗎?完全不需要,因為跟老虎比較爆發力和靈活度,世間再好的馬都遠遠不及,就別談跟武松相比了。所以,武松騎馬對他來說其實是一種羈絆,不僅不能輔助他更好的作戰,反而會大大降低他的作戰能力。
梁山徵方臘時,方臘帳下有一名馬軍頭領,名叫貝應夔,當他騎馬來戰武松時,居然被馬下的武松一回合斬殺,這說明了什麼?不正好說明武松的步戰功夫遠遠強於馬戰功夫嗎?武松不會騎馬作戰是事實,但武松壓根不需要騎馬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