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為何德川家康違反禁令後,仍能安然無事?
日本戰國時代,慶長四年,公元1599年1月,在豐臣秀吉死後得不到半年時間內,日本國內情勢風雲變化。先是石田三成為首的文治派互相攻擊,因而拉幫結派,違反秀吉生前禁令。隨後,德川家康開始與其他大名進行結親,家康的行為立即刺激到忠於豐臣家的人。
同年1月19日,石田三成等奉行,以及另一位重臣前田利家,還有其餘三名顧命大臣的神經在被德川家康刺激後,兩方都分別派出使者前往伏見,責問德川家康公然違規的原因,意圖積極削弱家康的銳氣。
不過,事件最終還是沒有到達全面爆發的地步,正當兩方將近到達臨界點之際,德川家康的重臣,德川四天王之一的榊原政康聞訊後率兵入京,以防前田利家等人對德川家康不利。與此同時,豐臣家的家臣黑田長政、藤堂高虎等人也率小部隊到伏見,以保家康安全。
他們之所以袒護德川家康,無非是因為希望家康能夠為他們爭取韓戰裡的戰功獎賞和權益,平反當中的汙名,用現在的話而言就是維權。他們大多在戰爭中,因為被指責戰鬥不力或失誤而受到斥責,矛盾指向了石田三成等人身上。
當然,他們還不至於在這個時候就徹底倒向德川家康,站在他們的角度而言,保住德川家康這個有權有勢,可以為他們維權的大人物,都是有益無害的順水人情。更重要的是,參與韓戰的大名們,領地經濟幾近崩潰,正期待著獎賞來彌補收支。
由於德川家康的軍力集結,前田利家和石田三成為免事態失控,決定對事件不予追究,雙方再度交換誓書,重新確認互相拋開成見和矛盾,繼續一同盡心扶持豐臣秀賴。到了第二天的1月20日,京阪一帶暫時恢復平靜
雖然這次事件得以平息,但以它的本質而言,德川家康公然違背豐臣秀吉生前的禁令,前田利家與石田三成等人手握大義,卻礙於兵力和事前準備不足,所以不願在這個情況下,立即將局勢升溫至劍拔弩張的狀態,最終他們忌憚與德川家康方面的軍事力量,採取了妥協和解的方法。
即便如此,事態早已朝著對立的方向發展,德川家康陣營與反家康陣營的形成和對壘只是時間問題,而使得這個局面提早到來的,就是因為唯一有能力阻止事態惡化的關鍵人物——前田利家於事後不久救便倒下了。這使得雙方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走上關原戰場,一戰定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