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弱大名9次丟掉領地,為何安然無恙?看看家臣是誰

2020-12-05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戰國最弱大名9次丟掉領地,為何安然無恙?看看家臣是誰

戰國最弱大名小田氏治,堪稱日本戰國時代最倒黴的大名。父親在世時,小田家實力發展到頂峰,對於周邊大名形成有效威懾,如果沒有意外,小田家有望成為中等大名。不過小田家的運勢不好,小田氏治的父親突然病逝,急速上升的勢頭立即急轉而下。

不過,這也不能全怪小田氏治,他成為家督時才15歲,也並非什麼智力超群的人物,整體表現平平。好在1548年接手家業,一直安穩地度過了8年,實力雖然穩步下滑,但也不至於立即出現家業覆滅的狀況。

但就在1556年,情況急轉而下,小田家的運勢也就朝著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況轉變。同年下總國結城家來攻,第一次面臨大陣仗的小田氏治丟掉了自家賴以生存的小田城,一路潰逃到土浦城,之後在忠心家臣土浦城主菅谷政貞的幫助下奪回小田城。

不過在1557年和1558年,接連遭到佐竹家進攻,小田城兩次失守,兩次再度奪回,土浦城主菅谷政貞再度扮演最要角色,協助小田氏治奪回小田城。也許上天厭棄了小田家,1564年上杉謙信大兵壓境,小田城再度丟失。

屢敗屢戰讓小田氏治有了奪城的經驗,很快又奪回了小田城。不過還沒高興多久,佐竹家再度出兵攻下了小田城。就這麼來來回回,小田氏治總計丟掉領地達9次之多,堪稱日本戰國時代的奇景!

有玩過《太閤立志》的玩家就會發現,在遊戲中只要小田家的小田城丟失,小田氏治就會立即出現在土浦城。這是因為在歷史上,只要領地一丟,小田氏治有機會就會逃往土浦城。土浦城主菅谷政貞一定是上輩子欠了小田家很多錢不還,這輩子只能靠替主君奪回領地來報恩。

土浦城主菅谷政貞出生於1518年,比主君小田氏治大16歲,是小田家土浦城的城主。每當小田城陷落,小田氏治的第一目標就是土浦城,然後在菅谷政貞及其兒子的協助下,再把小田城奪回。

這種任勞任怨的行為,在日本戰國這個把背叛當成飯吃的時代,簡直猶如金子一般的珍貴。而且,小田家實力處於急速衰退中,但仍然8次奪回小田城,足以見菅谷政貞父子的能力,難怪德川家康對菅谷家念念不忘。

小田氏治把女兒嫁給德川家康的兒子結城秀康做側室,等於和德川家康形成了並不牢靠的親家關係。結城秀康娶小田氏治之女時,氏治已經被豐臣秀吉下令剝奪大名身份,雙方關係並不對等。

不過,德川家康並不在乎小田氏治這個9次丟掉領地的最弱大名,他在意的是菅谷政貞父子。通過與小田家結親,德川家康可以名正言順錄用這對名氣不大、能力極強的父子。遺憾的是小田氏治於1590年最後一次嘗試奪回小田城失敗後,1592年菅谷政貞就以75歲之齡病逝。

儘管如此,德川家康對於菅谷家的忠誠與能力極為讚賞,於1596年將菅谷政貞之子政範聘用為家臣,封為旗本武士。菅谷政範也不負菅谷家的威名,在德川幕府成立的1603年因功升為一城之主。

菅谷家在戰國時代,絕對稱得上是忠君典範,菅谷政貞及其兒子政範屢次拯救主君、幫主君「擦屁股」,換成是其他武將早就驅逐主君並自立,但菅谷家不但對主君忠心而且鞠躬盡瘁,這才讓德川家康心生愛才之心,招募了菅谷政範為家臣,忠誠還是得到了極好的回報!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大名?多少石領地才算大名?
    在這戰國時期,大名之間進行著戰爭,每一個大名都有自己的名號,具體有多少大名呢,其實在日本戰國時期之後的一個時期稱之為「德川幕府」時期,對大名的稱呼,必須是領地擁有10000石以上的武士階級。而「10000石以上為大名」的說法是後世德川幕府時代的法制,但是歷史上也把10000石以上為大名的說法用在了日本戰國史上。什麼是戰國大名?其實在日本戰國時代,要成為大名,那麼領地至少要在10萬石以上,所以說要想成為大名,也是很不容易的。
  •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是如何僱用家臣的?再優秀的人才也要謹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大名是如何僱用家臣的?再優秀的人才也要謹慎日本戰國時代,即是一場大名間的實力比拼,也是家臣能力的對抗。身為大名,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親自處理,大部分事情需要家臣負責,因此招募有能力的家臣,成為大名重要的公務之一。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當時,有實力的大名都希望通過前往京都達到目的,這才有了影響日本局勢的上洛。那麼,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所謂的上洛,意指朝日本京都移動的行為。當時日本的首度是京都,日本人模仿中國,稱呼首度為「洛」,因為周朝以後的朝代經常定都洛陽,這極大影響了日本。因此朝京都移動的行為就被稱作「上洛」了。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如何處理與親族的關係?大名:很難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如何處理與親族的關係?大名:很難日本戰國時代,君臣之間缺乏信用,哪怕是送出人質也無法保證忠誠。為了能夠獲得足以信賴的家臣,親族成為戰國大名的選擇。遠親雖然不如近親可靠,但至少比外人要可信得多。
  • 等級森嚴的日本戰國,平民怎樣才能成為大名的家臣?你知道多少?
    在這些階級中,士指的就是武士階層,而大名的家臣最少也得是武士階層,而其他三個就是平民階層。那麼說到這裡了,我們就直接進入主題,作為平民,並且等級觀念極其嚴重,要通過什麼手段才能成為大名的家臣呢?這個問題或許值得思考。一、作為農民,如何成為大名的家臣?
  • 日本戰國時期,大名是如何僱傭家臣呢?你知道多少?
    不過說到日本戰國時期,那簡直就是亂世之中的亂世,各種勢力交錯生存,錯綜複雜,軍閥割據,不論是上層公卿,還是下層的平民,可謂是民不聊生,戰門之處,往往是血流成河,不忍直視,而且日本戰國和中國古代戰國時的「秦國」一樣,幾乎都是採用軍功制。
  • 日本戰國時代,為何德川家康違反禁令後,仍能安然無事?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為何德川家康違反禁令後,仍能安然無事?日本戰國時代,慶長四年,公元1599年1月,在豐臣秀吉死後得不到半年時間內,日本國內情勢風雲變化。先是石田三成為首的文治派互相攻擊,因而拉幫結派,違反秀吉生前禁令。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痴迷茶道,交出茶具謀反可活命?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痴迷茶道,交出茶具謀反可活命?日本戰國時代是日本史上空前流行茶會的時代。據說茶道成立在室町幕府後期,由村田珠光創始。在早期,只有享受風流的戰國大名喜歡開茶會,一直要到織田信長將茶會利用在政治上後,才真正開始大為流行。在信長政權之下,開茶會是需要批准的,所以,能獲準開茶會是非常榮譽的事情,被織田信長麾下認為是一種極高的賞賜。
  • 大友宗麟:九州首位天主教大名,靠一位家臣四處救火保住領地
    大友宗麟原名大友義鎮,是九州霸主大友家的家主,在統治前期,大友宗麟靠著「雷神」立花道雪的幫助將領地不斷擴大,成為了當時九州最強大的家族,可惜到了後期隨著南九州薩摩島津家的崛起而導致大友家不斷衰落,最終只能向豐臣秀吉求援保全領地。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貧窮無助?收入出乎意料的豐富
    對於當時的戰國大名而言,為了擴大領地以及自保所需的軍事費用,是最主要的花費。為了要籌集這些費用,戰國大名需要更多的金錢才能滿足需求。大家都能從網絡了解到,身為領主的大名同樣過著極為樸素的生活,這也是事實。那麼,戰國大名真的過著貧窮無助的生活嗎?其實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戰國大名的收入出乎意料的豐富。
  • 日本大名行動反常,未能趕上關原之戰,為何德川家康還給予獎賞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前田家為何行動反常?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西軍和東軍分別向諸大名發出號召——請加入我方。對於任何一家大名而言,這是一個事關家業延續的選擇,如何選擇成為當時各大名內部激烈討論的重大事項,前田家同樣如此。
  • 關原之戰後,大名為何倒向德川家康?只因豐臣家沒做好一件事
    可惜豐臣秀賴年幼,完全沒有能力制衡德川家康,最終被德川家康召集日本大名所滅。那麼,為何日本大名都倒向德川家康呢?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理解日本流傳已經的御恩和奉公,才能明白為何大名倒向德川家康,而不是繼續支持豐臣家。戰國時代的主從關係,一般而言建立在御恩與奉公基礎上,這兩者可謂是一種契約關係。
  • 日本武士興亡史:稱霸一方的戰國大名
    繼守護大名之後登臺的上級武士,是大約200個大大小小的新興軍事家族——戰國大名。「所謂戰國大名,原來不過是守護大名的家臣,不過是小領主,乘國內兵亂之機發展為新的實力者最著名的戰國大名有北條早雲、毛利元就、齋藤道三、上杉謙信、武田信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織田信雄、松永彈正、武田勝賴、織田信長、明智光秀、豐臣秀吉、黑田如水、德川家康、島津義久、伊達政宗、石田三成等數十人。
  • 日本戰國的各家大名兵農分離的情況
    在戰國時代,「兵農分離」由織田氏肇發其端,由豐臣政權予以繼承鞏固。為什麼比之其他戰國大名普遍的兵農一體政策,織田—豐臣系統會實行這種政策?其實行「兵農分離」的前提和基礎何在?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一、 兵農分離的概念「兵農分離」,作為一個近世概念,是與身份制度密不可分的。兵者,武士;農者,農民,兩者明確其身份和階級的差別,建立前者支配後者的社會制度,這應該是兵農分離的最本質的定義。
  •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統治的基礎——分國法,到底有哪些主要內容?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統治的基礎——分國法,到底有哪些主要內容?日本戰國時代的人物和事跡,想必有了解的都能隨意道來,但支撐這些戰國大名、武將的則是背後的各種條令、律法,這些都被統稱為「分國法」。分國法是由戰國大名制定,用於其統治領地的法律,主要目的在於統管農民與家臣。在這裡,我們無意對大家進行詳細介紹,畢竟分國法各大名均有制定,如果需要一一說明,篇幅將超萬字。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說明分國法制定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僅供大家有初步了解。
  • 日本戰國是村長打架?中國網友為何稱日本戰國是村戰
    摘要:日本戰國是村長打架?中國網友為何稱日本戰國是村戰日本戰國時代,到底是不是村長打架這個問題,在網絡上引來不少大V自媒體參與其中,大家各有自己的觀點,也喜歡和古代中國進行對比。更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在如此狹小的地區內,還分成68國,打得有聲有色,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 日本戰國:上杉謙信時期,越後豪族為何屢次叛亂?
    上杉謙信,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大名之一。與武田信玄、毛利元就等名將為爭奪領土而戰不同,謙信公一生多以援助弱者的大義名分而戰。「不可引發不義之戰」-在綱常混亂、禮儀崩壞的戰國亂世,謙信公卻憑藉義理而廣受世人尊重。然而謙信公雖遵循大義之理,其家臣卻對謙信之志不甚理解。
  • 明智光秀遊走在將軍與大名之間的家臣
    引言:明智光秀原本是齋藤道三的家臣,齋藤義龍攻殺齋藤道三後,開始追殺親近道三的明智一家。光秀被迫出仕越前朝倉家,因不滿朝倉家作為出走,路遇此時四處求援各方大名、協助自己上洛奪取幕府將軍之位的足利義昭。織田信長也有他的一番盤算,想利用將軍的名義,一是為自己正名獲得政府的肯定,二是在與其他大名的鬥爭中有所憑藉。織田信長特別請求讓明智光秀以足利義昭家臣的身份出仕織田家,我覺得這個算是後來發生大事件的楔子。明智光秀的心中本就以天皇、將軍為正統大義,而織田信長上洛之後想控制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成為自己的傀儡。
  • 北條早雲:幕府小公務員出身的戰國大名
    北條早雲是日本戰國時代早期的戰國大名之一,雖然他以「北條早雲」之名聞名後世,但是實際上北條早雲生前並未使用過「北條早雲」這個名字,他真正的名字乃是「伊勢盛時」,亦或者是出家後的法號「伊勢宗瑞」。文明十五年(1483年),二十八歲的伊勢盛時繼承父業,成為幕府將軍足利義尚的申次眾,申次眾是負責幕府將軍與各地大名之間聯絡的職位,相當於幕府將軍的秘書,雖然職務不高,但是地位卻是非常之高。在此期間,伊勢盛時的姐姐、嫁入駿河國大名今川家的北川殿因為今川家的內亂向伊勢盛時請求支援,因而伊勢盛時才會向幕府將軍申請前往駿河國。
  • 一連串高科技暗殺,哈梅內伊為何安然無恙,知道詳情後很佩服
    2010年1月,物理學家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在家中被暗殺,2011年9月,物理學家沙裡亞裡在一次上班途中被打死,2011年7月,物理學家達裡奧謝·雷扎伊·內賈德遭爆炸襲擊身亡,2012年1月,化學家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中毒身亡。今年,法克裡扎德的遇害,開創一個新時代,最高科技派上用場。衛星控制機槍,人臉識別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