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貧窮無助?收入出乎意料的豐富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為了保證能夠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比如,維持軍隊產生的軍費、國內公共建設費用、公務員薪資、還有其他經費等。即使在日本戰國時代,也是如此。對於當時的戰國大名而言,為了擴大領地以及自保所需的軍事費用,是最主要的花費。
為了要籌集這些費用,戰國大名需要更多的金錢才能滿足需求。大家都能從網絡了解到,身為領主的大名同樣過著極為樸素的生活,這也是事實。那麼,戰國大名真的過著貧窮無助的生活嗎?其實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戰國大名的收入出乎意料的豐富。
稅收
大部分戰國大名的收入來源於稅收。具體來說,像在大名的直轄領地向農業收入課徵的年貢,以及無論直轄或已經給予家臣的「知行地」,向各地課徵的役錢(分為向水田課徵的段錢、向旱田課徵的懸錢、向房屋課徵的棟別錢、依據所得稅課徵的賦稅都是)。除此之外,也有向富裕階層徵收的有德錢、向高利貸業者建立的土倉徵收的藏役、向市場營收課徵的市場錢。另外,在臨時籌措軍事費用時,也會開徵矢錢。
除了上述賦稅以外,還會另立名目開徵各種賦稅。在歷史記錄中甚至還有向僧侶的婚姻開徵的稅負。此外,在我們想像中,大名也許會緊盯著領民要求年貢,但實際上,大名會依該年度收成狀況來減免徵收。不過,役錢是大名的收入基礎,不會因此完全免徵。遇到自然災害,儘管會酌情免徵部分,但剩餘的役錢對於農民而言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經商、貿易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大多依靠稅收,但遇到稅收不足時,有地理優勢的大名就會考慮經營商業。對於戰國大名而言,擁有一座港口就能吸引來自西洋的商人,同時還能與明朝展開貿易。雖然海上充滿未知風險,但由此帶來的巨額財富也足以在災年彌補收入缺口。
有的戰國大名並沒有港口,但在領地內有礦山,通過對礦山進行開採,也能獲取額外的收入。無論是武田家還是毛利家,都是經營礦山的直接受益者,他們通過開採新的,或者既有的礦山,有效擴張了勢力。
並非所有的大名都有礦山或者港口,那麼這部分大名如何在稅收之外額外增加收入呢?這些戰國大名「生財有道」,他們把目標對準了自己的領民。也就是把金錢或種苗借貸給領民,藉此徵收利息。對於有需要的領民自然是善政,但也有大名為了徵收利息,強迫不需要的領民接受貸款的記錄,這讓不少人苦不堪言。
戰爭
除了稅收、經商、貿易外,戰國大名還有其它方法可以增加收入,戰爭就是一個絕佳的收入來源。位於戰場的居民為了避免遭受掠奪而繳納的禮錢、委託援軍的國家事後給付的禮金、投降的敵國上繳的禮錢等。
現代史學者認為這些禮錢的金額極高,也是大名的重要收入之一。織田信長就有過類似行為,每次都能收取數千貫到上萬貫的資金,這不但可以彌補出徵帶來的損耗,甚至還能就此盈利,實在是不可小覷的「創收」方式。
此外,戰場上也會發生掠奪行為與販賣人口,這也是通過戰爭獲得的收入,通過掠奪戰敗國的人、物,同樣也能獲得不菲的戰爭收入。這種行為一直延續到日本戰國時代後期,才被當時的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嚴厲禁止。這也意味著這種野蠻行為,持續了極長時間。
日本戰國時代,領地運營需要龐大的資金,擴張軍力同樣需要巨額的金錢,因此戰國大名採用了各種方式增加收入。無論是種類繁多的稅收,還是通過海外貿易、經營礦山獲得的收入,又或者是通過戰爭得到的金錢,都是戰國大名獲取資金的來源。
戰國大名們之所以過著樸素的生活,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軍事投入過大。為了避免家業無法延續,大名把大部分資金都用於軍事投資,這極大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這才讓後世之人感覺身為領主的大名也過著貧窮的生活,並非他們不願意過著舒適的生活,實在是時代不允許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