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如何處理與親族的關係?大名:很難
日本戰國時代,君臣之間缺乏信用,哪怕是送出人質也無法保證忠誠。為了能夠獲得足以信賴的家臣,親族成為戰國大名的選擇。遠親雖然不如近親可靠,但至少比外人要可信得多。在當時,有許多戰國大名通過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讓他們成為家臣並擔任重要職務,這被統稱為一門眾或家眾,是家臣中最重要的戰鬥部隊。
在這個紛亂的戰國時代,光是有血緣關係這一點,就足以讓人信賴。例如,關東地區的戰國大名北條家,就是靠一門眾建立屹立不倒的統治基礎,進而擴大統治範圍。中國地區的大名毛利家,也是靠著一門眾小早川、吉川兩家人在背後支持。
不過,有時血親的影響力過於強大,反而會成為包袱。特別是一門眾對內的影響力太強,這會動搖大名統治的基礎。我們往往以為大名能夠主導領地的經營方策略,其實大名的經營方針往往是在與家臣的會議中決定的,並非是大名的一言堂,哪怕是織田信長也要慎重考慮重要家臣的意見。
在會場上,發言權最大的,當然是與大名有血緣關係的一門眾(前提是一門眾實力足夠)。當大名本人的意見與一門眾相符時,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可是若遇到意見不合時,問題就嚴重了。我們繼續以北條家為例,在豐臣秀吉率大軍圍攻北條家時,就是因為一門眾的意見不合(有人提議抵抗,有人提議投降),才錯失了最佳作戰時機,導致國破家亡。
因此,由於一門眾在家臣團隊中舉足輕重,一旦雙方失去互信之後,問題也就格外嚴重。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還會出現重臣團與一門眾聯手搶奪政權的情況。武田信虎被放逐的背後,就是家臣團與一門眾聯手,加上武田信玄,終於使得武田信虎在外流浪,實在是倒黴。
此外,大名與一門眾的微妙關係也經常成為被外敵利用的弱點。例如中國地區的尼子家,原本家督尼子晴久在叔父尼子國久的輔佐下,國力進一步增強,但在毛利元就的計謀下,兩人之間出現隔閡,最終演變成尼子晴久對以尼子國久為首的新宮黨全面圍剿。這使得尼子家的實力迅速衰弱,最終滅亡。
對於一門眾的使用上,大名們也是極為謹慎。同樣是武田家,就是因為家督參與到京都動亂中,家督死於非命,新任家督被阻擋無法上任,幕府只好下令周邊國家護衛武田家督上任。就在這種情況下,一門眾甚至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使得武田家在武田信虎成為家督前一直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況。直到武田信虎成為家督後,通過不斷發動戰爭,逐步壓服蠢蠢欲動的一門眾,終於穩定了武田家。
德川家同樣有著相同的境遇,在這個家族還叫松平時,也發生過主家衰弱,一門眾意圖取而代之,並因此爆發過繼承人之戰,使得原本就實力不強的松平家進一步遭到打擊。到了德川家康之父時期,松平家迫不得已將家康作為人質送往今川家,換取今川家的軍事保護。
但對於織田家而言,一門眾的培養幾近於無,這造成一門眾的實力無法凌駕於家臣團之上。織田信長再世時,家臣團的主要成員無人敢異動,但隨著織田信長的身亡,一門眾無力制約家臣團,只能坐視織田家被瓜分。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一門眾都如上文所說的一般。也有如毛利家一般,一門眾團結一致輔佐主家,讓家業延續到江湖末期。其實毛利家只是一個例子,位於九州地區的島津家,同樣也有一門眾支撐,使得他們不但能夠延續家業,還能在明治維新時大展拳腳。
因此,對於一門眾的使用和培養,極大考驗著家督的智慧。能夠使用好,一門眾就相當於實力倍增器;使用不好,尼子家和織田家就是血淋淋的實例。但戰國大名一邊要用一門眾,一邊也要防範一門眾,這種萬般無奈的滋味實在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