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漁民聽說此事,第二天專門開船趕來,可一上午只撈上來三四條
胡紹森和謝勇海撈的梭魚又大又肥。
"以前總在電視上看到查幹湖冬捕的壯觀場景,沒想到這一幕也會上演在我們家門口……"近日,家住莊河蛤蜊島附近的村民報料稱,他們在莊河海域發現成群結隊的魚,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魚。 3月30日下午,當地居民胡紹森和朋友在海邊意外看到了魚群,僅用3小時就捕撈上700多斤。後鑑定,這次出現的魚群為梭魚,成群現象是因為梭魚春季在近海集群繁殖。
意外 大量梭魚湧向潮溝
在莊河海邊,漁民們常說"誰能見到梭魚群,那可比中彩票還幸運"。而這份幸運恰巧降臨在胡紹森身上,他告訴記者說,"從小就在海邊長大,從來沒見到過那麼多那麼大的梭魚,回憶那天的情景真是太壯觀了。 "
3月30日12點40分左右,陽光充足,胡紹森和朋友謝勇海從海邊養殖圈往家走。當他們走在濱海路莊河跨海大橋的位置時,發現海面上時而有大個頭的魚兒蹦出海面。此處屬於淺海區域,經常會有人在此趕海。
車上正好裝著下海作業的防護衣,兩人便合計趁著海水還沒漲潮,下海捕兩條魚帶回家。"我們走了五六百米,就發現幾十條身體呈現灰色、長度大約60釐米的梭魚,朝著潮溝的方向遊去。見到這一幕,我們倆特別興奮。 "
捕撈 3小時撈梭魚700多斤
眼瞅著,成群的梭魚激起層層浪花,隨著潮水湧向他們二人。胡紹森和謝勇海立即跑到附近漁民家,借來一張約百米長的捕魚網。"我們合計撈上一網就回家,沒想到這一網下去,整整撈上來700多斤。 "胡紹森說,"捕撈過程那叫一個壯觀,也完全忘記了梭魚刺傷的疼痛。大約是下午2點開始捕撈,下網後,就看著魚一股腦地往網裡進,根本來不及收網,一邊忙著取下掛在漁網上的魚,一邊還有魚往網上跳。 "
當時圍觀的人也很多,70多歲的於老漢當了一輩子漁民,也說頭一回看到這麼多這麼大個的梭魚。
當天捕撈上來的梭魚,大的有7公斤重,小的也有4公斤,個個都是鼓鼓的肚子。"我們賣給魚販子500斤,剩下的給我們當地百姓分了,也算是將這份難得的幸運與大夥分享了。 "胡紹森說,"第二天有周邊的漁民聽說此事,還專門開船到海裡撈魚,可一上午時間只撈上來三四條梭魚,個頭也不大。 "
多知道點 梭魚
體形
梭魚有一個長長的流線型的身體,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遊動。其背側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
產地
為近海魚類,喜棲息於江河口和海灣內,亦進入淡水。我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性格
活潑,善跳躍,在逆流中常成 群 溯遊,吃水底泥中的有機物。
繁殖
梭魚在開闊的溫暖海域產卵。每到產卵季節,梭魚將卵子和精子直接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來的幼魚靠浮遊生物為食。
特徵
識別梭魚並不困難。梭魚的眼睛周圍的顏色是略帶紅色的黃色,因此,我國漁民分別把它們叫做"白眼"、"青眼"、"紅眼"和"黃眼"。
分析
莊河為何出現大梭魚群原來是去"生娃"的路上
為什麼此次會出現大規模的梭魚群?胡紹森和謝勇海也是感到一頭霧水。
對此,莊河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解釋說,以前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只不過梭魚繁殖的河口不同,老百姓沒注意到而已。梭魚作為黃渤海常見經濟食用魚類,主要棲息在海口河川鹹淡水交匯處,以水底泥中微生物為食。每年4月份,幼魚時常隨潮溯河在各個河口處產卵,它們只做短距離迴遊,至12月份始到海水深處越冬,翌年開春即到近海河口生長育肥,形成漁汛。眼下正趕上"開凌梭",而今年"開凌梭"漁汛期的梭魚個頭和數量,相比往年較大較多。
所謂"開凌梭"是指春暖冰開後捕獲的第一批梭魚。梭魚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肉質鮮嫩,美味可口,蛋白質含量很高,是高級宴席上的佳餚,尤以春天的開凌梭最為名貴。烹製的梭魚,以頭為香,故民間有"丟了車和牛,不丟梭魚頭"之說。梭魚除禁漁期外,可長年進行捕撈。
這批梭魚肚子為何鼓鼓的生殖期前總是特別"貪吃"
莊河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說,梭魚是一種很具廣鹽性、廣溫性的魚種,它們從35%的高鹽度海水到5%的淡水的淺海、河口、鹽水溝、內陸鹹水湖、淡水湖泊、大小池塘梭魚都能生活。漁民利用幼魚的溯河性,於5月上旬將幼魚隨潮納入港內放養,幼魚生長很快,秋天就可長到200毫米,10月末即可收穫。從0~35℃範圍水溫它們都能忍受,以18~28℃為最適生長溫度。之所以發現梭魚的肚子會是鼓鼓的,工作人員稱,梭魚在生殖期之前,它們的攝食強度較大,食道和胃部總是充滿食物。
此外,近年來,莊河市重視對海洋生態的保護,這對海洋物種的生長繁殖也提供了有利保障。
海力網記者陳琳琳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