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魅力的沉澱之美:民間扎染工藝特色及其應用和傳承

2020-12-17 阿七情感說

引言:扎染是中國少數民族一種獨具特色的手工染色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工藝的歷史悠久,且深深植根於民間。在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它獨特的裝飾趣味和藝術感染力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收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同胞的青睞。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織染技術享譽全球,以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為代表的「三染」染織體系更被人們稱為「國粹」,在幾千年來的發展中凝聚了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扎染的工藝製作方法和材質決定了其方法多樣,圖案形式豐富,具有質樸典雅、浪漫自然等審美特徵。

本文將通過對扎染方法的簡介,扎染的起源與分布,以及扎染的圖案紋樣的介紹和純利手法的分析總結,探究扎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揚,也為大家重新認識我國的傳統工藝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鑑。

一、扎染藝術及其獨特魅力

扎染作為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扎染的圖案是由扎結而來,也就是在紡織物上有設計、有計劃地加以針縫線扎後,再經煮染而形成一定的花紋圖案。因此,扎染紋飾與織造印染的紡織品圖案有著明顯的不同,它追求的是一種染色過程中的偶然多變的花色紋飾,也正因為它的形色無定以及隨意自然,才順應了人們追求自由,注重個性的心理訴求,因而深受人們追捧和喜愛。

人們在給扎染製品染色的過程中,由於扎線捆綁力度的不同,綁炸的鬆緊不同,導致織物(布匹)承受壓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浸染在布匹紋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產生的色雲才會深淺虛實結合,顏色紋理變化多端。同時,在製作的過程中,的人們逐漸掌握了多種扎法和染色技術。通過巧妙運用這些扎法和技巧,最後染成的紋樣和圖案就會形式各樣,圖塊色彩鮮豔,顏色層次分明,顯得自然雅致而又新奇,富有和趣味性。

通過扎染工藝所形成的圖案紋樣具有獨特的魅力,富有人文色彩,是現代的印花工藝所無法得到的。扎染所產生的路肌理及暈色不僅是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鬱的民族特色。所以,從古至今,扎染不僅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反而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人們甚至把它稱為「沒有針線的刺繡,不經編織的彩錦」,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二、扎染的起源與分布

扎染是我國古老民間傳統手工藝園中的一枝豔麗奇葩,早在我國秦漢時期就已經問世,並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隨著歷史的前進,時代的發展,以及新面料和新工藝的開發,其花型圖案、花色品種、染色工藝技術也是一代高出一代。

1. 扎染工藝在我國的起源

扎染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宋朝《資治通鑑音注》中記載,「纈撮採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之纈。」古人所說的「纈」指的便是現在的扎染。在古代人們通常稱之為「扎纈」、「絞纈」或「染纈」。

扎染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對於製作條件要求也不高,通常只需要針線即可。扎的含意即是用線繩之類將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讓其上色而達到防染目的。它是利用針、錢、板、塑料布等工具,將織物進行扎、縛、綴、縫、夾、包等,使之產生防染作用,染色後,折除線結,呈現圖案的一種特殊的印染工藝。

扎染作為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歷史非常悠久,據劉孝孫《二儀實錄衣服名義》載,手工扎染「秦漢間始有,不知何人造,陳梁間貴賤通服之。」由此看來,中國的手工扎染藝術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2.扎染工藝的世界性分布

扎染不僅美觀,而且製作工藝相對簡單,原材料也很豐富,所以許多國家都有扎染工藝,但是因各地的歷史文化不同,所創造出的扎染作品也各不相同,都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徵。在秘魯和中東古代的歷史遺蹟中均有扎染織物的發現。直到今天,北印度、西非和日本人仍在沿用這一織染方法。甚至在現在的印度民族服裝上,扎染工藝仍被廣泛使用。

中國的扎染工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術也豐富多樣,並且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而被傳播到海外。比如日本的扎染技術,就是在日本奈良時期由中國傳入的。我國的自貢扎染,被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雲南大理的白族地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白族扎染之鄉」,是我國目前扎染產量最大、最多的地區,在國內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傳入日本後,日本的扎染在公元七世紀前後一直受當時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直到公元十六世紀印染業才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體現出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日本的扎染工藝有包括「三浦絞」、「人目絞」、「雲紋絞」等在內的近百種工藝技法。扎染的圖形多為山水、花鳥等,具有相當的難度。其中「三浦絞」的不僅工藝繁雜,而且具有優雅絢麗的工藝特色,反映了日本扎染藝術典型的的民族特色。

在非洲,奈及利亞的扎染歷史也很悠久,其簡潔、自然的幾何紋樣一直為人們所青睞;在拉美,人們將扎染技術和手繪工藝結合使用,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扎染工藝;在哥倫比亞和秘魯,扎染紋樣則主要表現為變形鳥紋、幾何紋、植物紋等,圖樣逼真,獨具地方特色。

3. 扎染紋樣題材的演變工業化之前,我國傳統扎染常見的紋樣圖案一般是花鳥蟲魚、自然景色、幾何圖案以及文字圖案等。由於受到手工的製作工藝的限制,所以扎染工藝的紋樣設計並沒有印花或絲織刺繡的團那樣精巧逼真。

在後工業時代,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變化,傳統的拘束的審美心態逐漸被人們摒棄,而崇尚自然、追求個性的心理逐漸成為大眾主流的審美心態。而扎染藝術自然的、鮮明的個性化特徵,恰好迎合了當前時代的需求,所以扎染工藝也在自身的不斷發展演變中重新崛起。

發展到現在,扎染紋樣圖案的題材逐漸演變成了用「大花大葉」以及點、線、面等現代化構成元素,再輔之以多種多樣的扎染工藝技巧,使人們的自我個性在扎染的紋樣圖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和表達,從而達到了一種自然展現而又意趣天成的藝術效果。

三、扎染藝術的紋樣特點和處理手法

1. 扎染的紋樣的特點上文已經說過,因為扎染工藝技術相對簡單,所以古代扎染工藝才能在世界各地出現。簡單總結起來,扎染就是將織物按照人們預先射向好的的圖形,通過一定的經驗技巧縫或者紮起來,然後浸入染液,經過一定時間的染色後在取出來,拆開扎線,就會出現相應的花紋。由於織物纖維的滲透作用,織物在經過染液的浸染後會呈現出富有層次的色暈效果。

但是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扎法的不同,再加上扎制的鬆緊程度、浸染的時間、染液的飽和度、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即使預想的圖案是一樣的,也會導致最後的效果千差萬別。

首先:暈色

所謂暈色,是指在織物染色過程中,染液滲化織物纖維而形成的一種肌理效果。這種肌理效果是為因線扎鬆緊不同以及束扎後織物內外層的不同等原因而造成了織物的吸色性能的差異。在織物扎染圖形的邊緣部位,染液多少會有所滲透,最後就形成了染液在圖形輪廓線上的滲化肌理。由於暈色是通過運用手工而進行的逐級染色,所以其色暈效果會形成一種中國傳統繪畫技巧中的大寫意的神韻。

其次:折皺與浮雕感

由於染色過程中的高溫作用,織物在的團中的小點在除去扎線後依然會出現隆起,從而形成一種凹凸的褶皺,在平滑的布面上就像被精心雕刻的浮雕一樣,具有一種直觀、醒目的視覺效果和迷人的觸覺感受。

扎染工藝是運用折、皺、捆、包等多種工藝手段來進行製作的,所以染色過程中染料在織物上可能出現附著以及不附著的現象,最終形成了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體現了織物自然肌理的自然美。由於燃料的滲化效果而形成的扎染紋理自然微妙,折皺凹凸的觸覺效果表現得有質感且細膩動人。這便是扎染工藝風格的獨特與精美之所在。

2. 扎染的紋樣處理手法扎染紋樣的形成,是通過將織物想要染色的部分扎住,然後將其浸在染液當中,通過染料的浸染而而成。由於束扎部分染液無法滲透進去,從而起到防染的效果。雖然工藝的原理非常簡單,但通過多種扎和染的方法交替使用,卻能給扎染藝術帶來豐富多樣的變化。

扎花是束扎布匹、織物的統稱,束扎的技巧不同,最後所產生的紋樣效果也不一樣。束扎織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串扎法、針縫法、卷壓扎法、針縫線扎法和折益法等五種,每種裡面又包含著若干種不同的技法,如針縫法中有平縫法、折要縫法和對合縫法等多種。在染液方面,傳統的染料一般用植物類的藍靛等,現在則更多採用化學染料。

染色方法除了通常用的浸染外,注染,漸染,點染,手繪,段染,噴染等多種染色技法都能產生多種多樣的渲染效果。染色的區域與未染區域之間自然過度,使圖形處於似與不似之間,再輔之以抽象的肌理效果,最後給人以一種自然寫意,又細緻入微的視覺感受。

染色後的布料,晾乾後就可以拆線了。拆線,顧名思義就是將扎花時縫、扎所用線拆掉,使織物染色後的圖案展現出來。拆線也不僅僅是扎染工藝中的一個無關緊要的步驟,這個過程同意會對做後的紋樣效果產生很大影響。拆線分為幹拆與溼拆,在邊緣的暈化效果上,幹拆會使圖案邊緣清晰,溼拆則會讓圖案邊緣顯得柔和一些。再比如圖案中的一些小點和細線,如果溼拆會變得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根據想要達到的紋樣效果的不同,而慎重選擇每一種技法。

四、扎染技術的傳承與應用

在現代信息化、科技化等現代文明浪潮的衝擊下,扎染藝術等一些傳統工藝品被貼上了「土氣」的標籤,而將逐漸被推向淘汰的邊緣。其實扎染之所以被很多年輕人認為「土氣」,是因為當下人們未賦予它時代性。它在傳統文化不斷被外來文化的衝擊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也沒有得到很好地傳承與發展,才使得這一精湛的傳統工藝和渾厚的文化內涵變得淡薄起來。

工業時代的來臨,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高效的數位化和智能化,使染纈藝術中的人文精神逐漸消失。機器產生的美感雖然可以在瞬息間給人以規整驚豔和速度的震撼,但是卻遠不如手工藝品經得起推敲與品味,缺乏了一些人文的內涵。作為手工藝術的扎染,它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恰恰能夠彌補科學與技術的人文和情感缺失。

由於手工製作的扎染織物與機器生產的相比,人力成本比較高,所以人工生產的扎染作品一般會應用在材料附加值較高的服飾生產領域。同時,扎染圖形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自主安排裝飾部位,也更適宜在服飾設計中發揮它的特長,製作出具有工藝品性質的產品。

結語

隨著時代的前進,歷史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不變的是扎染藝術所留下的返璞歸真的精神,並處處啟發著我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扎染藝術汲取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養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涵養對當代人的人格修養的意義是非凡的。而只有對扎染藝術儘可能原汁原味地傳承,才能充分感受它樸素的精神品格。

扎染藝術,個性鮮明,源遠流長,它質樸的美感,時刻體現著勞動人民真善美的人文品質,給予世界以美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所以我們更應該讓更多的人領悟到這一手工藝術的自然之美,並共同致力於扎染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扎染藝術還有很多未被了解的工藝、風格和精神,所以傳承和發展扎染藝術之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傳承發揚民間工藝 淮安一幼兒園上演扎染時裝秀
    ,展現了民間工藝的特有魅力。  應邀到場的家長對此次活動大加讚賞——「要把掌聲送給今天上臺表演的所有小朋友,感謝他們將如此精彩的節目呈現給大家;要把掌聲送給臺前幕後的老師們,感謝她們帶著孩子們一同感受民間傳統工藝的魅力;要把掌聲送給香格裡拉分園的負責人
  • 「傳承手作 意韻扎染」 ——長慶街道新華坊社區開展扎染體驗活動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其工藝從扎結到染色都極富創造性。扎染作品色彩豔麗,圖案變化多樣,趣味性強。   老師首先介紹了扎染工藝的主要流程和基本技法,並給大家細緻講解了如何扎結和浸染。在拿到扎染材料後,大家按照老師的講解內容進行摺疊和扎線,紮好後慢慢投入到染料盆內。
  • 為民間藝人立傳,為匠心文脈存志——潘魯生闡釋《中國民間工藝集成...
    《集成》編纂在於為最廣大的民間藝人群體立傳,為匠心文脈存志,因此不僅收錄那些已經被本地同行普遍認可的、技藝精湛的、對所持技藝如工藝創新、工具革新、材料創新、產品創新、傳承傳播等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民間手工藝人,還關注和輯錄全社會多元化的民間工藝創造主體及其工藝創造,輯錄我國民間社會的工藝傳承與發展體系,綜合呈現民間工藝生態及其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
  • 成都市龍泉驛區實驗小學:傳承非遺文化 扎染特色課程成學校名片
    近日,成都市龍泉驛區實驗小學參加四川省教育國際文化體驗系列活動之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第六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活動中,由學校教師汪燕擔綱的鳳儀扎染藝術工作坊送展的《蝴蝶之戀》《天使的翅膀》和《愛成都迎大運》作品,吸引了各參展單位和許多藝術愛好者、在校大學生和市民們駐足欣賞。
  • 扎染——古老技藝成為時尚的寵兒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
  • 頭腦風暴營——邂逅扎染,布上「生」花
    扎染是我國傳統民族藝術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工藝從扎結到浸染都具有豐富的創造性。扎染作品色彩豔麗,圖案變化無窮。為了讓小朋友們了解我國民間藝術,感受扎染的圖案美、色彩美和形式美,激發小朋友們對美的事物的關注和喜愛。
  • 邂逅扎染世界,體驗生活美學 杭師大東城二小向陽小隊走進西溪溼地...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張可寧)初冬佳時,杭師大東城二小203班向陽小隊在美景如畫的西溪溼地零距離接觸扎染,感受中國古老的扎染文化。「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我國民間一項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也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美術教案|扎染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扎染的意義和藝術特色 2,能夠手繪設計出自己喜歡的花紋 3,經過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藝術,培育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酷愛 重難點: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 雲上「扎染」、「烹飪酸湯魚」,天天直播不停歇
    10月6日上午,一場「染出彩虹—扎染製作」雲手工活動正在進行中: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南越工坊的老師擔任主播,在直播中,從出土文物顏料切入,通過介紹扎染工藝、演示扎染的製作過程,向觀眾展示了獨具貴州民族特色的扎染魅力。此次活動在微博、小紅書兩個平臺的官方帳號上播出。
  • 讓學生領略美術之美,在創作中融入民族特色,使中國元素走入世界
    開設民間美術鑑賞課能夠讓學生們切身感受到民間美術的魅力和迷人之處,促使學生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過民間美術作品的鑑賞,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民間美術鑑賞的開展也有利於拓展學生們的視野,讓學生們領略不同的美術藝術之美。在自己的創作作品中融入一定的民族特色,使中國元素不斷地走入美術、走入社會走入世界。
  • 舞出民間文化魅力記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
    在晉中這片廣褒的土地上,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造就了不同地區形式豐富、品種繁多、奼紫嫣紅的民間舞蹈。發掘、傳承、發揚這些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民間舞蹈便是辛躍清晉中民間舞名家工作室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晉中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是數千年文化、藝術與美學的結晶。」
  • 茂名:加快促進傳承創新發展,走獨具茂名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茂名:加快促進傳承創新發展,走獨具茂名特色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0-11-07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民間工藝——糖畫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工藝以勺為筆糖稀為墨在大理石板上速度飛快地勾勒出精美的造型>深受廣大朋友喜愛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它是集民間工藝美術與與美食於一體獨特的傳統工藝。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遺產名錄。糖畫製作一般分熬糖、融糖、畫糖和起糖四步,所用的工具有爐子、鍋、銅勺、銅起子、冷卻板、竹籤和插臺等。
  • 手工扎染、塗色旗袍、養生太極拳……文衝街道開展精彩惠民講座...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為弘揚傳統文化,讓手工扎染被更多人得知,從而使扎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好的傳承,11月19日上午,文衝街道文化站聯合石化社區,在石化大院老年大學 舉辦了一場關於手工扎染的非遺講座活動。本次活動中由黃埔區美術家協會的李曉文擔任講座老師,共有27名來自石化社區的學員參加學習。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職教特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產教融合平臺為依託,以非遺傳承大師為引領,以「雙師型」師資團隊為智庫,以網絡「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濟南一幼兒園舉行特色扎染活動,小萌娃自己設計衣服辦起時裝秀!
    小萌娃在展示扎染服裝「夏天到了,小朋友們都換上了夏日清涼的衣服,我們幼兒園開設了扎染課,早已熟練掌握扎染技法的小朋友們,開啟了自己的扎染新體驗——設計扎染自己的小衣服!」濟南天橋區濱河幼兒園老師告訴記者,作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天橋區濱河幼兒園一直在開展「特色扎染」活動,孩子們在有趣的扎染活動中充分感受著民間藝術的風採。近日,該幼兒園「大染坊」裡歡聲笑語,小小藝術家們的扎染活動又開始了。
  • 潘魯生:大美民間,人民至上
    中國民協在全國範圍內持續深入地開展「民間文藝之鄉」建設工作。「民間文藝之鄉「是對典型的民間文化生態進行整體性挖掘、梳理和提煉,對重建鄉村文化生活、培育地方文化品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發揮了積極作用。
  • 張天愛身穿吊帶短裙,大秀完美身材,扎染工藝真的很特殊!
    吊帶裙的魅力真的很難抗拒,女生,不管身材好不好,都喜歡穿裙子。當她們見到一條漂亮的吊帶裙時,肯定免不了要多留意一會,幾乎每個愛美女生柜子中都會有一條美美的吊帶裙。張天愛的顏值和身材一直都沒得說,有好的身材當然要大方地展現出來,穿出飽滿的高級精緻魅力。吊帶裙可以很大程度上展現女性的鎖骨和頸肩線,對女性很有吸引力。張天愛也很會選款式,細細的吊帶精緻細膩,性感精緻,點綴著一圈亮晶晶的鑽石元素,更加耀眼多彩。堅韌的質感也增添了一點帥氣中性的感覺,真的很性感很帥,聽起來很矛盾,但是張天愛的氣場控制得很完美。
  • 釀造「沉澱」三百多年、手藝歷經七代傳承農家小院藏著遼南老酒味道
    此後,楊殿維生仨子,其三子楊慧中於清乾隆年間在安市城(今營口)開建酒坊,遵承祖上黃酒釀造工藝,釀造的黃酒質純、色清而深受當地百姓喜愛,被人們稱為「虎峪楊家黃酒」。當時,民間有「一兩紋銀半盞酒,虎峪楊家解千愁」的俗語。後來楊慧中將其造酒的工藝教授給後人,至清光緒年間,虎峪楊家酒坊已有13家之多,遍布於遼南地區。
  • 京工美作:非遺古法工藝傳承,掀起國潮古風新風尚
    結合近期的流行指數顯示,「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的國貨新潮流成為了大眾年輕消費者的新選擇,獨具民族韻味的國貨產品吸引了眾多青年消費者的目光。基於這一流行趨勢,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牌與潮流文化之間,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也為流行圈帶來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