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俗稱「剁手節」,已成為精明的商家們打折促銷的狂歡節,也是讓很多立志加入「剁手黨」的人們內心掙扎的日子:買還是不買?如果你不想做商家的提線木偶,不願意讓自己的家成為雜貨鋪,那就痛下決心,給自己的生活來一次「斷舍離」吧!雙11來臨:你是「買買買」還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
最近國內颳起一陣簡約生活風:斷舍離。它主要圍繞人與物的關係,將人們從對物的沉迷中解放出來,從以物質為中心回歸到以人為本,做到物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物所累。斷舍離並不是簡單的丟棄,而是通過梳理物品讓自己睜開眼睛看生活,以此洞悉內心、發現問題。在清除生活廢品的同時,清掃內心的垃圾,讓自己輕裝、輕鬆、輕快地生活。斷舍離既是生活理念更是動態行為,主要由「斷、舍、離」三個部分組成:
● 斷,就是不購買不需要的東西;
● 舍,就是捨棄多餘沒用的東西;
● 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做到了斷舍離,人們就不會再被物質所束縛而得以重生。
「斷舍離」為何會讓人焦慮?
雖然「斷舍離」只有三個字,但是很多人卻對此心有忌憚,遲遲不敢開展這三字「革命」,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有4種:
安常處順心理。中國有句老話叫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說我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很難改變,特別是當生活較為安穩順暢的時候,人們自然就缺少改變它的動力,畢竟改變意味著打破平衡和不可預知。根據心理動力學原理,我們的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而發生的,如果沒有這種內在驅力,就難以產生相應的行為。而斷舍離式的革命,最需要的就是動力支持,它要求我們通過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定勢,挖掘那些被我們忽視的、隱藏的、刻意迴避的心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否則就會出現畏難退怯的行為。
有備無患心理。小時候,父母常對我講「飽帶乾糧,暖帶衣出」,意思是說,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即使當下不需要,也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在這種生活觀念的影響下,我們總是習慣於給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準備,否則內心就會不踏實。「有備無患」這個概念原本沒錯,但是,它經常會被我們錯解,甚至以此為藉口為自己的過度行為開脫。前幾天看新聞,一位英國帥哥想要為醫院裡的孩子們拼一副世界最大的拼圖,為保險起見他從西班牙郵購了兩套一樣圖案的拼圖,然而當他和他的團隊花費兩個多星期終於快要竣工的時候,突然發現少了4塊,而那盒用作「備胎」的拼圖雖然圖案一樣,卻因為切割的方式不同,導致同一個位置單片形狀截然不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傻,自以為聰明地買了個「備胎」回來,結果發現經常是用不上,不僅造成了新的浪費,還無端佔據了我們的空間。最要命的是,雖然我們常常知道自己是在過度購物,卻經常受「總會用上的」念頭誘導而成為購物狂。
「捨不得」的心理。俗話說「破家值萬貫」,意思是說那些看上去並不值錢的物件,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無法忽視的價值,所以家裡的東西再不值錢也不能隨意丟棄,我們可不希望被他人恥笑為敗家子。去年「剁手節」的時候,我買了一個心儀很久的龍貓床墊懶人沙發,順豐小哥把龍貓送到家裡的時候,我就傻眼了,這是一隻巨大無比的胖胖的大龍貓,隨它而來的還有一串小龍貓靠背。當時正值天涼,我將大龍貓鋪在榻榻米上,舒適溫暖地過了整個冬天。然而轉季過後,大龍貓收存到哪裡卻成了我們最頭疼的事情,壁櫥、衣櫃裡全是滿的,哪裡還有龍貓容身之處?朋友建議送給幼兒園,我的心裡一萬個捨不得。其實想一想,榻榻米上原本就有厚厚的絨墊,這隻「龍貓」的功能並不大,即使這樣,我依然捨不得送人。
拖延的心理。據說拖延症已經成為人類「 萬劫不復」的頑疾,「等明天」病菌在人際之間肆虐,很多人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很多時候,人們不一定還想保留那些無用的東西,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拖再拖,「明日復明日」。我的壁櫥裡有幾包從未開封的床上用品N件套,總想找個時間將它們搬出來送給辦公樓的保潔大姐,但卻遲遲未動手,每次都會想:明天再說吧。結果一天又一天過去了,直到保潔換了新人,那些N件套也沒有離開壁櫥半步。拖延的原因其實有一部分是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因為怕麻煩而遲遲不去行動。
你下決心開始「斷舍離」了嗎
為了深刻理解「斷舍離」的精髓,我訂了山下英子的那本《斷舍離》的書,又檢索了很多資料,突然發現,書中羅列的生活亂象,在我身上幾乎都能找到影子,我那貌似整潔的家中,其實隱藏著大量無用的東西—長久不用的舊電腦、各種不知道該用在哪裡的電線、早已跟不上技術革新步伐的音樂磁帶和錄影帶、肯定不會再背的包以及不會再穿的衣服、女兒從小學一直到高三的課本試卷甚至校服……這些東西悄無聲息地佔據著我的生活空間,毫無生命意義地蹲守在各種柜子裡等待著「老去」。仔細看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物質只是人們實現不同需_要的外力支持,又因個體差異使得這些需要的物化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那些說「我需要這些東西啊」,「有了它我才能怎樣怎樣」的話,充分表明了說話者被物質束縛的程度。我們從習慣攢東西存東西到放棄物品,從買喜歡到買需要,看起來容易,對很多人來說卻是好似登天。那麼,該怎樣做個徹底的斷舍離行動者呢?歸納起來,關鍵是要通「三知、三情、三行」關。
「三知」。一知自己與斷舍離的關係,「我做斷舍離是一時興起的追風,還是確屬生活所需?」「如果我很滿足現在的生活,是否有必要斷舍離?」「我的家人是否也做好了斷舍離的準備?」二知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在圖紙上列出家物的種類和數量,並根據種類再以時間和使用兩個維度進行田字格分類,按照先上下再左右,四格分別是:當前在用,當前不用,未來會用,未來不用,看看哪一格可以作為首批清理對象。同時,在每次購物時,先在頭腦中再現這個田字格,看看自己想要購買的東西是不是已經存在,判斷一下是否確需購買。三知自己斷舍離的步驟,要為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高富帥約書亞·貝克爾的故事,很精彩。
「三情」。一做情緒梳理,我們在收拾物品之前先要看自己是否具備情緒控制的能力,如果在斷舍離的過程中遇到負面情緒問題,要善於採取措施及時清理。二做情境探索,有些時候,我們對一個物品買不買或者棄不棄難以做出判斷,選擇障礙症發作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情境探索,將自己放進某個情境中飾演一下,用體驗的方式來幫我們做出選擇。三做情感辨別,人類是一個喜歡睹物思情的生物,所以我們在斷舍離之前要善于澄清其中的情緒情感,如果對一個物品捲入的情感程度過深,就要分析一下原因了,也許它就是長久困擾我們情緒問題的核心。
「三行」。從三維的角度看斷舍離,我們就會發現,它是一個物品流動的過程,這個流動表現為不斷的進進出出,所有的物品圍繞著我們的生活,或者進入或者退出,我們要做的就是減少進入,加大退出。一斷購物衝動,也就是斷絕非理性的衝動購物行為,每次購物之前先三思而行,看中某款商品,可以先離開它,去喝一杯咖啡或者吃一個冰淇淋,在一旁想一想我是因為喜歡還是因為需要才有了購買的動機,我的家裡是否有可以替代它的物品。如果是網購,可以先將寶貝放進購物筐,然後看看評論,與商家阿里旺旺一番,再或者請周圍人參謀參謀,切忌直接購買。二舍留戀難棄,我們在放棄一些物品時要更多的關注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的麻煩,「如果不放棄它,我就騰不出空間放更有價值的東西了」「如果不刪除這些公眾號,我的微信程序佔用手機空間就太大了」等語言暗示,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心疼的感覺。大家都知道大都市很擁擠,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擠壓感,家裡的物品也是這樣,擁擠總是給人帶來負面的心理感受,因此要善於列出放棄物品的計劃表,逐漸給家庭空間「留白」。三離沉迷之物,解決對物的執念是一種從思想理念上對物的捨棄。如果我們每天在某一類物品滯留的時間過長(創造除外),則要考量一下自己與物的關係了,最好能制定一個時間表,通過時間管理讓自己逐漸減少執著於物品的時間,同時增加非物品作為中介的純粹的人際互動時間。
補充斷舍離
雖然是個人行為,卻離不開家庭、社會的支持。首先,我們要防止因斷舍離而影響了家庭關係的和諧,因此家庭成員要坐下來討論,在斷舍離的物品上取得共識才能確保家庭關係的平衡。其次,我們需要在全社會建立健全科學的物品回收機制,讓大家可以更方便地處理自己的物品,讓被「斷舍離」的物品有處可去,發揮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