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肖秋菊
《習近平治國理政》第三卷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一系列闡述,通過學習,我對習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頗有感觸。
作為鐵路行業學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談到中國鐵路的發展史時,我們總會從「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講起,講他如何歷經千難萬險,為國爭光;講他如何為我國的交通基礎建設奠定基礎而我從詹天佑身上更深深體悟到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詹天佑設計了一種人字形鐵路,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後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他這種獨特的創新是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辦法的靈活思維的再現。他的創新,是思維上的創新,方法上的創新,膽略上的創新,更是來源於實踐中的創新。這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工程技術界的光榮,蘊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成了國人永遠的驕傲。而詹天佑他們這個群體,能獲得如此榮光,贏得世人的尊重,靠的就是不斷地鑽研和創新,靠的就是不斷地發展科學技術水平。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在要不要建設高速鐵路、如何建設高速鐵路、以什麼樣的標準建設高速鐵路等問題上達成共識後,充分發揮了我國體制優勢,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通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組織起來,突破關鍵技術,實現了對動力、變流、網絡控制等關鍵系統部件的自主化,更有標誌性意義的是建立了中國標準。中國高鐵,體現了技術造就核心競爭力,也成了中國高鐵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利器和走向世界的第一通行證。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鐵路創造了鐵路建設史的多項奇蹟,克服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公認的鐵路建設難題,從40年前的追趕者到今天的領跑者,靠的仍然是不斷地鑽研和創新,靠的是不斷地發展科學技術水平。
我又想起美國封鎖華為事件,美國以政治手段來打壓華為無非是害怕華為的崛起和實力,如華為的5G技術。華為的5G專利目前是單體企業裡面佔據最多的,專利達到了15%,全球第一,這裡面離不開華為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投入研發的結果,這也是美國政府針對華為的原因之一,害怕中國的5G,害怕華為的崛起。這一事實,更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科學技術水平是多麼重要。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囑可謂用心良苦,振聾發聵。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我們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根本上來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們要乘著改革與創新的浩蕩東風,匯聚各方力量,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