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into mine.
世上有那麼多的城鎮,城鎮有那麼多的酒館,她卻走進了我的。
劇情介紹
二戰期間,卡薩布蘭卡是歐洲逃往美國的必經之地,那裡魚龍混雜,局勢緊張。Rick(亨佛萊鮑嘉 飾)是一個神秘的商人,他在卡薩布蘭卡開了一家人氣很旺的夜總會,並擁有兩張寶貴的通行證。一天,反納粹人士Victor和妻子Ilsa(英格麗褒曼 飾)來到夜總會,原來他們正在逃避納粹的追捕。碰巧的是,Rick發現,Ilsa竟然是他的舊日情人。那段愛曾經刻骨銘心,卻因為一個誤會而終止。而當誤會消解時,Ilsa和Rick的感情還是不可避免的重燃了。Rick手上的兩張通行證能幫助Victor度過難關,但這樣一來,Ilsa是決定留下,還是離去,他們的愛情在政治和倫理的推波逐流中走向何方。
01
卡薩布蘭卡,北非摩洛哥一個小小卻風景旖旎的城市,在今天已經被更名為「達爾貝達」了,雖然在西班牙語中「達爾貝達」也有著「白色的屋子」之意,但是很多人仍舊熟悉沿用「卡薩布蘭卡」這個名字。1942年11月26日在美國上映的一部由麥可·柯蒂茲導演的《卡薩布蘭卡》(中文名《北非諜影》),讓這座浪漫而聖潔的城市聲名鵲起,聞名遐邇,成為當代著名的旅遊城市,讓人流連忘返。
《卡薩布蘭卡》一經出世便獲得巨大轟動,獲得第1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舉辦三項大獎,更多次被評為「影史百大最佳電影」第一名。讓這部現在看起來略顯老套的愛情諜戰題材電影享譽於世的,正是它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
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將愛情與政治,犧牲與救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上世紀30年代的熱門電影的元素糅合起來,卻又在前人的基礎上多走了一步。可能這是因為該片拍攝途中換過三任編劇,加之當時好萊塢拍片的保密性,甚至褒曼直到最後才知道自己飾演的Ilsa究竟愛的是誰。正因如此,在卡薩布蘭卡的雨夜和褒曼迷離的眼神中,觀眾便很容易沉浸在電影的愛情裡無法自拔。而影片的臺詞至今仍廣為傳頌,在2005年美國電影學會(AFI)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臺詞中,《卡薩布蘭卡》有六句臺詞入選,是所有電影中最多的。
02
作為一部愛情電影,影片三角戀情故事裡的三位主人公的性格是及其鮮明的。
男主人公Rick外表冰冷內斂,內心卻十分感性。Rick的感性藏在他的冰冷的外殼下,而這個外殼是在他受到感情的傷害之後為自己形成的保護,也許是他為正義奮鬥的理想被擊碎的結果;於是Rick躲在其中,冷眼旁觀。然而當舊日的戀人重新出現在他面前時,當愛國主義的熱情再一次被喚醒時,他依然可以為愛情奮不顧身。
Rick是一個為了理想獻身的戰士,而Victor更像一個領袖。在影片中他帶領酒吧裡的人合唱《馬賽曲》,在Victor的指揮下,馬賽曲的歌聲越來越高最終淹沒了法西斯的歌聲,青年人情緒激揚,老年人抖擻精神,還有那流淚的妓女,共同「描繪」出一幅團結、正義、愛國的畫面,也讓影片的愛國主義和反法西斯情緒達到了最高潮。也正是Victor身上獨有的領袖氣質,讓Rick能明白他在戰鬥中的作用,做出最後的決定。
然而真正讓《卡薩布蘭卡》名垂青史的,還是由英格麗褒曼飾演的,夾在兩個各具魅力的男人之間猶豫不決的,令人難以忘懷的Ilsa。褒曼在電影中獻出了一生之中最好的演技,Ilsa不僅是一個為愛情苦惱的女人,更是一位敢於抗爭的戰士。在四十年代的好萊塢,這樣一部歌頌女性的電影,也是不多見的。對於Ilsa來說,不論她選擇與丈夫一同離開還是與Rick一起留下,對她來說都是背叛。在愛情與鬥爭之中,她選擇了後者,但相信無論對於Ilsa還是Rick來說,這都是最好的選擇。也許他們之間的愛情從來沒有停止,成全是兩人對於愛情最好的詮釋。
03
如果影片只是單純的講述一個三角戀的故事,那麼它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這部故事背景為二戰的電影,上映於1943年。那時德軍已經進軍蘇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已然打響。彼時的好萊塢也湧現出一大批歌頌戰時英雄的電影。《卡薩布蘭卡》之所以能在眾多電影中脫穎而出,能被無數人奉為圭臬,還是因為它能將政治訴求含蓄但又充滿激情地表達出來。作為上層建築一種表現形式,電影與政治掛勾無可厚非。
《卡薩布蘭卡》的成功之處在於政治與藝術的雙重成功,在實現政治目的的同時,沒有忘記藝術的內涵及其要求。影片的最後,Rick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陣營,德國少校魂歸西天,暗示著法西斯戰爭的必然失敗,無疑會引起無數反法西斯戰士、群眾的共鳴。在藝術上,影片將小人物的情感世界與大時代的歷史事件相結合,洞視人類心靈深處,揭示真愛的可貴與偉大,塑造了一段童話般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