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記載了張遼生平多次經典戰役,基本全是以少勝多:白馬之戰、殺烏丸單于蹋頓之戰、天柱山蕩寇、合肥之戰等等。張遼能夠取得這些勝利,每一次都是靠以一當十不惜死換來的,不得不說他的運氣也足夠好,正史中向他這樣每一次都以寡敵眾,以弱擊強者,善終者了了。
另外,在斬殺蹋頓單于之戰中,曹操自己也在前線,卻將三軍託付張遼,為了獲勝,曹操令帳下所有將軍都聽命張遼,可見張遼的軍事指揮才華也是冠絕曹營的。
雖然這些大戰中張遼每次都披甲衝鋒,危機重重,即便是後來發生的合肥之戰,他帶領領步卒八百衝擊孫權十萬軍陣,卻也沒有天柱山蕩寇時來的危險。
800人衝向十萬人,左右也有人配合,後方也有人接應,最後方還有一座城隨時可以作為後退調整。建安十四年在天柱山的這一戰,雖然是剿匪,張遼卻依然是以少打多,道路險峻,而且受到地形影響張遼和軍隊只能跟土匪一對一,深入敵方熟悉的地形,隨時都可能被襲擾而且退無可退。
《三國志》裡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裡,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
張遼對士兵們說: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
這些所謂的土匪是陳蘭、梅成發動的氐人,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驍勇善戰的民族,也曾經在中原建立王朝,況且氐人還是主場作戰,人數佔優。張遼和他的軍隊所面對的危險和恐懼,顯然是空前的,作為職業軍人之前所訓練的一切戰場配合,在茫茫山脈和陡峭的崖壁之間,很難發揮作用。
而且陳蘭和梅成非常狡詐,二人趁此前曹操剛剛在赤壁大敗,帶著六個縣造反。曹操派了于禁、臧霸、張遼一起來剿匪,于禁是早起跟隨曹操的將領,而臧霸和張遼則是從呂布處投降而來的,所以于禁所統帥的軍隊實力和人數比較多,是剿匪主力,張遼、臧霸則是輔助作用,而且于禁對臧霸和張遼也是有制約作用和意圖的。
曹操就是這麼信任于禁,對從呂布那來的降者的懷疑一直存在著,雖然張遼已經做得夠好。
然而于禁卻被區區土匪給騙了。梅成假裝投降于禁,等于禁撤軍之後,他帶領自己的軍隊與陳蘭會師,轉入天柱山中作戰。因為于禁的輕信,梅成和陳蘭完成了會師,實力增強,而且轉入山中,爛攤子留給了張遼。
張遼從19歲奉何進之名到河北募兵千人,在跟呂布、曹操時雖然屢屢表現出超人的才華,可是到了40多歲時,軍隊的規模卻一直在2000人左右。無論官職如何提升,爵位如果提升,他手下的兵基本沒增加過。
在曹操心目中,于禁可以統領七路軍去圍剿關羽,而張遼必須限制在2000人以下,這些都與才華無關,一員降將永遠難和出最打拼的人相比。
雖然張遼的人數不佔優勢,卻依然帶著軍隊在山下安營紮寨。然後帶著手下的軍隊衝進茫茫大山中,準備與熟悉當地的氐人匪軍決戰。
陳蘭和梅成帶領氐人堅壁清野,張遼本來就是過來剿匪的,沒帶多少糧草,眼看無法支持時,于禁出現了,他帶領主力軍隊為張遼運輸糧草,而張遼則率軍進入天柱山拼命。
不得不說張遼這支帶了幾十年的軍隊戰鬥力確實強,畢竟曾經拼過曹軍,打過劉備,更是從袁紹大軍和烏丸騎兵中廝殺出來,也更因為張遼個人的勇猛和指揮能力。在天柱山之中,張遼一馬當先,帶著人從狹窄的山路中鑽進大山,從灌叢、草叢、草屋、木屋中尋找敵人。與敵人一對一狹路相逢的時候經常出現,張遼的手下看到指揮官的雄姿,隨後表現的總是比對手更勇敢一些。
本來準備依託地形保命的陳蘭、梅成,萬萬沒想到卻為自己選擇了這崇山峻岭作為葬身之地。很快整個大山被張遼的軍隊搜遍,並且斬殺了陳蘭、梅成。
此戰雖然只是蕩寇任務,但對於曹操來說意義也是巨大的。由於赤壁之戰失敗,各地不服者紛紛起兵,而周瑜和孫權又在長江上不斷的挑釁,平匪不僅需要成功,更需要快速,而且不能佔用太多兵力。
最後曹操論功行賞,張遼增加了食邑,于禁因為統籌和援助有功,也增加了食邑。
曹操在評價此戰時說了三句話:登上天柱山,擊敗陳蘭、梅成,這是蕩寇將軍的功勞。
曹操沒有明確的說事張遼自己帶隊登上天柱山,把功勞歸於集體,而且對于于禁之前的失誤更是一筆勾銷。
這就類似於今日創業者,最初跟隨者總是被認為忠誠,後來者立再大的功勞,也必須和初隨著共同分享。這是為了制衡,更是在信任上明顯的不公平。
此時的張遼已經為曹操打了很多仗了,每次衝鋒都以少打多,危險重重。但是曹操多疑和現實的本性卻非常堅定,始終未被張遼所打動。作為從呂布那裡投降的人,原罪無法洗刷,曹操從不讓他獨自帶兵,軍隊規模始終被控制,然而離開曹操去別人那裡也未見得會更好。只能說一代軍事天才,數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