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祠位於四川省崇州市崇陽鎮大東街南罨畫池內,始建於明初(1368年),為紀念曾任蜀州(今崇州市)通判的愛國詩人陸遊而建,是除陸遊家鄉浙江紹興外,全國僅有的紀念陸遊的專祠。佔地面積約4畝,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陸遊祠為仿清建築,含大門、長廊、過廳、序館、兩廡、正殿等。序館為「香如故堂」,正殿為「放翁堂」, 有陸遊雕塑,陳列了陸遊代表詩作的手跡及宋三彩等文物。
「陸遊祠」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字體古樸典雅。陸遊祠1991年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遊祠主體建築為明清時期川西民居四合院布局,佔地面積約4畝,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陸遊在蜀州(今崇州)兩任通判期間,寫下了200多首詩篇,故祠內隨處可見石刻、木刻的陸遊詩詞。被國內專家學者譽為「中華陸遊詩歌文化第一祠」。
陸遊祠的「梅馨千代」過廳,匾額為四川著名書法家李半黎題寫。陸遊曾兩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間,曾多次遊覽蜀中山川名勝,寫下了100多首寄懷蜀州的詩詞,抒發他一腔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
序館為「香如故堂」,題名源自陸遊的詠梅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館內陳列陸遊生平簡介,展現了陸遊「在國難中成長」、「九年川峽生活」、「離蜀絕唱」三個主題。過香如故堂,南北有廂房。北廂房為「追慕先賢」,陳列有陸遊追懷杜甫、諸葛亮的詩歌作品。南廂房為「千古風流」,以愛情詩作、詩意畫等形式展示了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故事。
在四合院中央,陳列有一件古文物「治平爐」。 治平爐是一祭器,傳世品,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鑄。通高78cm,寬18cm,腹徑50cm,腿高60cm,獸腳,腿飾饕紋,直圓腹,拱形反沿。民國時期存於縣城勸學所,後移至陸遊祠內。是迄今崇州發現的最大的傳世可移動文物。
過「香如故堂」,便來到一中式四合院,正房為「放翁堂」,為陸遊祠的正殿。陸遊號放翁,故取名「放翁堂」。傳說陸遊在任錦州參議時,因常與範成大等飲酒酬唱,被譏為「恃酒頹放」,陸遊索性自號「放翁」,並有詩云:「門前剝啄誰相覓,賀我今年號放翁」。放翁堂內立有陸遊塑像,並陳列陸遊在四川的代表詩作及有關文物。
放翁堂內,被清末著名學者梁啓超稱讚為「亙古男兒一放翁」的陸遊塑像。
圖為陸遊的《致仲躬侍郎尺牘》手跡,原件藏於故宮。
風月軒主要展示陸遊與茶、酒、美食之情愫及其晚年學道養生的經歷。陸遊終年85歲,與同代詩人相比,可謂是高壽,這與陸遊開放豁達的胸襟有關,也與陸遊的生活情趣有關。
風月軒門前,擺放有一塊奇石。相傳清末年間,有一天降大雨,電閃雷鳴,永安場橋頭突降一塊大石,住在橋旁的兩兄弟激烈爭搶,死不相讓,州官判說:「這乃天降之石,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應歸大家所有。」於是將此石放在了衙門口。
信有亭廊,得名於陸遊的《夏日湖上》詩句:「江湖四十餘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陸遊走南闖北四十多年,親臨不少名山勝跡,而在兩任蜀州通判期間,陸遊留下的詩歌裡吟詠蜀州的詩作達100多篇,深為蜀州的美景驚訝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