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2021-01-11 騰訊網

長沙祠廟會館概述

本文原載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系第二章概述

祠廟和會館都是地方性的祭祀性、聚會性建築。祠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用以紀念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般建在與其活動有關、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另一類為宗族祠堂或家廟,分布在城鎮和聚族而居的村落。會館通常也是一種神廟,是同籍商幫或同業商幫祭祀祖師、聚會議事的場所。舊時祠廟會館遍布長沙城鄉,並形成了地域性的建築特色。

長沙為名人立祠歷史悠久。文字記載最早的祠廟是西漢之初的吳王廟。吳王即是漢高祖劉邦所封的長沙王吳芮。據《一統志》載,吳王廟在「長沙縣西北吳王冢旁。」《湘城訪古錄》說得更為具體:「吳王廟在長沙北門外,今北門外大道旁菜園內有極小之廟,即其地。」

民國初年賈太傅祠(即賈太傅故宅)

稍後,大政治家、大文學家賈誼貶謫長沙,居今太平街太傅裡。其故宅後來改為祠,歷代增修,明代又合祀屈原,稱屈賈祠,規模崇宏,至今遺址猶存。東晉大將軍陶侃,以軍功封為長沙郡公。長沙百姓為紀念這位傳奇式人物,在他曾住過的沙河街建起了陶公祠。陶公祠門樓為戲臺,內有大空坪,北為殿堂,分前後兩殿,前殿供鐵質陶公鑄像,高約丈許,惜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

還有為健在的人建「生祠」的。如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嘉定十五年(1222)以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在官「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湘城士民感佩其作為,在今南牆灣立生祠以祀,名「西山先生祠」。

到清代為歷史名人建祠形成高潮。一方面許多舊祠得到修復或重建,如重修賈太傅祠,重建張仲景祠(在今蔡鍔北路),韓公祠(祀東漢長沙太守韓玄,在學院街)、李公祠(祀南宋末潭州知州李芾,在路邊井)、友靈公祠(祀明代兵部右侍郎王偉,在營盤街)、蔡公祠(祀明末長沙推官蔡道憲,在太平街)等等。

另一方面,大肆為對「國朝」有功的地方官員建立祠堂,如賢良祠(祀康熙年間偏遠巡撫趙申喬,在今蔡鍔北路一帶),郎公祠(祀康熙年間湖南布政使郎永清,在育嬰街)、呂太守祠(祀乾隆年間長沙太守呂肅高,在走馬樓)等等。鹹豐年間又為跟太平軍作戰有功的官員和陣亡將領建立了許多祠堂,如三公祠(祀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和布政使潘鐸,在三公裡)以及三忠祠(在錫慶裡)、十忠祠(在司馬裡)等。

到清末,清廷詔諭為已逝高官立祠,長沙城有三大祠堂非常引人注目。三大祠堂是位於局關祠的曾文正公祠、位於北正街的左文襄祠和位於小瀛洲的席少保祠。今中山路船山學社舊址即曾祠遺蹟,局關祠今田家炳實驗中學為曾祠園林浩園舊址。今湘春路工人文化宮內的假石山則為左祠的遺物,長沙市博物館存有「賈太傅祠」「賈太傅饗堂」等碑刻。席少保亦為湘軍將領,官至貴州布政使,其後裔席楚霖民國中期曾任長沙市市長。據民國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蹟今釋》載,席少保祠園內水塘廣寬數畝,清流似鏡,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一時稱為勝跡。

局關祠街曾文正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北正街左文襄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小瀛洲席少保祠(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嶽麓書院內也建起了濂溪祠、朱張祠,城南書院建起了船山祠等,以紀念這些對湖湘文化有卓越建樹的大師。

清末船山祠(今無)

族必有祠,民間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更是遍及城鄉。街名中有徐祠巷、毛祠巷、王祠巷、範祠巷等,也印證了古代長沙宗祠之普遍。祠堂或家廟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時又是向族眾宣講封建禮法的課堂,也是族人討論族中事務的場所,還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為宗族的象徵和中心。宗族的內部結構一般為:宗族——房派——支族。與此相對應,宗族建祠時會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觀念,建不同層次的祠堂。

今留存有老照片的長沙最久遠的宗族祠堂為位於戥子橋的陳氏宗祠。照片為德國建築師恩斯特·柏石曼1906—1909年所拍。柏石曼拍攝的中國古建築照片已結集為《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築》一書出版,書中寫道:「背景顯赫的陳家在長沙城裡擁有一家最美的祖宗祠堂。」這個「陳家」,乃清末編纂《湘城訪古錄》的陳運溶一族。據載,1904年春宋教仁由桃源來長沙組織華興會時寄居於此。20世紀30年代祠堂開設「至善小學」,陳運溶後裔陳繼徵、陳士琦相繼任校長。1949年至善小學為長沙和平起義北區的聯絡據點,校長陳伯勳參與了策反交警總隊的工作,並推為北區和平委員會副主任。1951年郵電學校接收該校,祠堂建築陸續被拆毀。

戥子橋陳氏宗祠(20世紀50年拆除)

長沙城內其他祠堂也十有九毀,農村存數則較多,凡族居人口較多的地方或適中的地方可見到。祠堂由地方或家族集資興建,分為總祠、支祠和家廟,多採取軸線對稱布局,三進或四進,即大門、儀門、享堂、寢堂。長沙地區的祠堂蓋小青瓦者居多。布局嚴謹,一般都有高大的正殿,用以陳設和供奉一族或一支(房)、一家祖先的神主牌位。正殿前有天井或庭院,周圍有廊屋、廂房。廂房一般用於存放家譜、族譜和祭祀用具等。較大的祠堂,如寧鄉溈山高氏祠堂,前院建有戲臺及兩側廂樓,供集會與唱戲聽戲之用。

祠堂建築形式地方特色鮮明,反映出典型的長沙民間做法。長沙地區的祠堂多圍以高大的封火山牆,突出的牌樓式大門飾以各種堆塑浮雕。簡潔的青磚清水牆,以其山牆起伏變化、簷口、墀頭、脊飾等處理,手法表現出不同的家族的淵源和特點。庭院、天井與正廳、正堂、後寢、管理用房的平面組合,既繼承了長沙民間建築傳統,也適應同族成員集體活動的需要,在裝修、裝飾上則表現出肅穆而隆重的氣氛。

會館建築形式類似於祠堂,主要是同籍或同業公共集會和進行祭祀、娛樂活動的場所,通常又是行會的駐所,有時還為同行商人或外地行商提供食宿方便。會館也是神廟,一般依本籍或本業供奉祖師的不同而起名。如江西會館名「萬壽宮」,福建會館名「天后宮」,錢業會館名「福祿宮」,藥材業會館名「神農殿」,酒館業會館名「詹王廟」,泥木業會館名「魯班廟」,糟坊業會館名「杜康廟」,屠宰業會館名「桓侯廟」,成衣業會館名「軒轅殿」,理髮業會館名「呂祖殿」,戲班業會館名「老郎廟」,綢緞布匹業會館名「天孫宮」,茶、面、豆、油業會館名「雷祖殿」等等。當然也有以地名作會館名的,如山陝會館、蘇州會館、粵東會館、中州會館、雲貴會館、湖北會館等。會館推舉業中資力雄厚而又講誠信者為「值年」,進行管理。勢力較大的會館還購置有大量「公山」「公田」以供糧餉。

會館較之一般祠堂,更為壯觀華麗,商業氣息較為濃厚,其牌樓式門樓裝飾更為突出。大多數會館都建有戲臺、正廳、正殿、後殿和左右廂房等,集祭祀、集會、娛樂、辦公、住宿等功能於一體,兼具裝飾性和實用性。如位於今銅鋪街小學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始建於宋代,清代多次重修,以致規模崇宏,建有真君殿(祀許遜)、坊表、戲樓、至斯堂、公正堂,還有不同行業祭祖的關聖殿、文昌宮、財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又如位於寶南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魯班廟,共三進殿宇,佔地3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由山門、戲臺、廟坪、五睦堂、觀音堂組成,氣勢恢宏,華麗堅實。今銅鋪街萬壽宮尚存清乾隆間石獅一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寶南街魯班廟早已無覓蹤跡。

寶南街泥木業會館魯班廟(毀於1938年長沙大火)

有的會館有幸保留到20世紀80年代初,始位於坡子街的長沙錢業會館「福祿宮」,佔地2578平方米,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內供奉財神。大殿由8根1.5米見方,7米高的方形花崗石柱支撐。花崗石門框上雕刻有太極圖案。1983年12月西區少年之家以「危房」為藉口,將福祿宮一舉拆除,不少市民深表痛惜。

福勝街蘇州會館舊址(2006年本書出版時尚存)

天心區福勝街11號為清代蘇州會館舊址,為民國時期利用會館建築所改建,今為居民住宅。磚木混合結構,青磚清水外牆,內屋多為木結構。今雖隔建為眾多房間,但原會館神殿、祠堂、廂房等的布局依稀可見。據清光緒《善化縣誌》記載,蘇州會館建於清康熙年間,前進門樓戲臺方坪,正棟為關聖殿,左為文昌閣,右為財神殿,中為翠波閣。後進,中為大雄殿,左為雷祖殿,右為杜康祠。2005年列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

附:祠廟會館目錄(僅收圖書出版時尚存遺蹟者)

紀念性祠堂三閭大夫祠 賈太傅祠 曾國藩祠(湖南自修大學舊址) 相國廟 譚烈士專祠 忠烈祠 湖南省警察紀念堂

宗族祠堂徐家祠堂(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 劉家祠堂(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駐地舊址) 李家祠堂(紅一方面軍成立舊址) 範家祠堂(紅軍醫院舊址) 常家祠堂 孔氏家廟 魯氏家廟 餘氏祠堂 藺氏宗祠 陳家祠堂 李氏宗祠 張氏家廟 廖家祠堂

神廟會館魯班廟舊址 太清宮遺蹟 蘇州會館舊址 楊公廟 寧埠八元堂 萬壽宮舊址 財神廟古宅

本文原載2006年出版《長沙老建築》主編 謝建輝 撰稿 陳先樞 攝影 羅斯旦等

相關焦點

  • 長沙被評為「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名字起源於天上的一顆星星
    長沙是湖南省的省會,也是長江中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被稱為「屈賈之鄉」、「楚漢名城」,那麼,你知道「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嗎?關於長沙這個名字的由來,歷史學家和民間歷來眾說紛壇,大概有下面這四種說法。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和下面的城市是對應的,軫宿對應的是南嶽衡山,而長沙星對應的就是今天長沙這個地方,於是,人們就給這座城市起名為「長沙」,這也是長沙叫「星沙」、「星城」的原因。唐朝的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就記載過長沙星,認為長沙星是一顆主導壽命的星星,可以讓長沙星所對應的城市的人長命百歲、子孫滿堂。
  • 長沙開福區境內的古代園林
    陳家於同治十一年(1872)從江西老家遷長沙,居長沙局關祠閒園,直至光緒六年(1880)遷河南武陟。光緒八年(1882)返回長沙,直至十七年(1891)離去,大部分時間居長沙泰安裡蛻園,陳三立有《春日遊蛻園歌》曰:名園當春花欲繁,鳴鳩喈喈來喚門。
  • 四川省崇州市陸遊祠,中華陸遊詩歌文化第一祠!
    整個陸遊祠為仿清建築,含大門、長廊、過廳、序館、兩廡、正殿等。序館為「香如故堂」,正殿為「放翁堂」, 有陸遊雕塑,陳列了陸遊代表詩作的手跡及宋三彩等文物。「陸遊祠」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字體古樸典雅。陸遊祠1991年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自貢板倉玉川公祠的木雕撐拱
    玉川公祠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至同治二年(1862)間,自貢地區鹽場首富、王三畏堂發家人、總理王朗雲,在祖遺地板倉壩(今自貢市高新區板倉社區板倉壩)修建宗祠——玉川公祠(為紀念其祖父王玉川而定名)。後來,王朗雲的繼任者王惠堂,又修建了承德堂。
  • 2020廣州黃大仙祠開放時間一覽
    2020廣州黃大仙祠開放時間:每天8:00-17:30  開放範圍  黃大仙祠除殿堂內部不對外,其餘全部開放,信眾須在殿外朝拜。  小編提醒:搜索關注廣州本地寶(ID:bdbguangzhou)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回復【黃大仙祠】,即可獲得廣州黃大仙祠預約入口、預約指南、開放時間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兒」的故事就出自這裡
    羅哲文題寫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牌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於山東省長清縣孝里舖南的孝堂山頂,中國東漢墓地祠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築石刻房屋建築。整體來看,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穩重大方,屬漢代建築之精品,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和中國建築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
  • 四川古建築張桓侯祠——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蹟
    張桓侯祠,也稱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位於四川省閬中市保寧鎮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飛,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為三國時蜀漢重要開國功臣,於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五虎上將之一。
  • 黃山古建築羅東舒祠——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
    呈坎古村至今仍保持了村落形態的完整性,其所保存的羅東舒祠和長春社屋在皖南古村落中具有唯一性。今天我們要來說的便是羅東舒祠,全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位於呈坎村內,系明代中後期磚木結構建築,佔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羅東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羅東舒幼年時期就聰穎過人,成年後,淡泊名利,隱居鄉間,以耕作讀書為樂。
  • 什麼叫「生祠」?中國歷史上蓋生祠最多的人是誰?
    歷史上生祠蓋得最多的是明朝末年的太監魏忠賢,蓋得最漂亮的是魏忠賢的生祠,蓋得最起勁的是魏忠賢的乾兒子、幹孫子、幹曾孫子、重孫子、灰孫子。到後來,這場崇拜運動發展到了這樣的地步:全國各地紛紛為魏忠賢造起了生祠。首先發起這場運動的是浙江巡撫潘汝禎,他假藉機戶懇請給魏忠賢在西湖建生祠,建成後上疏,請熹宗賜匾額,熹宗名之日「普德」。作為對此舉的鼓勵,潘汝禎升為南京刑部尚書。此例一開,興建生祠成為風氣,全國各地都爭先恐後為魏忠賢建生祠。
  • 關於萬榮后土祠的那些事兒
    萬榮后土祠汾陰后土祠,位於運城市萬榮縣西南40公裡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后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 【法苑杯作品選】烏江霸王祠懷古
    【法苑杯作品選】烏江霸王祠懷古 2020-11-2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孝子祠」,悠久的歷史和建築格局,顯揚的中華「孝義」文化
    江蘇無錫,惠山古鎮,向東走不多遠,有條南北路,往南是春申澗,往北是華孝子祠。惠山東麓的華孝子祠以獨特的平面布局和古老的建築風格,獨領惠山祠堂群現存的百餘座祠堂之首。據史料記載,華孝子祠始建於唐,復建於宋,明清年間曾多次修繕與增建。歷經千年風雨滄桑,這座祠堂依然保持著古建築所特有的樸素、莊嚴之感。華孝子祠北毗惠山寺,南鄰天下第二泉,坐西朝東。華孝子祠門前有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亭,木石結構,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族表忠孝節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築物,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
  • 長沙太平街:石板路上走過的千年古韻
    尋覓老長沙的味道,不得不去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太平街瞧一瞧。悠悠兩千年歷史的長沙,經受戰亂與變遷,而太平街,卻保留著它千年不變的情懷。賈誼故居,臨街而立,被稱為湖湘文化的源頭,是長沙最古老的古蹟,堪稱長沙最有歷史厚度的建築。雖歷經各種戰亂和歷史變遷,建築風貌、文物擺設,至今仍相對保持了一個完整的「祠宅合一」觀賞體系。它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
  • 在東莞厚街新塘村,邂逅了「耕讀公祠」與「道南書室」
    在高高矮矮的自建房之間,有一座古典的房屋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就是「耕讀公祠」。它建成於1900年,至今有120年的歷史。我覺得「耕讀」二字很有深意,既是耕田養家餬口,又是讀書修身養性,或者是讀書就如精耕細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就是所謂的「耕讀傳家」,它督促著後代既學謀生,又學做人,換句話說就是: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 「中華祖脈」萬榮后土祠與土地崇拜
    厚道運城今天萬榮后土祠坐落在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廟前村北的后土祠,「本漢祀地示之所也」(宋高承《事物紀原》),是北京祭祀地祇的古典精品建築社稷壇和地壇的前身,亦是人們承襲對土地崇拜的唯一可考的肇始之地。
  • 嶽麓史話 ‖ 乾益陞:長沙米市的繁華
    從西向東,農貿產品、土特產品、日雜百貨等某一商品為主的行業街道日益增多,形成長沙建設的一大特色。據史載,在清朝嘉慶年間,太平街就商客雲集。,在長沙商貿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這時,長沙共設牙行35戶,其中糧行就佔了24戶。朱昌琳(1822—1912年,派名諮典,字雨田,又禹田、宇田,晚年自號養頤老人,長沙縣安沙鎮人,系明藩岷莊王朱楩後裔,朱鎔基的曾伯祖父,長沙早期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晚清長沙首富,著名慈善家)的乾益陞糧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 香港黃大仙祠小攻略,求姻緣事業必去的許願聖地
    當然可能和我努力有關係,但我還是謝謝保佑給了我好運氣,已經強烈把黃大仙祠推薦給身邊的眾多好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香港黃大仙小攻略吧。關於機票和住宿我覺得我不用說啦,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來定,如果想要準備逛街,住在銅鑼灣灣仔都可以,周圍打車很近,地鐵也很方便。
  • 黃氏坂東六葉祠:福建「萬祠之首」,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虎丘黃氏六葉祠佔地面積13500平米,建築面積5千平方米,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祠堂,因此在福建有「萬祠之首」之稱。 六葉祠建完之後,正值抗戰末期與國共內戰初期。在顛沛流離的戰火歲月中,六葉祠作為臨時學校,接納了遭淪陷的福州來的學生;還在此成立了閩清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即中共閩清縣中學支部,並在此印刷進步傳單,傳播革命道理。
  • 於明:蘭亭故裡右軍祠
    右軍祠寶象莊嚴,從左入北廊,為清順治年所立牌樓,不必觀瞻語焉,而知天下之名,胡虜尤臣,功垂萬世,眾望所歸。登臨石階,識雲臺之高遠; 西望會稽,慕蘭亭而忘憂; 霧鎖金庭,入林泉有同道; 南會奉溪,憐浙東多豪傑; 斯人去國,非戰事之功罪; 暗淡了喧囂繁華地,遠別了吳越故國門,歷史的滾滾紅塵,唯蘭亭千古!
  • 為紀念宋著名書法家米芾而修建,國家級文物,湖北省襄陽米公祠
    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為牌樓親題"米公祠"門額。民國時期,米芾27世孫米高秦千方百計保管米公祠中45塊石刻,使這批珍貴的文物倖免於戰亂,解放後米高秦主動獻出石刻,運至米公祠存放。《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為明、清代古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