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出生於武德二年(619),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曾一度窮困潦倒,直到三十多歲,才謀到一個小官。唐高宗儀鳳四年(678),駱賓王因觸怒武后而被下獄,出獄後不久便加入了徐敬業的討武大軍,並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檄文。後來徐敬業兵敗,駱賓王在戰亂中下落不明。
縱觀駱賓王的一生,他可以說是光明磊落,敢說敢做,見到不平的事情,就會毫無顧忌地說出來,即使給自己帶來危險也毫不退縮。他的詩也透著一股不肯低頭的倔強。比如他在幽燕之地送別友人時寫下的這首《於易水送人》就充分體現了他作品的特點,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
於易水送人唐代: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位於我國河北省境內。「燕丹」是指戰國時期燕國的太子丹,他為了阻止秦國統一六國,派刺客去刺殺秦王。詩中的壯士,則是指著名的刺客荊軻。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詩的前兩句詩人回憶起悲壯的告別場景。我們知道,荊軻縱然英勇,但最終還是沒能完成任務,不幸血灑秦國朝堂。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把荊軻看作英雄,所以回到現實,他不免發出感嘆:過去的英雄已經消失了,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悽寒。
其實,駱賓王的經歷絕不遜於荊軻,早先他因為批判朝政,被人誣陷關入大牢,好不容易被放出來,他又決定踏上徵途,尋找政治上的志同道合者,準備為自己的信念重新投入戰鬥。後來他加入了反抗武則天的軍隊,然而,哪篇激情飛揚的檄文,竟然成為他人生的絕唱。
拋開政治上的是非對錯,我們不由要說,駱賓王終歸是駱賓王,他註定要做那隻「曲項向天歌」的白鵝,而不是低頭覓食的灰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