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一生的故事,好吃的三文魚跟大馬哈魚是什麼關係?
作者:歐耶姜
九州故事萬花筒
狹義上的「三文魚」原指大西洋鮭魚,特別是挪威、智利、蘇格蘭等地的北大西洋鮭魚,國內市場上的「真三文魚」一般就是這種。後來把太平洋鮭魚的一些品種也叫做三文魚,大馬哈魚就屬於太平洋鮭魚。有些假冒的三文魚比如「淡水三文魚」可能是虹鱒,因為淡水魚寄生蟲會比較多所以生吃有食品衛生安全隱患。
大西洋鮭魚和太平洋鮭魚在分類上都是鮭科,在生殖洄遊模式上主要的區別是大西洋鮭魚是一年洄遊一次,一生可多次洄遊產卵,而太平洋鮭魚終生只洄遊產卵一次。這可能也是用他們做生魚片口感有區別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洄遊形式決定了他們的肌間脂肪含量不同。
研究飢餓對太平洋鮭魚生長及生化組成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飢餓32日,對太平洋鮭魚存活率無影響,在飢餓時,魚體首先利用肝糖原和脂肪,其次以肌肉脂肪作為能量物質。
也就是說大馬哈魚這些太平洋鮭魚,餓一個月對存活率沒影響,但是會消耗肝脂肪和肌肉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大西洋三文魚因為一生可以洄遊好多次,所以不需要消耗肌肉脂肪,結果就是大西洋三文魚肌間脂肪含量高,口感更潤,更適合做生魚片。
說起大馬哈魚名字的來歷還有個唐王東徵的傳說故事。
相傳唐王東徵時來到黑龍江邊,正逢白露時節,被敵人圍困,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正當唐王一籌莫展之時,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請玉皇大帝,向東海龍王借魚救飢?"玉帝便令東海龍王派一條叫做禿尾巴老李的黑龍帶領鮭魚前來。人馬得到魚吃,力量倍增,於是大獲全勝。馬原來是不吃魚的,但架不住鮭魚美味,可是也只吃鮭魚,所以後來便把鮭魚叫作"大馬魚",再後來就慢慢的演變成了「大馬哈魚」。
「江裡生,海裡長,江裡死」,大馬哈魚的洄遊可說是悲壯的旅程,行程幾千公裡,進入淡水後幾十天不再進食,一路上要經過激流瀑布,上有鳥類下有熊狼,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人類的捕撈,能夠到達出生地的可說是千裡挑一(有報導說0.4%)。
大馬哈魚的洄遊對於生態有著重要作用,洄遊流域沿岸森林中80%的氮都來自海洋,大馬哈魚可說是當地生態的核心樞紐。如果把地球的水系比作人類的血液系統,生物的大遷徙就像是血細胞向身體各部分運輸養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大馬哈魚洄遊的規模達到什麼程度呢,《盛京志》上說:「秋八月自海迎水入口,驅之不去,充積甚厚,土人竟有履魚背渡江者」。而當地漁民形容「當大馬哈魚洄遊進黑龍江裡的時候,在魚群裡插根竿子都不會倒下」,「捕魚網拉起來一半就要割斷繩索,不然船都要翻了」。而連續多年的過度捕撈之後,漁民的直觀感受就是魚少了,「有時候一網下去都只有幾十條」。
羅列一些太平洋鮭魚捕撈量的數據,俄羅斯2014年33.2萬噸,2015年37.6萬噸,2016年43.2萬噸,2017年35.3萬噸,平均約4千克每尾。阿拉斯加預測今年將有3440萬尾洄遊,潛在捕撈量630萬尾。
看起來捕撈數量巨大,但這是相關國家幾十年來為維護這一產業付出巨大努力的結果。實行政策包括設立生態保護區,建立人工增殖放流站,設置禁漁期,分配捕撈配額,打擊偷獵等。
儘管實施了許多政策,仍有研究表明,已觀測到某些種類的太平洋鮭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人類活動對於出生地環境的改變導致某些太平洋鮭魚產卵延後甚至不產卵,造成數量減少。
聯繫到國內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期,就是因為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水電站,排放汙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破壞了棲息地生態環境。
海洋中,像日本這樣的捕撈大國,則是因為沒有可持續的理念。二戰後的發展時期,日本的國策是全力捕撈,不管近海遠海,有時候甚至開到距離其他國家不足十海裡的地方。
1982年聯合國通過的海洋法公約規定了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這雖然壓縮了日本漁船的作業範圍,但仍排名全球前十,超過中國。可是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其他國家的捕撈量穩步提升,只有日本連續下降。這說明其近海範圍內捕撈過量,已經破壞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小溪中出生,順流而下,進入海洋,活動範圍遍布北太平洋,經過4-5年成熟後開始洄遊,歷經千難萬險,回到出生的小溪,繁衍後代,然後死去,回歸自然,這就是大馬哈魚一生的輪迴。
先汙染破壞,後治理保護,這是人類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