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哈魚一生的故事,好吃的三文魚跟大馬哈魚是什麼關係?

2020-12-24 九州故事

大馬哈魚一生的故事,好吃的三文魚跟大馬哈魚是什麼關係?

作者:歐耶姜

九州故事萬花筒

狹義上的「三文魚」原指大西洋鮭魚,特別是挪威、智利、蘇格蘭等地的北大西洋鮭魚,國內市場上的「真三文魚」一般就是這種。後來把太平洋鮭魚的一些品種也叫做三文魚,大馬哈魚就屬於太平洋鮭魚。有些假冒的三文魚比如「淡水三文魚」可能是虹鱒,因為淡水魚寄生蟲會比較多所以生吃有食品衛生安全隱患。

大西洋鮭魚和太平洋鮭魚在分類上都是鮭科,在生殖洄遊模式上主要的區別是大西洋鮭魚是一年洄遊一次,一生可多次洄遊產卵,而太平洋鮭魚終生只洄遊產卵一次。這可能也是用他們做生魚片口感有區別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洄遊形式決定了他們的肌間脂肪含量不同。

研究飢餓對太平洋鮭魚生長及生化組成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飢餓32日,對太平洋鮭魚存活率無影響,在飢餓時,魚體首先利用肝糖原和脂肪,其次以肌肉脂肪作為能量物質。

也就是說大馬哈魚這些太平洋鮭魚,餓一個月對存活率沒影響,但是會消耗肝脂肪和肌肉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大西洋三文魚因為一生可以洄遊好多次,所以不需要消耗肌肉脂肪,結果就是大西洋三文魚肌間脂肪含量高,口感更潤,更適合做生魚片。

說起大馬哈魚名字的來歷還有個唐王東徵的傳說故事。

相傳唐王東徵時來到黑龍江邊,正逢白露時節,被敵人圍困,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正當唐王一籌莫展之時,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請玉皇大帝,向東海龍王借魚救飢?"玉帝便令東海龍王派一條叫做禿尾巴老李的黑龍帶領鮭魚前來。人馬得到魚吃,力量倍增,於是大獲全勝。馬原來是不吃魚的,但架不住鮭魚美味,可是也只吃鮭魚,所以後來便把鮭魚叫作"大馬魚",再後來就慢慢的演變成了「大馬哈魚」。

「江裡生,海裡長,江裡死」,大馬哈魚的洄遊可說是悲壯的旅程,行程幾千公裡,進入淡水後幾十天不再進食,一路上要經過激流瀑布,上有鳥類下有熊狼,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人類的捕撈,能夠到達出生地的可說是千裡挑一(有報導說0.4%)。

大馬哈魚的洄遊對於生態有著重要作用,洄遊流域沿岸森林中80%的氮都來自海洋,大馬哈魚可說是當地生態的核心樞紐。如果把地球的水系比作人類的血液系統,生物的大遷徙就像是血細胞向身體各部分運輸養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大馬哈魚洄遊的規模達到什麼程度呢,《盛京志》上說:「秋八月自海迎水入口,驅之不去,充積甚厚,土人竟有履魚背渡江者」。而當地漁民形容「當大馬哈魚洄遊進黑龍江裡的時候,在魚群裡插根竿子都不會倒下」,「捕魚網拉起來一半就要割斷繩索,不然船都要翻了」。而連續多年的過度捕撈之後,漁民的直觀感受就是魚少了,「有時候一網下去都只有幾十條」。

羅列一些太平洋鮭魚捕撈量的數據,俄羅斯2014年33.2萬噸,2015年37.6萬噸,2016年43.2萬噸,2017年35.3萬噸,平均約4千克每尾。阿拉斯加預測今年將有3440萬尾洄遊,潛在捕撈量630萬尾。

看起來捕撈數量巨大,但這是相關國家幾十年來為維護這一產業付出巨大努力的結果。實行政策包括設立生態保護區,建立人工增殖放流站,設置禁漁期,分配捕撈配額,打擊偷獵等。

儘管實施了許多政策,仍有研究表明,已觀測到某些種類的太平洋鮭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人類活動對於出生地環境的改變導致某些太平洋鮭魚產卵延後甚至不產卵,造成數量減少。

聯繫到國內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期,就是因為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水電站,排放汙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破壞了棲息地生態環境。

海洋中,像日本這樣的捕撈大國,則是因為沒有可持續的理念。二戰後的發展時期,日本的國策是全力捕撈,不管近海遠海,有時候甚至開到距離其他國家不足十海裡的地方。

1982年聯合國通過的海洋法公約規定了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這雖然壓縮了日本漁船的作業範圍,但仍排名全球前十,超過中國。可是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其他國家的捕撈量穩步提升,只有日本連續下降。這說明其近海範圍內捕撈過量,已經破壞了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小溪中出生,順流而下,進入海洋,活動範圍遍布北太平洋,經過4-5年成熟後開始洄遊,歷經千難萬險,回到出生的小溪,繁衍後代,然後死去,回歸自然,這就是大馬哈魚一生的輪迴。

先汙染破壞,後治理保護,這是人類的輪迴。

相關焦點

  • 如何分辨三文魚,鱒魚和大馬哈魚
    虹鱒魚,在我國也有養殖,外形和三文魚很像,但養殖環境為淡水,不適合生食刺身。大馬哈魚,在我們東北和俄羅斯自然流域裡可以捕獲,屬於太平洋鮭魚,不適合生食刺身。它們主要區別如下:體型大小 三文魚一般體型較大,平均體重6KGS以上,其次是虹鱒魚,基本上是3KGS左右,最小的是大馬哈魚,一般是2KGS左右。
  • 引起此次北京疫情的三文魚即是大馬哈魚
    覺得這一次疫情的情況相較之前來得確實突然,病源也是比較奇葩,居然把我們可愛的大馬哈魚(三文魚,又名大馬哈魚、研究表明,金槍魚和三文魚均肉質鮮美,營養豐富,並且富含EPA和DHA等生物活性物質。三文魚具有商業價值的品種有30多個,目前最常見的是2種鱒魚(三文鱒、金鱒)和4種鮭魚(太平洋鮭、大西洋鮭、北極白點鮭、銀鮭)。)給附體了,要知道,作者小時候後家裡窮,記得我父親買了唯一的一條馬大哈魚,要不是這次疫情,還不能讓作者本人對大馬哈魚的名字做出更正。
  • 煙臺一宗進口大馬哈魚新冠檢測陽性!你知道大馬哈魚還和東北歷史上...
    煙臺一宗進口大馬哈魚新冠檢測陽性!你知道大馬哈魚還和東北歷史上的「流人文化」有關麼?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雖然在疫情期間,不能吃大馬哈魚了,但是可以講講歷史上的大馬哈魚,那就是與東北流人文化有著密切關係的大馬哈魚。
  • 大馬哈魚炒蘆筍,鮮嫩健康的美味
    大馬哈魚炒蘆筍By 尋夢一ZbDu大馬哈魚的肉質比較鮮嫩,和禽畜肉相比,吃起來更覺得軟嫩,且營養豐富又比較容易消化和吸收。適合兒童及高血脂人群。原料:大馬哈魚、蘆筍、蔥、姜、油、蠔油、料酒、鹽、五香粉。做法步驟:第1步、大馬哈魚2塊,蘆筍12根,蔥1段,姜1塊。第2步、蘆筍去老跟,泡洗乾淨,切段從中間切開,焯水1分鐘,撈出立即過涼。
  • 大馬哈魚死亡洄遊,脂肪耗盡,令人感動!網友:把我的脂肪分給它
    大馬哈魚俗稱鮭魚,也叫「三文魚」,後者是英文Salmons的音譯名。它是一群體形修長、體高較大、口裂較深,以魚體背部具一脂鰭為主要特徵的魚類。以致有的科學家把大馬哈魚的生殖洄遊稱為「死亡洄遊」。但在我們人類看來,大馬哈魚的生命無疑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無私的。大馬哈魚這個家族在太平洋還有馬蘇大馬哈魚、細鱗大馬哈魚、紅大馬哈魚、銀大馬哈魚、王大馬哈魚等6種;在北大西洋還有大西洋鮭、硬頭鱒等5種。
  • 「飛」上枝頭的三文魚,人人喊打的三文魚
    以前三文魚是高檔餐廳的一種美食,是一種生吃的食物,科學上來講,鮭形目Salmoniformes下面,鮭科Salmonidae一共有10個屬,其中5個和「三文魚」有關係,分別是:哲羅魚屬 Hucho、太平洋鮭屬 Oncorhynchus、鮭屬(又名鱒屬)Salmo、紅點鮭屬 Salvelinus和茴鮭屬 Salvethymus。
  • 大馬哈魚最簡單好吃的3種做法,吃起來非常美味,看你喜歡哪種?
    大馬哈魚又叫鮭魚,是淡水魚的一種,多出產於中國的黑龍江地區。大馬哈魚的個頭比較大,肉質鮮嫩,平時可以鮮食也可以燻制以後食用,其營養價值很高。油炸大馬哈魚做法:1、首先將大馬哈魚切成塊,加入薑片、味精、蔥、黑胡椒、八角、蜂蜜半湯勺,再倒入料酒醃製1個小時。
  • 「魚界」極品:大馬哈魚感地動天,為了幼魚死而無憾
    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自然界大馬哈魚爸魚媽對幼魚子女的偉大愛,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靈,又在扣問著人類的底線。它們對子女付出的愛有時超越人類,因為塵世中曾經發生過的不愉快事,也令世人汗顏,豈敢與大馬哈魚爸魚媽相比?現將電視中的畫面用文字形式整理如下,以飧讀者。
  • 不僅僅是美味,魚中之王——大馬哈魚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海洋之中,有這樣一種生物,它們的名字叫做大馬哈魚。它們在海洋生活四年後,會有將近五億條大馬哈魚從太平洋開始洄遊,回到淡水,在它們出生的河流裡產卵。大馬哈魚的腦中含有鐵的微粒,它們像羅盤能根據地球磁場線導航給大馬哈魚指明方向,它們的目的地就是北美西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
  • 這是豐收的喜悅——金黃的玉米、飽滿的大豆、歡騰的大馬哈魚...
    這是豐收的喜悅——金黃的玉米、飽滿的大豆、歡騰的大馬哈魚......撫遠市金秋九月 大馬哈魚迎來豐收季金秋九月,正是大馬哈魚洄遊的季節,素有「大馬哈魚」之鄉的撫遠市,迎來了大馬哈魚「回家」的日子,此時的撫遠市最大的魚品交易市場——東極魚市上,漁民在萬魚歡騰的熱鬧忙碌中表達著豐收的喜悅。
  • 《Science》:銀大馬哈魚產卵後離奇死亡!罪魁禍首竟然是輪胎!
    銀大馬哈魚產卵後離奇死亡
  • 哪種淡水魚魚刺少還好吃?
    另外,我也跟大家聊聊這些魚怎麼吃更有營養、更好吃。1、鱖魚「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即桂魚,屬於中國菜中珍貴的淡水魚種類,現在早已人工養殖。鱖魚肉和黃花魚類似都是蒜瓣肉,而且肉質鮮嫩無比,蛋白質含量高。鮮活的鱖魚最好是清蒸桂魚或者糟溜魚片,一般冰鮮鱖魚可紅燒或幹燒,安徽名菜臭鱖魚是享譽一方的美食。
  • 三文魚的種類,99%的人都搞不清楚!
    不知各位師傅有沒有留意,如今到市場上轉一圈,你會發現同樣是三文魚,卻冒出了很多外觀、質地和口感各不同的「三文魚」。如果追問商家,就會發現這些「三文魚」多了各種「前綴」:什麼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等等,甚至還出現了「淡水三文魚」這一個怪異的名稱組合。
  • 三文魚到底能不能吃了?這4個問題你必須弄清楚
    中文「三文魚」原意特指大西洋鮭英文裡「Salmon」不光指大西洋鮭,還指大馬哈魚(太平洋鮭)屬的很多種魚,泛指一種肌肉紅色的大型冷水溯河洄遊性魚類。上世紀七十年代,大西洋鮭由挪威進入香港,挪威等地的大西洋鮭魚,鱗小且呈銀白色,英文稱為「salmon」。香港人將其翻譯成為「三文魚」。
  •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公示僅3天 協會刪虹鱒冒充三文魚新聞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為了強推這份將「虹鱒魚」合法化為「三文魚」的團體標準,不僅「搶跑」,其官網還悄然刪除了數年之前發布的《市面上低價三文魚 有可能是大馬哈魚、虹鱒魚冒充的》等文章連結。三文魚的中文名稱,來自於粵語對「Salmon」一詞的音譯,「Salmon」的拉丁詞源是「salire」,即奮力躍起的意思。
  • 三文魚刺身,味道叫我欲罷不能,論刺身我只服它
    說起三文魚,相信大家的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日本料理、刺身,但其實不僅僅是大家了解的那樣。三文魚也叫大馬哈魚,是一種生長在加拿大、挪威、日本和美國等高緯度地區的冷水魚類。它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也和其他魚類一樣,三文魚也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相對比其他魚類更高,也是世界魚貴魚類之一。
  • 日本人喜愛生吃三文魚,難道不怕寄生蟲?就不能煮熟了再吃嗎?
    所以日本人特別喜愛吃三文魚刺身,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日本人認為,生吃三文魚,是可以能夠最大程度保留它的營養成分。比較流行的三文魚吃法,還有低溫水煮,也是不錯的烹飪方式。這就不得不提起光是在上海,人們一年要吃掉70萬條三文魚;而在北京,近三成消費者表示每個月至少要吃一次三文魚。三文魚可是非常昂貴的,某電商平臺400g大概是68-78元,還不到一斤的肉。也就是說從來沒有一種魚類像它一樣成功,徵服了眾口難調的局面,遊向了世界人民的餐桌上。
  • 美味的三文魚,在歐洲卻被稱為「殭屍魚」,外國人全不敢吃
    就拿最近很熱門的三文魚來說,三文魚是從歐洲進口的高級食材,又被稱為大馬哈魚、鮭魚、撒蒙魚,這是一種在國際社會上都十分有名的魚類,是美食界的霸主,相信很多人都有吃過。三文魚的味道非常好,肉質鮮美,三文魚刺身也相當受歡迎,而隨著日料在中國的盛行,三文魚也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
  • 太平洋鮭套式病毒(PsNV)的發現 是否意味著冠狀病毒能感染三文魚?
    PsNV主要在太平洋鮭的增殖育苗場和養殖及部分野生的大鱗大馬哈魚中檢出。MLeV1是趙蘭英(音譯)等2014年從成都的稻田中捕捉的姬蛙樣品中用宏基因組學方法經英、荷、中、美團隊聯合鑑定到的一個新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