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心目中最精彩的神話故事,永遠也不可能繞過吳承恩的《西遊記》,而《西遊記》中靈魂人物就是——孫悟空。
那麼,形象鮮活的孫悟空到底是受哪些啟發而創作出來的呢?
(吳承恩)
吳承恩在《西遊記》裡描述到遠在東勝神州傲來國有一座花果山。裡面的一塊石頭採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突然一天咔嚓一下炸裂了,從裡面蹦出個石猴來。這就是孫悟空的由來。
(猴王問世)
但這是藝術加工的,只一句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未免太過簡單了。
吳承恩為什麼要把孫悟空設計成天生地長,沒爹沒媽,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呢?這其中大有深意。
這麼設計有一個好處,無父無母,無親無故,因此可以不受世間任何情感羈絆,可以不受世俗人情的約束。
好比現實生活中,你的七大姑八大姨託你辦事,明明事情很棘手,礙於情面你也要硬著頭皮去辦,否則唾沫星子淹死人。
孫悟空既然沒有社會基礎關係,沒有基本人脈,那麼他就可以無法無天,可以混不吝了。這就為接下來的「大鬧天宮」埋下伏筆。
(大鬧天宮)
可以說「大鬧天宮」是孫悟空人生的一道分水嶺。
在此之前,他是不受社會規範約束的。等鬧完了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刑滿釋放」以後。他再要肆意妄為,無法無天就不行了。
(五行山下)
通過「五行山懲戒」。目的是幫助孫悟空回到正常的社會體系當中。
(師徒四人)
唐僧的出現,給他確立師徒關係,讓他有了師承和門派,收穫了親情。
而豬八戒和沙僧的出現,幫他確立師兄弟關係,讓他有了朋友,收穫了友情。
然後,再來個「九九八十一難」,讓他在取經路上安分守己、磨練性情,最後修成正果,成為鬥戰勝佛。這樣一切就都合理合法了。
《西遊記》裡體現了孫悟空從未經馴化到完成馴化再到修成正果。由開始的「不聽話猴兒」到最後變成一隻「聽話猴兒」的一步一步蛻變成長過程。
原本天生地長,問世無名無姓。那麼,他為啥叫孫悟空呢?又是誰給他取的呢?這裡面究竟暗藏何意呢?
(菩提老祖)
話說,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有位菩提老祖,此人為孫悟空的開蒙老師,孫悟空一身的本領都是他傳授的。可想而知,名字也是這位老先生給起的。
為啥偏叫悟空呢?裡面就暗合著他後來的命運將與佛教結緣。
「悟」是覺悟。「空」是無我境界。到了「空」就一切無所謂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名字也預示了孫悟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到達無我境界,體現他在學佛的一個修行過程。
孫悟空的名字與來歷和後面故事的發展緊密聯繫。我們不禁感嘆,吳承恩的想像力如此豐富!我們承認老吳的想像力與才華,但孫悟空的形象也絕非憑空而來的。
關於孫悟空形象的來源,學界有四五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唐僧西天取經去的是天竺(古印度),途經中亞和南亞地區,目睹很多異國之人。
外國人毛髮發達、高鼻深目,像極了沒進化好的猴子,估計是給這些胡僧起外號叫「猢猻」,二者還諧音。因此「猢猻」指的不是猴子,指的就是「胡僧」。據此說,孫悟空極有可能是西域僧人,也就是外國的和尚。
(唐僧取經圖)
這個說法是根據陝西榆林一個佛教石窟的一幅壁畫《唐僧取經圖》而來。畫中在唐僧身邊確實有個「胡僧」陪伴。
胡僧名叫石磐陀,通體毛髮,尖嘴猴腮,外形跟孫悟空相似。這就讓此種說法更有說服力了。玄奘法師回國後,有人把這段記下來了,吳承恩根據這個創作的孫悟空形象。
還有一種說法否定孫悟空是胡僧。認為是咱們本土的一位僧人。此人比唐三藏晚出生四十年,俗名車奉朝,法號為悟空。
他在唐僧之後,也去西天取經了。回國以後,還翻譯了不少佛經。因此,有人說孫悟空的藝術形象是吳承恩把玄奘法師的經歷和悟空法師的經歷給糅合了。很多人支持這一觀點。
此外,魯迅先生根據《山海經》裡「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淮河河神無支祁。
大禹治水經過淮河,淮河經常決口。罪魁禍首是淮河河神無支祁,大禹十分生氣,最後施法術將無支祁降服並把他壓到龜山下。
無支祁的長相就跟猴一樣,而且也是火眼金睛。所以,魯迅先生認為孫悟空跟外國和尚沒關係,起源於我們本土神話體系。
(神猴哈努曼)
另外一位大師胡適則認為孫悟空還是舶來品。印度有一部鴻篇巨製史詩《羅摩衍那》,裡面有一隻神猴叫哈努曼,哈努曼法力無邊,變化多端。這隻神猴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而且哈努曼誕生年代比唐僧取經時間還要早1000年。但凡根據傳說創作的作品,傳說時間一般都很長,時間太短流傳不了那麼廣。
我感覺吳承恩應該是把他所了解或聽說的各種版本糅合起來,才創作出的孫悟空形象。
其實《西遊記》原著中,吳承恩在唐僧身上用的筆墨比孫悟空更多。可為什麼大家都認為《西遊記》的第一主角是孫悟空呢?
(動畫片大鬧天宮)
這完全是受影視劇的影響了,京劇中有傳統的「猴戲」,國產經典動畫片有《大鬧天宮》。更有1987版的《西遊記》,六小齡童出演的孫悟空,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孫悟空能家喻戶曉其實根影視劇的「立體轟炸」是分不開的,主要是他的形象比唐僧形象更鮮活。但也正是有了影視劇的種種改編,才造成了我們了解到的孫悟空比原著版的更高大、更偉岸。所以才成了《西遊記》裡的第一主角。
而且後來好多作品比原著發展的更多。原著裡頭沒寫到孫悟空愛情,可是後來的藝術作品裡把這個空白給彌補了。
(大話西遊)
比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塑造了一往情深的孫悟空,最後因看破紅塵,才追隨唐僧西天取經的。這在藝術領域把孫悟空的形象弄得更加豐滿了。
所以,從《西遊記》原著到影視作品,基本把孫悟空的方方面面都寫全了。原著裡樹立了孫悟空的猴性、人性和神性,是由猴到神。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也做到了。
光有猴性、人性和神性還不夠。他還缺少一個最原始的本能特性,那就是獸性。所以,在《西遊降魔篇》裡又刻畫出隨便吃人,一個兇殘狠毒的孫悟空形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