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血染紅了未完成的稿件!」抗美援朝戰場上,7位新華人為國捐軀

2021-01-13 中國青年網

70年前,韓戰爆發,在這場二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中,新華社作為唯一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建立分支機構的國內新聞單位,共派出了100多位記者、編輯及工作人員赴朝

耳邊是隆隆的炮聲,頭頂是美軍偵察機,手中的筆仍在紙上沙沙作響。通過設在「水簾洞」裡的前線編輯部,新華社發出大量的消息、通訊和述評,國內民眾得以了解戰爭形勢,國際社會得以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志願軍戰歌歌詞是他們「發現」的;羅盛教、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兒女」是他們「發掘」的;有記者甚至還臨危指揮了戰鬥……

他們記錄報導那段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有的入朝24小時就犧牲了,有的在停戰協議剛籤署後不久倒下了。7位新華社新聞工作者永遠留在異國的土地上

70年彈指一揮間,追思從未遠去,讓我們走近朝鮮戰場上這群塑造「最可愛的人」的新聞工作者,走近這支以筆為槍保家衛國的「筆墨勁旅」

首發:10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張博令

在90歲老人朱承修的回憶中,1951年8月,剛剛進入朝鮮戰場的經歷刻骨銘心。

「8月24日晚上8時,我們乘坐東北軍區派來的全新蘇聯嘎斯卡車,由一個班的警衛戰士護送開往朝鮮。」之前,作為總社從華東總分社抽調志願軍總分社的4名工作人員之一,朱承修一行十幾人先行抵達安東。

「由於沒有制空權,我們都是晚上趕路,白天找地方休息。公路上每隔一段就布置有哨兵,監聽有無飛機聲音,如有情況,立即鳴槍報警。由於槍聲頻繁,走不多遠就要停車防空。」就在進入朝鮮的第二天夜晚,悲痛的一幕發生了。

「當時我們汽車正開著大燈猛駛,又一次響起防空槍。司機馬上熄燈,就在車子繼續向前滑行的瞬間,我突然感覺自己被拋了起來,騰雲駕霧似的翻了出去。我立即意識到:翻車了!接著人被摔進一個積水的淺坑裡。胸部和手上壓著行李和器材箱。等我拼命爬起來時,就聽見有人大喊『救人』。」那是8月25日晚上9點半左右,朱承修記得很清楚。

藉助手電筒的燈光,大家看到乘坐的卡車側翻著,車幫下有兩個人,背著身體,頭部被死死地壓住。「摔倒的人一擁而上,想把車翻過去,大家叫著號子,一次次努力,但車子紋絲不動。」朱承修說,兩位同志就這樣犧牲了。

由於天色太黑看不清,等站隊點名時大家才知道,被壓的是記者郭普民和一名警衛戰士,另外還有兩名警衛戰士受了重傷。兩位烈士被迅速掩埋在離公路不遠的山坡上,兩塊木板就是他們的墓碑。直到朝鮮停戰後,總分社才把兩位烈士的遺骸遷至檜倉,安葬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新華社記者郭普民,1951年8月在朝鮮犧牲。

翻車時,不少人受了傷,朱承修的兩手也腫得厲害。於是大家在附近的老鄉家裡住下,直到9月15日,東北軍區和志願軍總部才派車來接大家去檜倉。

「同志們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光明的路……」

這天是中秋節,車子一路向南。記者丁德潤和高健飛領頭唱起《光明贊》。朱承修寫道:「當車行一個多小時,經過我們翻車的地方時,月光下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路邊那兩座墳墓。車裡一片沉寂,大家默默脫帽悼念。」

抵達檜倉幾天後,高健飛被調去開城。9月24日晚,他乘坐的美國小吉普在接近開城時遭遇空襲,疾駛的車子掉進了一條反坦克溝,高健飛被甩出車外犧牲了,那天是他們入朝整一個月的日子。

新華社記者高健飛,1951年9月在採訪途中犧牲。

「這麼短的時間就有兩名同志犧牲,這讓我們大家非常痛惜。」朱承修曾感嘆,「高健飛畢業於燕京大學,從北京相識一路同行到前線,他的勤奮刻苦和機敏幹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停戰後,由普金主持,高健飛的遺骸由開城遷至檜倉志願軍烈士陵園。

2011年,新華社建社80周年,曾在志願軍總分社工作過的記者李健華捐獻了一個筆記本,它的主人就是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年僅24歲的新華社記者高健飛。李健華當時回憶,當年高健飛十分珍惜這個筆記本,本芯用完了,捨不得扔掉,將本皮拆下來,把裁剪好的薄紙加進去繼續使用。

新華社朝鮮前線二十八日電 德山裡是朝鮮的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它受到美國侵略者的蹂躪和凌辱,但是,它沒有低頭,它更加勇敢地站立起來,倔強地和美國侵略者鬥爭。

當美國飛機侵入開城中立區第二次轟炸南日將軍住所的消息傳到村中後,十七歲的高中生、少年團員閔致英暫時丟下了他想做一個文學家的理想,第四次寫下了要求參加人民軍的決心書。

……

今天,在新華社社史館裡,大家仍能從那本字跡娟秀的筆記本中看到高健飛採寫通訊《倔強的朝鮮人民》一稿中的重要素材。

高健飛烈士遺物。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小草攝

1952年8月10日,新華社播發了新華社記者劉鳴採寫的通訊《火線一夜話祖國》。其實,這篇通訊發出前8天,劉鳴已經在一次敵機轟炸中壯烈犧牲了。

「1952年8月2日上午,新華社記者劉鳴正在位於坑道式防空洞內,我志願軍西線某師前線指揮所值班室伏案寫稿,一架敵機飛過該地上空,投下6枚炸彈,其中一枚炸彈在洞頂爆炸,防空洞頓時垮塌,劉鳴在爆炸中犧牲,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衣衫,染紅了身邊未完成的稿件。」

朱承修在《抗美援朝歲月追憶》一文中,記錄了劉鳴犧牲的全過程。直到8月7日,新華社才以朝鮮前線電頭陸續播出了記者劉鳴之前採寫的《美軍第四十五師的命運》《火線一夜話祖國》。

新華社記者劉鳴採寫的通訊《火線一夜話祖國》。

「他的絕筆,犧牲時正在修改的稿件,未能從掩蔽部的廢墟中搶救出來,和他一起留在了老禿山前線。播出的這兩篇稿件,是他對新華社最後的貢獻。」

新華社記者劉鳴,1952年8月寫稿時遇敵機空襲犧牲。

1953年8月4日上午,新華社記者周斯傑隨聯合觀察小組去東海岸江亭村軍事分界線與對方組員會晤,途中我方一輛卡車觸地雷被炸毀擋在路上,導致後面朝中組員乘坐的車輛無法按時趕到會晤地點,於是有幾個人乘坐前面帶路的一輛吉普車先行前往,周斯傑本來不在那輛吉普車上,但他為了儘快前去採訪和了解情況,在車子開動的時刻躍身跳了上去,車子開出百米左右觸雷爆炸。

新華社記者周斯傑,1953年8月在採訪途中犧牲。

抗美援朝戰爭中,新華社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烈士有郭普民、高健飛、劉鳴、周斯傑、樊勳龍、馬自亮、丁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筆墨勁旅」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除了真槍實彈與敵殊死搏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外,還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新聞工作者。在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們以筆為槍,鼓舞士氣,打擊敵人,鑄就了新聞史上不朽的篇章。 赴前線去採訪 「要不是我積極爭取,差點上不了前線。」原第27軍《勝利報》編輯沉冰回憶道。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決策後,第27軍立即北上待命。
  • 我的抗美援朝︱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書桌上,擺滿馬老的獎狀和獎盃;牆壁上,掛滿馬老和志願軍老領導、老戰士的合影,還有縣、市、省三級最美退役軍人的獲獎綬帶。今年已經八十八高齡的馬老,一身軍裝數枚軍功章,依然讓他氣宇不凡。當回憶起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坐在藤椅上的馬老,緩緩打開話匣子,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70年前……
  • 抗美援朝老兵姜超政:戰友的鮮血染紅了鴨綠江
    中新網台州11月17日電(範宇斌 陳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85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姜超政至今依然能嫻熟地唱起舊時戰歌,他依然記得當年「爭上前線、槍林彈雨、造橋修路保機場」的崢嶸歲月。
  • 四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崢嶸歲月
    少先隊員獻花  石子地鋪上木棍當床睡  「大家都喊我們英雄,我不覺得我是英雄,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同志們才是真正的英雄。和平來之不易,是中朝人民和戰友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抗美援朝志願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四軍通訊處處長、退伍老兵孫中今年已92歲高齡,但身體硬朗,老人記憶猶新地敘述著當年浴血奮戰的場面,仿佛回到了那個熱血年代。  孫中1945年入伍,1952年9月奉命隨大部隊,開赴保家衛國的朝鮮戰場。
  • 鉤沉|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長空戰鷹
    ■閱讀提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在朝鮮西部的清川江和鴨綠江之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曾建立起一道令美軍望而生畏的「米格走廊」。當時,美遠東空軍轟炸機司令部下令,轟炸機指揮部一切沒有護航的飛機不得進入該區域。事實上,韓戰爆發時,中國空軍還未滿周歲。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年輕的戰士,面對世界最強大的美國空軍,打出了一片和平的天空。
  • 祖國·正義·和平——抗美援朝紀念館巡禮
    黑色大理石牆體上鐫刻著毛澤東主席手書的8個鎏金大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沿山腳拾級而上,穿過象徵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的漢白玉牌樓,高53米、寓意1953年韓戰停戰實現的抗美援朝紀念塔直插雲霄……社會各界人士來到這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追思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走進這裡,宛若走進一條時光隧道,帶領人們撥開撼人心魄的歷史烽煙,重回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感受70年前那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 抗美援朝戰場上,有一支以筆為槍保家衛國的「筆墨勁旅」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除了真槍實彈與敵殊死搏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外,還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新聞工作者。在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們以筆為槍,鼓舞士氣,打擊敵人,鑄就了新聞史上不朽的篇章。徐熊和李耐因分別跟隨第26軍和第20軍進行採訪,林麟留兵團機關負責審編稿件和機動採訪。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後,新華社總社又從三野總分社調記者閻吾、王玉章、尤璐、趙普來到第9兵團參與報道。《人民日報》於12月組成一個包括田流、林韋、譚文瑞、陸超祺、姚力文、張榮安和李莊在內的7人記者團赴戰場前線。
  • 這艘軍艦上,7名官兵的祖輩是抗美援朝老兵!
    海軍新聞訊(張海龍 楊鴻軒 吉建城)10月26日,齊齊哈爾艦水兵餐廳座無虛席,該艦7名官兵講述自己祖輩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故事,這些老兵有的已經過世,有的「深藏功與名」,但他們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名官兵。
  • 抗日戰爭八路軍都綁腿,抗美援朝時卻不綁,都是鮮血換來的經驗
    如果大家喜歡看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就會發現劇裡面八路軍戰士在作戰的是偶都喜歡綁腿,因為抗戰時期條件艱苦,物資緊缺,所以戰士們需要長途奔襲,行軍基本上就是靠兩條腿,所以綁腿對戰士們來說是必須的,這一習慣在抗美援朝時卻已經不使用了
  • 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
    原標題: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金秋時節,遼寧丹東鴨綠江畔遊客如織。「你們看那邊的斷橋上,當年戰爭留下的彈孔依然清晰。」丹東河口村旅遊接待中心經理郎鹹昆告訴遊客,丹東人民把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現在已經深深根植到這座英雄城市的血脈中。
  •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時政新聞 2020-10-24 10:39:00
  • 他在朝鮮戰場左腿中彈,鮮血直淌……
    他在朝鮮戰場左腿中彈,鮮血直淌…… 2020-12-14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小學手抄報資料
    70年後,山河無恙,英靈猶在,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   70年前,在新中國的安全受到侵略者威脅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捍衛和平、保家衛國,毅然赴朝作戰。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浴血奮戰,終於贏得偉大的勝利。   19.7萬多志願軍戰士戰死沙場,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金剛川》: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金剛川》劇照,李九霄 飾 劉浩 或許,這就是「真實」的力量,不需要太多的虛構,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大銀幕上的人物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打動我們的心靈
  • 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
    美國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  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高真真說:「我爺爺講,那年他18歲,在丹東三馬路的商鋪做學徒,僥倖躲過飛機轟炸,地下炸出很深的大坑,鮮血把坑裡的積水都染紅了。」
  • 《金剛川》創紀錄上映,以抗美援朝鐵道兵為重要原型
    《金剛川》正式上映影片以抗美援朝戰爭最終階段為背景,以鐵道兵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捨生忘死築起「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的英勇事跡為重要原型,圍繞主力部隊增援前線的必經之地——金剛川上一座木橋的破壞與搶修展開
  • 文物中的抗美援朝丨英雄旗幟篇:「黃草嶺英雄連」獎旗
    央廣網8月10日消息(姜廷玉)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70周年了。抗美援朝戰爭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現從姜廷玉主編的《解讀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一書中遴選出三十餘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從文物的視角解讀抗美援朝戰爭,並闡述其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故事。《文物中的抗美援朝》分為「英雄旗幟」、「功勳武器」、「英烈遺物」、「歷史見證」、「戰場繳獲」等篇章。
  • 抗美援朝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擔架見證鋼鐵戰士
    這樣一件簡陋到讓人猜不出用途的文物,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擔架隊用於運送傷員的擔架。戰場上,擔架隊主要承擔從火線上搶救傷員並將他們送往後方治療的任務。支前英雄寧儒賢是擔架隊的一員。1950年11月,寧儒賢跟隨遼寧阜新擔架隊,在村民的歡送中離開了家鄉。
  • 連環畫中的保定:曹振峰筆繪抗美援朝戰場英雄史詩
    《鐵血山》是抗美援朝時期非常有影響的一部作品,出版後發送全軍各部隊,每個班一本,在祖國和朝鮮戰場上廣為流傳。入朝前後,他還在創作連環畫的間隙,創作了大批的戰地鼓動傳單!作為戰地記者,他堅持寫圖文並茂的戰地筆記,這大概是獨一無二的吧,他的戰地採訪本留下了很多寶貴的圖文資料。
  • 唱響英雄讚歌⑨|左腿中了一塊彈片,鮮血直淌……抗美援朝老戰士...
    「突然之間,一發炮彈擊中了我們的掩體,搖機員李邁同志當場犧牲,我的左腿中了一塊彈片,鮮血直淌……」每當回憶起當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奮勇戰鬥、九死一生的場景,今年已89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虹口區第一幹休所離休幹部吳琦總是感慨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