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新民眼 ,作者江躍中
新民眼
時事最熱點、民生最關切
點擊退役軍人事務局關注我們
「突然之間,一發炮彈擊中了我們的掩體,搖機員李邁同志當場犧牲,我的左腿中了一塊彈片,鮮血直淌……」每當回憶起當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奮勇戰鬥、九死一生的場景,今年已89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虹口區第一幹休所離休幹部吳琦總是感慨萬分。在收看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實況後,吳琦激動地說:「在朝鮮經歷的生死考驗,淬鍊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堅定了自己的革命道路。我是一個倖存者,但我永遠不會忘記為祖國犧牲的老戰友。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聽黨的話、跟著黨走。」
1951年3月到1954年9月,吳琦參加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當時做戰勤工作,任報務員。曾在朝鮮榮立兩次三等功,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
俘虜土耳其士兵
1951年3月下旬,吳琦所在的12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所到之處,官兵們看見的都是敵人屠殺的罪行。敵機不分晝夜狂轟濫炸,到處都是廢墟。朝鮮的青壯年都拿起武器上了前線,留下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大多在山旁挖洞居住。看到這一切,廣大指戰員無不義憤填膺,紛紛表示要狠狠地打擊侵略者,為朝鮮人民報仇。
4月22日,第五次戰役開始。吳琦在35師當報務員。戰役第一階段,我軍在東線作戰,主要任務是打擊土耳其旅。黃昏時,部隊出發了。由於東線周圍大多是山,在羊腸小道或沒有路的情況下,行軍異常艱難。而且白天要防空,只能晚上行軍。經過連續幾天的追擊,疲勞、寒冷、睏倦一起襲來,但我們一晚上的行軍路程依然保持在七八十裡以上。
一天清晨,部隊穿過封鎖線,進入了戰地前沿,衝鋒鎗、輕重機槍同時猛烈開火,向敵人發起了進攻。我們邊追、邊衝、邊打,一鼓作氣打退敵人多次反撲。土耳其旅大部被我軍消滅,敵人倒下一片,許多土耳其士兵被我軍俘虜。
撤出「三八」線以北
經過短暫休整,到了戰役的第二階段,我軍執行穿插任務。部隊要穿插到敵後去打,戰役難度大,戰情更複雜。
4月30日,我軍突破伽利山,切斷了洪揚公路,攻打美二師,縱深200餘公裡,跨越「三八」線,直插南朝鮮議政府(地名),與友軍合殲美二師一部、南朝鮮偽軍三師大部。這時,部隊的位置距離漢城較近,由於穿插追擊超前,攜帶的乾糧和彈藥已基本用完,後勤保障一時難以跟上,加上周圍都是敵人,戰鬥非常慘烈,部隊傷亡也很大。這時,志願軍總部發來特急電報,令部隊立即後撤。後撤時,三面環山,一面是水,只有一條公路,敵人就開著坦克堵住我軍後撤的退路。經過頑強激烈戰鬥,部隊邊打邊撤,幾經反覆,終於衝出重圍,撤出「三八」線以北,在谷山一線休整。至此,第五次戰役宣告結束。
默默地含淚目送
1952年下半年,韓戰進入相持階段。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吳琦所在的師轉入金城前線防禦作戰。戰鬥中,金城有個重要地段叫黑雲吐嶺,嶺上有個主峰750號高地,地位極為重要。誰佔據了主峰,誰就有戰場的主動權。
7月初的一天拂曉,敵人動用了大量兵力,向我陣地發起進攻,同時用飛機、大炮配合轟擊。守衛主峰的我105團三營八連傷亡較大,750號陣地暫時丟失,師命令103團前往支援。當時通往一線陣地的電話線全部中斷。首長決定派出電臺隨團「前指」一起前往。師電臺隊領導決定由吳琦帶一部15瓦電臺、兩名報務員和6名搖機員一起前往。7月10日出發前,隊領導再三要求,到了前線必須全力以赴完成通信聯絡任務。天黑以後,吳琦他們隨「前指」一起出發了。行軍中,搖機員不僅身背電臺,手搖馬達、天線等器材,還要攜帶自己的東西。大家一路上發揚團結友愛精神,相互幫助、互相扶持。
到達陣地後,大家馬上構築工事、架設電臺,及時與上級電臺溝通聯絡。戰鬥開始後,來往的電報比較多,工作極其緊張。7月13日晚,103團向750號高地發起攻擊,一夜之間,敵人一個師的正面防線被我軍突破,我軍一舉奪回了750號高地。李承晚急忙調他的預備隊參戰,妄圖恢復已失去的陣地。雙方戰鬥打得很激烈。突然之間,一發炮彈擊中我電臺的掩體,搖機員李邁當場犧牲,吳琦的左腿也中了一塊彈片,但他咬牙堅持工作。報務員汪明看見吳琦的腿在流血,擔心地對他說:「臺長,你負傷了。」吳琦說:「沒事,是輕傷。」報務員馬上拿了個急救包幫吳琦包紮傷口。吳琦直到發完電報後,才讓汪明上機替換了他。
戰鬥結束,衛生員將搖機員的遺體抬上擔架,離開了陣地。吳琦的心情非常沉重,他默默地含淚目送……
在這次戰鬥中,電臺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通信聯絡任務。戰後,師司令部為電臺榮記了一次三等功。
資料來源:新民晚報
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原標題:《憶軍旅 | 九死一生!他在朝鮮戰場左腿中彈,鮮血直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