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光照亮脫貧之路

2020-12-14 中工網

來源:中國教育報

「脫貧攻堅、教育扶貧是我人生的轉折點,童年經歷的所有不幸將成為我精彩人生的一部分。」今年秋季學期,張清(化名)懷著對未來的憧憬,順利升入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延邊中學。通過扶智與扶志,這個幼年喪父、母親遠走、一度輟學打工的彝族女孩把學習看成目前最緊迫、最重要的規劃。

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金口河區、馬邊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是民族地區、山區、深度貧困地區三區疊加之地。「民族地區是樂山教育脫貧攻堅主戰場,要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特別是控輟保學成果仍需一以貫之的持久定力,回應好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期盼。」樂山市委書記彭琳說。近年來,樂山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不斷加速實現民族地區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跨越,確保教育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控輟保學,讓學生留得住、學得好

「我曾經輟學在外面打工,今年剛滿17歲家裡就要給我定親,但我想繼續上學,不想那麼早嫁人。是馬邊桐華學校讓我圓了夢想。」今年10月16日,在北京中華女子學院舉行的「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視頻類全國唯一特等獎《珙桐花開》首映式現場,四年級學生烏爾金羅說。

長期以來,受交通不便、家庭貧困和重男輕女、早婚早嫁等影響,一些適齡兒童失學輟學,錯過最佳入學年齡,重新返校後成為大齡低年級學生。為努力消除勸返學生輟學厭學隱患,馬邊縣探索開辦「桐華培優班」,將技能培養和義務教育學習有機結合,差別化、精準幫扶,幫助起步晚的孩子彎道超車,確保大齡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2019年7月,首屆「桐華培優班」開班,班裡學生平均年齡13歲,最大的16歲,知識掌握程度普遍只有小學一、二年級水平。今年5月,「桐華培優班」升級為「桐華學校」,班級由一個混編班增加到5個年級,覆蓋馬邊縣400餘名大齡低年級學生。今年暑期,「桐華夏令營」也由點到面開辦起來。

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成為樂山控輟保學的第二戰場。通過「一校一策」「一人一策」等辦法,當地落實了1361個貧困孩子網絡和電視教學條件,確保了無一人因疫情輟學失學。今年8月,樂山遭遇洪水襲擊,展開了一場場校園保衛戰。最終,樂山實現安全開學,確保了無一人因受災輟學失學,有效鞏固了控輟保學成果。

在控輟保學前端,樂山積極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擴大試點行動,突破語言關,幫助彝族兒童順利過渡到義務教育階段,減少因語言帶來的學習困難、厭學等問題。結合「一村一幼」升級建設,樂山創新工作舉措,構建制度、活動育人以及民族特色課程三大成果體系,9191名幼兒普通話測試優良率達97.83%,比試點之初上升41.4%,彝區幼兒實現了「聽不懂、不會說」普通話向「聽懂、會說、敢說、會用」根本性轉變,從源頭築牢了控輟保學風險屏障。

激勵與資助並重,因貧失學成為歷史

2019年10月16日,110個「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名單在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揭曉,《通過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提升貧困地區學生學習動力——「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案例》成功入選。「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的教育扶貧機制改革試點項目,也是樂山創新控輟保學機制、激發教育內生動力、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一次生動探索。

2015年,樂山在馬邊縣32所小學、7200餘名師生、5700個家庭中開展「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試點,採用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方式,以保證貧困家庭送適齡子女上學、保證出勤率和貧困學生學習成績提升為前提,向貧困家庭、貧困學生及任課教師提供現金資助。2018年,樂山總結馬邊縣「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試點實施經驗,研究制定了全市實施方案,並在「兩縣一區」迅速推廣。今年,「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實現全市覆蓋。截至目前,該計劃已累計為1.5萬人次學生、500餘人次教師和1500餘戶貧困家庭發放獎金近600萬元。

「自上學以來,我享受九年義務教育,順利完成了小學、初中教育;在進入峨邊中學後,享受了國家助學金、景區靈清計劃等資助。正是這一系列資助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讓我能輕裝上陣,好好讀書。」峨邊中學2020屆學生宋璐今年考上西南財經大學,她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將來用行動回報國家和社會。

除創新實施「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外,樂山始終堅持將學生資助作為教育脫貧攻堅的重要推手,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善資助體系,實現了各個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截至目前,樂山累計發放教育資助金8.21億元,資助54.8萬人次;發放教育扶貧救助金1.02億元,救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5.22萬餘人次,實現了「應助盡助」。

真情援彝,大小涼山教育齊步走

「培養一個學生成才、帶動一個家庭脫貧、影響一個民族進步」,是樂山對民族地區教育的美好願景。地處大涼山腹地的美姑縣,彝族聚居歷史久遠,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教育水平較為落後,特別是基礎教育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不高。

為此,樂山實施「美姑班」和「同心春蕾班」樂山援彝專項人才培養計劃,普高與普職共同發力,構建「定製培養+類型選擇」彝區人才培養精準幫扶新模式。項目從2017年開始,全免費、分階段、分類型持續實施,包括樂山一中「美姑班」普高教育支持計劃和「同心春蕾班」中職教育支持計劃兩個具體項目。

樂山市第一中學開辦「美姑班」,以升學為導向,針對美姑縣優質教育資源缺失、優秀學生進一步深造難問題,定向招收200名優秀學生,到樂山一中接受3年普通高中教育,破解本土人才高質量培養瓶頸。「同心春蕾班」中職教育支持計劃開設學前教育專業,以技能培養為導向,針對美姑縣「一村一幼」計劃實施後幼兒教師缺乏的實際困難進行幫扶,從該縣定點招收400名彝族困難家庭初中畢業生到峨眉山市旅遊學校接受3年學前教育專業中職學習,解決美姑縣學前教育師資缺乏問題。

「這3年的學習生活,將影響我的一生。」「美姑班」學生吉布爾體表示,樂山一中採取的創新管理模式、教學模式和服務保障模式有效解決了大家的學習生活困難,讓大家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

大小涼山山水相連,是散落在巴蜀大地上的兩顆璀璨明珠。樂山全市62所優質幼兒園以「一對多」形式結對幫扶市內彝區307所幼兒園(幼教點),79所中小學以「一對一」形式結對幫扶市內彝區79所中小學;市內47所中小學「一對一」幫扶美姑縣中小學。全市每年均選派援彝幹部、教師近400人,近3年累計派出1200餘人次,幫助大小涼山彝區培訓師資、規範管理、提高質量、發展產業。(通訊員 周芹 記者 倪秀)

[責任編輯:姚怡夢]

相關焦點

  • 大唐寶二公司文明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寶二公司:文明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記全國文明單位大唐寶雞第二發電公司中國電力新聞網通訊員 趙海泉  大唐寶雞第二發電公司是一個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企業,文化底蘊深厚,多年來
  • 高考模擬作文、優秀作文點評:《以禮儀之光照亮成才之路》
    【優秀作文點評】以禮儀之光照亮成才之路——我看揚州大學重拾「上課禮」(因果邏輯,嚴密有理。)對此,我認為,重拾上課禮,是教導大學生要尊師重道——這不僅是重拾了上課禮,更是在重拾中華優秀禮儀,我認為應通過優秀禮儀的回歸對學生進行精神的培養,照亮他們的成才之路。(簡引材料,亮明觀點,快速入題!)
  • 敦煌市郭家堡鎮:「陽光收入」照亮扶貧之路
    敦煌市郭家堡鎮:「陽光收入」照亮扶貧之路 2020-12-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1新年獻詞|點燃科技之光 照亮未來之路
    回望2020年,雖然疫情帶給我們的陰霾還未散去,但我們欣慰地看到,中國在抗疫之路上取得階段性成果,無論是社區管理、還是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研發,中國都做出了表率,為全球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這無疑體現了中國體制的優越性,中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進一步彰顯了「大國擔當、大國風範」。在這場全民抗疫的大戰中,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沒。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中國式減貧」照亮人類共享繁榮新未來...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說:「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也是絕無僅有!」中國減貧不僅僅是中國的巨大成就,更是全球脫貧的「示範牌」,為更多的國家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用「中國式減貧」照亮了全球脫貧之路,也照亮了人類共享繁榮的新未來,既推動人類減貧事業,也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  中國減貧模式,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
  • 以我螢火之光,照亮萬家燈火
    張文敏心裡湧起了這樣一句話:以我螢火之光,照亮萬家燈火。「當你看到每個人都在為了結束疫情努力的時候,你就知道結果一定不會太差。」他說。「從本次疫情報導可以看出來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之快、影響力之大」「不知道歸期時,多難都能撐下去。突然得知可以回家了,仿佛一下子感到累了。」回憶起離開武漢那天,張文敏感觸頗深。
  • 鎮寧電力衝鋒隊用電力之光照亮簡嘎鄉脫貧路
    因此「布傑」成為了布依族信仰的光明之神。近年來,鎮寧自治縣供電局六馬衝鋒隊繼承和傳揚了布傑的使命和擔當,被當地百姓譽為當代「布傑」。在簡嘎鄉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路上,他們積極發揮電力優勢,全力做到電建提速、辦電提效、服務提質,真心真情「電」亮簡嘎鄉鄉村振興之路。要做好電力服務,首先得實現溝通無障礙。
  • 電影摞起的人生,看她的工作如何從填補心靈空白,到照亮脫貧之路
    在與電影「共舞」的44年裡,郭建華給百姓送歡樂,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送法律,提升了群眾的法治觀念;送科技,提高了群眾的脫貧技能。一部一部電影摞起的人生「大半輩子過去了,回頭看看,我的人生是一部一部電影摞起來的。」郭建華如此概括自己的一生。
  • 抖音黑黑黑的夜城市被孤單照亮是什麼歌 夜之光完整歌詞介紹
    抖音黑黑黑的夜城市被孤單照亮是什麼歌 夜之光完整歌詞介紹  抖音黑黑黑的夜城市被孤單照亮是什麼歌?  歌名:夜之光  歌手:花姐  夜之光歌詞介紹  黑黑黑的夜  城市被孤單照亮  不回家的人  心事散落在街上  茫茫芒到晚  不如出去走一趟  大好時光等你去闖  我走過夜夜夜的黑  做的夢夢夢最真  唱著火辣辣的情歌
  • 2020年江蘇省連雲港市中考作文《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
    作文(60分,其中含書寫3分)請以「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為題,寫一篇作文。這篇命題的題目「你的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其中的「你的光」,「你」指代的可以是:老師、父母、朋友、某位名人、某句話、某本書等。「光」可以是指智慧之光、品德之光、仁愛之光、友誼之光等,就如鍾南山院士在新冠疫情戰「疫」中所表現出的國士擔當,這種崇高的品德之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快遞小哥汪勇在疫情中表現出的無私付出與努力的品德之光照亮了我的世界等。
  • 【每日一習話】脫貧後生活還要芝麻開花節節高
    習近平:我一直強調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後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實現消減絕對貧困的千年夢想已進入最後倒計時。不過,脫貧不是終點,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永不停歇。  決戰脫貧攻堅,靠單純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只能解決當前突出問題,還要著眼長遠,防止貧困人口因多種原因返貧,建立造血機制才是關鍵。  貧困人口在脫貧後如何保持長效穩定的發展後勁?內生動力是重中之重。
  • 宿遷宿豫:「6+」幫扶創新精準脫貧之路
    2018年新一屆工作隊成立後,工作隊立足區情、做足加法,充分調動村黨組織、貧困群眾兩個積極性,深入發掘行業、社會兩個資源,用精準扶貧標準化這把「尺子」牢牢框住脫貧攻堅寶貴成果,用擔當作為、務實創新踩出了一條特色精準幫扶之路。
  • 範正利:不期然,「網際網路之光」照亮我們的未來
    按照楊元慶的判斷,世界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口,就像蒸汽機之於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之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數位化之於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慧驅動的智能化變革正在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它將深刻地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整個社會。」這是在中國江南一個著名的水鄉——烏鎮,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剛剛於此閉幕。
  • 確保脫貧攻堅勝利果實,走好全新奮鬥發展之路
    確保脫貧攻堅勝利果實,走好全新奮鬥發展之路 2020-08-02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今豫言|一人成才全家笑——奪取脫貧攻堅最後勝利
    奪取脫貧攻堅最後勝利,讓脫貧地區走向全面振興,抓好教育扶貧是治本之計。種植幫扶培訓班,讓汝陽縣1.3萬貧困人口靠種紅薯致富;盧氏縣沙田鄉貧困生常鑫蕊依靠資助政策上完大學,在廣東找到月薪7000元的工作,一人成才全家笑。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技能培訓可提高貧困人口素質,消除「等靠要」思想,擁有一技之長,飯碗端得牢。
  • 收官之年 答好卷交好帳——聚焦天水市教育脫貧攻堅的衝刺行動
    【天水市教育改革發展系列報導之二】收官之年 答好卷交好帳——聚焦天水市教育脫貧攻堅的衝刺行動□新天水特約記者閆鎖田>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天水市教育系統聚焦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2019年度國家成效考核、十三屆省委脫貧攻堅專項巡視等反饋問題,層層壓實責任,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全力鞏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成果,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全市教育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
  • 《閃爍之光》勇者之路怎麼玩 勇者之路玩法介紹
    導 讀 《閃爍之光》勇者之路玩法是遊戲中全新推出的,大家對於玩法的具體內容還不是很了解。
  • 「照亮」民生幸福路 ——蒙自市「十三五」成就巡禮(上)
    多管齊下「照亮」民生路走進蒙自市芷村鎮白詩村委會裡合田村,一棟棟整齊的兩層樓房坐落在青山綠水間,平整的通村水泥路旁綠樹成蔭,三五個村民圍坐在乾淨整潔的客廳裡嘮嗑,笑意寫在臉上。2019年9月28日,蒙自市創新建設的就業綜合服務新載體——「蒙自建設者之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建設者之家促成就業10萬餘人次。疫情期間,蒙自市作為全州勞動力返崗、就業直通車重點「始發站」,「點對點」輸出3萬餘人。書寫紅土地上的易地扶貧搬遷「奇蹟」「以前出門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
  • 福利| 《光》——溫暖有光,照亮希望
    福利 | 《光》——溫暖有光,照亮希望 時間:2020.11.0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銀幕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溫飽薯」變「脫貧薯」 烏蒙腹地昭通種...
    馬鈴薯種植基地在海拔2300米的烏蒙腹地,撥開萬裡迷霧,昭通市以近300萬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種出了新「薯」光,也照亮了昭通的脫貧之路。作為世界上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之一,昭通的馬鈴薯已從「溫飽薯」變身「脫貧薯」,馬鈴薯產業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7月15日,「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之昭通篇」走進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