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仁懷市茅壩鎮雄豐村駐村幹部...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是郭誠,2019年5月,得知單位需要派幹部駐村幫扶,我主動請纓,成為了茅壩鎮雄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員。

時光荏苒,駐村已一年有餘。在這一年多的人生經歷中,我提升了專業能力,加強了同群眾打交道的本領,鍛鍊了自身品格。   駐村工作的本質是為群眾辦實事,真心實意的解決群眾的困難問題。來到雄豐村後,通過入戶走訪了解,我發現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是村裡幾條機耕道斷頭路的修復問題。據村中長者講述,這些路段原本是村民自行組織修建,本是為了方便出行,但後期因資金缺乏,工程開工一半便停工至今。

經過多次走訪周圍群眾後,我們得知群眾迫切想要修復這些路段以方便出行。駐村工作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就機耕道修復問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最後我們向駐派單位仁懷市酒投公司,申請資金十一萬元來修復這些路段。目前斷頭路的修復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路正悄然地連通,群眾幸福度也在延伸,幹群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近了。

我包的組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51人。隨著一次次的走訪,每戶的家庭結構、收入來源以及享受的政策是否落實到位等情況我都爛熟於心,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我針對性的制定各種幫扶措施來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穩定脫貧。

記得第一次去貧困戶李明英家時,環境髒亂差、貧困程度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該戶為祖孫兩人,靠每月政府民政兜底生活,孫子況克龍到了入學年紀仍未上學。了解情況後,我和幫扶幹部多次入戶苦口婆心勸說,老人終於在開學之際將孫子送入了茅壩幼兒園進行學習。開學那一天我也為況克龍小朋友帶去了新衣服和新玩具,並時常去幼兒園探望他,李明英也在我和幫扶幹部引導下開始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不僅種植了兩畝紅高粱,還發展起了養殖業,生活是越變越好。現在她逢人便說:村裡來的駐村幹部是真好!

我每月定期召開群眾會,在會上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方針,同時也會分享一些勵志脫貧事跡,用鮮活的例子來講述「等、靠、要」思想是富不起來,必需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貧困戶王昭軍會上給我說:現在自己務工成功脫貧了,要感恩黨,感恩政府,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他在醫療、教育、住房方面也得不到那麼多的保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雄豐村於2019年底成功全員脫貧。今年,我們繼續鞏固脫貧成果,鼓勵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通過介紹務工、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來增加收入,防止返貧情況的發生。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我將繼續奮鬥在扶貧路上,走入群眾,融入群眾,服務群眾。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奉獻出最大的能量!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通訊員 吳芮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為貧困大學生解憂愁丨仁懷市公安局民警尹大敏
    我叫尹大敏,是一名中共黨員,現在在仁懷市公安局工作。2015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公安局黨委的安排部署,我參與到脫貧攻堅戰中,從最初的不願意,每次下鄉的不高興,到最後對貧困群眾的牽掛,我幫扶出了真感情。
  • 仁懷雄豐村:村民告別「等靠要」,自發修建小康路
    連日來,仁懷市茅壩鎮雄豐村村民積極投身義務修路,搬運石頭、鋪石料、打路基、砌擋牆……村民正幹勁十足。已經60歲的退休老支書趙應能便是現場施工人員之一。和村裡其他男女老少一樣,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也義務投入到修路中。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青春 決戰貧困丨望謨縣昂武鎮紅湖村駐村幹部...
    我叫楊曉亮,是望謨縣昂武鎮紅湖村駐村幹部。而立之年,我有幸能讓自己的青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飛揚,能夠為群眾增收致富貢獻力量,不負青春,我覺得很幸福。  在我包保的搬遷戶中,搬遷望謨高車的韋應華戶,每次走訪都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為了摸清他們家的基本情況,我多次進行走訪,和他們拉家常,了解他們家的收入、在校學生和黃小花阿姨的身體健康等。  這也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鑑,為動員更多的群眾找準了著力點和突破口。  每一次走訪都有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他們家十分熱情、好客。
  • 「我的扶貧故事」秉持信念為民謀利丨興義市雄武鄉高峰村駐村幹部...
    我叫李雲龍,是興義市雄武鄉高峰村的一名駐村幹部,第一次接觸民政工作是2016年3月,面對老、弱、病、殘、貧的群眾,我深知他們生活不易,總是希望他們能過上好日子,於是2018年3月,我向組織遞交了駐村申請,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點滴事難忘丨興義市倉更鎮下寨村駐村幹部吳堯
    我是吳堯,2019年7月,我作為市級選派的駐村幹部到倉更鎮下寨村駐村扶貧。進村後,我立即開展走訪調研,開始「全面回頭看精準定措施」工作,我很快就摸清了本網格的建檔立卡戶、低保戶和一般農戶人員的基本生活收入情況,為下一步工作打下好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施秉縣雙井鎮翁西村駐村幹部...
    我叫王世才,是施秉縣雙井鎮翁西村的一名駐村幹部。   2015年3月,我來到雙井鎮翁西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這六年的扶貧工作中,有過心酸、迷惘,但當我看到貧困戶在我們的幫扶下順利脫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心中感到無比欣慰。我來自農村,農村的家庭生活情況大多比較困難,但當我走訪了翁西村的貧困戶後,才發現這裡的群眾貧困程度比我想像的要深得多。
  • 「我的扶貧故事」九零後的「小夏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鐵廠村駐村...
    「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我害怕我處理不好群眾問題。」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學習,群眾的工作就要到群眾中去做,組織相信你能勝任的。」  「好的,那我願意去磨礪一下自己。」  這是2019年7月,組織給我分配駐村工作任務時的對話,至今我仍記得十分清晰。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是恐懼的,聽說基層扶貧很苦很累,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麼。  就這樣,7月23日,我第一次來到了我要常駐幫扶的鐵廠村,從此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留下青春,帶回故事丨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駐村幹部...
    我叫陳安祥,是貴州省凱裡高速公路管理處的一名路政員。2019年8月,受貴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指派,赴黔東南州從江縣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開始了與這片風光秀麗、民情多姿的土地的緣分。村委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看起來已年代久遠。
  • 「我的扶貧故事」決不讓一家幾輩人被貧困糾纏|仁懷市魯班街道辦事...
    2017年9月,受組織安排,到仁懷市魯班街道辦事處星河村駐村,擔任小康駐村「第一書記」。近三年來,在上級的精準指導與幫助下,與星河村村支兩委團結一心,與全體村民共同努力,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闊步邁向鄉村振興的大道。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為了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不做「無頭蒼蠅」,一到村裡,我就先與村幹部們一起了解了村裡現存的具體問題,從民族宗教、貧困戶分布、產業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全村工作的短板。理清思路後,我就開始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同事總說我是起得最早的。
  • 「我的扶貧故事」住進新家 遍地花開丨冊亨縣雙江鎮壩納村駐村幹部...
    2014年大學畢業的我也像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對未來充滿雄心壯志,留在了省城貴陽,準備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天地。然而理想是美好,現實是殘酷的,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加入到農村基層駐村隊伍中,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我叫田浩呈,是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工作已四年有餘。文鬥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和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石碑。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那句表揚的話丨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駐村幹部...
    我叫曹爾璽,今年55歲,是鳳岡縣文廣局圖書館負責人,2017年9月進駐鳳岡縣沙壩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走訪全覆蓋,摸清底數,熟悉情況,是科局駐村幹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基礎。駐村的第一天晚上,沙壩戰區召開第一次研判會,當一些駐村幹部還在收心備戰時,我說:「我已完成走訪,熟悉了基本情況。」我這樣一說,大家並沒有在意。可接下來我如數家珍地用一連串數據徹底「徵服」了大家:多少戶、多少人、多少貧困人口、「四類重點」對象多少戶,我一口說出。「作為駐村才一天的機關幹部,能做到這樣的也只有你了!這說明你是負責的。」村總支書記陳文明這樣表揚我。
  • 「我的扶貧故事」忠誠履職奔小康丨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彭...
    我叫彭仁傑,是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2017年元月,我接到組織的安排入駐楊柳村。初到村時,村寨垃圾到處亂扔,汙水亂排現象不容樂觀,儼然是一派貧困落後的景象。為此,我虛心請教村裡的老幹部,深入田間地頭、走家串戶摸清村裡基本情況,為以後的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我的青春閃耀過丨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
    我叫李希,是貴陽市清鎮市市委黨校選派到麥格鄉新廠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9年8月28日,接到下鄉扶貧通知的第二天,我帶著簡單的行李踏上了前往麥格鄉新廠村的扶貧之路。這是我們駐村扶貧幹部的擔當與使命,同時也是我們對新廠貧困戶的莊嚴承諾。在駐村扶貧期間,不僅讓我增長了見識,更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錘鍊。親眼目睹困難老兵不甘貧困的錚錚鐵骨,親身經歷戰疫戰貧兩線作戰的激昂青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就是群眾的家人|都勻市勻東鎮河東村駐村幹部...
    我是楊清翠,都勻市勻東鎮河東村駐村幹部。  陡峭狹長的泥巴路、破舊不堪的老木房、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又黑又髒的面容、空巢在家的老人,這是在脫貧攻堅前,我初到河東村走訪時,在三組(新寨)看到的直擊心靈、讓無數人忍不住心酸的一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回味甘甜丨獨山縣麻尾鎮南門村駐村幹部...
    我叫黎成運,獨山縣麻尾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7月剛畢業的我,當年11月份開始接觸精準扶貧工作。   剛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我,懵懵懂懂,被鎮裡安排協助泗亭村的精準扶貧工作,為摸清底數,我與同事們一戶一戶的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算收支臺帳。那時,我有些迷惑,有必要把收入算得這麼細嗎?前輩們笑著對我說,就是要算得這麼細,你才真正的了解農戶的家庭情況,才能因戶施策,制定幫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