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郭誠,2019年5月,得知單位需要派幹部駐村幫扶,我主動請纓,成為了茅壩鎮雄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員。
時光荏苒,駐村已一年有餘。在這一年多的人生經歷中,我提升了專業能力,加強了同群眾打交道的本領,鍛鍊了自身品格。 駐村工作的本質是為群眾辦實事,真心實意的解決群眾的困難問題。來到雄豐村後,通過入戶走訪了解,我發現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是村裡幾條機耕道斷頭路的修復問題。據村中長者講述,這些路段原本是村民自行組織修建,本是為了方便出行,但後期因資金缺乏,工程開工一半便停工至今。
經過多次走訪周圍群眾後,我們得知群眾迫切想要修復這些路段以方便出行。駐村工作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就機耕道修復問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最後我們向駐派單位仁懷市酒投公司,申請資金十一萬元來修復這些路段。目前斷頭路的修復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路正悄然地連通,群眾幸福度也在延伸,幹群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近了。
我包的組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51人。隨著一次次的走訪,每戶的家庭結構、收入來源以及享受的政策是否落實到位等情況我都爛熟於心,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我針對性的制定各種幫扶措施來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穩定脫貧。
記得第一次去貧困戶李明英家時,環境髒亂差、貧困程度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該戶為祖孫兩人,靠每月政府民政兜底生活,孫子況克龍到了入學年紀仍未上學。了解情況後,我和幫扶幹部多次入戶苦口婆心勸說,老人終於在開學之際將孫子送入了茅壩幼兒園進行學習。開學那一天我也為況克龍小朋友帶去了新衣服和新玩具,並時常去幼兒園探望他,李明英也在我和幫扶幹部引導下開始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不僅種植了兩畝紅高粱,還發展起了養殖業,生活是越變越好。現在她逢人便說:村裡來的駐村幹部是真好!
我每月定期召開群眾會,在會上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方針,同時也會分享一些勵志脫貧事跡,用鮮活的例子來講述「等、靠、要」思想是富不起來,必需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貧困戶王昭軍會上給我說:現在自己務工成功脫貧了,要感恩黨,感恩政府,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他在醫療、教育、住房方面也得不到那麼多的保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雄豐村於2019年底成功全員脫貧。今年,我們繼續鞏固脫貧成果,鼓勵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通過介紹務工、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來增加收入,防止返貧情況的發生。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我將繼續奮鬥在扶貧路上,走入群眾,融入群眾,服務群眾。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奉獻出最大的能量!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通訊員 吳芮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