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董其昌的偽作?

2020-12-05 漢府古文化

出自元代黃公望之手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傑作。2011年6月, 因火焚分離三百餘年的浙江博物館藏《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無用師卷》終於在臺北合璧展出, 同時曾被乾隆皇帝誤為真跡的《子明卷》也伴隨展出。早在嘉慶年間, 《無用師卷》即被定為真跡, 入《石渠寶笈》三編, 近代黃賓虹、吳湖帆、徐邦達及日本學者青木正兒皆主此說, 儘管直至上世紀70年代仍有徐復觀先生為《子明卷》翻案, 但目前學界已基本公認《子明卷》為明末文人臨摹之作, 但具體何人作偽, 尚未得其詳。著名學者洪惠鎮先生經多方考證, 得出《子明卷》或為董其昌作偽的大膽結論, 論據充分有力, 足為一家之言, 今發表於此, 以饗讀者。

2011年6月1日, 大陸的《剩山圖》在臺北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合璧展出, 是中國美術史的一件大事, 引起廣泛關注, 當年被乾隆皇帝鑑定為真跡的《子明卷》 (見圖1) , 也再次成為話題。網上有人力圖為其平反, 找到乾隆一直沒能考證清楚的「子明」其人, 認為該卷是明人偽造的說法「可以休矣」, 希望證明它和《無用師卷》一樣都是真跡。

這無疑是良好的願望, 我也特地尋找比較清晰的圖片細校, 試圖聲援翻案。詎料結果卻適得其反, 不但疑點更多, 還意外發現作偽「嫌疑人」, 很可能就是同時擁有這兩卷畫, 並題跋鑑定都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的董其昌。

首先看題款。第一, 「子明隱君」云云的題款 字體、筆法和黃公望的存世作品題款相差太大, 黃公望《無用師卷》、《水閣清幽圖》、《九峰雪霽圖》、《富春大嶺圖》 (上) 、《天池石壁圖》 (下) 、《為張伯雨畫仙山圖》以及《子明卷》的題款。前六幅題款時間不同, 但筆法一致, 用筆中正, 點線圓勁。字體都為行楷, 偶夾草字。《九峰雪霽圖》與《富春大嶺圖》中的草書「痴」字, 寫法相同, 署名習慣相對固定, 人皆如是, 所以常可據以破案。

《子明卷》則是行草, 筆使偏鋒, 點線扁利, 即使落款字體可以改變, 筆法也不至判若兩人。其中草書「痴」字寫法和上舉二字全然不同, 也有悖署名習慣。凡此等等, 為何沒有引起質疑?

也許在古代, 哪怕是乾隆皇帝, 也很難集中多幅作品進行比對, 所以未生疑竇。可是自稱「黃子久畫, 以餘所見不下三十幅」 (《畫旨》) , 並且同時收藏《子明》、《無用師》兩卷畫的董其昌 (據《畫旨》所載, 《富春大嶺圖》後來也為他所得) , 應該能夠看出問題, 為何他也認為都是真跡呢?

第二, 子明卷題款稱:

「子明隱君將歸錢塘, 需畫山居景, 圖此贈別。大痴道人公望, 至元戊寅秋。」

乾隆考證「子明」其人可能是和黃公望同時代的畫家任仁發, 但任不是隱士, 所以他也不敢確定。近年有人從明末遺民顧復所著的道光年間抄本《平生壯觀》裡, 發現如下記載:

「子明畫, 絹, 中幅, 款題甚長, 水墨, 不作大樹重山, 水中一低小連山, 前人筆所未有。題云:無塵真人領致道而餘留杭, 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錢塘, 獨乃弟子明留方丈。比來假榻兩旬, 朝暮與子明手談之樂, 臨行出此幅徵拙筆, 遂信筆圖之, 以當僦金之酬, 他日無塵老子觀之一笑雲。至元戊寅閏八月一日, 大痴道人靜堅稽首。又, 餘時作此, 意未足興盡而回越十有三年, 至正辛卯夏四月, 復為士瞻足之。大痴道人再題, 時年八十有二。」

這位「子明」無疑就是乾隆要找的「隱君」了, 然而找到他非但無法替《子明卷》翻案, 還增添造假疑點。

請注意:此畫和《子明卷》一樣也作於「至元戊寅」, 而且「閏八月」也正是秋天, 這就是說黃公望在同一時間裡畫了兩幅畫給「子明」, 其一還是工程浩大的長卷。子明僅僅是一位道友的弟弟, 從常理講, 會有可能殷勤若此嗎?

該畫題款表明「子明」陪黃公望下棋20天, 臨行拿絹求畫, 黃開玩笑說就當交住宿費給畫了, 臨行應酬之作, 畫得簡單, 也來不及畫完, 多年後又作補筆, 合理可信, 應是真跡。

而《子明卷》只因臨別「需」畫一圖, 沒有更多緣由就予製作, 明顯不合情理。僅為送別, 需要畫長卷嗎?就算需要, 能來得及畫嗎?王原祁《麓臺畫跋》說:「古人長卷, 皆不輕作, 必經年累月而後告成」 (他認為《富春山居圖》畫了七年【注】) , 除非題款寫的是「以此」而不是「圖此」贈別, 拿出多年畫成的長卷送人, 否則臨行絕畫不了。

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 說明《子明卷》根本不可靠, 而董其昌竟然沒有發覺, 豈不怪哉?

相關焦點

  • 假作真時真亦假,《富春山居圖》是偽作還是真跡?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巨作, 寬33釐米, 長636.9釐米, 成於1347年。元代畫家開始以紙為畫本, 元畫靈動松秀的筆墨已然初具, 而黃公望享年85歲, 至其晚年則紙本水墨的技法已經爐火純青。其《富春山居圖》, 可以說是代表其晚年風格的經典之作。
  • 你真的看懂《富春山居圖》了嗎?
    —— 蘇軾《行香子·過七裡瀨》 3D動畫寫實《富春山居圖境》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八十高齡才開始提筆繪寫富春江疊峰山巒四季變化的長卷大作。
  • 《富春山居圖》憑什麼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這幅悲催的名畫就是《富春山居圖》。其實在美術界,這幅畫的地位極高,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而咱們同樣是畫美女的《簪花仕女圖》呢?普通人一看:「哇,好胖啊」「這眉毛好怪哦」,然後你跟他講「這幅畫採用了遊絲描」「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得到的回應是:「哦」,然後觀眾帶著一臉懵逼和「唐朝美女就這樣」的疑慮走開了。到了《富春山居圖》這種山水畫,那就更懵逼了:「咦,怎麼跟我看到的富春山水不一樣啊?」
  • 《富春山居圖》作為一幅曠世之作,當年是誰將其從火堆當中救出?
    上文,小編介紹了元朝大家黃公望,將自己一生當中的最後一部傳世之作《富春山居圖》,贈與了陪伴、侍奉自己多年的全真教師弟鄭樗道士,其道號也叫「無用師」。因為,當年二人同屬金蓬頭道士的門下,鄭師弟看出了黃公望的不凡,於是決心跟隨其左右。
  • 書畫鑑賞(原創)|富春江邊,他從紙上出發: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也許,許多人都知道「元四家」之首黃公望和他的傳世之絕唱《富春山居圖》,卻鮮有人知這幅畫,竟然是從他80歲開始,而且是歷時4年才完成了史上鮮有的一個巨幅畫卷。他,出生於江蘇常熟,自幼除了習通經作詩賦,通曉儒家經典,還涉及繪畫、音律與填詞譜曲。
  • 乾隆為啥不願給《富春山居圖》題字?他不好意思!
    有這樣一幅名畫,它位列「中國十大名畫」第三,乾隆就不願為它題字,它就是《富春山居圖》。早年的確有部電影叫《富春山居圖》,而這幅畫則是元代書畫大家黃公望的傳世之作,十足的「國寶級」名畫,僅排《洛神賦圖》和《清明上河圖》之後。
  • 筆墨瀟灑,描繪現實中的桃花源,查士標繪《富春大嶺》
    從明代中期開始,畫家群體不約而同地把臨仿重點轉移到元代畫家作品上來。這種轉變是由於明初的浙派山水直接抄襲宋代院體風格,全盤接受不會活學活用。沒有思想的臨摹,就會讓作品顯得死氣沉沉,讓創作走入死胡同。於是畫家們在元代作品中找到了自由與灑脫,想要轉變畫壇的不良習氣。
  • 山一程,水一程|在《富春山居圖》中山水行禪
    山一程,水一程|在《富春山居圖》中山水行禪 魯怡 2018-09-28 18:26 來源:澎湃新聞
  • 黃公望《秋山圖》是否真的高妙?芥川龍之介還由此創作推理小說
    《富春山居圖》 新華社資料圖在明末著名繪畫理論家董其昌看來,元代黃公望最高妙的作品,根本不是《富春山居圖》,而是一幅名為《秋山圖》的立軸。該作品實在是好,「非《浮嵐》《夏山》諸圖堪為伯仲」,為潤州(今鎮江)張修羽所藏。大畫家王時敏對董其昌的評價深信不疑,對此畫十分心儀,便千裡迢迢趕往潤州張修羽家尋訪。尋訪的過程神秘而曲折,此不贅述。一見到畫作,果然如董其昌所說,不同凡響。王時敏一下子即被深深吸引。然而,軟磨硬泡,張修羽並不肯將畫轉讓,王時敏空手而返。
  • 美國版數字報-真偽董其昌如何來鑑賞
    明天起,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將進入下半場,展陳了一個多月的(傳)惠崇《江南春圖》卷、倪瓚《六君子圖
  • 《富春山居圖》:一幅畫竟有如此傳奇故事,就連乾隆都看走了眼
    1650年,一幅流芳百世的《富春山居圖》,因吳洪裕的一私之舉,導致這幅700釐米長的畫卷,變成了一幅《剩山圖》和一幅《無用師卷》,二者也從此一分為二,各自在塵世間展開了一場截然不同的旅程,也給我們人類留下了一幕一幕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
  • 元代四大畫家 影響巨大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對於山水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四人均是江浙一帶人,都擅長水墨山水併兼工竹石,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亂之際。他從小向外祖父趙孟學畫,長大後與黃公望、倪瓚多有交往,在四家中年紀最幼,但在畫藝上頗受他們稱讚。倪瓚曾賦詩讚頌「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他的畫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解索皴、牛毛皴。用墨厚重,構圖繁密,點細碎苔點,畫面繁密充實,景色鬱然深秀,代表作品有《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 《春山讀書圖》、《夏山高隱圖》等。
  • 黃公望: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富春山居圖》紙本水墨 縱33釐米 橫636.9釐米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曾有無數後人去富春江一帶尋找黃公望筆下的實景,甚至拍下照片回來作比對,一邊看一邊感嘆,黃公望畫出來的富春江秋初風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 全真教眾黃公望,50歲學畫,84歲完成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的全貌(橫屏觀看會更美麗):0147歲出獄,後半生上演人生傳奇之後的29年裡,黃公望走遍山川,遊歷大江,走哪看哪,極度專注,沒有人知道他去過哪裡,好像他的行蹤是一個永恆的謎。79歲那年,黃公望來到了富陽富春江的景致所吸引,遂定居於此。黃公望常常對富春江望得出神,終日靜坐。行走於山中時,身上常帶有畫具,路遇勝景,便用將美景收入筆端,生怕錯過一點景色。
  • 杭州自駕2h,富春江一座被山水環抱的秘境小島民宿,《富春山居圖...
    在「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的杭州 有一家劍走偏鋒的酒店 唯有客人才能乘船到達 這裡沒有俗世的紛擾 只有《富春山居圖
  • 活起來的「董其昌」為觀眾裝上千裡眼和順風耳
    明天起,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將進入下半場,展陳了一個多月的(傳)惠崇《江南春圖》卷、倪瓚《六君子圖》軸、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等將於今天撤下。隨即展出的是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卷》、米友仁《瀟湘圖卷》、董其昌《仿趙孟秋山圖軸》等31件(套)書畫精品。
  • 一紙落而東風起:電力賦能「新富春山居圖」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600多年前,畫家黃公望乘著一葉輕舟來到富陽,結廬隱居,把自己安頓在綠水青山間,創作了一幅山水長卷《富春山居圖》。600年後,富陽人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各美其美」的實踐,厚植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生態底色。
  • 讓文物活起來之花港篇丨子久草堂黃公望結廬隱居
    相信,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圖》大家都有所耳聞。它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黃公望與西湖還有著深深的淵源呢。浴鵠灣邊的這個茅草屋,名為子久草堂,雖然不太起眼,但是它可是一代名家黃公望的故居,承載著名傳千古的畫家的歷史。子久草堂名稱的來歷也很獨特。相傳黃公望出生時其父已年屆九十,抱著這個初生的嬰兒高興地感嘆,稱「黃公望子久矣」。前面五個字成為了黃公望的名和字,即黃公望,字子久。這便是子久草堂名稱的來歷了。
  • 都知富春山居圖是國寶,但關於這幅畫的傳奇故事,很多人卻不知道
    當年,由劉德華、林志玲等大牌明星主演的《天機·富山春居圖》,在影院上映後立刻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大家在吐槽這部片子情節和拍攝都很爛的同時,還對這幅出自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之手的《富山春居圖》,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那麼,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幅畫擁有著怎樣的故事背景,它為什麼會被人一分為二?
  • 元代山水畫經典全賞
    《浮玉山居圖》表現隱居情趣的家鄉山水,以勾皴來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墨青塗染,筆法取澀勢,含而不露。樹葉淡渲汁綠,呈現生拙的意趣,風格別致。《富春山居圖》元 黃公望 紙本水墨 縱33釐米橫636.9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間有村落、亭臺、漁舟、小橋, 並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