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許多人都知道「元四家」之首黃公望和他的傳世之絕唱《富春山居圖》,卻鮮有人知這幅畫,竟然是從他80歲開始,而且是歷時4年才完成了史上鮮有的一個巨幅畫卷。
他,出生於江蘇常熟,自幼除了習通經作詩賦,通曉儒家經典,還涉及繪畫、音律與填詞譜曲。
也是在他50歲左右時,有緣結識了「元四家」之一——王蒙,也是「元人冠冕」的趙孟之外孫,才得於拜師當時最先帶起以書入畫之風的趙孟。
元朝至正七年,那是一個秋天,落葉繽紛,他和師弟無用,從松江遊歷至浙江富陽,也見到了江面如練、此起彼伏的富春江。
一見鍾情。他決定就此住下,一住就是4年,這4年裡,天一亮,他就帶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十裡,風雨無阻。
從此,富春江邊,他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看山看水。富春江的四面,有數十座山峰,峰峰形狀不同,幾百棵樹木,棵棵姿態迥異。
從此,從紙上出發,他踏遍了富春江兩岸,背著畫卷帶著乾糧一路前行,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變成了他人生的註腳。
在他刪繁就簡的人生裡,所到之處皆為風景。
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時代和人類的悲喜。
在這幅畫裡,有蘇東坡想看的「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滄浪之水,可以濯吾纓。他仿佛聽到了河流喜悅的聲音,聽到了河流哭泣的聲音,聽到了自己科舉時的得意,也聽到了自己45歲時坐牢的痛苦。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用了4年,和河流真正的對話。對話中,可以說富春江讀懂了黃公望,黃公望也讀懂了富春江。
正是得益於以書入畫,展開畫卷時,你會看到: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沙汀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茫,亭臺小橋。
清代畫家鄒之麟稱此作為「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2011年,《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體展出,這時距離黃公望自己落款已經過去600年。
人們永遠不會忘了他,歷史永遠也不會忘了他,正是600年前的這位老人,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尋覓自我,灑脫自我,懂得自我,選擇自我,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等待自我,並完成自我。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不泯然於眾,只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欣然向前。我想,這其中就必有他——黃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