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酉雖然當了老闆,但是依舊保持了農民的本色,在大棚內翻曬木瓜。
關口埡村二組陶培清成了遠近聞名的木瓜高產能人,3.3畝木瓜園產幹木瓜3000公斤,收入近5萬元。遠超1畝木瓜1萬元的產值。
榔坪鎮關口埡村七組的木瓜產業專用公路,讓木瓜無縫隙運輸成為了可能。
關口埡村七組木瓜精覃春酉產業正在放大,不僅有木瓜基地、還有合作社、木瓜苗圃、木瓜銷售等產業。僱人打工種木瓜成了新時代農民的新業態。
初秋榔坪鎮就是木瓜的世界,處處蕩漾著瓜農豐收的喜悅。
8月24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5萬畝木瓜獲得大面積豐收,據長陽林業部門統計數據顯示,當地木瓜今年增產30%。
在長陽榔坪鎮關口埡村,村道邊曬的是木瓜,農戶稻場堆放的是木瓜,農戶家裡機械切片的也是木瓜,地裡人們在採摘的還是木瓜。記者在村裡看到,有的木瓜已經曬成了成品,品相金黃;有的鮮木瓜在暴曬後皺成了細深的紋路;有的鮮木瓜直接素麵朝天晾曬,香氣撲鼻;有的木瓜則躺在薄膜覆蓋的大棚內晾曬,規避風雨;而晾曬木瓜的薄膜大棚遍布土家山寨......
據了解,榔坪鎮利用退耕還林發展的5萬畝木瓜今年大面積豐收,畝平1萬元收入成為普遍現象。無獨有偶,長陽利用退耕還林項目在石旮旯裡栽植10萬畝木瓜成了海拔500米以上高山半高山農民永久性脫貧致富的黃金果。
木瓜畝平收入1萬元讓土家人脫了貧
上午10點,酷熱難擋,在海拔600米的關口埡村山道上拍攝行走,讓人汗滴流淌。
途中見到關口埡村二組秦明軍正在木瓜園摘木瓜,揮汗如雨。秦明軍的木瓜地有10畝之多,雖然管理有些顧此失彼,木瓜地裡野草茂密,但是木瓜依舊個大果密。他說,今年可產幹木瓜5025公斤,收入近8萬元,木瓜收入與1畝木瓜1萬元產值標準還有些差距。有部分幼林木瓜沒有收益,也因管理瑕疵產量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但他非常滿足。他說:原來種包穀累死累活,1畝地產500公斤玉米,每公斤賣2元,1畝地1000元毛收入,除去成本所剩無幾,多年在貧困線上掙扎,「現在木瓜收入和5年前的『玉米+土豆』的傳統農業完全沒有可比性,我這昔日的貧困戶靠木瓜致了富。」
與秦明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組的陶培清,58歲的老陶2個女兒在北京安了家,愛人在北京帶孩子,他獨自一個人種了3.3畝木瓜。
陶培清是個種地很講究的人,木瓜長勢喜人。2017年種植的木瓜開始收益,小小木瓜屬於灌木,承受不起稠密木瓜重量,一根木瓜樹至少要用4根竹竿做支撐,但是木瓜樹還是被壓斷了不少,一棵樹能結100公斤鮮木瓜,最大的木瓜1.2公斤。
陶培清的房子坐東朝西,稻場裡晾曬的木瓜擠滿陽光能曬制的每一個空間,場景恢宏,陽光剛剛順了過來,防止晾曬過程中木瓜淋雨的薄膜尚未揭開,大部分木瓜都已曬乾變成了棕色。陶培清指著堆積的成品木瓜很有成就感地說:因今年秋收木瓜時,天氣好,木瓜果大、顏色金黃,有的已經堆進倉了。今年3.3畝地可收木瓜3000多公斤,他在堅守每公斤16元的價格,木瓜販子已經幾次到訪,一旦全部曬乾,近5萬元的純收入馬上就會到手了。陶培清說:他種植的3畝木瓜基本是純收入。
石頭縫裡種木瓜
帶動一個村民小組增收致富
長陽利用退耕還林項目種植了10萬畝木瓜讓土家人找到了生態脫貧的出路。榔坪鎮社坪村七組覃春酉在石頭縫裡用「退耕還林」項目發展木瓜,年收入40萬元,成為土家山寨的種植大戶代表之一。
退耕還林項目落地前,社坪村七組顯得很尷尬,不僅山高坡陡、偏僻閉塞,還是石灰巖區域,土地的底層全是石頭,地勢是一眼能看到山底石坡,土壤貧瘠,乾旱嚴重,覃春酉1家7口人,6畝土地,種植玉米、土豆、紅薯,一年忙到頭只能混個溫飽。
為了改變家庭的命運,覃家下了不少功夫,一年餵了3頭豬出售,但是豬長大了無法運下山,邀請屠宰場的人上門在他家將豬宰殺後背肉下山賣,後來屠宰場的人也不來了,說是背肉下山成本貴,肉不新鮮不好賣不說,尤其是風吹太陽曬,重量大量縮水。此後覃家只好請6個人將150公斤重的肉豬抬下山賣,覃春酉的父親在抬豬過程中一跤摔成了骨折半年下不了床.....受條件的限制,也因覃春酉有一個殘疾哥哥,覃家也是當地的貧困戶之一。
2001年長陽利用第一次退耕還林工程機遇,扶持引導榔坪這個石漠化嚴重區域的農民發展木瓜產業。覃春酉利用發展木瓜的補貼政策將分布在石頭縫中的6畝糧田全部種上了木瓜,石頭縫裡沒有土就從有土的地方搬運,能夠栽一株就栽一株,見縫插針,將旮旮旯旯都栽上了木瓜。昔日放眼一望儘是石頭的坡地,被木瓜盤根錯節的枝條覆蓋,以至於在2014年第二輪農田普查時,當初的6畝地,變成了16畝木瓜園,並全部享受了退耕還林補貼。
覃春酉說:總面積16畝實際上有10畝是石頭,只有6畝能耕種,最大的田2畝地,最小的只能栽2株木瓜,通過搬運土壤種植,不留縫隙種植,全覆蓋栽上了木瓜後全部成了果園。
實際上覃家2007年就開始發展木瓜,這些木瓜因不通公路要全部背下山。下山的距離只有3裡路,覃春酉每次最多能背90公斤木瓜下山,賣了木瓜再背50公斤大米上山。其中的苦滋味只有山裡人知道。
藉助扶貧政策,2017年社坪村七組新修了5公裡的水泥路上山,將20戶連成了一體,有了公路覃春酉就有了想法,組建了木瓜專業合作社,將高山地區的鮮木瓜就收購到家裡加工,每年經手銷售幹木瓜達50多噸。同時在社坪六組發展了年出售24萬株的苗木基地,如今覃春酉年收入達到了40萬元。
8月19日,覃家請了5個工人正在加工鮮木瓜,覃春酉介紹:這些季節性工人除每天管三餐生活外平均150元每天。覃家晾曬的木瓜將4間新房及三間土木結構的凹型房圍的水洩不通,屋內是木瓜、臺階上是木瓜,稻場裡曬的還是木瓜,包括公路沿途全部是晾曬的木瓜……覃春酉成了石頭旮旯種木瓜致富的代表性人物。他還常年參加藥交會,推動木瓜產地直銷,減少中間環節,義務幫助周邊農戶銷售木瓜200噸以上。
如今覃家16畝木瓜全部裝上了噴灌設施。在覃春酉的帶領下,石漠化嚴重的社坪村五組20多個農戶全部靠木瓜發了財。
其實覃春酉是有故事的人,讀書時為了省錢能及時就業,雖然成績優異卻放棄了讀高中,直接讀了中專學旅遊專業,在武漢自來水公司幹了一年後,直接返回老家種植木瓜。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在這個鬼不生蛋的石旮旯裡能有什麼出息?而他不僅種植木瓜,販賣木瓜,自建合作社加工木瓜,發展木瓜苗木,變成了「木瓜精」,靠木瓜住洋樓、開轎車、娶媳婦、當老闆。
曾經遠近聞名的窮的叮噹響的覃春酉就是在石漠化的石頭裡淘金的一個縮影。
肢體殘疾人年收入過3萬摘掉了貧困帽
門口5.5米寬,長近20米的塑料薄膜大棚內都是即將曬乾的木瓜,佝僂著腰正在薄膜大棚翻曬木瓜的秦文軍忙個不停。這是有肢體殘疾的關口埡村五組村民秦文軍家門口的獨特風景。昔日的深度貧困戶秦文軍因有了木瓜,年收入穩定在3萬元以上,有收入、有底氣、說話也有了自信。
關口埡村也是石漠化嚴重地區,全村只有220畝具備通水條件。海拔1200米以下,海拔600米以上區域有690戶選擇了種植木瓜,而全村總戶數780戶,木瓜面積達到5015畝,宋明建種植木瓜超過了20畝。
關口埡村副主任秦明建介紹,該村268戶貧困戶家家戶戶靠種植木瓜脫了貧。
64歲的秦文軍就是因病致貧的村民之一,因為小兒麻痺症,身體殘疾致貧。通過退耕還林政策,2002年到2010年補助8年,2010年至2018年再次補助了8年,16年的退耕還林每畝累計補貼了2600元,讓發展綠色產業者有苗木補貼,有退耕還林期間沒有收益的空閒期補貼,有收入來源。
秦文軍才大膽地種植了7畝木瓜,其中老園4畝,新發展3畝。林業局每年至少進入木瓜基地進行2次技術培訓,讓秦文軍學會了修剪、施肥、防蟲治病等木瓜管理技術。
從2018年開始他4畝老木瓜園開始收益,年平均收入超過了3萬元。同時,秦文軍受易地搬遷項目政策照顧,政府投資16萬元,為他在公路邊修建了75平方米的房子,他還在房子旁邊搭建了雜屋,今年可收穫幹木瓜2000公斤,收入可再次突破3萬元。他這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戶擺脫了貧困帽子,收入有了固定的來源。女兒出嫁到了江蘇,但是他有了配套的房子,有了木瓜旱澇保收的固定收入,對於養老問題因為有了木瓜產業心裡就有了底氣。秦文軍說:在90年代木瓜只有0.6元每公斤,一度時期連根拔起,全部毀完。如今關口埡村種植木瓜人平純收入達10260元。
其實,在長陽靠木瓜脫貧致富的人還有很多。社坪七組覃尚剛10畝木瓜收入超過了10萬;社坪五組秦豔平發展苗木每年銷售20多萬株純收入13萬元……一個又一個的畫面凸顯了在石頭縫裡用木瓜脫貧的身影。
石頭鎮裡的木瓜產業成生態發展走廊
事實上,榔坪木瓜價格的堅挺、市場的活躍,得益於「資丘皺皮木瓜」地理商標公共品牌的巨大軟實力支撐。長陽10萬畝木瓜主要產地在榔坪,榔坪鎮佔了總產量的50%,而資丘木瓜面積並不大。
據榔坪鎮林業站工程師介紹:早在1874年榔坪鎮就有木瓜老園面積7000畝,在清朝光緒年間就是著名的中藥老品牌,在不通公路的年代,榔坪木瓜靠人工馱運到水上黃金通道的資丘清江碼頭水運各地。因此船老大及國內外木瓜藥商將長陽木瓜稱之為「資丘皺皮木瓜」。有人坦言:有的商人為了達到壟斷經營榔坪木瓜的目的,也故意模糊產地名稱的隱情,因此資丘皺皮木瓜知名,而榔坪木瓜卻鮮為人知。
長陽在退耕還林期間,註冊了「資丘皺皮木瓜」,當作退耕還林的公共品牌與地理商標。在木瓜面積逐步達到10萬畝的過程中,與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藥材市場對接,長陽的「資丘皺皮木瓜」,逐步形成了木瓜收購線路圖。木瓜市場的活躍,讓長陽土家人種植木瓜畝平純收入過1萬成了常態,讓半高山農民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道路。
與此同時,木瓜產業的發展也成為長陽打造農業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扶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長陽林業局局長皮厚超告訴記者:長陽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在318國道沿線的榔坪鎮、賀家坪鎮形成了春季遊覽木瓜花,秋季收穫木瓜果、木瓜藥材的「318木瓜長廊」綠色產業帶,在清江流域以都鎮灣鎮、資丘鎮、鴨子口鄉為主的梔子花、梔子果的「清江流域梔子長廊」。兩大長廊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因為石漠化嚴重,被稱之為石頭鎮的榔坪鎮12個村全部利用退耕還林項目發展木瓜5萬畝,其中達到木瓜20畝的58戶,達到10畝以上156戶,5畝以上的4500戶,僅關口埡村10畝以上的就有30戶。
自2000年以來,長陽利用退耕還林工程機遇,助力精準脫貧,創造出了「藥食兩用皺皮木瓜」產業,20年的堅持,20年的發展,先後打造出10萬畝高規格木瓜基地,成為宜昌市農業產業扶貧第一樣板。被中國退耕還林辦公室中國退耕還林管理實績核查組評為中國退耕還林最好樣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