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陝西塵土飛揚不再

2021-01-10 仰視地球

下面這張圖,是陝西省2000年與2020年植被覆蓋情況比較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2000年榆林地區,整個被沙漠包圍,植被覆蓋樁極少,即便是陝南地區,前幾十年的過度開荒,可謂人進林退,森林面積減少。

2000年後,在我國高度重視綠化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在秦巴山區,許多農民,山區青壯年到放棄山坡地的耕種,實施退耕還林,到城市進工廠、進工地打工,不但開闊了農民的視野,一年還能掙幾萬元的收入。每年幾十畝的退耕還林的山坡地,政府再給補貼幾千上萬元,收入也能達到小康了。陝南地區,也成了全省勞務輸出地區,有了錢的山區村民,在政府的鼓勵、扶持幫助下,搬出山區,移居城鎮,為進一步實施退耕還林奠定了基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秦大地塵土飛揚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秦巴山區,將更加鬱鬱蔥蔥,一片生機。陝北的沙漠,在智慧的榆林人民治理下,也會呈現出片片綠洲!

相關焦點

  • 【金色熱線】雲南已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工程552萬畝
    雲南網訊(記者 彭錫)9月17日,記者從雲南省林草局獲悉,省林草部門把實施好生態工程為草原生態修復為主要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努力促進林草融合發展,深入推進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 退耕還林 利國利民(山西電視臺)
    前些天,記者在五寨縣劉臺村採訪時,那裡的老百姓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們村大部分耕地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種了草,栽了樹。農民們不但能獲得穩定的錢糧補助,同時還有了時間去搞副業,農民走上了穩步脫貧的路子。劉臺村的變化只是我省退耕還林的一個縮影。
  • 博州退牧還草、退耕還草項目區優質牧草情況及產量效益分析
    博州退牧還草、退耕還草項目區優質牧草情況及產量效益分析 2020-08-13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泓森槐參與退耕還林工程,怎麼退?怎麼還?
    泓森槐參與退耕還林工程,怎麼退?怎麼還?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具體怎麼退?怎麼還?這裡作簡要分析。退耕還林要求恢復並重建已退化的土地生態系統。地方經濟建設中對土地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甚至出現生態系統退化,必須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的實施因而既需要長期規劃,也必須立足現實。退耕還林怎麼退?
  • 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入黃泥沙年均減少超4億噸
    黃河首次得到系統性治理,「沙退河清」正成為現實:據測算,近20年來,黃河中遊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超過4億噸。  新中國是怎麼做到的?  ——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實現「綠進沙退水清」。  子午嶺位於黃土高原腹地,是隴東地區的生態屏障,被視為觀察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的樣本。
  • 國家安排我省2020年退牧還草資金8億元
    國家安排我省2020年退牧還草資金8億元 2020-10-08 10:10:14  來源:青海日報
  • 泓森槐,退耕還林二十年會發生什麼
    泓森槐生長速度快,經濟效益高,且適合發展林下經濟,在保持水土、抵抗風沙方面比其他樹種有明顯優勢,是符合退耕還林發展需求的優質樹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二十年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一起看看陝西省子長市20年退耕還林的變化。20年前,山坡都被開墾成耕地,成群的羊群在山上散牧,幾乎看不到一片綠色的植被,一下大雨,水土流失就特別嚴重。陝北信天遊中「開一片片荒地脫一層皮,下一場場大雨流一回泥,累死累活餓肚皮」是當時子長的真實寫照。
  •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泓森槐助推退耕還林項目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泓森槐助推退耕還林項目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清醒地認識到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保證。退耕還林項目就是解決人與自然對立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退耕還林(草),是指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繼續耕種,本著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
  • 石頭縫裡栽木瓜 退耕還林脫了貧
    據了解,榔坪鎮利用退耕還林發展的5萬畝木瓜今年大面積豐收,畝平1萬元收入成為普遍現象。無獨有偶,長陽利用退耕還林項目在石旮旯裡栽植10萬畝木瓜成了海拔500米以上高山半高山農民永久性脫貧致富的黃金果。通過退耕還林政策,2002年到2010年補助8年,2010年至2018年再次補助了8年,16年的退耕還林每畝累計補貼了2600元,讓發展綠色產業者有苗木補貼,有退耕還林期間沒有收益的空閒期補貼,有收入來源。秦文軍才大膽地種植了7畝木瓜,其中老園4畝,新發展3畝。林業局每年至少進入木瓜基地進行2次技術培訓,讓秦文軍學會了修剪、施肥、防蟲治病等木瓜管理技術。
  • 國家下達四川省2020年退牧還草工程建設資金1.64億元
    人民網成都9月3日電 據四川省政府網消息,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下達四川省2020年退牧還草工程中央預算內資金1.64億元。開展草原圍欄86.4萬畝,退化草原改良90萬畝,人工種草27萬畝,黑土灘治理4.8萬畝,毒害草治理13萬畝。
  • 蘭坪縣兔峨鄉開展退耕還林核桃提質增效工作
    12月12日,蘭坪縣林業和草原局兔峨鄉技術指導組在大華村、吾馬普村,與村、組幹部群眾、施工方一道,開展退耕還林核桃提質增效工作。 在退耕還林核桃提質增效工作中,技術指導組深入現場指導,核桃樹修剪整形、刷幹塗白、病蟲害防治等,著力解決核桃品種雜、效益低等問題;目前,核桃已成為兔峨鄉覆蓋面最廣的特色優勢脫貧致富產業
  • 徹底改變「以糧為綱」的思想 大寨梯田退耕還林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孟暉)曾長期遵循「以糧為綱」思想的大寨村,如今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昔日的「海綿田」已經有一半以上退耕為林。  六七十年代,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在山坡上大面積修建梯田,修造的梯田像海綿一樣鬆軟,能涵養大量的水分、養分,所以人們稱其為「海綿田」。
  • 法國人:中國人簡直有毒,當年花大價錢開墾如今卻退耕還林
    我們都知道,開墾荒地和退耕還林,其實是兩個背道而馳的事情,一個是把自然資源變為我們所能用的資源,而另一個則是把我們所能利用的資源又歸回自然資源,這兩個一來一回,看起來好像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但其實不管是哪一個決定都是有它的原因的。
  • 青海農民退耕還林後失去土地 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
    >>聚焦農業:退耕還林  十年,這裡。這一時段我們要帶您去中國西北的青海省。青海海東市化隆縣的阿什努鄉,平均海拔大約2700米,1691戶村民包括回族、藏族、漢族、撒拉族等等。因為氣候乾旱、靠天吃飯的農業收入很低。未來十年,這裡計劃實施退耕還林,讓村民們搬到環境更好的黃河邊,種上經濟林木。
  • 「牢記囑託守底線,綠水青山看貴州」之林業系列報導:大方縣退耕還...
    同年5月18日,國家、省、市對此事件進行調研,10月底,大方縣被列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縣,從此,大方縣便拉開了退耕還林的序幕。退耕還林前植樹造林 改善生態 大方縣退耕還林成果顯著大方縣2000~2010年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其中實施退耕還林地造林17.38萬畝,荒山造林40.6萬畝,樹種為柳杉、楊樹、杉木、華山松為主的生態林。
  • 玄東升主持召開額侖草原(軍馬場區域)退耕還草專題會議
    玄東升主持召開額侖草原(軍馬場區域)退耕還草專題會議 2020-10-13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40年努力開花結果,32名美國專家不請自來,中方:拒絕交流
    因此多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沙漠化的治理,1978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累計投資超過1萬億元,極大的改善了全國生態狀況。這些工程規劃期限之長、覆蓋範圍之廣、投資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國是非常罕見的,也是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