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高二那年出的國,從預科讀到本科畢業以後才回來的,那時我處在記憶和體力的巔峰期,還是被虐得愁掉了無數根頭髮。
我是Jocelyn,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傲嬌的母校以及墨大的最勸退專業。
」
墨大:我們就是最牛的
走在澳洲街頭,要是你看到了墨大的公共運輸廣告,上面肯定寫著「全澳第一的學校」,在墨大人眼裡,墨大牛的不行,只有澳國立才可堪與它一戰,其他學校看都不帶看一眼的。
其實我當年申請學校的時候投了蠻多,除了澳國立因為太偏了沒考慮外,墨大、雪梨都有投。為什麼最後選了墨大呢?就是因為墨大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牛,是全澳第一,我被這鋪天蓋地的標語和自信心洗了腦,也選了墨大。
墨大的牛,在它的專屬預科Trinity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Trinity的課程設置比起其他的Foundation要緊很多,包括Drama、英語、文學鑑賞、歷史等等,在畢業的時候,你的均分要達到80可以選擇Science的課,82-85可以選擇Arts,Biomed則要90分,所以其實掛科率很高。
我當時是考到了均分90+,其實是可以選Biomed的,但覺得醫生這個方向跟自己的性格差的有點遠,所以還是選了Arts。
之所以會選擇心理學和語言學作為雙主修專業,是因為本來我是想回來當老師的。一方面學習心理學可以了解學生的心理,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修了語言學,就可以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語言。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這都是後話了。
Tips
跟研究生比起來,墨大的本科更加Local一些。我身邊的中國學生有的是跟我一樣讀Trinity上來的,也有國際學校出身考阿塔分上來的,還有乾脆在澳洲本地讀了高中考上來的。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病
在課上,我們研究的最多的是各種心理學的案例。
比如說,之前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明星自殺事件,我們會研究他們的心理狀態。大部分人都會將憂鬱症與自殺聯繫在一起,但其實並不一定。
有一種與憂鬱症(Depression)表現形式相當類似的疾病,叫做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病患的心情會兩極分化,在他們心情好的時候,跟磕了藥一樣High,在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跟憂鬱症沒有差別。
其實有很多明星,可能得的並不是憂鬱症,而是躁鬱症,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公眾面前,甚至在朋友面前都是一副High到不行的樣子,但是一人獨處的時候,就可能想不開了。
類似這種心理疾病的案例非常多,基本上大家上完課後都覺得自己病了。
我在lectutre講堂上
聽上去特別高大上,特別有趣是吧?很多來學心理學的迷途羔羊們都是這麼想的,所以在第一個學期,踏進墨大心理學的lecture課堂,幾乎就無從下腳,整個講堂都擠得滿滿當當,可能有上千號人;到了第二個學期,人就少了一半,第三個學期人就更少了。
為什麼呢?
因為人的心理很複雜,你不可能鑽到別人腦子裡去看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只能通過他們的生理反應來判斷。所以在真正進入案例之前,我們必須在生物學、生理學方面有基礎,這真的非常枯燥。
我當時天天跟長的嚇死人的單詞搏鬥,背單詞背到頭禿,其次就是無窮的實驗和調研,埋頭跟大大小小各種論文做鬥爭。學一個心理學,你得有同時承擔文科的閱讀量+理科的實驗量的心理準備。
我專業課的實驗數據
而且,讀完之後你就能看穿人心了嗎?不存在的,就算是心理學家,也只能通過你的動作、眼神和反應速度推斷你的想法,所以別期待成為什麼讀心大師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系裡有一個說法,心理學要熬過第一個學年,才能讀得下來。
真的是墨大最勸退專業。
Tips
墨大的心理學專排全澳第一,世界第16,本科時長3年,劃分相當複雜,有Arts、Science和Biomed 3個方向,畢業後是3個不同的學位(BA,BSc,BBmed)。同時,針對立志要當心理學醫生的同學,和修習心理學只為興趣的同學,墨大也分出了不同的專業細分方向。前者需要修滿125學分,後者則可以選擇修75學分(Arts)或者50學分(Science和Biomed)。
心理學的課分為3種,主課(Capstone),副課(elective)和拓展課程(breadth)。Capstone是必修課,類似兒童心理學,大腦行為學等等;Elective則是Capstone的衍生,比如我選修了兒童心理學,我的Elective就可以選幼兒心理學;Breadth更類似課外活動,選擇的範圍非常廣,我當時選的是唱詩班和日語。
趁無人時拍攝的唱詩班
社交圈?大概跟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人都覺得出去留學,跟老外social肯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的情況不是這樣。主要是因為我沒時間,我的時間都被兩個專業佔滿了。
一般來說,一個專業會在第三周安排一個小考,那我的情況兩個小考,基本上來說比較緊湊,平時也不太有機會泡社團。但那時因為對日語感興趣,所以不但在學校上日語課,還會去找身邊的日本人同學,付給他們點學費,平時就用日語溝通,練習口語。
不過也不是說我就沒有社交圈了,因為我的課程比較滿,我一般跟和我一起做實驗的人一起混,大家把實驗做完,做完後出去吃一頓,也非常聊得來,我身邊的朋友基本上很少有說中文的。
為什麼不混社團呢?因為我高中的時候就是學生會的,對這些東西玩的也比較透了,想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會儘可能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玩。我找過印度尼西亞人,新加坡人,日本人,彼此之間都可以聊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很多人覺得找了白人才是出國找了個老外朋友圈,但其實不是這樣,任何文化,任何國家其實都可以接觸,你會發現真的很有意思。
我在澳洲小學教中文
比如說,有一個跟我關係挺好的同學,我是在上語言課的時候碰到的。有一次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買了個披薩,我直接用筷子吃了,她就特別驚訝。在她的概念裡,披薩就應該用叉子吃,怎麼能用筷子呢?
這種相互性的文化衝擊,就非常有趣。
*想要了解Jocelyn學姐的老外朋友圈,歡迎繼續關注我們,我們下期分曉
找工作一定要master嗎?
其實,讀完本科後,我挺迷茫的。
因為我一開始的志願是當老師,也想過在墨大考一個master of education,而墨大的這個專業是全球10名以內的,我也不是考不上。但是人有時候得工作一段時間才能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我現在想當老師不代表我真的很適合當老師,對於一個不確定的東西,讓我花錢再去讀一門課,我覺得沒什麼必要。
而且,在墨大的5年,我學到的東西已經很多了,知識永無止境,並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學的,對吧?
所以,我拿了一個雙專業的學士學位,就從澳洲回來啦,也比較順利地找到了工作。
我在領畢業證書
Tips
比起實用性更強的商科和工科,心理學更像一門萬金油的基礎學科,對於學生的研究力,思維力,判斷力等有相當全面的培養。
一旦你擁有了這些軟實力,你可以去嘗試做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比如我現在的工作要經常接觸客戶,心理學的知識就是我的談資,不管客戶提起什麼社會熱點話題,我都可以從專業的角度給出見解,這也是增加信任度的方法之一。
學姐寄語
選心理學要慎重!
選心理學要慎重!
選心理學要慎重!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你想當心理學家,那就做好讀到博士的準備;沒有這個打算的話,最好先想清楚自己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只是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完全沒問題,如果你是想要看透人心,你會發現可能學了個寂寞。
不過有一說一,作為心理學家的前途非常好,還是澳洲的移民專業;而就算你沒打算走這條路,心理學也會為你的生活找到談資,讓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最現實的一點,在找工作的時候也能成為你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