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是坡公之《蘭亭》,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水珠琲,非石刻所能傳耳。
一、掌握好濃淡
學習用墨首先是掌握好濃淡。凡是好的書法作品,水墨都是濃淡適宜的。墨須濃而不凝,因為凝則筆畫呆板乾澀;墨須淡而不死,因為死則傷神,所以淡墨要活,要有情韻。可以說墨濃但適宜、燥潤相雜,是書法藝術的一大關鍵。有功力的書法家都會根據書體而掌握墨色的濃淡、燥潤,使字有血有肉,色彩光鮮。濃墨作品可以煥發精神,淡墨作品也可以別具神採。清代的劉墉善用濃墨,精華內含;王文治善用淡墨,風流儒雅,當時人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黃賓虹云:「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力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
墨色溫潤、含蓄、變化多端、有五彩之妙,是書法藝術美的主要因素。
中國書法的墨色,具有豐富美妙的氣韻與情致。近代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論述墨色作用云:「世人公認中國書法為最高藝術,即因其能顯出驚人奇蹟,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之神採,而且還會感覺到音樂般輕重疾徐之節奏。」
字怎樣能寫出好的墨色呢?首先水、墨、硯均要純、靜、潔。硯不可留宿墨,用完了就要用清水洗淨。這樣研出來的墨才能水墨調勻,寫出來的字才能「血肉得所」。具體做法是:
首先,書寫之前,筆宜以清水緩緩開釋,使筆毫透潤。在硯面徐徐清捺,四面之毫浸潤水墨,自然和順挺圓。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色鮮活而筆力遒勁。
其次,用筆用墨必須完美結合,筆酣墨飽。筆能攝墨,鋒到墨到,墨水筆而生發,因而氤氳萬象。古人有「惜墨如金」和「潑墨而非」的說法,意思是筆不妄下,墨不虛發,經營意境,靈活運用。寫出來的書法作品,極盡濃淡枯溼錯綜變化。筆法嫻熟,墨法精妙,靈動生輝,所謂「筆歌墨舞」。

書法是講究筆墨情趣的藝術,從技術上說是筆墨的藝術。骨氣神韻俱足,筆情墨趣交融,方呈現出一種和諧、深邃的意境之美。清代沈宗騫云:「夫傳神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用墨耳。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以墨隨筆,且以助筆意之所不能到耳。蓋筆者墨之帥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墨以隨筆之一言,可謂盡洩用墨之秘也。」
古人云:「墨過淡則傷神採,太濃則滯筆鋒。」過淡且太溼,則筆毫控攝不住水墨,墨瀋溢於毫外,產生墨漲的弊病;若墨太濃,則鋒毫運轉不動、放不開,書寫要充分發揮墨色的效果。故用墨濃淡適宜,燥潤相雜,實為書法藝術之一大關鍵。古人用墨追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效果。幹,即墨色「焦枯」;潤,即墨色「溫潤」。潤潤手法是書者功力、素養深淺的體現,內中頗多奧妙,運用起來有一定難度。
二、飛白和漲墨

我們在書法中所說的「飛白」,是由於蘸墨不足,墨汁不能浸滿筆畫而出現局部「燥」和「枯」的效果,顯得很蒼勁。早在漢代,書法家就已經努力追求這種藝術風格,並且形成了獨特的書體。
圖二米芾的《虹縣詩》卷多處出現飛白,追求的是一種風檣快馬的藝術境界,在用筆上力度很大速度很快,又能很好的控制水墨,掌握提按,乾濕濃淡,疾徐頓挫都恰到好處,寫出來的作品奕奕有神。
相反的是,如果筆中的水墨太多,水墨漫浸到筆畫以外,就稱為「湮墨」或是「漲墨」。對於這種水墨溢出於筆畫之外的漲墨,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清代包世臣這樣說:「起筆處順入者無缺鋒,逆入者無漲墨,每折必潔靜,做點尤精深,是以雍容寬綽,無畫不長。」明代以前更是把漲墨視為敗筆。但是,有些書家卻以漲墨為長,追求其墨溢的效果。
圖三張裕釗的《七言對聯》,一任水墨泛濫狼藉,好像繪畫上的大寫意潑墨,這又是別有一番情調的藝術境界了。其實仔細看上去,作者是很好的掌握了筆法的,他有高深的魏碑書法基礎,筆下的功力十分深湛,筆畫有骨,雖然漲墨但字勢仍然剛勁,只是水墨增添了意境。
漲墨在晚明才被書法領域當做一種藝術風格來追求,比較典型的是王鐸。他的作品常常因漲墨而造成筆畫之間被水墨漫浸在一起的效果,有時甚至只能根據字的外形來辨認。漲墨的使用是書法產生了一種朦朧感,這可能是一種「自然」追求,也可能是一種禪意的表現,總之是為了求得「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