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聯盟丨山水畫中山石基本技法

2021-01-20 網易

  免責聲明: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發布僅限服務於書畫愛好者,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及時刪除、更改!

  皴法,是表現山石、樹幹等物象結構、紋理、質感、體面及向背關係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繪山石,皴法一向被視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異,具有較強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審美效應。這裡僅談一談「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據古今畫譜所示,山石的皴法達五六十種之多。就是同一種皴法,也有多種變化,繁、簡、工、寫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法之間界線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會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變化,這些都使初學者難於捕捉和把握。為了便於領會,我們根據諸種皴法的形式規則、筆墨特點和構形方法,將皴法大致分以下幾種:

  

  圖一

  (一)線皴類(見圖一),即以線形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多為弧線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雲頭皴),也有直線折轉形(如折帶皴、疊糕皴)和硬筆直線形(如長斧劈皴、亂柴皴)。弧線形皴法為「南宗」山水中的主體皴法。

  

  圖二

  (二)面皴類(見圖二),即以較寬闊的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多呈塊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帶水皴、刮鐵皴、馬牙皴、直擦皴等。

  

  (三)點皴類(見上圖),即以點狀的筆觸組成的皴法結構。其名往往依據點的形態所給予人的形象聯想而定,如雨點皴、釘頭皴、芝麻皴、豆瓣皴、泥裡拔釘皴等。亦有以創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創的「落茄法」,又被稱為「米點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歸於哪一類中,如傅抱石筆下的散鋒團簇狀皴法結構及張大千晚年彩墨滲破結構。有的皴法之間的關係微妙,稍加變化便能互相轉化。如雨點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點皴筆鋒跳脫出尖即成釘頭皴;小斧劈皴放闊即成大斧劈皴,拉長即成長斧劈皴,等等。那麼,哪些皴法屬於「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呢?這是我們需要弄清的首要問題。

  面皴類、線皴中的硬筆直線形及點皴類中的部分皴法(除米點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納入「北宗」山水的皴法範疇之內。特別是斧劈皴,應視之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許多皴法都是從斧劈皴中脫化而來的,或是斧劈皴的變種。所有面皴類山石,皆可歸入斧劈皴的系統之內。畫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畫技法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二、斧劈皴及其結構特徵

  斧劈皴的筆觸有大有小。大者稱大斧劈皴,其筆觸闊而長(見圖一);小者稱小斧劈皴,筆觸窄而短(見圖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可以同時出現於一幅畫甚至一塊山石中。

  

  圖一

  

  圖二

  大斧劈皴多用於表現塊面嚴整、堅頑凝重的大石或較近距離的石質峰巒。因其輪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筆「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稱「勾斫法」。畫時需用狼毫硬筆,通常先以中鋒勾勒山石的外形及大體結構,再以側鋒大筆觸刮掃,墨色要蘸得飽滿一些,入筆略實,出筆稍虛,直向行筆,速度要快。

  在以大斧劈皴刻畫山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有立體造型意識。一塊石頭或是一座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塊面所構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淺、皴的部位,都要考慮立體效果,不要把石塊當成一片石板,把皴紋變成平面上的褶皺。表現結構複雜的石塊時,需在主體結構的基礎上考慮石塊的高低、凹凸和塊面的轉折變化。

  

  圖一

  

  圖二

  (二)輪廓的轉折應與石塊的體面變化相吻合。皴筆不可與輪廓相左。輪廓若處理不好,皴法也將無法表現好。內部輪廓的疏密也有轉折過渡的作用。在表現石塊體面時,我們可先勾後皴(見圖一,圖二),亦可先皴後勾(見圖三,圖四),還可以勾皴並舉。

  

  圖三

  

  圖四

  (三)皴筆的走向有橫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筆觸有大小、長短、疏密之不同。如圖一中,山石的皴筆或橫、或斜、或縱,呈現多向性;筆觸也有長短、疏密的不同變化。皴時要注意濃淡、輕重、虛實的變化。筆觸一定要有飛白,不能畫成僵硬的墨塊。表現山石的最暗部時,可用重墨封實,不見筆痕。皴完後,可用淡墨進行局部渲染,以加強體積感。行筆時,筆與紙面應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將筆毫完全橫臥在紙面上。要用筆腹拖擦,以顯露出皴筆的鋒芒感。小斧劈皴多用於表現比較堅硬、粗糙、嶙峋的山石形質。以此皴法刻畫的山石多方直,塊面切割較小,紋路略顯細碎。刻畫的輪廓應方硬遒勁、稜角分明,亦可方圓相間、剛柔相濟。

  小斧劈皴的畫法與大斧劈皴相似。不過,大斧劈皴的筆觸闊而長,筆鋒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小;小斧劈的筆觸窄而短,筆鋒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大。用小斧劈皴表現山石的輪廓時,多用中鋒,亦可中鋒、側鋒並用。皴筆應注意疏密與濃淡關係,切忌皴得過滿和疏密過於平均。筆觸應隨物象的向背、虛實顯現出巧妙的節奏變化。如圖二中,筆觸隨山的輪廓而呈現「人」字形皴筆,注重了虛實的變化。行筆的方向應從物象的結構和明暗關係出發,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還要有內向行筆與外向行筆的區別。渲染時,要注意物象的大的轉折關係,不要因筆路細碎而影響整體效果。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縱,故此皴法多用於較工致的山水畫中。

  拖泥帶水皴法(見下圖)是斧劈皴的一個重要變種,又稱「帶水斧劈皴」,為南宋畫家夏圭所首創。這種畫法實際上是將斧劈皴與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它除了具備斧劈皴的特點之外,在用墨上尤其體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在礬宣及礬絹上作畫,更能發揮這種皴法的長處。方法是先用濃墨、溼筆迅疾皴擦,然後趁溼用淡墨水掃開,極淡處用淨水筆再接著掃,從濃到淡,從有到無,勾皴結合,一次完成。濃皴與接掃都用同樣的狼毫筆。接掃之後也要見筆觸,要掃出飛白,以求得蒼勁疏透、清潤灑脫的效果,給人以煙嵐輕動、暢動淋漓之感。落墨要潔淨,不可重筆、復墨,必須一遍完成。這種方法在畫各種面皴類山石中可部分使用,以增含蓄之致,避免筆觸過於外露。

  

  應藝術表現之需要,也可在生紙上作拖泥帶水皴。要點在於處理好濃墨、淡墨及清水間的關係和變化。其間的接合無法用暈掃的方式,故只能趁溼碰撞接合。可先淡後濃,亦可先濃後淡。當重墨施足之後,為了濃淡過渡自然,不要再蘸重墨。當筆運行到一定程度時,筆鋒會因水分漸幹而難以為繼,但餘墨尚存,則可用筆尖汲取少量清水繼續行筆。當筆墨行至原來清水的皴擦處,兩者便會自然地接合、滲透。這時,生紙上就會出現潤澤而多變的筆墨痕跡。

  三、屬於斧劈皴系的其他皴法

  (一)雨淋牆頭皴(見圖一),明曹昭在《格古要論》稱之為「潑墨礬頭」,是縱向大斧劈皴的一個變種。其特點是「濃溼墨、大筆觸」。採用此皴法表現山石時,筆鋒要偃側,自上而下揮掃,趁溼再用水筆向下接,行筆要放逸狂縱,墨跡要上濃下淡,至下部慢慢消失。因此皴法有雨水從破敗的牆頭上向下衝淋的感覺,故而得名。在生紙上可直豎中鋒牽拉,筆鋒入紙要狠、重,再以淡墨水破之。以此皴法刻畫的山石宜用破碎的小點作苔,亦可用泥裡拔釘點作苔。

  

  圖一

  (二)骷髏皴法(見圖二),又稱「鬼皮皴法」。其形體結構較為特殊,往往石骨瘦峭、形態怪異,若「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適合用此皴法表現的石塊,外形凹凸多變,表面多孔洞,莫可端倪。因石質不同,石的紋理也面目各異,有石紋多層如褶者,有石面被水侵蝕為大小不同的洞穴者,有大洞中套小洞甚至透漏者,還有石質堅硬、塊面結構明顯者,故在刻畫時要尤為注意。勾輪廓不宜用長直線,要時直時曲、時凹時凸、時方時圓,以表現出頓挫勁健之感。皴石紋時,宜線面結合,意在彈渦皴及鬼面皴之間。要處理好石紋及孔洞之間的關係,二者既不能相混,又不可截然分家。此外,還要注意留出石面的受光部分。近代馬企周《山水畫訣》云:「園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鬼皮皴』,又名『骷髏皴』,畫法形態宜奇,骨氣血脈宜貫通,瘦、透、秀、漏為總訣。然雖欲玲瓏,洞不可過多,皴法亦不可繁冗,總以氣清為要。」

  

  圖二

  (三)鬼面皴法(見下圖),是一種點、線、面相結合的皴法。適用於此皴法的山石特點為:山勢崢嶸,石貌突兀、怪駭,從視覺上給人以神秘詭譎、奇異莫測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結構要複雜多變,勾線要方圓相濟,骨氣、血脈要貫通。我們可先以中鋒筆略勾輪廓和切割皺裂,然後依照山石的結構、陰陽皴之。皴筆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以呈現多種筆觸形態。不過,多以小斧劈的筆形為主,或短線,或塊面,或小筆觸,或大筆觸。墨色的變化也要豐富。筆鋒應時聚時散。皴筆的走向及用力的輕重要根據山石結構隨時調整。此種皴法的點苔宜用豎點及泥裡拔釘點。與之相配的樹法多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繪製出的山石形貌極富主觀色彩,有一種「醜石奇巖美無雙」的感覺。

  

  (四)釘頭皴法(見圖),屬點皴類,可視為小斧劈皴的變體。此皴法適於表現堅頑嚴整而表面紋理崩蝕、細碎的大塊山石或峰巒。這種皴法表現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嚴凝、的質感。勾皴的筆法似介於小斧劈皴與雨點皴之間。將小斧劈的筆觸縮小,或將雨點皴的筆觸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釘頭皴。勾輪廓時要方硬,且大小相間。皴時用有尖的筆,以鋒頭勾挑,入筆頓、收筆戳,如鐵釘之狀。片片點,密集攢簇,下筆如鑿,筆筆有力,鑿痕綴滿山石。石面上,筆觸的分布要有疏密、聚散的變化,陰凹處皴筆宜多而密,陽凸處應少而疏。最亮處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過密,以免使石體顯得扁平。最暗處可採用實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後,可用淡墨水逐層暈染,以小筆觸的跳躍感突出明暗對比及轉折過渡關係,增強體積感、整體感。也可用拖泥帶水的方法將筆觸連綴起來,使其有一種異樣的效果。如果將釘頭皴的皴筆拉長,又可變為「釘頭鼠尾皴」,即長斧劈皴的變體。

  

  (五)刮鐵皴法(見圖),屬斧劈皴的一個分支,為宋代李唐首創。此皴法應屬斧劈皴的雛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來。刮鐵皴的特點是:形態偉岸端正,骨體方硬,石紋橫向切割,皴筆沿橫線自上而下,似用銳器在鐵板上刮行,頗有力度。具體畫法是:先用硬毫中鋒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輪廓及輪廓內的道道紋路,然後以不幹不溼之筆墨臥鋒從線紋邊緣向下刮。出筆要重,收筆要輕,取其勁銳之氣及枯毛之趣。每道橫紋間要留出間隙,以顯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最後用淡墨籠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關係之中。與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鐵皴用墨含水量較少,筆觸以豎向為主,用筆沉著有力。

  此皴法適於表現雄壯的北國山嶽。在畫山石的順序上,「南宗」與「北宗」之間並無多大出入,基本上都是按勾、皴、染、點的步驟進行,但「北宗」山水忌諱「乾擦」這道工序。因為「北宗」山石的墨法需要乾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筆則極易造成畫面渾濁。皴法的筆觸、飛白,儘量不要掩蓋。為了避免皴筆的單薄、外露和生硬,必須加強對皴法的練習,同時也不可忽略對染的練習。

  這裡有三個墨法要領需特別注意。

  1.墨色的過渡分為階梯狀的變化和漸變狀的變化兩種,皴時一定要掌握好。筆不要蘸墨太勤,蘸墨太勤會造成墨色一律而少節奏變化。

  2.皴法要相錯、相連,不可相疊,要使濃、淡墨在未乾時相接。多用破墨法、潑墨法,不用或少用積墨法。

  3.要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局部可以染代皴,亦可以染接皴。在調整大關係時,可以用分染和統染的形式,使皴筆含蓄而不失神採。

  

  馬牙皴(見圖)是小斧劈皴的一個變體,是一種用方筆勾勒、分割石塊結構的方法。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塊中套小方塊,如馬牙齜露,故得此名。小方塊聚集得較密者,略似破垣斷壁,俗稱「敗牆皴」。生活中這種地貌並不少見,如廬山的錦繡谷、仙人洞一帶山體便比較典型。畫時要勾、皴結合,似勾似皴,重疊切割,給人以石紋斑駁、凹凸不平之感。最後以淡墨染明暗,直至畫面蒼潤。

  

  四、點苔法

  點苔是山水畫形式構成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山水畫重要的表現技法之一。它的表現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

  1.用以寫近石、坡腳、淺灘、苔草、小樹和遠山上的植被、碎石之類,使畫面更加豐富而煥發生機。

  2.加強層次關係,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苔的疏密、虛實在局部可以加強空間感,也可以使山石轉折過渡更加自然。

  3.出於形式構成的需要,「不必拘泥為何物」(《夢幻居畫學簡明》),以求「助山之蒼茫」和「顯墨之精彩」。

  4.可以遮蓋敗筆及稍亂的皴跡,或某一部分缺少分量亦可以苔作補。點苔看似簡單,實則難度很大,故前人有「畫山容易點苔難」之說。苔點好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點不好反倒成為贅疣。

  

  苔形的種類很多,而且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塑性。苔形有介字點(見圖)、橫點、豎點、斜點、方點、圓點、攢點、疊點、芒點、衄點、破點、上整下破點、嵌色點、套色點、疊色點等多種。畫「北宗」山水,點苔宜少,筆觸宜小。斧劈皴常用圓點、方點、上整下破點。長斧劈皴多用介字點、小圓點。鬼面皴及雲旋式斧劈皴多用豎點、泥裡拔釘點。點狀筆觸的皴法,如釘頭皴、雨點皴等,苔點應集中於某一部位。苔點與皴不能相混。

  我們要善於把握苔點與山石之間的關係。點苔時,一要審慎,二要大膽,要放得開、收得住,做到既輕鬆又用力,既精心經營又自如隨意,既遵循法度又不拘泥於法度。另外,還要一口氣點出,而不要一個點一個點地擺、布、排。只有做到這些,苔點才具有氣息和活力。

  

  北宗」山水的樹法「北宗」山水的樹法與「南宗」山水的樹法之間雖不似它們的山石法那樣涇渭分明,但也有較大的區別,這表現在樹形、筆趣、墨韻、符號特徵、細節描繪及總體感覺諸多方面。清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說:「前人有云:『山有家法,樹無家法……樹成之後,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此論似是而實非……不知樹之配山,不徒以皴合,貴用筆同。」樹木的風格與筆墨基調必須與山石相協調、相統一,這樣才合於理法,看上去才舒服。「北宗」山水的樹法特徵,主要表現在枯枝、藤蔓以及松、柏、梅、柳、竹、蘆葦等的畫法上。如「車輪松」、「馬尾松」、「馬鬣松」、「釘頭枝」、「雀爪枝」、「拖枝」等形態,大都出現在「北宗」山水畫中。筆者僅就「北宗」山水中的一些典型樹法圖式分別加以解說。「北宗」山水中的樹尚奇巧,除了一些特殊樹種(如杉、塔松)之外,其形多作屈曲狀,故有「樹無一寸直」之說。

  無論是描繪單棵樹還是表現多棵樹的組合,都十分講求形象和姿態,強調力度、生機和運動感。要在寫實的基礎上略帶誇張,以突出精、氣、神。一、枯樹法樹的枝幹是構成樹形的關鍵。掌握樹的整體結構規律及運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訓練。

  山水畫中所稱的枯樹是指脫葉之樹,並非枯死之樹。學畫枯樹,可以鍛鍊多維視角。因為樹枝既有左右,又有前後,所以表現時不能僅僅考慮上下、左右的關係,還要考慮到前後的關係,要注意體現畫面的縱深感。正如古人所說:「樹以枯樹為胚胎,夾葉個點層層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唐宋元名家山水畫技法圖解——米芾
    劉松巖《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畫技法圖解》系參考明代的浙派巨匠藍瑛所繪16幅仿古山水冊頁編繪而成,包括自唐王維至元四家的唐、五代、北宋、南宋元的16位不同流派山水畫家的技法。為了便於初學者了解各家技法,在剖析時著重介紹了每一家的技法特點,把每幅畫分為勾、皴擦點、染、設色四圖,按步驟逐一剖析。
  • 於志學大師獨創冰雪山水畫技法是什麼
    於志學大師自1960年開始研究雪景畫,在技法上創造出「雪皴法、潑白法、重疊法、滴白法、排筆法、光柵法」及「畫山無石、畫林無樹、畫樹無枝」的三無畫法;在理論上提出「創建中國畫第三審美內涵——用光」、「新傳統主義」、「冷文化」和「筆墨當隨心境」等新的美學思想,創造了冰雪山水畫技法。於志學大師於志學所創冰雪山水畫技法是什麼?
  • 山水畫想畫好並不難,習得三點技法,可學大師神韻
    山水畫想畫好並不難,習得三點技法,可學大師神韻文/華勇山水畫作為國畫中的一種常見題材,能夠從描繪山水中透露出山水之韻,加之情感的點綴,讓畫面意境趨向於清新脫俗。其實找對技巧,可學大師神韻,今以三點技法來提供繪畫山水時的參考。01醞釀情緒,找準構圖在畫山水畫之前,需要實現醞釀好情緒,之後再講究方法。如果在繪畫之前,對於意境的理解仍舊不夠明朗,還需耐心進行賞析,有助於從畫面中獲得啟發。
  • 剛健秀挺·神韻雅逸—品讀當代書畫名家劉世全的書畫藝術
    、中國網際網路聯盟理事、徐悲鴻藝術委員會籤約畫家、理事會副理事長,《科教興國》《民族藝術》,編委副主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星光大道欄目組藝術顧問、中韓藝術創作基地會員、中華衛視藝術風採欄目藝術總監,名人辭典特邀藝術顧問、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亞洲文化藝術家聯合會理事會中方代表會員、中國國賓禮藝術家,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
  • 山水畫的基本功技法,不容錯過!
    山水畫的基本技法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3)季春樹法:基本與仲春同,只是小枝柔長而繁榮,點以嫩綠,山石宜長披麻。苔以橫點。  (4)孟夏樹法:樹葉茂陰濃,設色清翠,忌點紅葉,其間可摻雜一些枯樹(死樹),有枯有潤,更有生氣。  (5)仲夏:萬木陰森,降水較多,故樹葉肥潤,畫山石宜云頭皴或解索皴。  (6)季夏:樹葉宜蒼勁而下垂。
  • 劉春華——我國著名山水畫家:中國山水畫要賦予時代特色!
    在2021年新年伊始,我們非常榮幸的採訪到我國著名國畫家——劉春華老師,劉老師在幾十年的書畫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書畫創作理念,我們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劉老師在山水畫創作中形成寶貴理念中的一部分,話不多說,我們一起來分享這寶貴的創作理念:一、山水畫創作中要畫中有寫,
  • 王永旭:淺談青綠山水畫的認識與實踐
    當然,在繼承古代藝術家的繪畫觀念和技法的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當代繪畫語言。」日前,青年畫家王永旭在「畫境」青年畫家作品展暨線上沙龍,與書畫愛好者分享青綠山水畫創作實踐中的體會與感悟。王永旭,河北唐山人,現居北京。師從於方向、買鴻鈞諸師。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導師班。現為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研究員、河南省美協會員、九零畫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助教等。
  • 當「清初四王」遇到陳獨秀:欲改良中國山水畫,必先革王畫的命
    各位書畫愛好者,在之前一期的文章裡我們講到,齊白石的繪畫曾因與時下的「南宗正脈」四王山水畫的風格技法「格格不入」而遭到各種「吐槽」,說他「肚子裡沒有一點兒書底子,畫出來的東西俗氣燻人」難登大雅之堂。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文人山水畫的概念早期由宋代蘇軾提出,後經趙孟淺嘗,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再經明代董其昌等人的豐富演繹,逐步成為山水畫主流。
  • 中國山水畫特徵明顯,文可載道、雅能致趣,淺析筆墨外的三特徵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中國山水畫特徵明顯,文可載道、雅能致趣,淺析筆墨外的三特徵文/華勇中國山水畫自古便有情景交融的特點,以山水為情感的陪襯,藉助山水趣描繪自然之景,又從自然景象中綻放出個人思緒,以至於將畫作賦予新的內涵。
  • 上海書畫社60年|蕭海春:我與朵雲軒和書畫出版社的情緣
    當代山水畫大師賓虹老人在山水氣象上超越了前人,其基本上是對王原祁精神的現代闡述,其渾厚華滋的筆墨品格,是對「董源情結」孜孜不倦追求的體現。正是書畫社舉行的這場「四王」觀摩展,讓我立定心志,作通古今之變的思考,決定回溯傳統,深山問道,以謀就對山水畫現時代的構建。
  • 著名畫家高波論山水畫的意境
    (故鄉情緣)(二)山水畫的意境是山水畫作品呈現出的整體藝術境界,是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的有機整體。一幅意境完美的山水畫,是山水畫作品方方面面的有機和諧組合而成的,缺一都有遺憾。題材要得當,主題思想要突出深刻,情感要深沉真摯,布局要有新意,創作方法要符合自己的性情和所描繪對象的特點(寫實或寫意),技法要嫻熟,材料要選取準確,即能發揮材料特性,又能適合內容形式需要。
  • 中國刀畫教程,刀畫愛好者必備,系統的刀畫技法詳解
    作品頗具藝術價值,尤其是山水畫,國內外書畫愛好者爭先收藏。刀畫由於入門門檻低,上手快,是零基礎學員進階到繪畫大師的一條快速通道。書中將刀畫中晦澀難懂的理論和高深的技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圖文並茂的展示給大家。本書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由淺入深,對中國刀畫中各種技法做了詳盡論述,書中有233幅插圖和範畫作品,基本涵蓋了從零基礎到提高、再到研修的全部課程。這是一本教科書,也是一本技法書,還是一本畫譜參考書。書中對刀畫中各種元素的技法和步驟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即使你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看懂,少走彎路,並快速掌握刀畫繪畫技巧。
  • 山清峽客書畫致力打造全國頂級書法繪畫類教學視頻課件和直播平臺
    山清峽客書畫致力於打造全國頂級書法繪畫類教學視頻課件和直播平臺,每周一節直播課程,讓你輕輕鬆鬆,足不出戶就能學習國畫。教學內容:1.包含山水畫工具使用,用筆,用墨,用水技巧。2.山水畫基礎筆法,線條的技巧。3.對各種樹,山,石,雲,水,泉,瀑,建築等畫法進行剖析。4.對山水畫整體布局,渲染技法實例講解等。
  • 意境之美令人嘆服丨鑑賞畫家蔣偉山水畫作品欣賞
    意境之美令人嘆服丨鑑賞畫家蔣偉山水畫作品欣賞 2020年08月21日 14: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山水畫中的山是剛健,水是柔情,雲是飄渺。
  • 李剛「又見大唐」談吳道子對山水畫的貢獻
    李剛是能夠代表中國現代山水畫時代風貌的大畫家。李剛的山水畫作品獨樹一幟,他畫的山水畫,洋溢著詩情畫意。李剛以親歷之生活感受,精心刻畫,真實而美妙地描繪了祖國大地的自然丰神。他的山水畫,格調俊逸,有意境,有情調,表現了天地的高遠。李剛是為山川代言的一代大家。
  • 山水畫精神內核深厚,展現傳統文化底蘊,三點藝術特點為骨架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同時山水畫也在千百年的發展中,不斷演繹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凸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如果能夠精讀山水畫,便能感觸山水畫中哲理,將畫卷中的自然、人文融合在一起,讓價值觀、人生觀得到反映。
  • 【收藏快報】2020年重點推薦書畫名家——孫煥祥
    藝術簡介:   孫煥祥 男江蘇武進人 生於1940年12月,高級美術師,著名級美術家,異筆山水畫創始人   在學習繼承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另闢蹊徑採用香菸濾咀及塑料海綿塊替代毛筆,蘸上墨,色在宣紙上勾簇皴染完成藝術作品,由於繪畫工具的變異,自創一套全新的獨特技法,突破中外古今傳統用筆用墨老程式,創作的山水畫作品別具風格,在參加國內外諸多書畫展賽活動中,屢得金獎、一等獎。如第六回國際書畫審美大展賽作品赴日本、韓國、巴西、汶淶及中國巡展中。
  • 花卉豪一世:陳淳的小寫意書畫
    / 精於墨筆花鳥 /陳淳的花鳥畫初師文徵明,後上溯元代諸家,從元人那裡吸取了用墨的技法,得淋漓之法。陳淳自云:「餘幼入太史門牆」,在繪畫上,文徵明是陳淳的啟蒙老師,大約在13歲之前,陳淳就已拜師文徵明門下。文徵明曾說他:「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
  • 書畫聯盟丨工筆畫玫瑰花的畫法技法教程
    免責聲明: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發布僅限服務於書畫愛好者,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以便及時刪除、更改! 線描即白描,是一種以單線勾勒獨立存在的繪畫表現形式,也是工筆畫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