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2020-12-24 戰己之雲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當代年輕人,就是對於偉大的哲學家,也不得不審慎地思考這個問題。叔本華在晚年著作《附錄與補遺》中,詳盡地探討了如何正確地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經典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跨越時空,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對現今的年輕人進行諄諄教誨,我們可以源源不斷地從中獲得啟發與思考。

首先,我們要學會「理解與寬容」。

叔本華在書中寫道,「要想在人群中討生活,我們必須讓每個人保持並發揮他自己的已有個性,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樣的。我們唯一可以關心的是,根據這個人個性的風格和特質,對它加以利用。」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長久以來業已經形成的性格,有著一以貫之的處事風格、行為習慣,當遇到與我們精神、氣質上不同的人時,我們要試著按照他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去理解他的話語和行為,而不是一味地厭惡、嫌棄甚至批判,否則,「憎惡之心」的升起對我們自身心理、精神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對於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在相處時會輕鬆許多,但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短暫的情緒矛盾,此時就需要理解與寬容,這樣就可以很快緩和這種矛盾。對於那些你必須與之打交道但又不喜歡的人,你就只要保持必要地交往,社交式地客套,不可與之深入交往,這樣可以避免由於根本性矛盾的出現而導致關係的徹底決裂。因此,理解與寬容,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情緒波動,可以心平氣和地與更多性格迥異的人打交道。

其次,我們要學會「堅守底線、原則」。

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對於他人語言、行為上的無意冒犯,我們可以理解他、原諒他;但是,對於他人有意挑釁,我們就絕不可一味縱容。叔本華在書中提到,「如果我們像縱容一個孩子一樣去縱容別人,那麼他們就會胡作非為,所以我們不能太遷就和順從任何人」。事實上,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在朋友、同事、親戚之間,有些人將你的理解與寬容當作是軟弱,得寸進尺地想要利用你的善良和寬容為他們謀好處,想盡辦法在你身上佔便宜。對於這種人,就必須及時地、堅決地表明你的態度,亮出你的底線,否則他們會變得太過傲慢,最後發展得不可收拾,這段關係就會徹底決裂。也許你覺得決裂就決裂了,離了誰地球照樣轉,但問題關鍵在於,對於一些朋友、親戚、同事,我們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所以,徹底地決裂其實對我們都沒有好處。所以,真正智慧的做法就是,對那些欺軟怕硬的人不要太客氣、不要太友善,讓他們在一開始就知道你的底線和原則,進而不敢在你面前多有造次,這樣反而能夠幫助你維繫好與他們的關係。

最後,我們要學會「低調做人」。

叔本華在書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他幻想通過展現自己的精神和智力,可以在和人交往中討人喜歡,那麼他就是乳臭未乾的愣頭青!」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看到某人展現才智,只會激起他們的仇恨和嫉妒,但這種嫉妒又不能直接抱怨出來,甚至還要把這種怒火強壓下去,結果這種怒火把他們燒的又酸又苦。此刻,在你與他人之間無形中建起了一堵牆,你漸漸會發現他們有意地想要疏遠你,甚至有些人可能會惡毒地在背後給你使絆子。坦白地說,除了家人、知己,很難有人能夠真正發自內心地做到為你的才智歡呼、為你的煩惱擔憂。這不是悲觀,也不是厭世,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因此,我們為了保護自己、為了更好地維繫與他人的正常關係,就要學會低調做人。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凡人還是哲人,都要面對怎樣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從叔本華給出的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有著較為統一的基本法則,正所謂「大道至簡」,學此大道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

相關焦點

  •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尼採稱叔本華為「老師」,因為尼採寫過一本《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著作,並且在尼採的著作中慣用「叔本華教導我們……」的語句。無論如何,尼採一生的哲學都有著叔本華的揮之不去的影子。 但是,在強調道德等人的內在方面重要性的同時,叔本華也強調說,我們對於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叔本華說:「人像孩子一樣,如果你溺愛他們,他們就會變得任性頑皮。因此,對任何人都不要過於溺愛和仁慈。」
  • 叔本華:一夫一妻制會導致社會的沒落?
    叔本華這種關於女性地位地下的看法,不難看出他對女性是有敵意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這種看法呢?2、叔本華的成長經歷可以說,叔本華具備了一切哲學家應該具有的條件,閒暇的時光,富有的生活條件,愛思考的品質。
  • 《教育家叔本華》叔本華式的哲學家,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在《教育家叔本華》一書中,尼採以叔本華為例,充滿激情地闡述了他對哲學家的品格、哲學家的使命哲學與人生、哲學與時代的關係的思考。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而每一個響噹噹的偉大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跳脫出了他們自己那個時代的藩籬,留給人類澤被後世的精神財富。
  • 叔本華的哲學——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叔本華把這兩個問題發展成一種綜合的哲學,不僅描述了世界是怎樣的,而且還描述了我們應該怎樣生活在其中。1852年的亞瑟·叔本華。叔本華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由於他對列夫·託爾斯泰和理察·華格納等思想家影響很大,他成為了一位超級哲學家。(來源:維基百科)叔本華是在晚年「被發現」的。
  • 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叔本華的童年,既幸運,又不幸。他出生於富豪之家,父親是大銀行家,母親是作家。雖然出身顯赫,但他的童年並不快樂。他父親生性孤僻,母親熱情開朗,兩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叔本華從小便敏感而憂鬱。長大後,叔本華繼承了母親的文學才華,又遺傳了父親的孤僻性格。而他和母親關係,也幾乎複製了他父母的關係。
  • 叔本華——自在之物是意志
    「自在之物是意志」是叔本華哲學的核心命題,它是自我意識的直接認識。叔本華對這個直接認識給出了三個理性闡釋:內在經驗的闡釋、意欲和意志相類比的闡釋和理念作為意志的直接客體性的闡釋。「像一道符咒似的」表明了意志與自在之物之間的那種「能指」與「所指」的親密關係。因此,自在之物 是被領悟為意志的。關於這個領悟自身,是可以通過理性的方式予以進一步的闡釋的。叔本華毫不諱言,「意志」只不過是遵循「從優命名法」對自在之物的稱謂罷了;或者說它根本就是「信念」。當然,這也不可避免地表明了對自在之物的「直接認識」具有神秘性。
  • 叔本華:「這個世界上,我們應有鐵一般心靈,身穿抵抗命運鎧甲」
    這其實和叔本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叔本華是18世紀,德國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其實他本來應該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他出生在一個銀行家的家庭,父親是成功的商人,母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小說家,但是不幸的是,早年的時候,叔本華的父親就自殺去世了,這給了叔本華沉重的打擊,造就了叔本華孤僻的性格,總是缺乏安全感,鬱鬱寡歡。
  • 叔本華:讚美一個人,就是在變相貶低另一個人
    父親是個教育工作者,平生喜歡稱讚別人,不屑於批評他人,但是他擅長用讚美一個人來貶低另一個人,讓你把頭埋到塵埃裡,感到深深的自卑感。很多時候總是想要告訴他,別再讚美那個人了,你無非就想批評我罷了,但是最後總是作罷。小時候考試考不好,拿試卷回家,父親沒有半句評價,只是默默籤名。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這樣的懷疑當然是站不住腳的,這倒不是因為叔本華必須棺中驚坐起,而是放眼整個十九世紀,幾乎沒有人比他更推崇康德。儘管我們可以排除他的嫌疑人身份,但這一指控多少佐證了叔本華的特殊名望。在思想史上,崖岸自高的天才不乏其人,但論刻薄和厭女,很少有人能與叔本華相匹敵。
  • 叔本華說:女人的美都來自於男人的情慾。我說:叔本華結婚了嗎?
    如果你看到叔本華的這句話,就覺得這好像是對女人的讚美,那麼你就錯了。因為看到後面你會發現,其實在叔本華眼中,女人簡直是狡猾、愚蠢的代名詞,是男人的玩物,傳宗接代的工具!首先我要說,對於他對女人的認識,我是不認同的,但還是要先說說,他對女人的評價是什麼?
  • 叔本華:我6歲就知道,生命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但是正是這種痛苦的童年經歷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實現了叔本華的透明。叔本華:我六歲的時候就知道人生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叔本華出生在富裕的商業名師家裡,家境富裕的富二代。爸爸是成功的商人,媽媽是文藝女青年。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中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能謹慎勤儉,亦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王國維的死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界一大「公案」,王國維為什麼死?很多人對其死因進行了諸多猜測與推斷,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簡直就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 叔本華:「謙虛是美德」——這句話是蠢人發明的
    他,就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叔本華生前無比寂寞,死後卻收穫無數讚譽。他的思想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深受他影響的名人有:尼採、維根斯坦、弗洛伊德、託爾斯泰、莫泊桑、博爾赫斯、愛因斯坦、王國維等。
  • 如何處理團隊關係?
    「進入一個新的團隊,如何處理好關係?是先低調還是先高調呢?」這位學員太看得起我了,這樣的問題遠遠超出我的能力範圍。這個問題無論怎樣回答都可能對,也可能錯,因為對場景的誤判,對個人處理關係的誤判,對團隊環境的誤判,都可能給出誤導性的答案。
  • 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叔本華認為是意志。意志表現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不難發現,我們終身忙忙碌碌,最根本的驅動因素還是這種利己之心。
  • 叔本華:一個人的面貌揭示出他整個性格特徵
    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裡希·弗洛裡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身亡。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
    叔本華的悲觀和這個家庭毫無關係,他的父親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他的母親自私和冷漠。也許叔本華想要描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超凡的智慧,當他在這個無知、混亂的世界中生存時,他發現世界的道德觀是如此虛偽,而智慧卻從來沒有把那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反映到頭腦中。叔本華覺得人生太滑稽,太荒謬,世間人從未跳上舞臺,當回觀眾,只是苟且安逸地過著。
  •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尼採甚至稱叔本華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王國維稱他為「曠世天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叔本華最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是對愛因斯坦影響頗深。愛因斯坦曾說到:叔本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 《叔本華論說文集》告訴你,人間值得!
    一本是叔本華的《叔本華論說文集》,一本是加繆的《西西弗神話》。後者,讓我堅定了,我一定要堅強的度過這段時間,這是我對痛苦的報復。叔本華論說文集而《叔本華論說文集》正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他讓我更加平心靜氣的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周遭生活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