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當代年輕人,就是對於偉大的哲學家,也不得不審慎地思考這個問題。叔本華在晚年著作《附錄與補遺》中,詳盡地探討了如何正確地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經典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跨越時空,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對現今的年輕人進行諄諄教誨,我們可以源源不斷地從中獲得啟發與思考。
首先,我們要學會「理解與寬容」。
叔本華在書中寫道,「要想在人群中討生活,我們必須讓每個人保持並發揮他自己的已有個性,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樣的。我們唯一可以關心的是,根據這個人個性的風格和特質,對它加以利用。」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長久以來業已經形成的性格,有著一以貫之的處事風格、行為習慣,當遇到與我們精神、氣質上不同的人時,我們要試著按照他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去理解他的話語和行為,而不是一味地厭惡、嫌棄甚至批判,否則,「憎惡之心」的升起對我們自身心理、精神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對於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在相處時會輕鬆許多,但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短暫的情緒矛盾,此時就需要理解與寬容,這樣就可以很快緩和這種矛盾。對於那些你必須與之打交道但又不喜歡的人,你就只要保持必要地交往,社交式地客套,不可與之深入交往,這樣可以避免由於根本性矛盾的出現而導致關係的徹底決裂。因此,理解與寬容,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情緒波動,可以心平氣和地與更多性格迥異的人打交道。
其次,我們要學會「堅守底線、原則」。
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對於他人語言、行為上的無意冒犯,我們可以理解他、原諒他;但是,對於他人有意挑釁,我們就絕不可一味縱容。叔本華在書中提到,「如果我們像縱容一個孩子一樣去縱容別人,那麼他們就會胡作非為,所以我們不能太遷就和順從任何人」。事實上,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在朋友、同事、親戚之間,有些人將你的理解與寬容當作是軟弱,得寸進尺地想要利用你的善良和寬容為他們謀好處,想盡辦法在你身上佔便宜。對於這種人,就必須及時地、堅決地表明你的態度,亮出你的底線,否則他們會變得太過傲慢,最後發展得不可收拾,這段關係就會徹底決裂。也許你覺得決裂就決裂了,離了誰地球照樣轉,但問題關鍵在於,對於一些朋友、親戚、同事,我們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所以,徹底地決裂其實對我們都沒有好處。所以,真正智慧的做法就是,對那些欺軟怕硬的人不要太客氣、不要太友善,讓他們在一開始就知道你的底線和原則,進而不敢在你面前多有造次,這樣反而能夠幫助你維繫好與他們的關係。
最後,我們要學會「低調做人」。
叔本華在書中寫到,「一個人,如果他幻想通過展現自己的精神和智力,可以在和人交往中討人喜歡,那麼他就是乳臭未乾的愣頭青!」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看到某人展現才智,只會激起他們的仇恨和嫉妒,但這種嫉妒又不能直接抱怨出來,甚至還要把這種怒火強壓下去,結果這種怒火把他們燒的又酸又苦。此刻,在你與他人之間無形中建起了一堵牆,你漸漸會發現他們有意地想要疏遠你,甚至有些人可能會惡毒地在背後給你使絆子。坦白地說,除了家人、知己,很難有人能夠真正發自內心地做到為你的才智歡呼、為你的煩惱擔憂。這不是悲觀,也不是厭世,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因此,我們為了保護自己、為了更好地維繫與他人的正常關係,就要學會低調做人。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凡人還是哲人,都要面對怎樣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從叔本華給出的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有著較為統一的基本法則,正所謂「大道至簡」,學此大道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