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叔本華》叔本華式的哲學家,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2020-12-24 古道常觀讀聽

在《教育家叔本華》一書中,尼採以叔本華為例,充滿激情地闡述了他對哲學家的品格、哲學家的使命哲學與人生、哲學與時代的關係的思考。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而每一個響噹噹的偉大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跳脫出了他們自己那個時代的藩籬,留給人類澤被後世的精神財富。尼採,也不例外。

尼採在面對學術界和世人沉默與譏諷的打擊時,期許從與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哲學家,亦是作為自己的哲學「預備人」的叔本華身上找到支持的力量和意志,因而產生此作。《教育家叔本華》寫的是尼採在那個時代,關於對哲學從業者以及對學院制度下的哲學的批判。讓人無比訝異的是,這種批判距今有144年之久,但放在我們現在的時代語境下,依然毫不過時。

尼採寫「叔本華」,首先是因為尼採的思想確實從叔本華那裡受益良多,但更重要的是,其實「叔本華」本身就是尼採寫作裡所存在的一個巨大的隱喻:叔本華式的哲學家,甚至可以說是「叔本華式的尼採」。我認為尼採最偉大的一點是,他不是一個苛刻的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身體力行的苛刻的理想主義者,他所提出的批評,都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了。而他把這一切的源頭,都歸功於叔本華的啟蒙。

從1873到1876年,尼採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整本書的主題都是文化批評。《教育家叔本華》是其中的第三篇,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為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在一氣呵成的行文中,我們能夠真切地觸摸到那個熱情澎湃、思索深刻、神採飛揚的30歲時的尼採。

一、做回你自己

如果說如今自媒體時代生產的最多的文章,莫過於甚喧塵上的各類勵志文,而這些勵志文總結起來,無非也就是想方設法傳達一個觀點:做回你自己。

這看似是一個當今社會的全新命題,實則不然。在100多年前的尼採就已經提出了這個口號:「做回你自己!」

但是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這些庸人仍然在不能做自己的鐐銬生活裡徘徊,成為自己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彼岸。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天才的哲學家,不能成為尼採或者叔本華。

尼採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問一個去過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旅行家,這些國家人們的最大共同點是什麼?」他也給出了答案:「是懶惰的傾向。」這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的,在尼採或者叔本華的字典裡,是沒有「懶惰」這一詞條的。但是思想家所謂的懶惰,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好吃懶做,而是不敢保持自我、善於隨波逐流、面對世俗的妥協。

他說:「當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蔑視人類的時候,他是在蔑視他們的懶惰:由於他們自己的原因,他們顯得如同工廠的產品,千篇一律,不配來往和垂教。不想淪為芸芸眾生的人只需要做一件事,便是對自己不再懶惰;他應聽從他良知的呼喚:『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尼採才是一個真是個勵志大師:「對於我們的人生,我們必須自己向自己負起責任;因此,我們也要充當這個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讓我們的生存等同於一個盲目的偶然。我們對待它應當敢作敢當,勇於冒險,尤其是因為,無論情況是最壞還是最好,我們反正會失去它。」相信我們縱然時隔百年,每顆年輕的心靈聽到尼採的這些呼喚,都會為之戰慄。

做回自己的前提,必然是認識自己,有多少人將自己迷失在這時間的迷途裡。那麼,我們怎樣找回自己呢?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尼採告訴我們,要學會發出重要的審問:

迄今為止你真正愛過什麼,什麼東西鞥使得你的靈魂振奮,什麼東西佔據過它同時又賜福予它?你不妨給自己列舉這一系列受真愛的對象,而通過其特徵和順序,它們也許就向你顯示了一種法則,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則。

而叔本華,就是這樣一個祛除幽閉遮蔽物的哲學家、教育家,教育就是解放,是掃除雜草,是對大自然的理解和禮拜。

叔本華

二、回歸簡樸和誠實

前文我們說到,一個偉大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跳脫出了他們自己那個時代的藩籬,也就是在自己身上戰勝了時代。這也是尼採對「道德教育家」、「真正哲學家」的渴望。

尼採本身就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人。他坦率地承認,時代的不足在自己本身也有所體現,但是最終能夠克服這些不足,他認為這需要歸功於叔本華給他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回歸簡樸和誠實,是所謂——不合時宜。

但反觀當時的教育,尼採發出了學校和教師完全無視道德教育,或滿足於形式主義的喟嘆。德行成為一句空話,學生對之一無所思,人們對它極盡嘲笑。這在我們當今時代也是值得反思和警惕的狀況。

為什麼我們缺乏任何高級的教育?因為我們「沒有培養他們的教育家」!幸運的是,尼採遇到了叔本華。

尼採說:「我屬於叔本華的那樣一些讀者之列,他們一旦讀了他的第一頁書,就確知自己會讀完整本書,傾聽他說過的每一句話。我一下子就信任了他,現在這信任仍像九年前一樣堅定。」無論是讀者或者作者,這都是一種伯牙遇子期的幸福。

仔細分析開來,其實叔本華的著作帶給尼採的初始印象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叔本華的誠實,二是他的喜悅和振奮人心,三是他的堅韌不拔。誠實是因為他勇於成為真實的自己,喜悅是因為他通過思想克服了最大的困難,堅韌不拔是他一以貫之的品質。

叔本華的力量,尼採做出了一個絕妙的比喻,那是「無風狀態下的火焰」:筆直向高向上,不受擾亂,沒有晃動和不安。這樣的哲學,將會是一種多麼堅定的力量。

三、貢獻和意義

一個哲學家,能帶給人們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呢?

不是那些精深博大的著作,也不是那些佶屈聱牙的論述,尼採告訴我們,是一個哲學家能否通過以身作則形成一個榜樣。

在這裡稍微批判了一下康德的哲學,稱其固守大學,服從政府,維持一種虛假的宗教信仰,容忍同事和學生中的相同信仰。他的範例也就主要產生學院教授和教授哲學家。而針對這種境況,尼採的告誡是,德國哲學需要不斷學會忘掉很多東西,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

在此種社會背景下,叔本華在面臨巨大的危險和壓迫當中獲得還能形成一個教育家榜樣力量,更顯得彌足珍貴。這危險總結起來有三種:一是陷入孤獨和分離,二是對真理的絕望,三是否定此岸。

叔本華沒有朋友。尼採說,一個人只要擁有真正的朋友,哪怕全世界都與他為敵,他也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孤獨。但是叔本華沒有朋友,所以他是孤獨之子。

對真理的絕望是伴隨著每一個以康德哲學為出發點的思想家,前提是只要他在受苦和渴望方面是一個更完整更有活力的人,而不只是一架霹靂啪啦作響的思想計算機器。那些學者鼓吹的,康德哲學帶來的鮮活的、近乎脫胎換骨的影響,尼採是持懷疑態度的。

叔本華的偉大之處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畫面前,解釋它的完整意義,其他人卻致力於研究畫布和顏色。偉人不只是時代的倒影,他在自己身上戰勝了時代。按照佛教的說法,我們所在的時代,便是此岸。戰勝時代,就必然產生否定此岸的危險。

四、哲學家的三種類型

以上的部分太過於形而上,這一部分,尼採要說一點好理解的內容。

反思當時的德國,哲學家們意識到:他們時代普遍的匆忙是文化整個被連根拔起的徵兆,世界從來不曾如此世俗化。「我們生活在原子和原子混亂的時代。」

尼採認為他的時代塑造了三種哲人的形象,從他們的光景中,芸芸眾生長期內仍將獲得美化自己的生活的動力:這就是盧梭型的人、歌德型的人和叔本華型的人。

盧梭型的人如同一團烈火,點燃整個民族;歌德型的人求得一種高貴的目標,一種自我保護;而叔本華型的人首先是衝向最前帶領民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偉人和小人物的區別是:不願再設計自己的事情上自欺和受騙,一定要深入存在的底蘊,追問為何活著的問題。而叔本華型的人甘願為真誠而受苦。

「他的意志歷盡艱辛,忍辱含垢,終其一生勞而無功,飽受世態炎涼,在涅槃中毀滅。」

五、本質和痛苦

我們看似生活在文明的年代,但我們能脫離動物性嗎?尼採的思考是:不能。

有深度的人對動物都會抱有同情,因為他們總在生活中受苦,毫無意義的受苦。人又何嘗不是呢?這就是作為本質的痛苦。

在我們的時代,周圍迅跑著高雅的野獸,而我們正置身於其中。他們建造城市和國家,他們發動戰爭,他們無休止地聚集和分離,他們彼此競爭和模仿,他們相互欺詐和蹂躪,他們在痛苦時哀嚎,他們在勝利時歡呼——這都是人類動物本性的體現。

「而那些真正的人,不再是動物的人,是哲學家、藝術家和聖者。」

叔本華的心,是一抹明亮、殷紅、普照世界的光芒,讓野獸的本性退避三舍。

所以,自然需叔本華式的哲學家,需要可以稱之為「真正的人」的聖徒。簡而言之,「我們要不知疲倦地與妨礙我們現實存在中最高目標的東西作鬥爭,亦即與妨礙我們成為叔本華式的人的一切作鬥爭」。

六、為文化而鬥爭

人類的任務是什麼?尼採提出是要「持續不斷地努力,以產生個別的偉大人物」。

個人應該甘願為這個目標服務和自我犧牲,個人心系偉大人物,是文化的第一典禮。而問題在於,如今那些文化的推動力量,包括盈利者、國家、形式愛好者、科學,都是自私自利的,「為己所用」的觀念,徹底糟蹋了現時代的文化。當時的人們用「美的形式」來將「醜惡或無聊的內容」淡忘,來掩蓋其匆忙的逐利行為。

尼採甚至感受到,當時的人們彼此都厭倦得要命,所以他們覺得有必要藉助於一切藝術來把自己弄得有趣一些。這也不失為一種辛辣的諷刺。

人們都在不遺餘力地促進文化的發展,卻對文化的目標不甚清晰。直到現在,看似百花齊放的情形其實與尼採筆下的時期並沒什麼兩樣。

七、真正的人

尼採認為,哲學家不僅是個偉大的思想者,更是一個真正的人。

何謂「真正的人」?

看看當時的學者們,他們懷著想要發現某一些「真理」的衝動,目的卻是向權貴、金錢、輿論、教會、政府獻媚。因為他們相信,如果主張「真理」在它們那裡,對他自己是有好處的。

尼採在談到表達時,認為其是野蠻的任性和誇張,而且那種誇張橫行於時代。

他認為自己的時代充斥著「胡說八道」,這種胡說八道未必只是宗教教條,也包括諸如「進步」、「普及教育」、「民族」、「現代國家」、「文化鬥爭」這些荒謬的概念。這些普通名詞都披帶著人為的、不自然的裝飾。他擔心比較聰明的後代將會譴責他們那個時代的扭曲和畸形到了極點。

其實就現在看來,某些學者身上充滿了拙劣的偽裝仍不缺乏時代意義。

所以在尼採極盡華麗的辭藻來褒揚叔本華的時候,他也不遺餘力地批評了當時所有對時代呈現諂媚態度的哲學家,尤其是對康德的批判可謂針針見血:

「學者是永遠成不了哲學家的,因為康德本身也無力成為哲學家。儘管康德有其與生俱來的天才的湧動,但一直到最後都仿佛處於只是蛹的狀態。誰要是以為我這樣說康德,就是對康德不公平,那他就是不知道哲學家是什麼。哲學家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而且還是一個真正的人,又有幾個學者成為了真正的人?」

八、哲學家來自天才

既然哲學如此重要,又如此難得,那麼如何讓叔本華似的哲學和思考澤被後世呢?

尼採提出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觀點:將哲學從學院裡驅逐出去。

因為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沒有任何純粹的哲學思辨能夠脫離現實的物質生活來得以實現,而物質的基礎又只能由國家這個龐大的機構的庇護而得以存在。這也就意味哲學必須依附國家的意志而存在。

而依附國家意志的存在,難免會導致「拙劣哲學家」、「虛假思想家」的產生,他們讓哲學變成了一樣可笑的東西。因為國家從不關心真理,他們只關心對它有用的真理,更確切地說,只關心一切對它有用的東西,不管這東西是真理、半真理還是謬誤。同時也讓哲學成為了一種謀生的、有利可圖的職業。

學院式的教學毀滅了哲學本身,學院式哲學的教學將哲學只是作為哲學史知識而存在,大學的哲學教育與哲學可謂是毫無瓜葛。

因此,哲學家需要遙遠的自由。與國家沒有瓜葛,沒有生計的逼迫,沒有愛國主義的創傷,未受學者式的教育,具有性格中奔放的男子氣概。符合這一嚴苛標準的,除了叔本華,還有能有誰呢?

尼採認為,哲學家的誕生,高於國家,高於一所大學的存在。哲學家血液中湧流著英雄主義的源泉,他將勢必為真理獻身,為真理效勞。

簡而言之:叔本華式的哲學家,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相關焦點

  • 叔本華的哲學——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由於他對列夫·託爾斯泰和理察·華格納等思想家影響很大,他成為了一位超級哲學家。(來源:維基百科)叔本華是在晚年「被發現」的。他的傑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直到60歲那年,他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才因其對哲學的貢獻而獲得認可。在他72歲去世前的幾年裡,他聲名鵲起。
  • 叔本華:為了子孫後代,生育年齡可是個大問題
    叔本華:為了後代健康完美,生育年齡不能超過這個歲數 叔本華(1788—1860年),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叔本華還是唯意志論、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重要代表人物,叔本華的幸福哲學風靡全球,對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發揮了重大的哲學功能,成為哲學與幸福生活相結合的典範。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今天阿胖想與你聊的人,正是現代哲學史上一個豐碑式、宗師級的大哲學家叔本華。他的影響力大到什麼程度了呢?尼採、弗洛伊德、魯迅、郭沫若、王國維、愛因斯坦都因為被他的哲學深深影響著。想要做什麼事,如果僅僅只停留在想要的地步,永遠都只是浮在空中的欲望,但如果把想法落實到做的地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會真正取得進步,問題才可能解決。比如我們如果想要孩子更優秀,不妨去做一些能讓孩子更優秀的事情。
  • 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叔本華17歲那年,父親溺水身亡。隨後,他跟隨母親搬到魏瑪生活。一次,他和母親因為瑣事吵了起來,母親一氣之下將他推下樓梯。叔本華帶著傷痛憤然離家,從此再也沒有踏入家門一步。自立門戶後,叔本華愛上了一位女演員。當他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時,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這件事讓年輕的叔本華很受傷,此後,他再也沒有談過戀愛。
  • 叔本華:一夫一妻制會導致社會的沒落?
    叔本華,大多數人對於這個名字甚是陌生,更不知道他的觀點有哪些,他和黑格爾屬於同一個時期,而且都為哲學家,只不過它沒有什麼黑格爾的名氣那麼大罷了。男女之間的優劣對比一直都存在,哲學家們也不例外的會對它們進行分析,叔本華也不例外,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他觀念中的男女對比,甚至寫關於這方面的文章,今天這個小故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叔本華的哲學思想。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
    18世紀80年代德國著名哲學家阿瑟.叔本華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哲學,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且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曾經見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時期,一群小孩圍坐在一起圍觀一群螞蟻,而他會獨自趴在窗前,偷偷地觀察這群小孩。
  •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 叔本華:「這個世界上,我們應有鐵一般心靈,身穿抵抗命運鎧甲」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哲學家叔本華,說到叔本華,我想很多人應該不會陌生,他有很多名言,其實有一句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大概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就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非常的絕望,人生的本質難度就真的只是痛苦嗎?為什么叔本華會說出這麼悲觀的思想呢?
  • 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
  •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當代年輕人,就是對於偉大的哲學家,也不得不審慎地思考這個問題。叔本華在書中寫道,「要想在人群中討生活,我們必須讓每個人保持並發揮他自己的已有個性,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樣的。我們唯一可以關心的是,根據這個人個性的風格和特質,對它加以利用。」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因為不管我們如何努力,都不會根據經驗真正了解神經生理系統,自己身體裡的神經活動也不例外。就我們的意識而言,大腦中的神經生理活動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類能具體可感地體會到的只有經驗中的恐懼、欲望和喜好,也就是我們「可感知的意志狀態」(felt volition state)。因此,人們能夠認識到的是這些現象,而不是顱內發射神經元運動的種種網絡。
  • 叔本華:這國文字極具優勢,其語言將傳遍全世界
    叔本華:這國文字極具優勢,其語言將傳遍全世界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力挺」漢語和中文,認為中國的語言文字極具優勢,並且認為漢語將傳遍整個世界。
  • 叔本華:「謙虛是美德」——這句話是蠢人發明的
    在19世紀的西方哲學界,有這樣一個人:他30歲時,就寫出名著,可直到63歲時,才名震世界。他一輩子沒有上過班,也沒有結過婚,卻靠著巨額遺產,衣食無憂。他,就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叔本華生前無比寂寞,死後卻收穫無數讚譽。
  • 十大著名哲學家,經典名言
    本期給大家推薦了十個著名的哲學家,我 ,分別挑選了幾個比較好的哲學名句。1.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1.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2.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的東西。3.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
  • 尼採的厲害:相比叔本華,思想覺悟選擇相信尼採,生活才有奔頭
    引言尼採,19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被人們視為通往現代哲學和後現代哲學不可逾越的「橋」,將兩個時期的哲學貫通在了一起,但又在非理性主義哲學方面矗立起了一座高峰。繼承叔本華,超越叔本華尼採畫像尼採絕對是叔本華哲學的最佳繼承人。因為叔本華之後,唯有尼採透徹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而且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建設性地傳承發揚了下去。
  •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尼採
  • 叔本華:女人幼稚而不成熟,缺乏遠見和理性,而男人會展望未來
    叔本華叔本華對女性的厭惡,或許是來自他本人與其母親之間的不和諧。他和尼採一樣,都對女性有著極大的偏見。因為,根據叔本華他自己的看法,只有沉默才是最高的蔑視,當一個人對某人、某事、某物說「我蔑視你」的時候,實際是表明他在思想上極其重視。所以,我認為,叔本華聲稱蔑視女人,這本身就表明叔本華是重視女人的。哪怕叔本華和其母親的關係不好,後來導致與其母親的關係徹底決裂,既然他與其母親的關係「決裂」,這本身就表明其重視與母親的關係,否則就談不上「決裂」還是不「決裂」了。
  • 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
    等等這些問題時,往往能得出超出常人的真理,所以他們成了著名的哲學家,但是哲學家在生活中就很完美嗎?等你看完這些哲學家的怪癖,你絕對不會這麼想了。請看——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1、叔本華(1788-1860)——愛養捲毛狗叔本華是精神上的流浪兒,他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也不屬於任何人。
  • 你有成為哲學家的憧憬嗎?
    1.我沒有成為哲學家的憧憬,但我喜歡哲學性的思考,正如錢鍾書所說:中國沒有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因此成為一個哲學家學家,每天拜讀這些哲學家的思想著作,啟發啟發自己,未嘗不是一件趣事;2.我乃一介還需要靠辛勤勞動來解決溫飽的草民,居然有時還會來一些哲學思考,非常難能可貴。
  • 叔本華——自在之物是意志
    「自在之物是意志」是叔本華哲學的核心命題,它是自我意識的直接認識。叔本華對這個直接認識給出了三個理性闡釋:內在經驗的闡釋、意欲和意志相類比的闡釋和理念作為意志的直接客體性的闡釋。但自在之物的指稱發生了變化:康德認為它是不可知的物質實在;叔本華認為它是意志 所指的那種力,並懸擱康德意義上的自在之物。事實上,叔本華反對把物質視為實在本身。他認為物質僅僅是因果性的別名,它所表明的只是現實性,而不是實在性。現實性需要實在性作為其保障,唯有實在自身才是自在之物。表象或者客體作為現實性的存在是以自在之物作為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