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既有奧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懷、更有普羅米修斯的遠見。他們善於從世俗瑣事中,窺見事物的真相;他們不驕不躁、拎得清楚;他們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無法如願。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
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正因如此,叔本華成為現代哲學尤其是西方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一座豐碑,其影響力非同凡響。
叔本華也作為一個凡人,已經覺察了生活中這一痛苦,他定然會想盡辦法從這個擺鐘中脫離出來。他認為,首先你可能根本沒有認清楚你自己(那麼更別提認清世界的規律了)
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有不少的篇章去觀察分析我們認為是幸福的東西,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
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終只能依賴自己。——歌德不論身在何處,我們只能在自身創作與發現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國作家)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亞里斯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於心緒的寧靜之中。——西塞羅(古羅馬哲學家)
總之,雖然關於幸福的話題很多,但是在哲學家的眼中,無一例外的幾乎都指向心靈的作用。叔本華也不會例外。並且他與亞里斯多德還心有戚戚的覺察到了幸福的無常,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
"一切幸福的來源,本質上都是不確定的,不安全的,短暫的,偶然的。"
這也確實是世間一切都是和合的,需要諸多因素的組合,幸福也不例外。於是依賴外界來尋找幸福感,那會很快乾涸與消失殆盡。
於是叔本華認為,將自己的快樂受限於外部的變化,那實在太無常了。他不會期望被期待,金錢,讚賞,掌聲誤導。也不會讓自己妥協,去配合低級的欲望與庸俗的區位。並且還建議:
千萬不要犧牲自我的內在去換取外在,不要用一個人整個或者絕大部分的安寧,閒暇和獨立,去換取榮耀,地位,頭銜,和名氣。
對他來說,希望離開人群獨處是很棒的。(其實大部分內省智力者都不喜歡被人接近,在身邊,在人群中,他們特別喜歡與人群保持距離,這是這個智力分支的特性,否則這會非常的折磨他們。其實在諸多心理學的一些書中都提到過這種人格的特質。)
他至始至終的堅持,幸福來自於內在。(如果不是叔本華的話,可能這些智慧會被不假思索的貼上了雞湯,可見我們處於多麼浮躁的環境)
他認為只有精神上的豐富,才不會無聊,有活力的思想才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從內心和自然中探索到新鮮的事物,並且融會貫通,只要思想保持朝氣蓬勃就能避免無聊。我們越依靠思想,樂趣就會越大。具有高度精神力量能夠幫助我們過的更加的幸福。
而寄托在外界的幸福必然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損失,最後被煩惱所傷(又回到文章的最初,我們覺察不到一個健康的身體,倒是很容易注意到鞋子夾腳)。
而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其實不過就是從心裡認為"幸福"是一種手段可以獲得東西,並且是從外界獲得的。
所以在,在叔本華的觀察中,過早的精通這些事並不是一個好信號,年紀輕輕就不再觀察與洞悉周遭的一切,卻去熟練的追逐那些註定失去的東西。也許在智商和手腕是厲害的,但是這是智慧上的平庸:他已經是一個陷入無聊與痛苦的人了。在這個擺鐘中來回搖擺:你逃離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
但是為何又從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也不是一個不好的跡象呢?
如果你認為,因為剛才那些事,人們顯得不夠聰明所以就會帶來不道德的事,所以不道德嗎?那就錯了。又蠢又壞事當下流行的一個詞,人們常常 認為,又蠢又壞事成對出現的, 所以兩者是一個根源。
實際上,這種看法在叔本華的《 論意志於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有比較詳盡的反駁。而且叔本華雖然才華過人,但是是謙虛的。這一點在書中也反覆強調。所以不夠聰明的事就會帶來不道德的,在叔本華那裡不能成立。
其實真正"不道德"的原因在於,在他看來,這個經過文明教化的世界, 實際上只是一 巨大的化妝舞會。過早的精通舞會,技巧上的操作,帶上面具,顯露出他們的優雅。人們為了巧妙的與對手周旋,而帶上了面具,他們真實的樣子,並非他們所表現出的那副樣子, 他們的面具就是 一個工具 ,投機取巧,只知道謀取利益(還未必正當),貪心與罪惡倒是如影相隨的。
叔本華的思想體系裡堅持認為:
一個人幸福的首要要素是他的人格。所以,他希望這麼教育人們:在這場化裝舞會上,蘋果是用蠟製成的, 鮮花,金魚 都是由絲綢和紙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玩意兒,所有的笑談都不能當真。
而這一切,洞察人事,諳於世故,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的面具的招數。竟然,過早的出現在一個年輕人身上,這就很糟糕了。
所以: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
孤獨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變得庸俗;
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1809年,叔本華進入大學,學的是醫學,轉而對哲學發生興趣,為此去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除去早年短暫的經商經歷,叔本華一生都在和哲學打交道,都在尋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較奇怪的卻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東西,卻在他三十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將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給弄出來了,就把整個智慧的框架給奠定了,往後餘生,都是在查缺補漏。
後來的尼採,跟著叔本華的悲觀意志主義,卻走出了積極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否定了人生,尼採則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讀一點尼採,你就會發現,尼採的樂觀,完全籠罩在悲觀的情緒裡。
甚至把這兩人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他們,一個積極樂觀地談論悲觀,另一個卻在陰暗悲觀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揚,前者是叔本華,後者是尼採。
說起來很遺憾,現在如此知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前半段卻無人問津。
直到他63歲,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這本書,才讓他從歐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3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