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2020-12-19 歷史知心人

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既有奧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懷、更有普羅米修斯的遠見。他們善於從世俗瑣事中,窺見事物的真相;他們不驕不躁、拎得清楚;他們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無法如願。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

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正因如此,叔本華成為現代哲學尤其是西方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一座豐碑,其影響力非同凡響。

叔本華也作為一個凡人,已經覺察了生活中這一痛苦,他定然會想盡辦法從這個擺鐘中脫離出來。他認為,首先你可能根本沒有認清楚你自己(那麼更別提認清世界的規律了)

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有不少的篇章去觀察分析我們認為是幸福的東西,重新審視什麼是幸福。

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終只能依賴自己。——歌德不論身在何處,我們只能在自身創作與發現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國作家)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亞里斯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於心緒的寧靜之中。——西塞羅(古羅馬哲學家)

總之,雖然關於幸福的話題很多,但是在哲學家的眼中,無一例外的幾乎都指向心靈的作用。叔本華也不會例外。並且他與亞里斯多德還心有戚戚的覺察到了幸福的無常,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

"一切幸福的來源,本質上都是不確定的,不安全的,短暫的,偶然的。"

這也確實是世間一切都是和合的,需要諸多因素的組合,幸福也不例外。於是依賴外界來尋找幸福感,那會很快乾涸與消失殆盡。

於是叔本華認為,將自己的快樂受限於外部的變化,那實在太無常了。他不會期望被期待,金錢,讚賞,掌聲誤導。也不會讓自己妥協,去配合低級的欲望與庸俗的區位。並且還建議:

千萬不要犧牲自我的內在去換取外在,不要用一個人整個或者絕大部分的安寧,閒暇和獨立,去換取榮耀,地位,頭銜,和名氣。

對他來說,希望離開人群獨處是很棒的。(其實大部分內省智力者都不喜歡被人接近,在身邊,在人群中,他們特別喜歡與人群保持距離,這是這個智力分支的特性,否則這會非常的折磨他們。其實在諸多心理學的一些書中都提到過這種人格的特質。)

他至始至終的堅持,幸福來自於內在。(如果不是叔本華的話,可能這些智慧會被不假思索的貼上了雞湯,可見我們處於多麼浮躁的環境)

他認為只有精神上的豐富,才不會無聊,有活力的思想才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從內心和自然中探索到新鮮的事物,並且融會貫通,只要思想保持朝氣蓬勃就能避免無聊。我們越依靠思想,樂趣就會越大。具有高度精神力量能夠幫助我們過的更加的幸福。

而寄托在外界的幸福必然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損失,最後被煩惱所傷(又回到文章的最初,我們覺察不到一個健康的身體,倒是很容易注意到鞋子夾腳)。

而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其實不過就是從心裡認為"幸福"是一種手段可以獲得東西,並且是從外界獲得的。

所以在,在叔本華的觀察中,過早的精通這些事並不是一個好信號,年紀輕輕就不再觀察與洞悉周遭的一切,卻去熟練的追逐那些註定失去的東西。也許在智商和手腕是厲害的,但是這是智慧上的平庸:他已經是一個陷入無聊與痛苦的人了。在這個擺鐘中來回搖擺:你逃離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

但是為何又從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也不是一個不好的跡象呢?

如果你認為,因為剛才那些事,人們顯得不夠聰明所以就會帶來不道德的事,所以不道德嗎?那就錯了。又蠢又壞事當下流行的一個詞,人們常常 認為,又蠢又壞事成對出現的, 所以兩者是一個根源。

實際上,這種看法在叔本華的《 論意志於自我意識中的主導地位》 有比較詳盡的反駁。而且叔本華雖然才華過人,但是是謙虛的。這一點在書中也反覆強調。所以不夠聰明的事就會帶來不道德的,在叔本華那裡不能成立。

其實真正"不道德"的原因在於,在他看來,這個經過文明教化的世界, 實際上只是一 巨大的化妝舞會。過早的精通舞會,技巧上的操作,帶上面具,顯露出他們的優雅。人們為了巧妙的與對手周旋,而帶上了面具,他們真實的樣子,並非他們所表現出的那副樣子, 他們的面具就是 一個工具 ,投機取巧,只知道謀取利益(還未必正當),貪心與罪惡倒是如影相隨的。

叔本華的思想體系裡堅持認為:

一個人幸福的首要要素是他的人格。所以,他希望這麼教育人們:在這場化裝舞會上,蘋果是用蠟製成的, 鮮花,金魚 都是由絲綢和紙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玩意兒,所有的笑談都不能當真。

而這一切,洞察人事,諳於世故,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的面具的招數。竟然,過早的出現在一個年輕人身上,這就很糟糕了。

所以: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

孤獨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變得庸俗;

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1809年,叔本華進入大學,學的是醫學,轉而對哲學發生興趣,為此去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除去早年短暫的經商經歷,叔本華一生都在和哲學打交道,都在尋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較奇怪的卻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東西,卻在他三十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將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給弄出來了,就把整個智慧的框架給奠定了,往後餘生,都是在查缺補漏。

後來的尼採,跟著叔本華的悲觀意志主義,卻走出了積極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否定了人生,尼採則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讀一點尼採,你就會發現,尼採的樂觀,完全籠罩在悲觀的情緒裡。

甚至把這兩人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他們,一個積極樂觀地談論悲觀,另一個卻在陰暗悲觀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揚,前者是叔本華,後者是尼採。

說起來很遺憾,現在如此知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前半段卻無人問津。

直到他63歲,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這本書,才讓他從歐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3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相關焦點

  • 叔本華:「這個世界上,我們應有鐵一般心靈,身穿抵抗命運鎧甲」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哲學家叔本華,說到叔本華,我想很多人應該不會陌生,他有很多名言,其實有一句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大概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就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非常的絕望,人生的本質難度就真的只是痛苦嗎?為什么叔本華會說出這麼悲觀的思想呢?
  • 學者對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觀的益處!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在叔本華看來,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和生活表象進行徹底的否定。
  • 2019年翻過的那些書之三月輯——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嗎?
    展望二十一世紀21,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很清楚地提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如果他看到了本質,那我猜比如基督教就是基於這一本質認識的現實解決方案。基督教的創立者應該是更早參透了人生的本質並想到了通過創教來安慰眾人的辦法。叔本華不主張大量讀書,只需要在困惑時讀書即可。有時我也有這種感覺。現在聊哲學,一般尼採出鏡率比較高。雖然我經常看不懂他在說什麼。
  • 他總說人生實慘,卻指導無數人走向幸福
    「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在當代流傳最廣的金句可能是:「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這聽起來是不是:生而為人,我很悲慘!?但正是因為這種悲涼底色,更讓他深刻思考怎樣才能逃離痛苦和無聊,引導世人收穫更幸福的人生。
  • 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眾所周知,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個鐘擺,在痛苦(有欲望而得不到)和無聊(欲望滿足之後就不再在乎了)之間不停搖擺。他也認為理解人生的關鍵是思考生存鬥爭,尤其是爭奪食物的鬥爭。我們不妨想想臘腸披薩。
  • 生活的本質——論痛苦
    (一)逃避痛苦生活沒有什麼本質。有的僅僅是生存,以及生存的姿態。在遇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困難的時候,如果有個人能替我出謀劃策,我必然會感到安心和安全,這不能不說是幸運和快樂。但是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呢?又或者現在我面臨的不是單個問題,而是例如人生方向之類的持續前進螺旋上升的選擇,如果持續偶遇貴人相助,人生走向越來越順利的話,那麼也一定會很快樂吧?
  • 叔本華的哲學——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叔本華世界觀中也沒有救贖,只有寬慰。叔本華認為,我們不應該寄希望於上帝,而應該從兩個方面尋求內心的平靜:同情和藝術。要了解他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有必要對他的哲學進行一番剖析。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叔本華認為,同情對個人和人類的幸福都是至關重要的,戰爭只是由利己主義引起的。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所有雞湯學導師加成功學作者加一起都不配給叔本華提鞋」託爾斯泰曾對叔本華說到:「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是我從來不曾體驗過的。」平時可以給他報補習班,自己在孩子面前也帶好榜樣,有空多和老師溝通,把這些想要的事情去真正做好了,才能解決問題。把想要,變成能做,並且去做,人生的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 ...衰老和死亡?這本書是哲學家烏納穆諾留給世人面對痛苦和死亡的...
    人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痛苦的狀態,從根本上就是一個欲望不斷產生而又無法完全被滿足的狀態,這種欲望的無法完全被滿足就會產生痛苦,所以,每一個個體都處於痛苦之中。但是,面對這痛苦連連、磨難不斷的人生,我們卻還是捨不得離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主要在於,痛苦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 人生最貴的是什麼?(深刻)
    時間就是生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荒廢生命,浪費別人的時間是圖財害命。學會利用時間,規劃時間,某種意義上就是學會了規劃自己的人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才能不辜負自己有限的生命。
  •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尼採
  • 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看似有點無釐頭,但也真實地反映了一部分人對於自己活著的辛酸艱難、親情撕裂!原生家庭或是後天的一些因素,導致一些人婚姻情感失敗,債務陷入無底洞等等,被逼入絕境和絕望,生無可戀,活著沒意思,只能依靠通過消滅肉體來達成精神的死亡,以此來擺脫心理難以負重的痛苦。對他們而言,死亡是解除絕望最佳方案,所謂的一了百了!
  • 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才算是人生的「頂級享受」?
    有人認為天天吃海參鮑魚,住在豪宅裡,身邊每天香車美女相伴,這就是人間的頂級享受。吃喝玩樂,這個叫享受,但不是「頂級享受」,這只是人的欲望最初級的表現。在我的認知裡,我一直都覺得:這短短的一生,若是只為了追尋物質的快樂,那也活得太沒有價值了。我只想去追尋各種心靈體驗和精神享受,讓此生不虛。
  • 美國不及格,中國觀眾打9.5分,《美麗人生》得罪了誰?
    在《美麗人生》中,最有意思的設定是叔本華。提到叔本華,或許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喪出天際的老光棍。即使沒讀過他著作的人,也對他的名言耳熟能詳。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人生的智慧》)。事實上,叔本華的喪是清醒的,積極的。他要讓人認清生活的本質是痛苦,要我們懂得避免痛苦 。他有個觀點我很認同,人的一生,不是要去追求幸福,而是要避免痛苦。
  •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經歷了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傷害後,叔本華開始對自殺、痛苦、女人、生存空虛等,非理性思想進行了關注,而對這些思想的研究,也塑造了他孤僻自傲的個性。2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
  • 叔本華:我6歲就知道,生命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但是有「悲觀主義」的人在面對失敗和苦難時更加坦然。因為所謂的「悲觀主義」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從不同的角度接受人生的痛苦。在悲觀主義者的認知中,痛苦和死亡不再可怕。因為痛苦是罪的業力,死亡是罪的懲罰。如果能看透這一點,那「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 為什麼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比快樂更深?
    3/5選擇的快樂「快手式快樂」的核心就是多樣化與選擇。作為一個社區,快手把達人作為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紐帶,用戶與達人之間是人與人的關係,帶著社會屬性,這種情感聯繫讓快樂關係更加持久。其實何止是這些,想一想我們描寫積極的感受的詞——愉悅、興奮、欣賞、開心——其實都差不多,但負面感受的詞,差別就大了——沮喪、悲傷、痛苦、憤怒、嫉妒、無聊……如果把無聊也當成「苦」,那麼,沒有外界的刺激,也是一種痛苦。我們對人生痛苦的感受遠遠比快樂更深刻,所以,「一切諸行苦」是佛教對人生的基本看法。
  • 《教育家叔本華》叔本華式的哲學家,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在《教育家叔本華》一書中,尼採以叔本華為例,充滿激情地闡述了他對哲學家的品格、哲學家的使命哲學與人生、哲學與時代的關係的思考。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而每一個響噹噹的偉大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跳脫出了他們自己那個時代的藩籬,留給人類澤被後世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