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抖音式快樂與快手式快樂
1/5
抖音式快樂與快手式快樂
過幾天就是「Happy Holiday」了,現在不讓過洋節了,那我們就講一講「Happy」,人如何才能得到快樂?
《天龍八部》裡有一個情節講西夏公主招駙馬,問了應徵者一個問題:你一生中什麼時候最快樂?
如果讓現代人回答,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忙碌了一天在回家的地鐵上,打開抖音或快手,讓時間在一條條光怪陸離的短視頻中流逝,什麼也不用幹,什麼也不用想,最快樂。
其實快樂並不難,一個段子都能樂上幾秒鐘,難的是持續的快樂。不過,細細分析,抖音和快手提供持續快樂的方式還是略有區別的。
打開手機,抖音基本上只有一種瀏覽方式,就是往下刷,一條接一條,沒有多餘的時間,也沒有多餘的動作。
快手的內容有兩種最主要的瀏覽方式,「精選」跟抖音一樣,「發現」界面是左右分兩欄,可以在四條視頻中選擇你喜歡的——在快手改版之前,這是快手唯一的瀏覽方式。
這兩種瀏覽方式帶來的快樂有什麼不同呢?
抖音是一種「沉浸式」的快樂,就是一座按你的喜好為你訂製的「娛樂步行街」,其邏輯是「你什麼都不用管,只管快樂」,快手是一種「有選擇感」的快樂,就像一個通往各種娛樂項目的「十字路口」,其邏輯是「發現快樂」。
原因在於,抖音定位為媒體,「媒體——內容——用戶」,通過強大的算法把內容「餵」給用戶,用戶也更關注內容;
快手定位為社區,「社區——達人——內容——用戶」,除了算法外,更強調用戶對達人、主播的關注關係。
那麼,現實生活中,你更喜歡哪一種持續的快樂呢?
2/5
易得的快樂不持久,持久的快樂不易得
在科學家看來,快樂就是人對外界刺激作出的積極的反應。
最近看了一本書《愉悅迴路:大腦如何啟動快樂按鈕操控人的行為》,記載了上個世紀,心理學家做過的一系列不人道的實驗,用刺激大腦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讓受實驗者對某一項自己以前並不喜歡的事物產生愉快感(比如讓同性戀者接受異性性行為),這些實驗都證明了——用科學家的話說——「快樂感是內側前腦束多巴胺迴路的神經獎賞調節機制」。
刺激可以產生快樂,持續不斷地新鮮刺激可以產生持續不斷的快樂,這就是「抖音式快樂」的心理機制。
所以「抖音式快樂」的瀑布式瀏覽,取消以前網站界面的菜單與內容層次,把視頻撐滿整個屏幕,用拇指上滑切換視頻,持續快樂的關鍵就是「不間斷、無思考」。
但幾乎所有的實驗都表明了:僅靠愉悅迴路的作用會使快樂失去生命力,變成純粹的「快感」。實驗者在實驗中感到快樂,但實驗一結束,他們就充滿了對這段經歷的厭惡與對自己行為的自卑。
跟「人造快樂」相比,自然產生的快樂感,其「愉悅迴路」一定與大腦中的其他區域相互連接,包括:記憶、聯想、情感、畫面、聲音和氣味,等等,這些社會意義的因素才使它充滿生機,對人類產生持續的吸引力。
比如開頭的那個問題「一生中,什麼地方最快樂逍遙」,包不同說是在自己打工的瓷器店裡,段譽說是在一口爛泥枯井裡,虛竹說是在一個黑暗的冰窖,而慕容復則是在未來(理想實現之時),這些都是持續發生作用的快樂,只有頭腦簡單的吐蕃王子覺得快樂就是洞房之夜,直接建立在性慾上。
當然,抖音上也有大量有社會意義的內容,但因為它「不間斷、無思考」的內容展現機制,導致我們並沒有太多時候去「調用」自己大腦中的這些記憶,反而因為內容的深度,讓大腦的「快樂機制」自動屏蔽此類內容,再反應到推薦算法上,此類內容就被打入「冷宮」。
所以說,易得的快樂不持久,持久的快樂不易得。於是,就有人想要找到一條中間道路,比如「快手式快樂」。
3/5
選擇的快樂
「快手式快樂」的核心就是多樣化與選擇。
作為一個社區,快手把達人作為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紐帶,用戶與達人之間是人與人的關係,帶著社會屬性,這種情感聯繫讓快樂關係更加持久。
快手為了讓用戶更多的發現達人,其「發現」界面提供了四個視頻,用戶要根據有限的信息,選擇自己可能最感興趣的,算法也會根據你的選擇,推薦更可能符合你口味的視頻。
這裡有一個問題,你比機器更了解自己的快樂嗎?即使你更了解自己,而根據有限的內容,你也可能誤判,導致自己選的內容不如機器推薦的好看。
但這種有選擇的機制,提供了一個類似賭博的讚賞機制,當你自己選中了一個好玩的視頻而不是機器強推給你的,你獲得的快樂感會更強烈。
此外,選擇機制會給你一個「這個一般般,下一個應該更好玩」的非理性信息,類似賭博中的「差一點就贏了」。
當然,這只是快手的設想,實際上,短視頻的本質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儘可能快地獲得快樂,從快手的界面向抖音靠攏這一點上,足以證明「抖音式快樂」是唯一正確的方向。
那難道除了不斷的刺激,我們就沒有別的方法得到持續的快樂了嗎?
這個問題還要從快樂的對立面「痛苦」說起。
4/5
一切諸行苦
人為什麼會痛苦呢?
佛教認為是「欲望」,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而這些欲望對應的事物又有自己的規律,半點由不得你,佛教叫「萬法緣起」,所以人就難免有各種各樣的痛苦。
佛教把「生老病死」這些自然規律之外的原因總結為「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即,想要擁有你得不到的東西,想要留住你留不住的人,被迫呆在一個你不喜歡的環境中。
其實何止是這些,想一想我們描寫積極的感受的詞——愉悅、興奮、欣賞、開心——其實都差不多,但負面感受的詞,差別就大了——沮喪、悲傷、痛苦、憤怒、嫉妒、無聊……
如果把無聊也當成「苦」,那麼,沒有外界的刺激,也是一種痛苦。我們對人生痛苦的感受遠遠比快樂更深刻,所以,「一切諸行苦」是佛教對人生的基本看法。
佛教有一個關於痛苦和快樂的寓言,一個人在山間行路,遇到猛虎,躲在懸崖邊的藤上,懸崖下是毒蛇,卻見兩隻老鼠正在啃這條救命的藤,就在這生死關頭,他看見藤上居然有一滴蜂蜜,於是嘗了一小口,啊,真甜……
「苦」是人生的大背景,而快樂只是些許的點綴;「苦」是無窮無盡的,而快樂稍縱即逝;你之所以某些時刻覺得快樂,因為人生就是無盡的苦海……
快樂需要不停地給予刺激,一旦停下來,就是無盡地痛苦。為什麼抖音和快手這種無價值的APP能成為國民級應用?因為逃避痛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剛需。
如何走出這些痛苦呢?佛教的核心就是跳出欲望的執念,看透這個世界「隨緣而生」的本質。
不過,這對於普通人而言實在是太難了,所以在此之前,最好的方法還是學會用科學的方式與「痛苦」和平相處。
5/5
痛並快樂著
在科學家看來,苦就是人對外界刺激作出的負面的反應。《愉悅迴路》一書中,科學家的實驗也證明,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其大腦激活的區域基本重疊。
有趣的是,痛苦激活的區域和快樂感同樣在「腹側被蓋區——伏隔核多巴胺迴路」,只是激發的機制有所不同,如果這兩種機制同時發生作用,你的感受就像一首歌的歌名——《痛並快樂著》。
事實上,痛苦與快樂的關係比你想的更近,短暫痛苦的刺激結束後,我們都會自然產生輕鬆感,這本身就是一種愉悅感。但長期持續痛苦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會改變該局域的愉悅迴路,扭曲你對快樂的感受能力。
這個說法是不是很像佛教對於「苦與樂」的看法?
人生未必如佛教說的那樣「苦是本色,樂是幻象」,痛苦和快樂更是互為點綴,互為因果。我們都需要痛苦,讓人生更有意義,也需要常常找到片刻的快樂,使自己的感受能力不至於被扭曲。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