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比快樂更深?

2020-12-27 前瞻網

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抖音式快樂與快手式快樂

1/5

抖音式快樂與快手式快樂

過幾天就是「Happy Holiday」了,現在不讓過洋節了,那我們就講一講「Happy」,人如何才能得到快樂?

《天龍八部》裡有一個情節講西夏公主招駙馬,問了應徵者一個問題:你一生中什麼時候最快樂?

如果讓現代人回答,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忙碌了一天在回家的地鐵上,打開抖音或快手,讓時間在一條條光怪陸離的短視頻中流逝,什麼也不用幹,什麼也不用想,最快樂。

其實快樂並不難,一個段子都能樂上幾秒鐘,難的是持續的快樂。不過,細細分析,抖音和快手提供持續快樂的方式還是略有區別的。

打開手機,抖音基本上只有一種瀏覽方式,就是往下刷,一條接一條,沒有多餘的時間,也沒有多餘的動作。

快手的內容有兩種最主要的瀏覽方式,「精選」跟抖音一樣,「發現」界面是左右分兩欄,可以在四條視頻中選擇你喜歡的——在快手改版之前,這是快手唯一的瀏覽方式。

這兩種瀏覽方式帶來的快樂有什麼不同呢?

抖音是一種「沉浸式」的快樂,就是一座按你的喜好為你訂製的「娛樂步行街」,其邏輯是「你什麼都不用管,只管快樂」,快手是一種「有選擇感」的快樂,就像一個通往各種娛樂項目的「十字路口」,其邏輯是「發現快樂」。

原因在於,抖音定位為媒體,「媒體——內容——用戶」,通過強大的算法把內容「餵」給用戶,用戶也更關注內容;

快手定位為社區,「社區——達人——內容——用戶」,除了算法外,更強調用戶對達人、主播的關注關係。

那麼,現實生活中,你更喜歡哪一種持續的快樂呢?

2/5

易得的快樂不持久,持久的快樂不易得

在科學家看來,快樂就是人對外界刺激作出的積極的反應。

最近看了一本書《愉悅迴路:大腦如何啟動快樂按鈕操控人的行為》,記載了上個世紀,心理學家做過的一系列不人道的實驗,用刺激大腦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讓受實驗者對某一項自己以前並不喜歡的事物產生愉快感(比如讓同性戀者接受異性性行為),這些實驗都證明了——用科學家的話說——「快樂感是內側前腦束多巴胺迴路的神經獎賞調節機制」。

刺激可以產生快樂,持續不斷地新鮮刺激可以產生持續不斷的快樂,這就是「抖音式快樂」的心理機制。

所以「抖音式快樂」的瀑布式瀏覽,取消以前網站界面的菜單與內容層次,把視頻撐滿整個屏幕,用拇指上滑切換視頻,持續快樂的關鍵就是「不間斷、無思考」。

但幾乎所有的實驗都表明了:僅靠愉悅迴路的作用會使快樂失去生命力,變成純粹的「快感」。實驗者在實驗中感到快樂,但實驗一結束,他們就充滿了對這段經歷的厭惡與對自己行為的自卑。

跟「人造快樂」相比,自然產生的快樂感,其「愉悅迴路」一定與大腦中的其他區域相互連接,包括:記憶、聯想、情感、畫面、聲音和氣味,等等,這些社會意義的因素才使它充滿生機,對人類產生持續的吸引力。

比如開頭的那個問題「一生中,什麼地方最快樂逍遙」,包不同說是在自己打工的瓷器店裡,段譽說是在一口爛泥枯井裡,虛竹說是在一個黑暗的冰窖,而慕容復則是在未來(理想實現之時),這些都是持續發生作用的快樂,只有頭腦簡單的吐蕃王子覺得快樂就是洞房之夜,直接建立在性慾上。

當然,抖音上也有大量有社會意義的內容,但因為它「不間斷、無思考」的內容展現機制,導致我們並沒有太多時候去「調用」自己大腦中的這些記憶,反而因為內容的深度,讓大腦的「快樂機制」自動屏蔽此類內容,再反應到推薦算法上,此類內容就被打入「冷宮」。

所以說,易得的快樂不持久,持久的快樂不易得。於是,就有人想要找到一條中間道路,比如「快手式快樂」。

3/5

選擇的快樂

「快手式快樂」的核心就是多樣化與選擇。

作為一個社區,快手把達人作為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紐帶,用戶與達人之間是人與人的關係,帶著社會屬性,這種情感聯繫讓快樂關係更加持久。

快手為了讓用戶更多的發現達人,其「發現」界面提供了四個視頻,用戶要根據有限的信息,選擇自己可能最感興趣的,算法也會根據你的選擇,推薦更可能符合你口味的視頻。

這裡有一個問題,你比機器更了解自己的快樂嗎?即使你更了解自己,而根據有限的內容,你也可能誤判,導致自己選的內容不如機器推薦的好看。

但這種有選擇的機制,提供了一個類似賭博的讚賞機制,當你自己選中了一個好玩的視頻而不是機器強推給你的,你獲得的快樂感會更強烈。

此外,選擇機制會給你一個「這個一般般,下一個應該更好玩」的非理性信息,類似賭博中的「差一點就贏了」。

當然,這只是快手的設想,實際上,短視頻的本質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儘可能快地獲得快樂,從快手的界面向抖音靠攏這一點上,足以證明「抖音式快樂」是唯一正確的方向。

那難道除了不斷的刺激,我們就沒有別的方法得到持續的快樂了嗎?

這個問題還要從快樂的對立面「痛苦」說起。

4/5

一切諸行苦

人為什麼會痛苦呢?

佛教認為是「欲望」,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而這些欲望對應的事物又有自己的規律,半點由不得你,佛教叫「萬法緣起」,所以人就難免有各種各樣的痛苦。

佛教把「生老病死」這些自然規律之外的原因總結為「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即,想要擁有你得不到的東西,想要留住你留不住的人,被迫呆在一個你不喜歡的環境中。

其實何止是這些,想一想我們描寫積極的感受的詞——愉悅、興奮、欣賞、開心——其實都差不多,但負面感受的詞,差別就大了——沮喪、悲傷、痛苦、憤怒、嫉妒、無聊……

如果把無聊也當成「苦」,那麼,沒有外界的刺激,也是一種痛苦。我們對人生痛苦的感受遠遠比快樂更深刻,所以,「一切諸行苦」是佛教對人生的基本看法。

佛教有一個關於痛苦和快樂的寓言,一個人在山間行路,遇到猛虎,躲在懸崖邊的藤上,懸崖下是毒蛇,卻見兩隻老鼠正在啃這條救命的藤,就在這生死關頭,他看見藤上居然有一滴蜂蜜,於是嘗了一小口,啊,真甜……

「苦」是人生的大背景,而快樂只是些許的點綴;「苦」是無窮無盡的,而快樂稍縱即逝;你之所以某些時刻覺得快樂,因為人生就是無盡的苦海……

快樂需要不停地給予刺激,一旦停下來,就是無盡地痛苦。為什麼抖音和快手這種無價值的APP能成為國民級應用?因為逃避痛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剛需。

如何走出這些痛苦呢?佛教的核心就是跳出欲望的執念,看透這個世界「隨緣而生」的本質。

不過,這對於普通人而言實在是太難了,所以在此之前,最好的方法還是學會用科學的方式與「痛苦」和平相處。

5/5

痛並快樂著

在科學家看來,苦就是人對外界刺激作出的負面的反應。《愉悅迴路》一書中,科學家的實驗也證明,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其大腦激活的區域基本重疊。

有趣的是,痛苦激活的區域和快樂感同樣在「腹側被蓋區——伏隔核多巴胺迴路」,只是激發的機制有所不同,如果這兩種機制同時發生作用,你的感受就像一首歌的歌名——《痛並快樂著》。

事實上,痛苦與快樂的關係比你想的更近,短暫痛苦的刺激結束後,我們都會自然產生輕鬆感,這本身就是一種愉悅感。但長期持續痛苦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會改變該局域的愉悅迴路,扭曲你對快樂的感受能力。

這個說法是不是很像佛教對於「苦與樂」的看法?

人生未必如佛教說的那樣「苦是本色,樂是幻象」,痛苦和快樂更是互為點綴,互為因果。我們都需要痛苦,讓人生更有意義,也需要常常找到片刻的快樂,使自己的感受能力不至於被扭曲。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日本電影《比海更深》|為什麼我們會活成現在這個樣子?
    也許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生都無法愛一個人比海更深,也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那又如何呢,就像影片當中母親說的那句:「幸福這種東西啊,要是不放棄什麼就得不到呢。」人的痛苦也許都來自於自己總是要不到的東西吧。
  • 為什麼有人妄想的是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
    稍微理性點就曉得別人如何和自己快不快樂並沒關係,別人就算再痛苦,也不等於自己就快樂。人家不高興搞不好也會惹得你也不高興,別人痛苦時,明明順手幫下就是舉手之勞,就順帶幫襯下,其實從內心來說也蠻爽嘛! 在現實生活中,妄圖把自己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案例有很多,可從結果來說,當自己這樣認為,並且還這樣去做時,更多情況下僅僅是種幻覺而已。並沒有出現就如自己想像那樣情況,只要別人倒黴了,自己就如意了。
  • 林新華:你的快樂不應讓別人痛苦!
    不知是張貼在小區的請求書起了作用,還是小區的其他鄰居上門去交涉了,不久他吹笛子的時間改到了我們上班之後,有時是中午兩點之後,我的午睡才開始減少了幹擾。曾經被笛聲擾亂午睡的我,對前文提到那位同志的痛苦是理解的。當然,對於這種痛苦,在唱歌、演奏的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歌聲是美妙的,樂聲是動聽的。你們為什麼就感受不到它們的快樂呢?
  • 安妮寶貝&王爾德:痛苦和快樂都是生活,都值得我們用心擁抱
    有人天生就是快樂的王子,有人生來便在黑暗裡求索。快樂和痛苦都是生活,我們無法忽視任何一面。01 一顆在黑暗裡求索、掙扎的靈魂安妮寶貝的作品,以唯美的文字組合成蒼涼的意向,散發出小資、迷茫、黑暗、神秘的氣息。清冷孤離的調性深深地抓住了都市小資一族。
  • 繪本《快樂的一天》-帶孩子感受快樂
    它們為什麼這樣開心?快樂其實不需要任何理由。感受快樂比解決問題,學習知識重要得多。我們經常一邊渴望快樂而一邊拒絕快樂。今天跟兒子學習英語,兒子為自己記住了十五個單詞開心雀躍。快樂瞬間從他臉上消失,頭耷拉下來,頹廢的表情出現。我相信他在這一刻記住的是沒有學會一個單詞的懊惱而丟掉了記住十五個單詞的快樂。也是這一刻,我清晰可見自己是如何剝奪孩子的快樂。
  • 佛教:一切痛苦與快樂,都能轉為道用的6個「殊勝竅訣」!
    通常來講,我們世間人在享受快樂時,是沒辦法好好學佛的;感受痛苦時,也沒辦法好好念佛和修行,以致無法圓滿善根,這樣的話,我們難得的人身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造了殺生、誹謗、攻擊別人等無量惡業,成熟之後定會在身上產生各種疾病,修行時必須經歷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業,清淨煩惱障和所知障,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而且,這說明我們的境界越來越高了。如果身體永遠健健康康的話,對輪迴生不起厭離心,對修行也增不上精進心,所以身體不好時應該快樂。
  • 為什麼說痛苦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宇宙?
    有些人將這種感受形容為「特別寧靜」、「感覺時間都靜止了」、「忘記呼吸」、「自己變得很渺小」……Awe就是這樣一種感受——它是指當我們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能夠超越我們當下對世界認知的事物或概念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認為,感受awe的能力,是人類力量感、創造性、探索性,以及意義感的來源。
  •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這本《抓落葉》道出了成年人痛苦的根源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句話,深深觸動到了我,那句話是:我以為長大後會很快樂。近些年來,有很多關於成年人的話題,其中給人產生最大共鳴的便是「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是的,我們在年幼時,總是想要一夜長大,成為像父母一樣頂天立地的大人。
  • 去迪士尼,感受最「真」的快樂
    如果回到疫情前,我想去香港的迪士尼,去「灰熊山谷」在座一次小火車,感受速度與美景,去「星戰極速穿梭」感受速度與激情以及星空的魅力,和憨豆騎兵合個影,看彩色泡泡漫天飛舞…….,置身於童話之中,沒有疫情,沒有痛苦,只有簡單的開心與快樂。
  • 爆買剁手之後,我們的快樂為什麼越來越貶值?
    唯一能激勵我們奮起工作的動力,可能要看下節後要還的欠款,而唯一能讓我們再次興奮的就是下一場購物節的來臨。在這個無比艱難的2020年,對於全世界很多人來說,能夠有能力在網上想買就買,有機會出門輕鬆購物,都已經是生活很大的慰藉了。我們也想借著「消費」這一話題來聊聊:我們的快樂感受為什麼越來越難滿足?
  • 人生就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這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正確嗎?
    它是以實際的功效或者利益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的一種學說,這聽起來其實跟我們當今的道德觀有點格格不入,道德評判怎麼能以功效或者利益作為基礎呢?其實我們誤解了邊沁的功利主義,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人的兩種最為典型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那就是:快樂和痛苦,也可以說是:幸福和痛苦。邊沁在其名著《道德與立法原則》中說: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
  • 人為什麼會不開心?造成我們不快樂的無非這7個重要原因
    什麼是快樂?就是當時我們所需所想,能夠達到自己欲求和滿足。但是現實生活裡可以說我們總是充滿著焦慮,痛苦和不快樂的感受。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幸福,渴望成功,並希望日子裡過的哪怕不是特別完美,也能夠開心輕鬆,可最終導致我們不快樂不開心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這幾個重要核心就是重要的導火索。
  • 喜歡寫作的人 沒有寫的疲憊和痛苦 只有寫的幸福和快樂
    寫作是一件幸福的事,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這是我的體會,也是我的感受。我就不明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一談到寫作,就用堅持來形容。仿佛寫作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只有用堅持,才能體現自己的頑強,才能體現自己的毅力。對於喜歡寫作的人來說,寫作就是一種表達,就是一種釋放。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壓力、痛苦、折磨。
  • 感悟性人生,我活著我快樂;感受式人生,我快樂我活著
    在感受人生中,認為活著就是要滿足感官的當下快感而享受快樂。在感受中,我們或是一味追求和滿足快感,而使心情的快樂變得單一、單調,有時甚至是灰色的圖案,常會因不快樂而消極、嘆息。在感受式的人生中,我們的神經在感官刺激中感受欲望達遂的快樂,以至於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的痴迷。在感受式的人生中,看似是我們的感官在選擇快樂,實則是物慾之快樂讓我們受到牽引,只能選擇如此而不能選擇不如此,以至於患得患失,寵辱若驚。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感到不快樂?——給生活加點甜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會對生活感到無力和無助?對生活充滿了消極,感覺自己的身上充滿了負能量。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那一個人是否快樂?我想大約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外在的,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一個社會環境或者是物質狀態。
  • 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密碼空間
    一、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找回快樂,已經成了當下大多數人急需的一種能力。小時候的我們,經常在日記裡寫下「今天又是快樂的一天」。或許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們太容易得到它,現在的我們漸漸退化了擁有它的能力,轉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工作和社交無止境的追求上。沒病沒災的時候,我們很難感受到健康的重要,羨慕的多是「別人比我們高」「跑得比我們快」之類;只有自己生病了,我們才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 學會走出抑鬱和情緒極度紊亂的技巧,會讓我們開心快樂的生活
    但是我就是不能快樂,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是得了抑鬱症了嗎?楊永龍:是啊,你知道。你知道有句話叫做「我們並不是因為快樂了才唱歌,而是因為唱歌才讓我們快樂起來的」嗎?那你說快樂是怎麼來的呢?淑禾:我好像從來都沒真正快樂過,看什麼顏色都是黑的,我的心裡沒有色彩。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一、現代西方功利主義的根除痛苦的悖論我們習慣說,祝你永遠快樂,但錢鍾書說,你說永遠快樂,就像說方形的圓、靜止的動作一樣,不僅渺茫得不能實現,而且荒謬得不能成立,你要永恆,當去痛苦裡去尋找,一個失眠的晚上,或者一個有約不來的下午,都會讓你體驗到一種「永生」的滋味。
  • (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痛苦感受不一樣)
    人生應該是多元化的,在解決溫飽以後,我們的追求,不應該只圍繞著錢轉,因為賺錢本身需要付出很多代價。比如說你的時間,身體健康,還有快樂。你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讓自己過的更好嗎?即便沒什麼精神追求,至少也要追求休息時間充足吧!
  • 搏擊俱樂部:痛苦與空虛,其實才是我們感受生活的方式!
    傑克本身是一個內心痛苦與不安的人,而泰勒卻代表了人性的本能。《搏擊俱樂部》是一部極具顛覆性的電影寓言,很多人都無法改變生活的現狀,空虛使人痛苦,人們為了填補空虛,用各種方式來找回曾經屬於自己的真實感。但可悲的是,人們從一個精神的空虛中解脫出來之後,又會進入另一個空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