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切痛苦與快樂,都能轉為道用的6個「殊勝竅訣」!

2020-12-17 慧軒智光

通常來講,我們世間人在享受快樂時,是沒辦法好好學佛的;感受痛苦時,也沒辦法好好念佛和修行,以致無法圓滿善根,這樣的話,我們難得的人身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那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切苦樂都能轉為道用的6個「殊勝竅訣」,因為生老病死是輪迴的必然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有了這些竅訣,那時候就不會害怕了。有病與無病、富裕與貧窮、短命與長壽,當這些降臨到自己身上時,不會過於痛苦,也不會過於歡喜。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01如若患病當快樂

對於修行人來講,得病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是個好消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造了殺生、誹謗、攻擊別人等無量惡業,成熟之後定會在身上產生各種疾病,修行時必須經歷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業,清淨煩惱障和所知障,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而且,這說明我們的境界越來越高了。如果身體永遠健健康康的話,對輪迴生不起厭離心,對修行也增不上精進心,所以身體不好時應該快樂。

02如若無病亦快樂

佛陀在經中說:「受苦者修行難成就,享樂者修行易成就。」一般來講,整天被病魔纏繞的人,除了個別高僧大德和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以外,根本沒有修行的力量和勇氣,而如果身體比較健康,心情也非常不錯,那很容易修成一些法。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有同感。自己身體特別好的時候,聞思、持咒、念佛、放生,作任何功德都會善始善終;假如身體不好,就算只是一個感冒,不要說做大事情,就連早課都起不來。

總的來講,有病是修行的助緣,無病也是修行的助緣,若能如此,什麼情況都可以面對,信心悲心也會增上的。

03如若無財當快樂

對修行人而言,沒有財富是很快樂的,為什麼呢?因為《親友書釋》中說,財富首先要積累,然後要守護,最後還要擔心滅盡,前中後沒有一處安樂可言。假如沒有財富的話,就用不著這樣操心了。

而且一切爭端皆以貪執財物而生,這對修行有很大的障礙。因此沒有財物也不要痛苦,大家應該這樣想:「我現在錢包丟了,什麼都沒有了,多快樂啊!」但有些居士可能不是這樣的,「哎呀,我錢包丟了!身份證倒不要緊,回去可以重新辦。但裡面有銀行卡,萬一別人知道密碼怎麼辦?」所以沒有財富是最快樂的。

04如若有財當快樂

反過來說,擁有財富也很快樂。為什麼呢?有了財富的話,可以做很多功德,積累很多福報。《寶鬘論》云:「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佛陀不可思議的諸般妙相,是依靠福報而產生的。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資糧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資糧而生。如果我們有了福報,就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供養三寶、廣興善法、辦學校、建醫院,作各種慈善事業來幫助眾生。

總之,佛經中說「不墮兩邊」,最好不要過於貧窮,也不要過於富裕,這對修行中等者來講非常適合。但如果有些人利益眾生的發心比較大,那麼財富對他來講,還是有很大用處的。

05如若短命當快樂

如果重病纏身,已經到晚期了,很快就要死了,那也應該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本來你還會遭受修行的違緣,但現在這些違緣無法阻撓你了,再加上自己修行佛法的很多善緣具足,戒律沒有毀壞,善知識已經攝持,該修的法也圓滿了,你以修行人、皈依者的身份離開人間,來世必定會趨入解脫妙道,所以這是很快樂的。

06如若長壽當快樂

如果活的時間非常長,也應該覺得很快樂。有些學佛的老人一直期望早點離世,心想「我早一點死掉多好啊,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不能這樣想。你長久住世的話,對弘法利生會有很大的幫助,對自己來講,修行體悟的莊稼,長期依靠上師竅訣等溫暖、潮溼的因緣,一定會茁壯成長,越來越成熟的。如果修行比較圓滿、不出什麼違緣,那活的時間越長越好,可以在世間利益更多的眾生。

總之,世間人是有病痛苦、無病快樂,貧窮痛苦、發財快樂,死亡痛苦、長壽快樂。而對修行人來講,死了也可以,活著也可以,有病也可以,無病也可以,「無論如何皆快樂」!可見,懂得這些殊勝竅訣的人,跟不懂這方面教言的人相比,面對痛苦與快樂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

最後想和大家說,在輪迴當中,唯有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甘露,才對眾生有非常大的利益,希望大家一定要精進地修持!感恩品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到《菩提道炬論》的四種殊勝時,第一個殊勝就是「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為什麼首先需要講」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呢?2、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解釋何為「一切聖教無違殊勝」時,這樣說:「(一切聖教)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 廣論竅訣—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因此論將一切經論皆攝為眾生成佛的支分,並遍攝龍猛、無著二大流派之教授,故極為殊勝。現略開為四: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聖教即是佛陀所說之一切教證二法,是我們成佛的指路明燈。若明了其中並無互相違背及矛盾的地方,即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現在有些學佛者雖然口裡說一切聖教皆不互相違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內心卻並非如此。
  • 動機殊勝,我們所修的一切法都能成就
    第一、動機殊勝;第二、無緣殊勝;第三、回向殊勝。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之行善、修法是沒人願意做的。如果行善時,具備偉大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大家的目的也不一樣,有的求開悟,有的求健康,有的求發財。然而動機無外乎這三種:不善、無記和善。1、不善的動機。
  • 六道金剛咒成就之竅訣
    第三竅訣:六字之念誦觀修法:咒為:「啊阿夏薩嘛哈」(觀想所用藏文咒字,請看附錄)六字。讀音與漢字同,唯一區別為前兩字,在漢字中注音相同,故以漢語發音習慣而做解釋。第一「啊」字,如人與語未詳(如同有人對你說了一句話,你沒聽清楚,而本能做出反應發出「啊?」
  • 佛教:持咒為什麼是殊勝的法門?其實有四個原因
    學佛的人都知道,持咒在大乘佛教當中非常普遍,或許正因為如此,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和《心經》中的「無上咒」才廣為流傳。那麼,在大乘法的修行中,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持咒呢?因此,持咒之所人數眾多,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持咒這一法門,運行起來比較簡單、易學、便捷,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持咒不過是念「咒言」而已,儘管事實並非如此,但是,正確與否,很多時候,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二是持咒本身就是跟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一樣,是非常難得的殊勝法門,否則,光持咒而沒有效果,相信也不會有如此多的人願意持咒。
  • 這才是修行的竅訣,不簡單!
    粗中觀承許外面有色法存在,世俗當中有心有境,勝義中是空性的;細中觀講,在名言諦當中一切都是唯識,勝義當中把心性觀為空性。清辯論師說在實際修行時,連月稱菩薩也承認,在世俗當中首先修唯識,然後把識觀為空性,這是細中觀的竅訣,此處恰恰就是講到了這個竅訣。「一切境界唯心造」,世俗當中以唯識來調伏煩惱。一切境界唯心造可以調伏煩惱嗎?當然可以調伏煩惱。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所以,早就有「大乘非佛說」的爭議,但是仔細思惟可以知道:如果大乘不是佛說,那麼佛教的教義就無法用正理推論的方式來論述,只能用引經的方式來解釋。三藏是巴利文法脈與梵文法脈共同的依據。無論是《上部阿毗達摩》或《下部阿毗達摩》,只有透過梵文法脈來學習,才能依理信解解脫的存在、一切遍智的存在,否則會很困難。還有一個「密法是不是佛教」的爭議,也是早期就有的爭議。
  •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佛說人與人的關係有四種,即「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無論是夫妻兒女,親戚朋友,總是這四種關係。緣的淺深不同,緣結得深的,就變成一家人;緣淺一點的,就是親戚朋友;如果沒有緣,那就是陌生人。
  • 為什麼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比快樂更深?
    最近看了一本書《愉悅迴路:大腦如何啟動快樂按鈕操控人的行為》,記載了上個世紀,心理學家做過的一系列不人道的實驗,用刺激大腦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讓受實驗者對某一項自己以前並不喜歡的事物產生愉快感(比如讓同性戀者接受異性性行為),這些實驗都證明了——用科學家的話說——「快樂感是內側前腦束多巴胺迴路的神經獎賞調節機制」。
  • 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作明佛母為佛教中賜予權威及懷法的本尊,其貌如十六妙齡美女,全身紅色為懷愛法,代表懾服人心;怒容表調伏四魔;其一面表法性一味;三目象徵通達三世。此尊四臂表四種成就:息災、增財、懾服人心和誅殺惡魔,或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花箭、鉤和絹索代表自然控制一切的力量以及能懾服三界人天的威力。
  • 「轉經輪」的4大功德利益,淨除一切宿業障礙,累積無邊福慧資糧
    【轉經輪的功德利益】西藏或印度的藏傳佛教寺院中,常有一排排木製或銅鑄的金色圓桶環繞迴廊,上面刻寫或內裝觀音菩薩六字真言,這就是「轉經輪」。朝禮的善信們,依序走過轉經輪,用手輕推一下,使其轉動一圈,表示把裝髒在裡面的經咒念了一遍。還有隨身攜帶的手搖轉經綸,西藏人常常一邊念真言、一邊手搖轉經輪。
  • 索達吉堪布:佛陀既有智慧又有悲心,還有能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這個對釋迦牟尼佛讚嘆、頂禮的偈頌,講了佛陀三個方面的特點能遣除一切眾生分別迷亂的網,具足甚深廣大的報化身,遍放普賢光,對整個世界的眾生發出大悲。也就是說,佛陀既有智慧又有悲心,還有能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20年前,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引用這個教證來讚頌佛陀。所以,大家皆應對大慈大悲的佛陀產生無比的信心。
  • 一年之計在於始,念誦《聖八吉祥頌》《緣起咒》一切吉祥如意!
    麥彭仁波切說過:做任何一件事前,如果念一遍《八聖吉祥頌》,包括佛法與世間法兩者都能圓滿,這件事一定會吉祥圓滿。「誰如果聽到耳裡,嘴裡念誦,會帶來無盡的吉祥,帶來無比的加持。」祈願文也可以在你想要改變某個環境的時候念誦,可以轉化一切不愉快為和諧與快樂。八大佛陀、菩薩、天女、護法四組代表三十二位所有的本尊曼達壇城與其中。
  • 漢傳佛教蒙山施食殊勝的功德利益 明天日全食,積累功德的好時機
    如果你在生命中遭遇痛苦、病苦或者挫折,最快速的除障妙法莫過於救護生命與慈悲施食。護生放生是利益眾生最直接的善行,而慈悲施食是以最殊勝的真言妙法救護一些沉溺在三途的無形眾生,救護生命與慈悲施食都是最直接利益眾生的方法,並且有形無形皆具。
  • 佛教:最殊勝的七大密咒都在這裡了,總有一款適合您
    釋迦牟尼佛在梵語中是「能仁寂默」,能仁表示慈悲,對一切眾生都「仁慈」,寂默則代表智慧,簡單來說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足。所以這一句釋迦佛心咒,學佛的一切殊勝都包含在其中了。像是《普門品》中就專門提到,不管是惡鬼羅剎,還是牢獄之災,不管是煩惱痛苦,還是水火之難,只要「念彼觀音力」,必然都能得到回應,甚至就連罪孽深重的地獄道眾生他都不會坐視不管。所以不管任何情況下,您都可以誦念六字大明咒,百無禁忌,有求必應。
  • 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分別代表三種佛教元素,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除了大家在明面上看到的神話傳說故事外,在每個人物和情節的細節上都體現了很多中國古代文化的各種元素。孫悟空、唐僧和豬八戒是小說中篇幅最多的重要角色,他們身上的元素便很充分的將這些方面表現出來。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這三個角色分別代表了三種佛教的元素,他們在故事劇情中的表現也是針對這三種佛教元素的修行。小說的作者吳承恩通過這種人物角色的描寫,將自己崇佛抑道的觀念全面在小說中體現出來。
  • 玉佛禪寺系列:為什麼打一場水陸,六道眾生都能得到利益
    參與法會者上供諸佛菩薩一切賢聖,下施法界一切眾生,集合了消災、普度、上供、下施諸多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參與水陸法會,即是發願年年超度自身的冤親債主,發心利益十方眾生。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既是水陸畫中的六道眾生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行進,這種表現手法也為水陸畫所特有。水陸畫懸掛於法會內壇,代表法會所邀請的對象即為宇宙中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其中亦包括六道眾生(六凡)。
  • 佛教的三法印是什麼?
    很多人對佛教,了解的都不是很多,也包括一些佛教信徒們,他們自身,對佛教的了解,大多也只停留在偶像崇拜,燒香拜佛,求福報與平安上,其實佛教真正要講的,遠不止這些。佛教講了三法印,如果了解了這三法印,也就對佛教的中心思想,有了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