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自在之物是意志

2020-12-17 鴛鴦繡了從君看

「自在之物是意志」是叔本華哲學的核心命題,它是自我意識的直接認識。叔本華對這個直接認識給出了三個理性闡釋:內在經驗的闡釋、意欲和意志相類比的闡釋和理念作為意志的直接客體性的闡釋。

叔本華認為,康德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把觀念的東西與實在的東西予以分割,提出了自在之 物和現象的劃分,而他超越於康德的地方就在於,他發現了自在之物就是意志。康德認為, 自在之物作為現象概念在邏輯上的要求和人的自由的根本保障,它必然存在,但我們不能認識它。叔本華認為,這正是康德的不成功之處,我們之所以說自在之物存在,就是因為我們能夠認識到它的存在,它就是意志。

要認識自在之物,首先要對它有所界定。康德設定自在之物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在我們的 認識中,必然有某物對我們的感官發生作用,它就是自在之物。叔本華指出這種對我們感官發生作用的無非是某種力,它使得主體能夠感知,客體能 夠被感知:感知的是意識,被感知的成為表象。這力就是意志,它就是自在之物。康德從 現象的角度去設定自在之物,忽略了「無一客體無主體」這個真理,沒能從認識主體自身揭示出對自 在之物的認識。因此,康德設定自在之物的這個理由,正是叔本華關於自在之物可認識 的基礎。但自在之物的指稱發生了變化:康德認為它是不可知的物質實在;叔本華認為它是意志 所指的那種力,並懸擱康德意義上的自在之物。

事實上,叔本華反對把物質視為實在本身。他認為物質僅僅是因果性的別名,它所表明的只是現實性,而不是實在性。現實性需要實在性作為其保障,唯有實在自身才是自在之物。表象或者客體作為現實性的存在是以自在之物作為保障的。對自在之物的認識,只能是先於認識客體的認識主體的自我認識。

叔本華把這種先於客體的認識主體的自我認識稱為自我意識的「無意識」或「優良意識」 的直接認識,這「完全是一種獨特的認識」。其獨特之處 在於,它不能象康德所主張的那樣,有「來自其現 實性的經驗的證據」或「先天地通過理性來證明」,只能從自我意識內部由意志之「力」而產生認識這個事實揭示出(即直接認識到)自在之物。這是我們「達致真理的唯一隘口」。

這個直接認識的秘密在於我們擁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兼有者的身體。身體作為表象,它呈現 於我們的意識之中,遵循根據律而活動;作為意 志,它以客體化的意欲呈現於意識之中;為我們提 供了認識自在之物的「鑰匙」。具體說來,「我的身體和我的意志是同一事物;或者說, 我把那直觀表象的事物稱之為我的身體,把那在一種完全不同、沒有任何別的與之匹配的方式下為我所意識的事物,稱之為我的意志;或者說,我的身體是我的意志的客體性;或者說,拋開我的身體是我的表象不論,我的身體不過只是我的意志。」「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就是世界的「謎底」。

「身體」一詞,叔本華所使用的是 Leib(生命 體,生命),而不是 Krper(軀體,肉體),因此,身體的本質意義為「生命」。客體或表象依據「生命」的認識能力即它作為認識的主體而得以建 構;自在之物依據「生命」自身而被發現、標識,這就是 自在之物也被稱為生命意志的原因所在。或許正是這樣,叔本華也被人稱為「身體哲學家」。

為什麼自在之物是意志而不是別的呢?叔本華指出,自在之物並不是理性認識的對象,也不是由推論所得出的未知物,而是由自我意識所直接 認識到的世界的內在本質,因此,對它的命名只有 基於我們對它的認識。在命名中,我們發現「意志 這個詞,好像一道符咒似的,為我們揭示出了自然 中所有事物的最為內在的本質:其所標誌的絕不 是一個未知之物,不是一個由推論而得出的什麼,而是我們有著完全的直接認識的且如此熟悉的事物,我知道並明白意志是什麼,勝於此外任何別的事物,不論那事物是什麼。」

因此,意志不是隨便給自在之物貼上的一個標籤,而是這一詞的 內涵為我們揭示了「自然」 的「內在本質」—即 我們「直接認識」並「如此熟悉」的自在之物。「像一道符咒似的」表明了意志與自在之物之間的那種「能指」與「所指」的親密關係。因此,自在之物 是被領悟為意志的。關於這個領悟自身,是可以通過理性的方式予以進一步的闡釋的。叔本華毫不諱言,「意志」只不過是遵循「從優命名法」對自在之物的稱謂罷了;或者說它根本就是「信念」。當然,這也不可避免地表明了對自在之物的「直接認識」具有神秘性。

事實上,這種神秘性無非表明了這樣一個事 實:「我們不僅僅是認識的主體,而且我們自身處於那予以認識的實在之中,即是說,我們自己就是自在之物」,對自在之物的認識「完全以直接的方式進入到意識中,即通過它自身成為它自己的意識。」因此,「自在之物是意志」 是自在之物的自我認識,這是「直接認識」的本意。而正是因為其認識的神秘性,使得藉助理性予以闡釋成為必要。

叔本華對自在之物是意志的闡釋有三個,分別是內在經驗的闡釋、意欲和意志相類比的闡釋 和柏拉圖意義上的理念作為意志的直接客體性的闡釋。它們被學界視為叔本華主張自在之物是意志的證據,並被用來證實或證偽之。這實質上是用經驗的方式處理先驗的問題,並沒有把握叔本華強調「無意識」「直接地」認識的深意,也沒有抓住「自在之物是意志」的內在本質,故而對其哲學不會有絲毫的裨益或者損壞。

「自在之物是意志」是叔本華哲學的核心命題。意志作為世界的內在本質,是表象世界的支 撐與歸宿;作為純粹的認識主體自身和理念的來源,是叔本華美學的形上學基礎;作為世界的本 質和唯一實在,是叔本華倫理學和否定性世界觀 的基石。否定叔本華關於自在之物是意志的直接 認識,就否定了叔本華整個哲學體系的合法性。叔本華通過該命題,以「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兼有 者」的方式,確立了人作為自由和欲求的主體,進 而把理性視為服務於人意欲的工具,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較為強烈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即便如此,究竟如何看待自由意志,依然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刑罰正義系統、宗教規範設立的基石,甚至觸及生活的意義本身。但如果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過是物理規律的可預見結果,那麼這一切社會制約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討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之前,首先要釐清自由意志到底為何物。簡單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的選擇是預先註定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反之,人類就擁有自由意志。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那股勁兒可怕也可悲,明白了心裡就有希望了
    到了叔本華,他將人的真正本能拿到了第一位,強調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一個哲學術語,通俗理解就是「活著的那股執著勁兒」。這是筆者的認識。縱觀叔本華對生命意志的論述,你會覺得他說的就是這個理兒。所以這樣看,叔本華將人的意志放在第一位是有先見之明的,即使它存在著不足。意志既是超越的,也是困境在引言裡我們說過,叔本華的哲學屬於唯心主義,因為他主張意志第一,也就是意識主導一切。在叔本華的意志哲學中,他雖強調生命的那股勁兒,但他對生命的勁兒的認識是不加阻止的,也就是泛自然化的。
  • 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叔本華的童年,既幸運,又不幸。他出生於富豪之家,父親是大銀行家,母親是作家。雖然出身顯赫,但他的童年並不快樂。他父親生性孤僻,母親熱情開朗,兩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叔本華從小便敏感而憂鬱。長大後,叔本華繼承了母親的文學才華,又遺傳了父親的孤僻性格。而他和母親關係,也幾乎複製了他父母的關係。
  • 叔本華:我們的世界都是「摩耶之幕」下的表象
    要說叔本華的哲學我們還得從《人間詞話》裡的一段內容入手,原文如下: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這句話很奇怪,為什麼寫實家也是理想家呢?
  • 學者對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觀的益處!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在叔本華看來,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和生活表象進行徹底的否定。
  • 《教育家叔本華》叔本華式的哲學家,才是真正的哲學家
    尼採在面對學術界和世人沉默與譏諷的打擊時,期許從與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哲學家,亦是作為自己的哲學「預備人」的叔本華身上找到支持的力量和意志,因而產生此作。《教育家叔本華》寫的是尼採在那個時代,關於對哲學從業者以及對學院制度下的哲學的批判。讓人無比訝異的是,這種批判距今有144年之久,但放在我們現在的時代語境下,依然毫不過時。
  • 叔本華的哲學——揭示了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科學家和哲學家們也受到了叔本華的影響,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歐文·薛丁格、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和弗裡德裡希·尼採都把閱讀和讚美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愛因斯坦在他的書房裡放了一張叔本華的半身像。叔本華的哲學,在黑格爾的陰影下,以其悲觀主義而臭名昭出名著。對於叔本華來說,世界上沒有精神。關於拿破崙,他寫道:他具有一種非常普通的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謀求自身的福祉。他的傑出之處在於他有更大的力量來滿足自己的意志。」
  • 叔本華說「世界是我的表象」,所以強做「工具人」,大可不必!
    我順手拿起的,居然是一本《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半讀半睡的兩個下午之後,我終於讀完了第一卷。言歸正傳 ,讓我們來看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到底講了啥?首先,這本書分為四卷,分別是表象世界初論、意志世界初論、表象世界再論、意志世界再論。
  • 叔本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尼採甚至稱叔本華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王國維稱他為「曠世天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叔本華最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是對愛因斯坦影響頗深。愛因斯坦曾說到:叔本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 叔本華: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人生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左右搖擺
    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
  • 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叔本華認為是意志。意志表現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就是要自我保存,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存、健康和舒適。叔本華將意志的這種自我保存的傾向稱為「利己」。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當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不難發現,我們終身忙忙碌碌,最根本的驅動因素還是這種利己之心。
  • 尼採的厲害:相比叔本華,思想覺悟選擇相信尼採,生活才有奔頭
    哈馬貝斯甚至認為,尼採的哲學為20世紀以來的思想家和藝術家找到了靈感之源,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資源。繼承叔本華,超越叔本華尼採畫像尼採絕對是叔本華哲學的最佳繼承人。因為叔本華之後,唯有尼採透徹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而且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建設性地傳承發揚了下去。
  • 叔本華:「這個世界上,我們應有鐵一般心靈,身穿抵抗命運鎧甲」
    這其實和叔本華本人的性格和人生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叔本華是18世紀,德國著名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其實他本來應該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他出生在一個銀行家的家庭,父親是成功的商人,母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小說家,但是不幸的是,早年的時候,叔本華的父親就自殺去世了,這給了叔本華沉重的打擊,造就了叔本華孤僻的性格,總是缺乏安全感,鬱鬱寡歡。
  • 叔本華的「三種悲劇」都有哪些?
    有了以上的介紹,我們再來看王國維把《水滸傳》、《紅樓夢》的作者稱為「客觀之詩人」,就不會覺得唐突了。當我們能夠再深入一點,進入到王國維的時代會發現把「小說家」稱為「詩人」是對「小說家」最高的讚美。不過何謂「主觀詩人」與「客觀詩人」?
  • 「創作開運禮」康德的自在之物困惑丨出現與實在之間究竟有何聯繫
    所謂自在之物僅僅只是說,這個世界是由自在之物構成的,而且它是獨立於我們的感覺和我們的認知的。在康德看來,對於自在之物我們一無所知,但我們卻知道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由其刺激,從而在我們腦海裡出現的影像,這不是很矛盾嗎?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如果說只有最缺情商的人才會在滿月酒上說出「嬰兒終有一天死去」的普世真理,那么叔本華就是從不會推卸「言說真理」之責任的那類哲學家。儘管年齡差距有梨花壓海棠之嫌,但兩人至少在共和理念和親英心理上沒有齟齬。叔本華家族的座右銘是「若無自由,則無幸福」(Point de bonheur sans liberté)。而弗洛瑞斯也頑固地踐行著他們家的生意經。1793年3月11日,普魯士正式吞併但澤。
  • 叔本華:一個人的面貌揭示出他整個性格特徵
    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裡希·弗洛裡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身亡。
  • 叔本華:我6歲就知道,生命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但是正是這種痛苦的童年經歷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實現了叔本華的透明。叔本華:我六歲的時候就知道人生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叔本華出生在富裕的商業名師家裡,家境富裕的富二代。爸爸是成功的商人,媽媽是文藝女青年。
  •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叔本華:對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對現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尼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