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記者 吳暉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3日晚,一場非遺文化盛宴亮相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漆藝大師、福州評話非遺傳承人、閩劇新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相聚一堂,共品非遺之美,重溫舊時福州古厝大戶人家「唱堂會」的喜慶與熱鬧。大家紛紛表示:「在福州古厝展示非遺之美,古厝與非遺相得益彰,給人的體驗感特別棒!」
「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位於臺江區上杭路95號,是一座建於清末的古厝,面積800多平方米。其最初的主人叫王開朗,是閩王王審知第三十三世裔孫。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王開朗從閩侯南通馬騰村到福州創辦了元亨藥行。清末民初,元亨藥行發展成為當時福州知名的中藥材批發商行。
修繕保護 最大程度保留歷史信息
4日,記者隨負責指導古厝修繕工作的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庫成員、古建築專家陳木霖實地探訪了這座古厝。
古厝共有三進,第一進原為王家經營的名貴藥材櫃檯;第二進為中藥材經營部,樓上系藥行倉庫、辦公場所及夥計住處;第三進為中藥材倉庫,還有翻曬中藥材的大陽臺及廚房。陳木霖告訴記者:「我們修繕古厝時,聽住在這裡的一位老人介紹,古厝第三進原有兩口大鐵鍋,是用來熬製中藥的。」
陳木霖介紹說,這座古厝第一進原與上杭路97號是相通的,很可能當時都是用作銷售、展示藥材的。在陳木霖的指點下,記者在第一進處發現了與97號互通的門。據了解,上杭路97號為當時王家的居家之處,現也計劃修繕。
福州古厝集團接手修繕古厝時,這裡仍有10餘戶住戶,亂搭建現象嚴重。在修繕中,拆除了違建,並最大程度保留了歷史信息。陳木霖介紹,第二進甬道上方的遮雨棚因風吹日曬,破損嚴重,有人建議拆除,但他堅決要求予以保留修繕,他說:「當年這裡是藥行,藥材怕被雨淋,福州多雨,第二進甬道上方的遮雨棚體現了先人的智慧與藥行的特點,必須保留,這是一份珍貴的歷史信息。」
活化利用 傳播閩都漆藝文化
記者4日看到,古厝門口已掛上了「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的牌匾,為古厝換上新名號的是兩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福州人鄧穎春和張勇傑,他們均為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儘管收藏的領域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漆藝。
鄧穎春和張勇傑告訴記者:「福州是中國脫胎漆藝之都和現代漆畫重要發源地,也是海絲沿線國家(地區)漆藝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漆藝是福州一張耀眼的歷史文化名片,我們希望能為傳播、弘揚福州的漆藝文化盡一份力。」他們邀請來了漆藝大師許德越,將這裡打造成漆器藝術館。
在漆藝展示區,一對通高2.6米的剔犀脫胎大花瓶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許德越歷時4年時間完成的。作品以天然生漆、薴麻布、瓦灰為主要原料,經過60多道工序後製成脫胎為底胎,後以如意紋、捲雲紋、山紋等為主要紋飾進行設計。據介紹,這對剔犀脫胎大花瓶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脫胎漆器單體花瓶。
值得一提的是,鄧穎春和張勇傑還將常年收藏的部分宋元瓷器等藏品陳列在漆藝館,供市民免費參觀。他們告訴記者:「我們將定期邀請博物館研究員來這裡舉辦講座。此外,福建省收藏家協會的典藏交流中心也設在這裡,將定期舉辦各類古玩、字畫鑑賞等活動。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增強人們的文化記憶、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