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活化利用傳播傳統文化 上下杭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

2020-12-14 福州新聞網

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記者 吳暉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3日晚,一場非遺文化盛宴亮相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漆藝大師、福州評話非遺傳承人、閩劇新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相聚一堂,共品非遺之美,重溫舊時福州古厝大戶人家「唱堂會」的喜慶與熱鬧。大家紛紛表示:「在福州古厝展示非遺之美,古厝與非遺相得益彰,給人的體驗感特別棒!」

「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位於臺江區上杭路95號,是一座建於清末的古厝,面積800多平方米。其最初的主人叫王開朗,是閩王王審知第三十三世裔孫。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王開朗從閩侯南通馬騰村到福州創辦了元亨藥行。清末民初,元亨藥行發展成為當時福州知名的中藥材批發商行。

修繕保護 最大程度保留歷史信息

4日,記者隨負責指導古厝修繕工作的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庫成員、古建築專家陳木霖實地探訪了這座古厝。

古厝共有三進,第一進原為王家經營的名貴藥材櫃檯;第二進為中藥材經營部,樓上系藥行倉庫、辦公場所及夥計住處;第三進為中藥材倉庫,還有翻曬中藥材的大陽臺及廚房。陳木霖告訴記者:「我們修繕古厝時,聽住在這裡的一位老人介紹,古厝第三進原有兩口大鐵鍋,是用來熬製中藥的。」

陳木霖介紹說,這座古厝第一進原與上杭路97號是相通的,很可能當時都是用作銷售、展示藥材的。在陳木霖的指點下,記者在第一進處發現了與97號互通的門。據了解,上杭路97號為當時王家的居家之處,現也計劃修繕。

福州古厝集團接手修繕古厝時,這裡仍有10餘戶住戶,亂搭建現象嚴重。在修繕中,拆除了違建,並最大程度保留了歷史信息。陳木霖介紹,第二進甬道上方的遮雨棚因風吹日曬,破損嚴重,有人建議拆除,但他堅決要求予以保留修繕,他說:「當年這裡是藥行,藥材怕被雨淋,福州多雨,第二進甬道上方的遮雨棚體現了先人的智慧與藥行的特點,必須保留,這是一份珍貴的歷史信息。」

活化利用 傳播閩都漆藝文化

記者4日看到,古厝門口已掛上了「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的牌匾,為古厝換上新名號的是兩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福州人鄧穎春和張勇傑,他們均為福建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儘管收藏的領域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漆藝。

鄧穎春和張勇傑告訴記者:「福州是中國脫胎漆藝之都和現代漆畫重要發源地,也是海絲沿線國家(地區)漆藝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漆藝是福州一張耀眼的歷史文化名片,我們希望能為傳播、弘揚福州的漆藝文化盡一份力。」他們邀請來了漆藝大師許德越,將這裡打造成漆器藝術館。

在漆藝展示區,一對通高2.6米的剔犀脫胎大花瓶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許德越歷時4年時間完成的。作品以天然生漆、薴麻布、瓦灰為主要原料,經過60多道工序後製成脫胎為底胎,後以如意紋、捲雲紋、山紋等為主要紋飾進行設計。據介紹,這對剔犀脫胎大花瓶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脫胎漆器單體花瓶。

值得一提的是,鄧穎春和張勇傑還將常年收藏的部分宋元瓷器等藏品陳列在漆藝館,供市民免費參觀。他們告訴記者:「我們將定期邀請博物館研究員來這裡舉辦講座。此外,福建省收藏家協會的典藏交流中心也設在這裡,將定期舉辦各類古玩、字畫鑑賞等活動。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增強人們的文化記憶、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11月9日至11日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用影像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的重要論述。
  • 福州上下杭最大古厝將修繕開放 見證榕商風雲
    在福州上杭路100號,有一棟神秘的古厝,門額上寫著「福州市商會」。這裡是福建省文保單位福州市商務總會舊址。它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是上下杭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規模最大的古厝。  9日,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該古厝將從本月開始進場修繕,明年年前,古厝將作為福州市民營企業家的活動場所,活化利用,弘揚榕商精神。
  • 福州上下杭
    臺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裡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的,這裡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
  • 福州上下杭·金銀裡步行街30日開街
    海峽網12月28日訊(海峽網記者 李牧晨)28日,記者從福州古厝集團獲悉,「上下杭·金銀裡」商業步行街將於12月30日晚正式對外開街。「上下杭·金銀裡」商業步行街(福州古厝集團 供圖)據悉,「上下杭·金銀裡」名字取意『金厝邊,銀鄉裡』,既是對上下杭名店林立、商業繁華,閩商文化得以傳承的希冀,也寓意和諧友好的街坊情。步行街緊鄰蒼霞閩江北岸,地處福州傳統歷史文化中軸線上,以隆平路為核心中軸串聯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橫向四街,形成「四橫一縱」的街區閉環步行體系格局。
  • 上下杭·金銀裡商業步行街30日晚開街
    ,備受關注的上下杭·金銀裡商業步行街將於30日晚正式對外開街。  據介紹,「上下杭·金銀裡」商業步行街改造提升項目,以隆平路為建設重點,包括景觀改造、管網提升、業態騰轉、交通完善等,特別是對隆平路管網、排汙、排煙、通風系統進行改造提升,打造「綠色環保、活力時尚」的商業步行街。在設計上,步行街以「穿越上下千年,歸來仍是少年」為主題,從品質、文化、景觀環境入手,通過塑造「一條步行街+五個關鍵點」,賦予步行街過去與未來並存、傳統與時尚交融的環境品質。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西頭村至今保留著40餘座紅磚古厝,大部分為明清建築。以張嶽為核心的家廟與書院,也成為了西頭文化氣韻的發源地。「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西頭人縱使走的再遠,亦不忘自己根脈所在。因為百歲祖母的囑咐,年過花甲的教師張樹仁在退休後,毅然回到西頭髮揮餘熱,致力於發揚家鄉非物質文化,延續村落傳統風貌。
  • ...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躋身擬申遺項目背後的故事
    在活動現場,我市「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擬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引發市民關注。「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緣何躋身福州擬聯合申遺項目之列、其申報評估情況如何?  昨日下午,記者採訪了市名城委主任楊勇,聽其講述福州擬申遺項目背後的故事。
  • 福州上下杭:夜色經濟蓬勃發展
    位於福州臺江區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是臺江商貿最初的發源地,見證了閩商的繁榮發展。近兩年,經過修繕和升級,街區將夜景、夜食、夜娛、夜購、夜宿等元素融入到改造中的各個環節,使臺江的夜間經濟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 不畏考驗與沉澱 為優秀傳統文化插上「活化」之翼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再度聚焦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議題,更加務實地探討如何用先進科技手段與當代理念,助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插上「活化」之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軟實力的底氣所在,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邃的精神力量和理想追求。」
  •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活化利用走俏校園
    它的設計者是安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17級學生肖茗,他也是該校大學生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將甲骨文現有文字轉化為更形象直觀的動作,配上流行的網絡語言,走進大學生日常生活,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肖茗說。表情包、遊戲小程序、微電影、歌曲……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中,安陽師範學院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掀起了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創作熱潮。
  • 福州古厝文創大賽 厝厝有「瑜」
    有的作品承載著設計師對兒時古厝生活的回憶;有的作品是古厝元素的化身;有的作品看上去是古厝,卻能變身為日用品……文化底蘊深厚的福州古厝,讓設計師靈感如泉湧,好作品頻出。  4日,記者採訪了幾位參賽的設計師,聽聽他們創作的思路。  馬鞍牆造型融入作品  家居類產品設計師施志群參賽作品是「簷煙、厝裡」套件。
  • 福州上下杭那獨特的風景,是否讓你找尋到老福州的味道?
    這裡,至今保留了不少的傳統建築。這裡,就是福州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這也是傳承福州閩都文化的重要區域。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同欣賞上下杭那獨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築,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上下杭獨特的風光,一起感受老福州的味道。
  • 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月22日,「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揭牌。該聯盟由武術界專家、學者、武術愛好者、社團組織及企事業單位自願發起成立,旨在推進運河兩岸武術文化繁榮發展。當日還舉辦了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活動基地鞏式通臂拳傳承學校授牌儀式。承載著探索和使命的中國武術在大運河揚帆起航,將開啟中華武術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新篇章。
  • 福州上下杭永德會館開館!百個瓷壺打造「鎮館之寶」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包華 文/圖在福州的會館中,位於上下杭的永德會館可謂獨樹一幟,它的建築風格是中西結合,主座有三層,在福州的會館中極其罕見。2018年4月,永德會館進行全面修繕後,少有開放。15日上午,福州永德會館舉辦開館典禮,這意味著福州市民可以近距離了解這座帶有閩南及西方建築元素的古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百個瓷壺打造「鎮館之寶」永德會館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田壋社區硋埕裡20號。「硋(ài)」在福州方言中,指的就是瓷器。
  • 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這些老建築該如何活化利用? 有機更新,讓...
    歷史建築,是一座城市發展中的歷史與文化肌理,尤其在成都,循著這些建築的軌跡,人們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
  • 玩金魚也能玩出一種文化 中國首家金魚主題博物館落戶福州三坊七巷
    這裡既能親近非遺項目「福州觀賞金魚培育技藝」,又能領略福州金魚文化和飽含福州元素的金魚文創產品 玩金魚也能玩出一種文化 東南網9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坊裡流金巷是銀。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清古建築,都是活著的歷史。如今,這裡又多了一處古厝活化利用的網紅打卡點。
  • 文創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
    記者在北京、廣東、新疆等地調研發現,一些文博單位在文創開發上的嘗試與創新取得較好的效果,文創正在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抓手,吸引年輕一代更好地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來。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文創開發還存在機制束縛、創意不足以及文化解讀偏差的問題,文創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 福建廈門:活化非遺根植傳統 增強文化自信
    這裡的送王船活動十分典型,在吸引越來越多民眾觀看和參與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更多地方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傳承。此次申遺成功,讓全世界更多人知曉閩南傳統文化,使「送王船」這一人類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和相關實踐成為全人類共同保護和記憶的文化遺產。
  • 對話本性禪師:福州古厝開元寺的歷史文化
    —節選自人民日報重刊習總書記的《福州古厝序》「1997年,在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的協調和督導下,原設於寺廟之內的五金廠,無條件搬遷,開元寺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海峽網訊(林文強 文/圖)日前,央視播出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福州開元寺作為福州四大古厝之一,央視給足了鏡頭,探訪了古厝開元寺的前世今生。
  • 利用新媒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對青年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學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因勢而變、順勢而為,深刻把握新媒體的特點,切實利用新媒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