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日本漫畫進入博物館展出,是二次元文化還是歷史迭代

2021-01-15 澎湃新聞

一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一直非常受歡迎,且與西方漫畫沒有太多關聯。日本漫畫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媒介,其寬闊度可以演繹超現實的科幻小說、嗜血的歷史史詩,還有溫柔的愛情故事和肥皂劇、體育運動等。如今,日本漫畫早已走出了日本,成為了一種二次元文化。大英博物館正在舉行的「Manga マンガ」或可佐證。不僅大英博物館,上海的美術館近期也有多場日本漫畫展。那麼日本漫畫展如何展,是面對日漫迷還是更大範圍內的藝術愛好者?本期評展以大英博物館的「Manga マンガ」和上海藝倉美術館的「天野喜孝藝術展」為列,講述在藝術場館如何闡述日本漫畫。

大英博物館「Manga マンガ」展覽現場

據今年3月的統計,《海賊王》系列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漫畫,累計售出4.5億本。接下來是《龍珠》和《火影忍者》。當然,人氣並不一定是藝術價值的衡量標準,但數字標準卻可以視為一種文化力量。

尾田榮一郎的《海賊王》從1997年開始創作,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漫畫

日本漫畫往往最初在報紙或雜誌連載。 其對文本的依賴性相對較少,多通過表現性的線條畫以及個體角色的視覺發展創造敘事,形成一種沉浸式的視覺語言。日本漫畫易於攜帶和閱讀,常常出現在書店甚至便利店的貨架上,其傳播力遠超西方繪本。在日本,漫畫被認為在兒童成長中發揮著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幾年前日本學者樋口祐一甚至寫過一篇題為「你是一個壞父母嗎?」的文章,指責那些拒絕讓孩子接觸漫畫的成年人。

河野史代基於12世紀的鳥獸圖創作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儘管如此,當日本漫畫與歷史奇蹟一同陳列在大英博物館,還是讓人感到意外的。事實上,大英博物館舉辦日本漫畫展並非首次,2015年大英博物館舉辦「現代漫畫三世代」展就展出了千葉徹彌、星野之宣、中村光3位漫畫家的作品,當時的參展漫畫家星野之宣就認為,這將啟動新的文化對話。而更年輕的中村光雖然也覺得 漫畫「在博物館中看起來很奇怪」,但她希望日常生活的故事可能有一天成為歷史參考。 一直以來,漫畫的影響力正在蔓延,脫胎於漫畫的動漫也對西方電影影響至深。

Manga マンガ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期:2019年5月23日-8月26日

票價:19.5鎊

點評:以展示古代世界文物,啟蒙運動的雕塑等聞名的博物館,展出日本漫畫是否過於輕浮和現代? 儘管其源於19世紀 。或者是否如日漫迷所期待的那樣,大英博物館認識到漫畫這種形式在至少一百年來對現代文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並且這種影響還在繼續。大英博物館將漫畫視為脫胎於傳統的古老媒介,並仍然處在製作過程中。

評星:三星半

中村光,《聖奧尼桑》

1880年6月的一個清晨,日本著名妖怪繪師河鍋曉齋喝了幾瓶清酒後在畫室的地板上展開一塊17米長的畫布,此後,他用了四個小時來填充這幅巨大的捲軸,裡面充滿了怪異的鬼魂和惡魔的形象。 這些迷人的怪物是大英博物館進入日本漫畫之旅的亮點。 河鍋曉齋也被譽為漫畫界的波洛克,他將東京歌舞伎劇場的演員變成了畫中神秘而又非常真實的生物,他自由繪製的超自然場景展示了19世紀後期歐洲藝術家緣何向日本尋求靈感的原因。

在今天看來河鍋曉齋依舊當代,即使他1880年為新富座(Shintomi)所繪舞臺幕布已經如此脆弱,此次大英博物館也許是這件作品最後一次借展國外,但嫋嫋的能量和歡鬧聲依舊從畫面中迸發出來,好像觀眾正在觀看一部講述古怪超級英雄的充滿特效的電影。這似乎也讓當下的我們日本現代漫畫和電影的源頭。在同一時期,月岡芳年筆下將敵人頭部繞過頭髮的戰士,也帶有神話般的色彩。

河鍋曉齋,《新富座妖怪引幕》(局部)

日本漫畫也可以被翻譯為「圖片騷亂」,這是對19世紀後期以來日本圖像藝術的一種描述,直至今日,日本漫畫在全球擁有愈來愈多的粉絲,但作為藝術,後來的日本漫畫並沒有河鍋曉齋或月岡芳年的大膽和神韻。

在月岡芳年的作品邊,擺放了井上雄彥的系列作品(他的作品灌籃高手成為一代中國人的成長記憶)《浪人劍客》,這部講述日本江戶初期劍客宮本武藏冒險故事的漫畫,策展人似乎有意識得將兩者進行比較。而事實上,《浪人劍客》的圖像更為國際化的,宮本武藏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絕地武士,幾乎可以成為下一部星球大戰電影的分鏡圖紙。

展覽雖名為「漫畫」,而事實上,展覽展出的並非只有公眾印象中的日本漫畫。而是將日本藝術傳統的傑作視為當今漫畫的前身,並將這些漫畫場景以極其崇敬的方式呈現。那麼究竟是誰發明了漫畫呢?有人認為日本漫畫是以是葛飾北齋在1814年發表的《北齋漫畫》為開端,也有人認為手塚治虫在1947年以豎格形式發表的《珍寶島》才是最早的日本漫畫。當然,這個爭論又會進一步引發另一個爭論——「漫畫」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手塚治虫在欣賞葛飾北齋版畫和繪本的同時,也接觸了大量甚至更多的迪斯尼卡通。所以當今日本漫畫的定義並不簡單。

手塚治虫《阿童木》

眾所周知,手塚治虫創作的《阿童木》依託的是日本戰後的時代,而此次被展出的當代漫畫也兼顧了主流道德價值,其中包括目前大受歡迎的野田智的漫畫作品《黃金神威》(這部作品融入了明治末期北海道阿伊努文化),期待2020東京奧運會的漫畫作品。

當然展覽雖有很小一部分涉及到漫畫中的性,雖然在展覽手冊中將其與浮世繪春畫並列,但或許考慮到博物館參觀人群涉及全年齡段,在展覽做了弱化,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眾文化領域。

展覽現場

原以為該展覽會利用當代漫畫的魅力吸引公眾對日本的藝術史進行探究。 相反,展覽卻希望觀眾接受漫畫中大眼睛英雄所傳遞的價值觀。這個展覽佔據了大英博物館最大臨展空間,這裡曾經展示過巨大的埃及雕像和亞述宮殿的輝煌。那麼尺幅有限的漫畫是否可以填補這個巨大空間? 事實證明不能。 為了填補空間,展覽似乎有成為主題樂園的傾向。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作品很難滿足真正的日漫迷,因為展覽只是普及了一些漫畫的常識,並灌輸了策展人所認為的文化規則。

(小松/編譯)

展覽現場

白晝的幻想——天野喜孝藝術展

地點:藝倉美術館

展期:2019年6月1日-9月1日

票價:120元

點評:如果說大英博物館的「Manga マンガ」試圖以一種全景式的視角講述日本漫畫的發展和現狀,試圖以一種學術的角度向「三次元」世界普及漫畫的藝術傳承。那麼,黃浦江畔的藝倉美術館則以「天野喜孝」一人,折射日本漫畫在現代的發展,該展覽針對的或主要是天野喜孝的粉絲,或者說是熱愛二次元文化的人們。

評星:三星

「天野喜孝」與「最終幻想」多配搭出現,而對他的粉絲而言,天野喜孝不止如此。他的作品還包括動畫短片《天使之卵》,插畫《江戶川亂步》、《亞爾斯蘭戰記》、《豹頭王傳說》等,這些作品均在展覽中有所呈現。那麼,如果並非天野喜孝的擁躉,這個展覽是否有值得一看的價值?如果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應該有。

展覽現場

天野喜孝出生於1952年,作為戰後的一代,他的經歷和作品的表達中涵蓋著文化的共性和藝術的個性。在日本把戰後出生的一代成為「香蕉一代」,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切身感受了東西方文化與生活習慣全方面的交融,在他們的年少時代,法式長棍、色拉菜、披薩等西方食物以奢侈品和時髦品的樣式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傳統的文化觀念也潛移默化而根深蒂固地在生活之中。而當1980年代中,日本經濟騰飛以及90年代末泡沫經濟的破滅等,在天野喜孝的作品中均有體現。

展覽在美術館的二、三層,二層概述的是天野喜孝的經歷:出身漆藝之家、15歲之時加入了日本始祖級動畫製作公司「龍之子」、為日本科幻小說創作封面插畫、為遊戲人物設定造型、直至成為日本動漫行業浪潮之巔的領袖人物之一,1990年代後,天野喜孝將目光投向了世界,先後在巴黎、紐約成立工作室,在他近年的作品「扁平化」,成為了另一種文化象徵。

天野喜孝近期作品

走過二層的概述,三層則像是對概述的付諸圖像的表達,或從小對漆藝和日本傳統繪畫的耳聞目睹,他的漫畫作品中有大量黑、紅、金的元素,其中金的元素被認為是來自克林姆特,但克林姆特的金色藝術又來自日本琳派,琳派畫面中鮮豔亮麗的用色,以及融合金箔的裝飾記憶,則又來自日本金漆蒔繪。

天野喜孝,《藍色多瑙河》,1993

同時在天野喜孝的作品中,還能看到浮世繪的影子,在他1996年繪製的《一千零一夜》中有一幅海水拍打礁石的畫面,讓人想到了葛飾北齋和漆藝上的紋樣。而1998年《一千零一夜》在洛杉磯上映,也在美國掀起了「天野熱」,這部由天野的圖稿影像為主體,配合古典音樂的23分鐘電影,在此次展覽中也有播出。

天野喜孝,《櫻姬》,1986

而天野喜孝和浮世繪更緊密的關係還體現在人物畫作品中,他歌舞伎相關作品,似乎是浮世繪美人畫在現代的模樣。其實他在1990年時就曾負責過著名的歌舞伎藝人板東玉三郎所主演《NAYOTAKE》一劇的舞臺美術一職。近年也與山本耀司推出聯名作品。

除去日本漫畫的烙印,近幾年天野喜孝作品中扁平化,讓我想到了村上隆(也許天野喜孝的粉絲並不喜歡這樣的比較),但至少這種趨勢顯而易見。在展覽最後部分展示了畫家最新創作的《Candy Girl》(糖果女孩)和《Shanghai Girl》,其中依舊帶有漆藝的製作手法,這組《Candy Girl》描繪的是十五六歲的女孩,天野喜孝人物這是人生最美階段,這又回到了世人對日本二次元文化中對少女的推崇的認識,如同在現實中的一場白日夢。

(小松/文)

天野喜孝,《Candy Girl》2幅

在日本,比起枯燥壓抑的現實社會,很多人更願意走進充滿創造力的虛擬世界。而如今,卻有越來越多與現實融合、並以漫畫的形式在傳承文化。不如「三國文化」,7月初東京國立博物館即將舉行《三國志》特別展,緣何中國四大名著中日本尤其推崇三國源於日本人對於忠義的崇尚,日本浮世繪就有三國題材的創作,而三國文化之所以在今日日本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很重要的原因是1935年日本國民作家吉川英治以自己的理解寫出了以曹操為主角的日本版小說《三國志》,1971年漫畫家橫山光輝創作出漫畫《三國志》,而後《三國志》有成為了動漫和電腦遊戲,這樣也引發了日本社會長期的「三國熱」,而三國文物走入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漫畫走入大英博物館成為一種研究課題,也看見Manga的影響力。

或許,今天走進東京任意一間書店看到手塚治虫、萩尾望都、井上雄彥等漫畫家的作品如同200年前走進江戶任意一間書館,架子上壘滿了由歌川豐國、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創作的繪本,這本身也是歷史的迭代。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將舉辦日本漫畫展,史上最大規模,海賊王等參展
    日本的動畫以及漫畫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之廣,不需要拾部君贅言,大家都能夠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日本的動畫和漫畫文化是日本引以為豪的對外文化輸出內容,日本也有相應的國家政策支持日本動畫和漫畫輸出到海外。最近,全球知名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正式宣布將會在2019年舉辦日本漫畫展覽會,大英博物館在官方推特上稱,這一次的日本漫畫展覽會將會是史上規模最大的,甚至比在日本舉辦過的日本漫畫展覽會都要大。
  • 京都鐵道博物館:日本遊你不得不知道的鐵道文化
    日本動漫迷或喜歡去日本旅遊的朋友,最難忘的一幕莫過於眼前疾馳而過的銀色電車,似乎提醒著我們不要緬懷過去,應活在當下。2016年4月29日,在歷史氣氛濃鬱的京都,一座京都鐵道博物館(Kyoto Railway Museum)悄然開業了。京都鐵道博物館前身是梅小路蒸汽機車館和大阪的交通科學博物館。
  • 實拍日本明治村博物館:來看看的日本國家歷史文化遺產是什麼樣
    來日本旅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溫泉,不是櫻花,也不是富士山與東京的繁華,而是一座博物館。明治村博物館創立於1965年,正值日本的經濟高度發展期。建築師谷口吉郎和名古屋鐵道社長土川元夫感慨於時代發展不允許下,許多深具價值的明治時代建築正快速消失,因此合力創辦了這座園區,搶救那些面臨開發威脅的文化資產,這一點讓我感觸頗多,雖然日本的歷史文化底蘊確實沒有我們深厚,但是他們在保護這方面還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 大英博物館也要辦漫展,日本史上最大海外漫展了解一下?
    近日,日本公信榜Oricon發布了一份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的圖書銷量榜,其中獲得漫畫總銷量之最的,依舊是獨佔了10年鰲頭的《海賊王》。雖然《海賊王》戰鬥力非凡,但我們也能清晰的看到,今年以800萬冊奪冠的它實際上是首次跌出了1000萬冊銷量這樣一個門檻。
  • 倡廉奉潔——碧波聊城廉政漫畫展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展出
    12月12日上午,倡廉奉潔——碧波聊城廉政漫畫展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舉辦,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慶濤,市美術館館長李勇、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科室負責人參加活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結2020年度全國書畫家創作成就,展示2020年度所湧現的書畫新成果,推動書畫創新發展,繁榮當代書畫創作,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特舉辦2020年「漫畫展、創意書畫展、傳統書畫展」三場主題書畫作品展。
  • 東京奧組委:聖火將在日本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
    東京奧組委24日透露,奧運會被推遲後一直秘密保存的聖火將從9月1日起在日本的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 據透露,儲存在銅製火種燈裡的聖火展出時間為期兩個月,從9月1日至11月1日。東京奧組委和日本奧委會將於8月31日在奧林匹克博物館舉行展覽開幕儀式,東京奧組委主席森喜朗和日本奧委會主席山下泰裕將出席開幕式。 東京奧組委在一份聲明中說,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這個開幕儀式將嚴格控制人數,大部分媒體只能通過網絡觀看直播。
  • 評展·資訊|從王羲之看到唐寅,告別走馬觀花
    ,鼓勵審美、思想與文化的多樣性。蘇州:文人別派:蘇州博物館藏揚州八怪與海上畫派合璧展展期:2017年10月17日 - 11月17日 9:00 - 17:00地點:蘇州博物館展覽將展出蘇州博物館收藏的揚州八怪與海上畫派作品,嘗試探討二者在起源上相似的社會因素
  • 日本漫畫被歐美接受,啟示文化「走出去」
    大英博物館破天荒地舉辦了一個日本漫畫展,「鐵臂阿童木」「龜仙人」和「美少女戰士」第一次和羅塞塔石碑、《女史箴圖》以及路易斯西洋棋這些人類文明的曠世珍寶出現在同一屋簷下。  展覽號稱是在日本以外舉辦的最大漫畫展,參觀者很多。策展人是個會說日語的英國女教授,研究日本藝術。
  • 大英博物館為何成為二次元聚集地?
    從19 世紀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到轟動全球的《精靈寶可夢》(ポケモン),細膩探討漫畫藝術如何在日本生根成長,並於世界發揚光大,進而形成影響深遠的流行文化現象。館方期待藉此能讓觀眾理解日本漫畫的發展歷程,不但學習漫畫專屬的視覺語彙和形式內容,更進一步知曉漫畫對於現今社會群體的影響。
  • 大英博物館展出美人魚化石,打撈地點就在日本
    帕特農神廟的雕塑在19世紀初被從希臘掠走,關於它們是屬於大英博物館還是應該歸還雅典,目前還存在著非常大的爭論。無論如何,這些雕塑都應該在你必看清單之中。位置:一樓,古希臘羅馬區,18號房間。《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魔法棋子的原型如今正在大英博物館裡展出。這些棋子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50年到1200年之間,因為是1831年在蘇格蘭的劉易斯島上發現的,所有被稱為劉易斯棋子。2019年6月,愛丁堡的一個家庭在抽屜裡發現了一件他們在1964年以不到10美元的價格購買的物品。這枚罕見、失傳已久的棋子,是一套珍貴棋子中失蹤的一塊,去年7月以近1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 評展|直面牧溪《六柿圖》的獨有紙墨與法國攝影師的不同視角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此次點評的有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展覽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現場觀察牧溪《六柿圖》在黑色的布景中自顧美麗,給觀看者客觀研究和遐想的機會;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埃萊娜·比奈:光影對話三十年」呈現攝影師對光影,建築的探討,尤其是西方視角下的江南元素;國博的「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 對整合齊國文物資源具有開創意義。
  • 日本旅遊攻略: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
    東京國立博物館介紹東京國立博物館(日語:東京國立博物館、Tōkyō Kokuritsu Hakubutsukan,英語:Tokyo National Museum)是日本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頂級國家博物館,包括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 博物館到底適不適合進入購物中心做主力店?
    從輻射範圍的角度考慮,博物館走進購物中心,並不至於叫人奇怪。涵蓋了藝術、歷史、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圖書館、檔案館等多個大類形態的博物館,集合了包含了搜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娛樂等多種功能,是古往今來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 漫畫迷的聖地,日本這個博物館有30萬本漫畫書,有一種人卻不許進
    你喜歡《灌籃高手》還是《火影忍者》,亦或者《七龍珠》?你是否曾經因為某個漫畫情節而激動,或者被某個漫畫感動過?如果有的話,那麼推薦你去一個絕不會失望的地方——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這裡被全球漫畫迷奉為聖地。日本的京都通常與漫畫或動漫無關,這座城市在人們印象中更多是日本的前首都,擁有諸多歷史悠久的建築。
  • 日本都成立「宇宙作戰隊」了,可為何還是偏見二次元文化愛好者?
    最初該用法起始於日本,因為早期的日本動畫、漫畫和遊戲作品等都是以「二維」圖像構成,所以指代「二次元世界」,如今自我世紀以來,在中國動漫產業的迅速發展之下,「二次元」不僅僅指代ACGN。也將獨特的文化信息推廣向整個世界,深刻影響著波及你我的「二次元」愛好者。(二)日本國內社會接受度高在成熟的日本動漫產業下,若近年來有遊玩過日本的人必然能夠發現,在日本的各大人流密集區域的車站都充滿著包括不同類型的遊戲、動畫、漫畫的宣發海報。
  • 評展·資訊|五一小長假藝術之旅,古今中外有你所愛
    【編者按】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展覽有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個展「曲水流思」為建築師的展出提供了範例;浙江省博物館的「齊白石繪畫精品展」勾畫了齊白石的藝術脈絡,展出作品以大寫意居多,其中《白石草衣圖》是現存齊白石唯一一件自畫像;倫敦泰特英國美術館的「酷兒英國藝術1861–1967」以藝術作品回顧了從1861年廢除雞姦死刑到1967年男同性戀無罪化的歷史進程。
  • 博物館之殤|文物大市 古城保定 博物館文化的貧瘠地帶
    在國際博物館日,想寫寫保定的博物館是有點困難的。在保定城區內,直隸總督署和古蓮花池都以博物館掛名,裡面的內容也確實很值得一看。尤其是蓮池內,收集的碑刻數量和質量都很不錯。然而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精華,往往是通過綜合性博物館來展現。
  • 文化| 展出國寶級古生物化石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
    文化 | 展出國寶級古生物化石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 2020-12-0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如何兼顧文化和商業?看日本倉敷是怎麼做的!
    隨著我國文化和旅遊的深入融合,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名城開始加大推動保護工作的力度。但在實踐中,諸多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依舊面臨著突破與升級的困境,很難發揮其深遠的文化影響力。尤其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更關係到城市旅遊發展全局的核心問題。近些年地方政府和民眾對承載著城市歷史記憶及文化基因的歷史街區的改造日趨重視,但仍存在著特色不足,業態單一等問題。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丹宸永固》是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九95周年的展覽,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據說展覽火爆、遊人如織,故宮已採取限流措施,云云。午門展廳風頭一時無兩。此後,如同故宮一樣,國立歷史博物館也經歷了文物南遷。1948年夏天,還是青年作家的汪曾祺從西南聯大離開,在上海待了一段時間後,經老師楊振聲、沈從文介紹北上到國立歷史博物館供職。在汪眼中,歷史博物館展品有限,這些文物也沒有太大意義。能進入他記憶的有通往午門城樓的馬道上擺著的兩門將軍炮,還有袁世凱祭孔時穿著樣式怪異的禮服,以及兩把鬼頭刀和一套凌遲專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