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總書記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八婺大地,發展迅速,萬象紛呈,該如何解讀,該有怎樣的視野。
我們和金華市社科聯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社科讀本。每周四推出,幫你解開現象的迷霧,助你追尋理論的真諦。
金華方言屬於吳語,為南部吳語金衢片。吳語是江浙民系主要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東南部、江西東北部及福建北部。吳語又分為北部吳語、南部吳語和西部吳語,南部吳語包括金衢片、上麗片(上饒麗水)、台州片、東甌片(溫州大部)四部分。南部吳語與北部吳語不同的是,由於地形因素的千差萬別,大部分都是平原而交通便利的北部吳語區內部通話程度高,即北部吳語在該區域能基本通用。而南部吳語由於所處多丘陵盆地,互通不便,再加上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南部吳語內部差別較大,跨語言片區難以相互交流。金衢片包括金華大市及衢州市區、龍遊縣和麗水的縉雲縣這13個縣(市、區),使用人數較廣,約700萬。
金華方言內部差異也較大,八婺之地,鄉音各不同,本文以金華城區方言為代表,下同。根據《金華方言詞典》,金華方言有以下幾個特徵,語音方面一是古全濁聲母上聲字在白讀中讀為清聲母,逢塞音塞擦音時不送氣;二是古濁上字今歸陰上,今無陽上調,但在兒化音變和一些字組的連續變調中,古濁上字自成一類。通俗的來講,就是平翹舌音和前後鼻音混讀、入聲調較多,上聲調起調太高,難以下降,導致聲調的高揚轉降不明顯,語速顯得過快。金華方言在中國文學史上曾留下眾多足跡,著名詩人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就是金華方言「大葉荷」的諧音。
然而,金華方言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出現諸多問題。學生是文化的傳承者,但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金華中小學生的金華方言傳承情況不容樂觀。根據黃曉東《浙江金華農村中小學生語言使用現狀及影響因素》一文數據顯示,小學生將金華方言作為第一語言學會的比例是30%,初中生是59%,高中生是45%,而將普通話作為第一語言學會,小初高對應的比例分別是67%、38%、41%,表明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已逐漸把普通話作為自己的第一語言。而從掌握的語言數量看,82%的被試者同時掌握方言和普通話,其中多數人普通話更加熟練,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被試者只會說普通話,這部分人大都是小學生。再從家庭成員掌握的語言數量看,被試者祖父母以講家鄉話為主的佔83%,被試者父母以講家鄉話為主的佔70%,參照之前中小學生數據,表明年齡越小,方言能力越低,普通話能力越高。從掌握語言的程度看,被試者熟練掌握普通話的佔98%,熟練掌握金華城裡話的僅佔38%。最後,從被試者對語言的認可度的調查顯示,在「好聽」、「社會影響」、「有用程度」三個指標上,普通話的認可度明顯高於方言。綜上,調查表明在金華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群體,方言處於弱勢地位,普通話不僅比方言更具有社會聲望和使用性,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中小學生的普遍認同。對00後而言,年齡越小,其使用方言的頻率越低、範圍越小,熟練度程度較低。並且,這項調查的對象是方言仍使用較多的農村中小學學生,可想如在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區,中小學學生的方言使用情況將更加不容樂觀。
自1986年國家推廣普通話以來,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的關係就一直是語言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國方言分歧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社會的發展,推廣普通話這一政策符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要求,只有以共同的語言為基礎,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才有可能全面發展。然保護和發展方言也責無旁貸,方言不僅是地方文化、風俗的活化石,保護方言本身特色就是保護當地的地域文化,這點不復贅述。同時掌握方言也有助於企業發展、民眾就業。早在在明清時期,主要城市的「會館」就是為同區域同鄉的商人服務的,士大夫之間亦有「同鄉」之誼。而在普通話盛行的今天,在金融和商業領域中,來自同方言地區的同鄉之間相互抱團是一種普遍行為,中國各地存在眾多同鄉商會,他們通過「鄉音」方言對彼此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形成各種極具凝聚力的圈子,進而形成獨特的內部金融資源、物質資源和人才資源交換市場。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方言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口頭語言形式,是人們彰顯自身自身身份的特殊符號。掌握方言技能有助於流動人口在遷入地搭建良好的社交網絡,增強社會認同感,減少就業「壁壘」。
因此,針對金華方言的現狀和問題,需要對金華方言採取一定的措施以保留傳承金華方言的特色。金華方言研究專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曹志耘教授在《關於建設漢語方言博物館的設想》一文中談到建設漢語方言博物館,博物館裡進行以下幾項措施:一是方言文化展示,展示內容是該地區方言的歷史發展、地理分布、各地特點,加之方言文藝、方言民俗和方言名物。二是對方言語料進行收集和保存。利用自助採錄系統收集方言語料,加強參觀者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從而長期有效收集各地方言語料,保持地方特色。三是開展方言研究。通過展示相關的研究論著及相關文獻,從學術角度加強其保護。
方言博物館的構建設想,是曹志耘教授在多年從事方言研究過程中對方言保護創新的一環。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方言保護首要的是「保留火種」,創建方言有聲資料庫。相對古老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語音特徵在時代發展過程中被逐漸侵蝕,一些特有的語音特徵的流失使得金華方言將來總體特徵會越來越向普通話靠攏。且在信息化時代下,隨著地區間交往、人員流動加快,金華方言的語言特徵流逝速度也越來越快。有鑑於此,應關注金華方言保護,特別是方言中的相對原始的特徵,在金華全域收集不同區域、不同語調、不同詞彙、不同含義的語音語言材料,創建較為系統完整的方言有聲資料庫。
其次在於「薪火傳承」,對地方特別是中小學開展鄉土教育,在其更深認識金華的同時加入方言元素,突出方言的地位和作用。以婺劇團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宣傳隊伍開展文化下鄉、節目演出,在學校、城區村鎮文化禮堂定期為基層表演或播放有金華方言的婺劇戲曲、小品等節目,深化金華道情、金華山歌、浦江亂彈、東陽民謠、永康鼓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對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的影響。
最後是「言暖民心」,以主流平臺媒體的活動欄目加深市民對金華方言的認同感。儘管金華方言演變形勢不容樂觀,但從金華方言自身看,其也有一定的自我防禦能力,即金華方言的形成、發展過程融入本區域的人文背景和地域特徵,具有很強的自足性,且隨著金華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華人對金華有強烈的認同感,而對維繫認同感的紐帶之一金華方言,則有潛意識的保護。且慶幸的是社會各界已開始逐漸認識到金華方言保護的重要性,金華市社科聯開展「金華記憶:八婺鄉音朗誦比賽」,獲得巨大的社會反響;金華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新聞節節棒》亦是用金華方言的娛樂化民生新聞欄目,以唱新聞的形式深受金華人民喜歡,此外還有義烏電視臺欄目《同年哥講新聞》等等。這些節目活動貼近百姓生活,使人們對金華文化產生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這些節目活動為金華人民喜愛,實質上是金華人民對家鄉和自我的一種認同,一種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保護金華方言不等於排斥、反對普通話,兩者是可以和諧共存的。在教育、宣傳、公務活動和公共交際中必須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是適應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的需要;而方言可以作為普通話的補充,在日常生活中增進親情、鄉情,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繁榮民俗文化。
(作者單位:金華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