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傑出的中醫學家、已故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先生,畢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治療時病經驗極其豐富,強調「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古為今用,獨樹一幟,以擅治溫熱病、包括各種急性傳染病著稱。危急之際,每能洞察毫釐,通權達變,出奇制勝。為學習繼承蒲老的寶貴經驗,茲據蒲老及其弟子著作中有關時病的論述,對其治療時病的學術思想作一初步探討。
1.重視節候變化與時病發生規律的研究
蒲老指出:「時病指的是春夏秋冬一般常見的急性發熱性疾病,古人統名之為傷寒、熱病,如《內經》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切外感病,稱時病,也稱六氣為病」。可見,時病實際上包括了現代醫學中多種流行性、尋節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傳染性疾病。
他認為,「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性,一年十二個月,有六個氣候上的變化。即風、火、暑、溼、燥、寒。學習祖國醫學,治療急性病,要掌握這個規律。」也就是說,要熟悉四時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概而言之,大寒、立春、雨水、驚蟄,這四個節氣六十天,為初之氣,言厥陰風木,此時的外感病,多為風溫、春溫,亦有氣溫反寒而病寒疫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為二之氣,主少陰君火,其病多屬溫熱病範圍。小滿、芒種、夏至、小暑,為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多暑病。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為四之氣,主太陰溼土,其時多雨,外感病多屬溼溫。秋風、寒露、霜降、立冬,為五之氣,主陽明燥金,時病秋燥。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為絡之氣,主太陽寒水,傷寒病多,亦有氣候反暖而病冬溫的。強調「必先歲氣」,就是講研究四時五運六氣為病的一般流行規律,為醫者不可不知,只有知常才能達到變。這是與《內經》中提出的「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的人與自然統一觀一脈相承的。掌握這個規律,便於審證求因。對於疫癘邪氣,雖吳又可有「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的認識,但這是從病原體的高度來講的,而中醫治溫疫亦必辨邪之性質,求屬風溫、春溫、暑溫、溼溫、伏暑、穢溼、火毒之不是,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正確治療。六氣為病在臨床常常不是單一為患,更多的是相合為病,如風寒、風溫、溼熱等,正是病因之多樣性、複雜性的實際體現,所以在掌握六氣為病基本規律的基礎上,臨床上還必須進行細緻具體的診察和分析,才能做到辨證無誤,治不違逆。
2.主張傷寒學說與溫病學說的有機統一
蒲老指出,外感熱病一般主要從六經、衛氣營血辨證中,了解正邪相爭盛衰情況,病位的深淺,病情之寒熱,以指導臨床治療。他說:「通過我數十年臨床體會,急性病、外感六淫之病,重點是抓表裡寒熱。」這樣,治療上才能把握標本緩急,主次先後。
蒲老治療外感熱病,學術上不囿於傷寒與溫病兩個學派之論爭,而是有機結合,兼收並蓄,取長補短,相互為用,在臨床實踐中表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認為,傷寒學說開溫病學說之先河,溫病學說補傷寒學說之未備,應當互為補充,並行不悖。因此,他在外感時病的臨床實踐中,將六經辨證與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的方法有機統一,經方時方並用,可謂是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蒲老治療外感熱病,繼承了《傷寒論》與溫病學的經驗,十分重視解表法的應用,以表與透為第一要義。因為傷寒、溫病,皆屬外因為病,邪自外入,自應驅之外出。他指出:傷寒初起,寒邪侵犯太陽,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溫解表為主;溫病初起,溫邪首先犯衛,其病亦在表,治法以辛涼透邪為主。對於解表法在溫熱病中的應用,他還強調其為「治溫熱病的一大法。其大要不專在乎發汗,而在於宣通氣血、開其鬱閉,鬱閉在表,辛涼芳淡以發之,鬱閉在半表半裡,苦辛和解以發之,……必察其表無一毫阻滯,始為完善。……溫熱病首貴透解其優邪,而伏邪初發,必有著落,著落在皮肉肌膚時,非發表則邪無出路。可見發表是祛除病邪從表而解,急性傳染病初起必須用之。按發表法不外辛溫發表和辛涼發表兩端,急性傳染病多屬溫熱病之類,辛涼發表自是最為相宜的方法,但如夾有寒邪鬱閉,辛溫發表之法,亦不容有所偏廢。」
蒲老治療外感時病表證重表透,裡證則強調疏通。他指出,溫病來路有二,即呼吸與皮毛。病之去路有三,為汗、吐、利。溫病最怕表氣鬱閉,熱不得越;更怕裡氣鬱結,穢濁阻塞;尤怕熱閉小腸,水道不通,熱鬱胸中,大氣不行,以致升降不靈,諸竅閉滯。治法總以透表宣膈,疏通裡氣而清小腸,不使熱邪內陷或鬱閉為要點。這既是豐富臨床經驗的結晶,亦是高度概括的理論升華。基於此,他推薦靈活運用楊慄山《傷寒溫疫條辨》中以升降散為主的十五個方劑,治療雜氣為病的溫疫及四時溫病中兼穢濁雜感者。
3.臨證從具體情況出發通達靈變
蒲老學識精湛,經驗宏富,堅持臨床工作七十餘年。晚年在時病方面的造諸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他於1955年奉調衛生部所屬中醫研究院工作後,學術上步入一個更加輝煌的時期。特別是在1956年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1958年防治腺病毒肺等工作中,貢獻尤大,做出了優異的成績,以卓越的療效說明了中醫在治療外感時病,包括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方面的積極作用,得到了中西醫同行的共同認可。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治療,結合北京地區當年的氣候特點和發病情況,區分出偏熱、偏溼的不同,創造性地運用芳香化溼之法,使不少危重患者轉危為安,並治癒了若干壞證。在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治療上,靈活地運用宣肺透邪、表裡兩解、清熱救陰、生津固脫等法,成功地搶救了許多急重病例。在實踐的基礎上,蒲老系統總結了治療流行性感冒、麻疹合併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性肝炎等急性傳染病的經驗,提出了若干正治、權變、救逆等療效確實的治療方法。
蒲老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規律,對時病、包括急性傳染病的認識,也要通過運用望聞問切的四診方法,結合三因、八綱的分析歸納,全面地觀察疾病複雜變化的規律性,從而使這種規律性進一步提高為理論體系。《傷寒論》之分六經,溫病學之分三焦和衛氣營血,就是對熱病發展規律的整體認識。按疾病的始末表裡淺深輕重的臨床表現分成若干基本證候類型,不但反映了疾病發展的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並且反映了疾病發展全部過程中的階段性和特殊性。中醫將外感時病概括成傷寒和溫病兩大類。傷寒的發展規律,為由表及裡,由陽到陰;新感溫病的發展規律,為由上到下,由衛分到氣分到營分到血分;優氣溫病的發展規律,為由裡達表,由血分出營分達氣分出衛分。對外感時病的辨證,必須分清其證候屬性和發展演變的病程,從而掌握其要領,才能有正確的治療方向。
蒲老還指出,對外感時病的辨證還不止這些,人體有強弱,年齡有大小,時令有冬夏,氣候有寒溫,地域有燥溼,病邪有盛衰,均須仔細體會,才能達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為靈活應變的治療要求。中醫學把一切疾病的發病機制看作是一個正邪相搏的病理反映,一切疾病的變化規律,也就是正邪相搏的矛盾現象的反映。扶正祛邪的治則應是針對不同性質病證的合理運用,即要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扶正祛邪的方法。在祛邪方面,對不同的邪氣,用不同的方法來祛除,掌握邪氣的性質及發展趨向,因勢而利導;在扶正方面,對於不同的體質狀況,也應給予不同的輔助方法。疾病初期,祛邪即可以存正,疾病末期,扶正即所以祛邪。蒲老認為,祛邪扶正的目的,在於調整機體的矛盾統一。中醫治病常常不是針對外來的病原體(對病因則極為重視),而著眼於解決病人的內在矛盾。
來源:中醫五運六氣,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