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個多月後,全國各地終於迎來大學生返校季,這對關注大學生經濟的校園創業者群體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疫情期間許多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有的行業則迎來新的機遇,作為學生來講可能是最感同身受的。當下火熱的在線教育、遠程交互、社交遊戲...都與年輕群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近幾年的網際網路創投圈,社交可以說是一個熱度只升不降的話題,這在校園經濟領域同樣如此,社交和互動分享是Z世代泛娛樂消費中最大的共性特徵。隨著Z世代們都步入大學,社交也正在成為打開校園市場的一把「鑰匙」。
事實上,全球知名的頂級科技公司Facebook最初也是從校園市場起家的,依託於校園市場,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科技巨頭。放到國內,其實也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從校園起家,不乏有耳熟能詳的融資明星企業ofo、中國版facebook校內網、備受爭議的校園貸趣分期、間接創造千萬就業崗位的餓了麼...下面就來盤點他們從校園走出的發展路徑。
01 校內網
校內網創辦於2005年12月,是中國最早的校園SNS社區,由王興及幾位大學生共同創辦。
校內網的出現很快受到廣大大學生的關注和熱捧,2006年校內網被千橡互動收購,陳一舟成為校內掌門人,同年底5Q校園網與校內網合併完成,成為了當時中國大學生市場具有壟斷地位的校園網站。
2009年校內網改名人人網,用戶也不再限制於學生群體中。2011年5月4年,人人網在美國上市,開盤價19.5億美元,市值在80億美元左右,成為了當時中國網際網路市值第三的公司(僅次於騰訊和百度)。
然而,之後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迅猛,由於缺乏創新、用戶體驗越來越差和本身模式的局限,人人網在微信、微博等其他社交媒體的夾擊之下,逐漸退出了公眾的視野,2015年人人市值縮水近80%,陳一舟宣布辭職。
2019年10月,沉寂已久的人人網宣布重新上架app。這一次人人網想重回校園社交領域,但想跟微信搶回熟人社交的市場絕非易事。現如今年輕人偏愛的陌生人社交成為了新的主旋律,回歸傳統路線的人人網要如何破局,只能拭目以待了。
02 餓了麼
2008年,還在上學交通大學讀碩士一年的張旭豪由於在宿舍叫餐時體會到諸多不方便的問題,察覺到外賣服務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創業就這樣從不起眼的外賣服務開始了。
2009年4月,張旭豪與其同學正式創辦了餓了麼網上餐廳,從上海交大起步,贏得了諸多大學生用戶的認可。之後,張旭豪不斷地參加創業比賽來給餓了麼造勢,最終獲得風頭的青睞。
2011年,餓了麼獲得金沙江創投A輪100萬美元融資。此後幾年餓了麼獲得多輪融資,2015年8月28日餓了麼獲得6.3億美元F輪融資,也創下了全球外賣平臺單筆融資金額最高紀錄。
2015年11月24日,餓了麼獲滴滴出行戰略投資。同期業務已覆蓋300個城市,日交易額突破1億元,日訂單量超過330萬單,創下外賣020行業新高。
2016年4月,餓了麼宣布獲得阿里巴巴領投的12.5億美元融資,外賣領域至此進入了BAT角力的戰場。
2017年6月,阿里巴巴再次領投10億美元戰略投資;2017年9月,支付寶首頁接入「餓了麼」。
2018年4月,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與餓了麼聯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經籤訂收購協議,將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麼完成全資收購。這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併購,餓了麼藉此融入阿里龐大的商業版圖,同時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
11年過去,如今外賣行業從無到有,催生出年產值2000多億的市場,帶動1300萬個就業崗位,尤其是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即時配送成為火熱的新興產業,未來「萬物皆可配送」必將成為一種趨勢。
03 趣分期(趣店)
2014年羅敏在北京創立了趣分期。當時瞄準的正是不斷崛起的大學生信貸消費需求市場,採用分期付款的模式,並發放趣白條(小額信貸)的模式,線上線下聯動,以刺激消費者消費盈利。
2014年3月趣店集團獲得李想、吳世春、陳華、李樹斌、鮑嶽橋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2014年4月趣分期完成A輪數百萬美元融資,此後一年,趣分期連續完成3輪融資。
2015年9月, 趣分期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並與支付寶和芝麻信用達成戰略合作。同年11月,其現金貸業務正式上線。
2016年7月,趣分期完成pre-Ipo系列首期融資約30億人民幣,趣分期同時宣傳升級為趣店集團,趣店集團也因此成為當時中國估值最高的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創業企業。2016年10月,獲得國盛金控的3.75億戰略投資。
2017年10月,趣店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市值一度突破100億美元。
作為一個以校園貸業務起家的企業,主要是面向校園領域的分期貸款業務,也正是這項業務讓趣店逐漸壯大起來,從2014年創立至今短短五年時間已經成為累計註冊用戶數增長至約 7600 萬的趣店集團,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佔領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現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下,趣店在尋找更多場景和跨越更多邊界,上市顯然不會讓趣店就此止步。
04 ofo
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與4名合伙人共同創立OFO,致力於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
2015年6月,「共享計劃」在校園推出,向學生回收單車作為共享單車。最開始主要是在校園內服務師生,當時戴威宣稱要在北大內推出 10000 輛共享單車,並面向北大師生招募 2000 位共享車主,這時候的共享單車還算是是名副其實的共享經濟。共享單車項目以北大為中心,逐漸拓展到其他學校,項目發展僅3個月,ofo就達到近2萬的日訂單量。2015年12月,獲得了900萬Pre-A輪投資。
2016年春節過後,ofo拿到了金沙江創投1000萬的A輪融資,進駐區域也向南方校園拓展。
2016年10月,ofo拿到了滴滴出行1.3億美元的融資,陣地也由校園市場轉向了城市市場。
在最初的發展階段,ofo都可以說是根基於校園,依靠校園市場起家的。整個發展過程也趨於平緩,沒有較大波動,區域上,從北京向外輻射,由北方向南方拓展,從校內拓展到校外,整個過程循序漸進。
整個2016年就經歷了4輪融資。2017年1月至10月,ofo瘋狂開拓市場,成為世界首個在全球4個國家100多座城市提供服務的共享單車出行平臺。日訂單突破3200萬。
2017年底,共享單車的泡沫開始破裂。12月,朱嘯虎悄悄將ofo的股份全數賣給了阿里巴巴。2018年初,持續的瘋狂擴張開始出現頹勢,外界期待的ofo與摩拜合併最終也沒有實現,ofo接連退出國外市場。
2018年10月,ofo創始人戴威不再擔任公司法人。
曾經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從瘋狂走向衰敗,背後必定存在諸多原因。時至今日,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城市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資本熱潮褪去之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行業逐漸走向成熟,共享的模式還需要探索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總結
這些從校園走出的公司擁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有的成功上市,有的黯然退場,那麼校園市場對校園相關的從業者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大學生作為95後、00後群體中的代表,他們個人風格強烈,受教育程度高,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因此他們創造出來的產品也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而校園作為一個封閉的市場,人群聚集效應明顯,在人口密度極高的環境中,無論是投放廣告還是產品孵化都有著比外部市場更高的投入產出比。
通常火爆校園的一款產品,增長用戶的速度都是非常之快,加上一個用戶通常要在大學中待上幾年的時間,流動性相對較低,給網際網路業務滲透和形成品牌效應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正是靠著這些先天的優勢,加上近年來不斷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與比賽,才能孵化出諸多優秀的創業公司,相信在未來,校園這片創業的土壤中,能湧現出更多優秀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