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BAT暗戰教育賽道,爆破點可能是底層作業系統。
作者 | 張徵
出品 | 子彈財經
嘉賓們的討論深度超出預期,說到動情處,甚至有人哭了,原定3小時的議程,延長了1小時。
主角是釘釘+支付寶,和VIPKID創始人米雯娟等教培行業專家。主題是給教培行業把脈、定向。峰會的彩蛋吊足了業界胃口:釘釘攜手支付寶發布教培行業解決方案。
中午1時,方永新走出會場,又在走道上跟幾個教培人聊了起來。這裡是8月17日未來教培峰會(杭州),方永新是阿里巴巴合伙人,釘釘教育負責人。他在阿里的花名叫「大炮」,人如其名,說話直接。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科技的力量。」方永新用馬雲的經典三段論歸納釘釘在教育賽道的打法。短短一個月內,釘釘接連發布安全教育、學生號,以及包含「在線課堂」的整體解決方案,業界對釘釘教育充滿關注,好奇心集中在兩個問題上:
一,是否迫切商業化?
二,未來規劃是什麼?
方永新一言以蔽之:打造教育作業系統。
1、新BAT暗戰教育賽道爆破點可能是底層作業系統
方永新粗略算了算,加入釘釘兩年間,他跑了一千多家學校和教培機構。「天天跟客戶在一起。跟客戶在一起,你會發現動力無窮。智慧都在民間。」
方永新所說的客戶,包括校領導、老師、家長和孩子。他會找機會問孩子:「為什麼要給釘釘打一星?」也會經常跑到學校門口,找接送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閒聊。
「焦慮」,這是方永新從家長那兒感受到的集體情緒。他本人是一個13歲女孩的父親,同樣需要化解焦慮。他既是教育服務的需求者,同時也是教育服務的參與者,「焦慮」可能是雙重的。
方永新化解憂慮的方法是:坦誠。他分享了他跟女兒的故事,女兒處在叛逆期,但他絕少幹預,他相信女兒會「自己成長」。
對於釘釘教育業務,他的心態同樣如此:「疫情期間3億人用釘釘,伺服器的確燒了很多錢,外界說我們『有情懷』,其實沒必要,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教培也是生意,我們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國教育行業由公、民兩部分組成,公辦教育謹遵公益屬性,民營教育以市場為導向。2020年,中國民營教育市場規模預計可達3.36萬億元,其中在線教育規模達5000億~6000億元。
在教培行業,巨頭們的名頭如雷貫耳,但事實上,整體大盤碎片化。70萬家機構中,巨型機構只有15~25家,每年營收10億元以上的企業,在2019年佔整體市場份額的5%左右。
頭部企業資金充沛,跑馬圈地,市場地位穩固。中小機構利用地面優勢,野蠻生長,達到小康水平並非難事,但抗風險能力差,疫情給它們潑了盆冰水,相當一部分企業處境艱難。眼下,行業大多數救亡圖存,少部分危中尋機,OMO(線上線下相融合)議題火熱。
OMO並非新議題,網際網路巨頭入局教育行業已有多年,但放長線暫未釣到大魚,眼下仍在積蓄勢能、等待爆點,即便強如新BAT(字節跳動、阿里和騰訊),也暫未摸到破局法門。
騰訊2014年成立教育部門,2019年5月集成6大事業群、20個教育產品,正式發布「騰訊教育」品牌。字節跳動、阿里淘寶分別在2019年7月和2020年3月成立獨立的教育事業部。
賽道上集齊了幾乎所有網際網路頭部公司,除了新BAT,還有華為、網易、百度、快手甚至美團。學前教育、K12及成人教育,多年齡段、多學科,產品品類齊全。基因不同,各家的打法區別很大。
騰訊、字節跳動一手自建產品,一手投資併購,目的只有一個:快速上軌道、上規模,搶佔先機。騰訊出手最為頻繁闊綽,粗略統計,截至目前,騰訊的教育投資已經超過40起。
字節跳動也至少完成了23起教培行業併購,涉及AIKID、清北網校和曉羊教育,佔公司公開併購量的近1/4。字節跳動的流量打法與騰訊系存在較大的正面競爭,騰訊不僅自身掌握大量C端流量,參股公司的流量能力也非常可觀,比如早在疫情前,騰訊系的快手就拿出66.6億的流量扶持教育類帳號。
「視頻+直播」成為網際網路內容平臺切入賽道的抓手,但教育行業遠非流量這麼簡單。字節跳動高級副總裁、教育業務負責人陳林表示:近三年內,字節跳動對教育產品沒有盈利預期,將持續加大投入,今年計劃招聘1萬多人。張一鳴也多次公開表態、親自站臺,重視程度非同尋常,甚至可以認為,張一鳴把教育行業視為字節跳動的下一個核心增長點。
相比之下,阿里在教育賽道雖也屢有動作,但總體謹慎,對外投資不到騰訊的一半,2013年推出淘寶教育頻道,直到今年3月才成立淘寶教育事業部,6月發布「1億新生計劃」,宣布:「未來3年將幫助1000家教培和知識付費機構獲取10萬新生」。
淘寶教育的優勢基於8億淘寶用戶,連接新東方、好未來等上萬家教培機構,供給數百萬門課程,可以視為傳統電商業務的品類延伸。與實物電商相比,教育以服務為標的,交易、消費及服務全流程在線化。
阿里體系內,優酷、支付寶等各事業部均在教育賽道有所投入。比如支付寶,把定位擴展到生活全場景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在小程序生態之外,還推出了支課堂。產品、服務在線,但行業化的人群不在線,這是軟肋。
方永新對阿里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看得很清楚:「受馬老師的帶動和影響,阿里有重視教育的基因,各個部門都有教育部門,探索各種可能性。以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埠,可以整合各個部門的能力,現在有了釘釘,終於可以串起來了。」
釘釘屬於跨界選手,從辦公領域跨入教育賽道,也正因如此,釘釘用廣角看教育,它提出的命題是:「教育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升級」。今年年初,釘釘推出新的品牌slogan「讓工作學習更簡單」。
學習=1/2個釘釘,這是釘釘跨界兩年的意外之喜。由於教育場景中同樣存在管理屬性,釘釘進入了這個行業,從教育管理工具起步,逐漸實現了對全場景的覆蓋。
疫情之前,釘釘就以家校溝通產品為特色,用「數字平臺+智能硬體」的方案,在全國打造了一批「未來校園」。疫情期間,釘釘支撐全國14萬所學校、300萬個班級、600萬教師及1.3億學生在線上課,成為最大贏家。
後疫情時代,中國教育行業OMO的方向不會變,但潮水逐漸退去,各家公司必須重新確立自己的生態位,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被提了出來。
藍象資本的寧柏宇認為,「疫情期間,阿里、騰訊、華為和字節跳動等大廠為在線教育提供了基礎設施,給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影響。大廠入局加速格局調整,行業非常需要一個底層作業系統,這種大投入的事,更適合巨頭去做。」
真格教育基金合伙人葛文偉很早以前就發現,教育機構的痛點是獲客,但流量並不是教育的核心。他說:「未來,在線教育爆發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新基建,二是老師的更替成長,三是新內容。」
葛文偉所說的「新基建」其實就是寧柏宇所說的「底層作業系統」。參照電商、本地生活等成熟的「網際網路+」行業,教育行業當前最欠缺的,可能正是一套底層作業系統:系統之上,生態繁榮,萬物生長。
2、「雲端一體」:一套「巨能扛」的教育作業系統
疫情發生後,線下教育停擺,學校、教培機構組織學生在家上課,新BAT的優勢迅速顯現。字節跳動有「頭條+抖音」的內容流量,騰訊有「微信+QQ」的社交關係鏈,阿里則有「阿里雲+釘釘」。
前兩套組合是消費網際網路的登峰造極之作,常人容易感知。離普通人日常經驗較遠的,是第三套組合:阿里的「雲+端」。疫情推著用戶完成了對它們的感知和認知。
阿里雲與釘釘同屬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這為阿里在教育行業的「雲端一體」提供了良好的協同基礎。目前,阿里雲佔據了國內雲市場的半壁江山。
春節後復工首日,上班族和上課學生同時湧入,音視頻會議、群直播史無前例地高並發,人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雲服務的重要性:關鍵要能「扛住」。
釘釘基於阿里雲彈性計算資源編排調度服務,2小時內新增部署1萬多臺雲伺服器,創下了阿里雲快速擴容的新紀錄;後續又在阿里雲上連續擴容10多萬臺雲伺服器,面對幾波流量洪峰「巨能扛」。
3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官網向全球推薦使用釘釘在線上課。截至3月底,中國2.6億學生中有1.3億使用釘釘,剛好佔到一半。
4月8日,釘釘發布海外版DingTalk Lite,加快國際化步伐。4月底,釘釘推出教育「春雷計劃」,宣布將幫助全國5000所學校、1000家教培機構和100家教育局實現數位化。
在「雲端一體」作業系統中,「雲」是通用的,「端」卻有明確的使用場景,釘釘必須進行行業化裂變。最先裂變成功的,是政務釘釘,現在金融、零售及教育正在多箭齊發,影響面最大的是教育。
2019年底,釘釘通過教育部備案,成為第一個通過備案的平臺類App。今年5月17日,釘釘發布5.1版,作出迄今最大幅度的更新,除推出家校群、師生群等功能外,還升級了教師的教學教研工具。
學生號和在線課堂是釘釘在教育行業裂變的延續和深化。學生號在通用版釘釘的基礎上,做了大幅的功能簡約化和視覺少年化,讓學生本人上線,在線集齊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的彼此連接和內部連接更加完整與明晰。在線課堂則讓教師在音視頻、家校群之外,擁有了一站式「在線教室」和全套數位化工具。
在此之前,釘釘主要適用於學校教育,從智慧校園(軟硬一體化)、學校管理(考勤、考核、審批、教研等)、家校關係到群直播,校內校外一站式解決。
這一次,釘釘在「雲端一體」的框架內注入了更多能力,攜手支付寶,聯合淘寶、本地生活及智能營銷平臺等,拿出1億補貼,發布教培行業解決方案。
該方案含招生管理、在線課堂、教務管理與教培班級群收款等產品能力,覆蓋課前招生引流、收款,課中在線教學教務,和課後家校服務等場景,把釘釘的適用主體全面延伸到教培行業,實現了對教育門類的全覆蓋。
個別教培機構已率先使用了方案的部分功能。河南程攻教育利用釘釘辦了三場運營活動,營收300多萬元。杭州檸萌之家利用釘釘運營家校關係,700多名學員疫情期間無一退費。
對於今天的阿里教育格局,人稱「葛二爺」的葛文偉早有預判,早在釘釘教育成氣候前,他就斷言:「釘釘會贏」。理由是「只有釘釘可以把整個場景串起來」。
不得不說,葛二爺看得深刻。這種「串」的能力,正是行業當前最急需的,也恰恰是「作業系統」必備的最重要的能力。釘釘能「串」,而阿里有足夠全面的能力供釘釘去「串」。
方永新在談到釘釘與支付寶的合作時,顯得非常興奮:「一些指標幾倍幾倍地漲,用戶滿意度也成倍地增長。」這是兩個超級平臺間的化學反應。
3、技術工具基本齊備難點在於行業生態建設
教培行業高度市場化,新東方等頭部機構雖然也用釘釘、微信,但僅限於辦公、營銷,它們均自建了完整的在線教育閉環。精銳教育董事長張熙判斷,OMO會成為未來10年教育行業的終極解決方案。他表示,精銳教育未來三年將在OMO上投入30億元,其中20億元用於技術開發。
如此高的資金、技術門檻,絕非中小教培機構所能承受。釘釘的著眼點首先是這些中小機構,正如阿里巴巴的立身之本是中小企業。
據經濟觀察報報導,今年2月1日-6月16日,全國18885家線下培訓機構註銷。中小教培機構要想活下去,就得想方設法降本增效,在線化運營成為必選項。
技術工具和行業生態是釘釘教育作業系統的兩翼。目前,釘釘是阿里達摩院AI技術的集成應用平臺,集IM、OA、CRM、直播、音視頻、雲存儲、排課消課、在線課堂和家校本等產品於一身,工具已經基本齊備,疫情期間經受住了極限考驗,也證明了其能力的絕對值和彈性空間。
但對任何作業系統而言,工具價值都只是基礎價值,從長遠來看,判斷系統是否成功,要看它能否打造一個用戶價值和行業價值雙贏的繁榮生態,windows如此,iOS也是如此。這是要點,也是難點。
據了解,釘釘教育生態主要由五類產品和服務組成:一是上述阿里雲、支付寶、淘寶及優酷等阿里經濟體的產品能力;二是新東方、精銳教育等線上課程;三是語雀、雲課堂等平臺應用;四是番茄表單、叮噹通知等教育數位化管理工具;五是大視野、希沃等教育行業合作夥伴。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5月17日,釘釘推出家校共育2.0產品,給教育生態夥伴提供了更好的應用場景。比如,在課後環節,釘釘聯手鬆鼠AI、作業盒子及學霸君,推出在線智能作業平臺,引入題庫資源,幫助老師3秒鐘自動完成作業批改,並生成學習分析報告,為優化教學提供依據。
5月21日,釘釘舉辦教育生態合作夥伴招募大會,招募更多行業夥伴,共建教育生態。7月21日,釘釘上線暑期安全教育功能,以及體育鍛鍊、生活旅行和閱讀學習等暑期打卡功能模塊,相關模塊的內容均由生態合作夥伴提供。
世事就是這麼難料。當年阿里想做一款產品PK微信,結果「種瓜得豆」有了釘釘,如今豆香四溢。釘釘啟航於「一個工作方式」,結果裂變出了億級用戶的教育半壁。
這場峰會的名字是「未來教培峰會」。未來長什麼樣?未來總是先想見,再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