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裡長出的新書店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值班編輯妍叔 Local本地 收錄於話題#小書店好在哪兒14個

小書店好在哪兒

Local本地書店採訪系列

小時候窩在書櫃角落看一天連環畫的書店都不大,沒有奢華且巨大的書牆,卻裝滿快樂。大與小,本來是相對的概念,加上信息量和入眼的選項之後,可能,後者更容易「對付」。更少的選項,並不意味著沒有合適的答案,而是更容易做出一個選擇。沒有一本書籍可以提出人生疑難解決方案,那只是一個個店主人做出的選擇結果,陳列在小隔間裡,期待著與自由者相遇。

小白

不安分書店主理人

Local本地:介紹一下你自己和不安分書店吧。

小白:嗨大家好,我是不安分書店的主理人白白,也可以叫我小白。

大家聽到不安分這個名字都覺得特別好記和有趣,但實際上最早是因為我們開設了自己的插畫分享群,名字叫 Group and Fun,之後又有書籍一類的分享,順理成章就衍生出 Book and Fun,所以最開始我們只有英文名。之後是因為開起線下店,覺得需要一個中文店名,於是就想從英文進行轉譯,將 Book and Fun 翻譯為不安分,其實是無意為之,沒想到大家都覺得適合和喜歡。

其實開店以來還是挺多小夥伴把這個狗狗的形象認成是貓的,它其實是我在兩年前領養的小朋友,名字叫做「小島」。小島是一隻非常有性格和辨識能力的狗狗,親近又好玩,恰巧這也是書店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感覺。

不安分書店和所在社區的緣分是從今年開始的,第一次來到敬梓裡文創社區是為了參加這裡的迷宮市集。走進來看到到處都是樓梯和轉角,讓我大吃一驚!在老房子裡擺攤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不經意地讓路和擦肩而過,老房子的屋體結構和環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當時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於是跑去詢問社區是否還有可以入駐的閒置空間,沒想到真的還有!當然,因為深知線下書店可能會承受的壓力,所以我選擇了位於敬梓裡文創社區裡面最後一間不臨街的小屋,租金壓力相對會小一點。

敬梓裡文創社區其實是由三棟相連的老廠房改造而成的藝術社區,有二十幾戶人家在這裡生活、居住,每一家、每一戶都是小複式結構,所以都有上下的樓梯。而不安分書店所租賃的這間最開始其實是由一間屋子的主大廳和洗手間組成的,後來我們把兩個公共洗手間打通,就變成由三個洗手間和一個大廳組成的書店。

最後加起來其實也才不到二十平米,但還是想要突破一切不可能,在這個空間設計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劃分——「不分享」CD Room、小畫廊還有絲網印刷間等。最初為了說服社區讓我們進行這項改造計劃,人生第一次瞎弄了平面設計圖,並寫了一份計劃書。現在回想,仍然非常感謝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尤其是社區還無償幫我製作了可愛的拱門。

僅能容納一個人的「不分享」音樂間

Local本地:你之前從事的工作是什麼?因為什麼契機讓你接觸到插畫、漫畫和 Zine 的呢?

小白:我之前的工作是新媒體運營和設計師。或許是因為我在大學期間的計算機學院學習的課程比較雜,涉獵了很多有的沒的。但我本人很喜歡動畫,尤其是那些非常古怪的、老的泥塑定格,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的那些作品我也會來來回回反覆看,一些法國的動畫長片我也非常喜歡。

雖然身處於計算機系,但還是按捺不住一顆想要讀藝術的心,就決定考動畫的研究生。在備考的那段時間裡,我所學的計算機學科發揮了它的搜索優勢,幫我積累了非常多的資源。所以在接觸插畫之前,動畫是我第一個愛上的藝術形式,也是在這個時候,幫我打開藝術的大門。

雖然後來我考研落榜了,但還是很不甘心地做了自己的第一部二維逐幀動畫,我也成了計算機學院第一個用動畫畢業的學生。說到這裡還是挺驕傲的,哈哈哈哈。

早期在動畫作品中就構想的書店場景

Local本地:喜歡這類紙本的原因是什麼?

小白:這個問題其實我想了很久,因為喜歡真的是人類一種很本能的事情。不過具體分析看看,可能還是因為視覺方面的東西跨越了語言的障礙,讓我看到了非常多不可思議的大腦。自己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總會有一些好玩的人來實現。

Local本地:之前你們的公眾號經常跟大家分享偏藝術和設計類的書籍、雜誌、Zine、視頻、手作教程和網站等資訊,怎麼會想到採用「藥店營業中」的問診形式?

小白:之前公眾號的名字有點中二,叫「Maniac藝術藥店」,始於我會瘋狂搜集藝術類資源素材的那個階段,也是我對搜集、整合到的資源的一些成果解讀。當時因為我還在公司上班,會需要做很多活動策劃相關的工作,就會有點職業病地去想一些關於自己運營的這個公眾號的整體包裝。

其實當時會分享國外這些藝術資源的公眾號還沒有現在這麼多,很多插畫師都面臨可借鑑或學習的素材很少的創作困境,所以就有了「藥店」這樣的設定,希望幫大家解決創作靈感匱乏的疑難雜症。而我希望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包含和分享一些與「藥」的設定相關的內容,是為了讓大家在最開始閱讀的時候就能大概了解到這一期的作品主要是什麼樣的風格,可能會從中尋找到哪方面的靈感。

Local本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藝術類資訊分享的初衷是什麼?你覺得藝術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意味著什麼?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又扮演何種角色?

小白:能一直堅持分享插畫的原動力肯定還是受「喜歡」驅動的,首先是希望自己獲取這些信息,其次才是分享,這個順序一直都沒有改變過。雖然我經常和小夥伴們說我希望可以為「能夠畫出好作品和希望畫出好作品的人」服務,但其實後來會發現,過程中慢慢地有越來越多對插畫感興趣的人加入進來。我能感受到大家對於插畫的熱愛已不再局限於某個行業,大家對插畫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動畫繪本分享海報製作圖

之前有人和我說,就算每天只是花十來分鐘看看這些作品就會覺得很開心,聽到她這麼說我也很開心!藝術有時候真的會成為生活的一顆開心果,如果你在某一個作品中產生共情,它會分擔和分享你的情緒。

Local本地:是否想過可以用藝術獨有的形式來呈現和關注社會議題,有思考過藝術能為社會多樣性起到什麼作用嗎?

小白:之前我們有分享過非常多關於藝術和社會議題結合的作品,有義大利地震,藝術家們的撕畫拍賣行動;在今年疫情期間,也有非常多的藝術組織聯合插畫家們繪製不同風格的防疫插畫,並且免費分發到各地推廣,張貼到醫院病房內,給確診的病人舒緩情緒。

被撕成兩半拍賣後又被重新組合的作品

前兩個月在廣州時代美術館裡,我還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一些對於廣州本土社區的研究作品, 有人會質疑其實研究者並沒有對社區產生實質性的改善,但我覺得其實藝術是一種比「以經濟效益驅動為引擎來推動社會發展」更加珍貴的手段或方式。或許你可以幫助這個社區進行一些實質性的改善,但是還有更多的社區空間呢?藝術傳播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會在未來發揮不可想像的力量。

Local本地:你從 2018 年 7 月開始了「 .PDF補給站 」項目,通過網絡渠道提供漫畫、繪本等的電子版,為讀者提供接觸最新資訊的機會。想問一下你是如何看待紙質書和電子書的?

小白:紙本(相對而言比較大眾化的書籍)在我眼裡其實和電子其實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本質其實都是創作者複製和傳播的媒介。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只是在一個空間當中,電子的東西不能夠稱之為實物。實體空間要和實體書搭配在一起才最合適,才能達到它的傳播效果。所以我覺得紙本有它存在的意義,是不能被替代的。另外一個方面,一些特殊的裝幀形式或者手工書在我眼裡會更加貼近藝術作品,那這一類就完全不能用電子書來替代了。

在書店內舉辦的立體書送別會

Local本地:感覺你接觸國內外藝術書籍雜誌的機會很多,獲得的資訊也很多。很多篇推文都以專題或專案的性質得以呈現。你都是如何搜集、獲取和整理資訊的?

小白:當敲定一個明確的主題後,我會從搜尋引擎中尋找可以打開的渠道。每一次的選題其實都是自己不甚熟悉的內容,所以求知慾也會很強烈,在準備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意外的驚喜出現,這也是我非常喜歡搜集和整理資料、素材的原因,成就感會很高!

至於篩選和取捨,當然還是要以作者自己的解讀以及官方信息的詳細程度為優先考慮要素,這樣傳達的信息會比較準確。

部分搜集到的資料

Local本地:不安分書店做過的展覽和快閃活動十分用心,看得出是真的喜歡並且願意推薦和分享才舉辦的。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書店與展覽的關係的呢,理想的展覽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或者說收穫什麼?

小白:立體書的展覽是基於書籍的,其實就是非常簡單地想要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到立體書。因為在平時大書店的這些書都是塑封得非常嚴實的,大家很少有機會一下子能夠翻閱這麼多立體書。

立體世界大巡遊-廣州站

立體世界大巡遊-福州站

而「小小的」展是插畫師阿毛毛的個人作品展,是從作者的角度出發進行考量的。展覽是空間、插畫師和公眾三方面的對話,策展人作為串聯三方的連線人,需要去找尋最適合、最融洽的方式來呈現作品,並傳達給更多人。好的作品也需要有好的引導,這也非常重要,如何讓大眾從陌生到了解、再到共情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往往傳達了真心的東西,相信到最後一定能被大家所接收到。

我理想中的展覽可能聽起來會比較泛,只要能夠接收到新的東西獲得一些新體驗,這個展覽對於我而言就是成功的。每個人對展覽的解讀都會不太一樣,藝術在創作之始還是很個性、私人化的表達。現在越來越多非常有趣的展覽形式,它們代表了更多藝術的可能性。

2017 年的 Anna Rún Tryggvadóttir: Garden 展覽

瑞典拼貼藝術家 Jockum Nordström 的個展

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未來舉辦各種各樣的展覽,探索更理想化的表達方式,這是我第一次策展,時間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還有諸多不足的地方,請大家見諒!

Local本地:在日後的書店經營中,展覽會扮演怎麼樣的角色?是否可以透露一下之後的展覽內容?

小白:展覽和活動會一直持續下去,可以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是我非常期盼的事情。12 月份會和獨立音樂廠牌和唱片店一起合作,有超棒的演出 live 和磁帶 workshop。這也是我非常珍惜線下空間的原因,下一期展覽應該是在年後和法國插畫師 Pierre 一起合作,他的插畫太可愛了,到時候大家一定要給他打 Call。

準備和獨立唱片店一起合作的唱片小展

Local本地:最後想聊聊不安分書店所在的敬梓裡文創社區,你說它的原型是很早以前保留下來的老廣州複式廠房宿舍,二十幾戶人家曾在這裡一同生活。「伴著翻修的老牆和斑駁的痕跡,希望能夠還原這個空間曾經一些居住的煙火氣息」。書店在老宅裡新生,雖然剛剛開業,或許跟周遭的社區居民還不熟識,但有附近生活的居民走進書店嗎?你們有發生過有趣的對話嗎?你又是如何看待敬梓裡文創社區的呢?

小白:負責整個社區改造的師傅其實就住在我們隔壁,他們夫婦會經常來社區探訪我們的工作室,看看裝修有沒有新的變化,客人有沒有變多。畫漫畫的阿中也是書店的街坊鄰居,開業第一天有來書店,將他的漫畫書送給我們,這些都是開店之後非常珍貴的回憶。

幫忙改造社區以及書店的王師傅

在入駐社區之前,通過網絡搜索東南亞插畫師,從而得知吉隆坡的中山大廈的存在。它也是由老房子改建的藝術社區,裡面有不同的、有趣的人,大家在同一個屋簷下創作,這樣的藝術氛圍和大家庭的感覺讓我非常羨慕。沒想到廣州還有敬梓裡,一個跟中山大廈這麼相似的地方,希望之後會有更多有意思的工作室一起加入,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

*本文內容來自編輯妍叔及受訪者,版權歸提供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號。

原標題:《老宅裡長出的新書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奉賢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裡,「長」出了上海面積最大的藝術書店
    圖說:九棵樹藝術書店正式營業滬上知名的本土書店品牌大隱書局今天開出了第12家店。這家店,藏於森林圍繞之中的奉賢區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裡,穿過林間大道,發現九棵樹藝術書店與劇場之間的關係既獨立又相互依存,毗鄰著劇場出入口的樓梯,就是藝術書店的大門,觀眾在觀劇前後的罅隙可以到書店看看,若在閒暇的平時,書店也是個美妙的去處。
  • 在線經濟下的書店,還有這些新招
    但書店直播裡推薦的書,網友即便心動,很大可能仍然線上下單,書店仍難獲得收益。有人為此擔心,書店直播、外賣等新招,會不會最終只是給線上電商送流量呢?比如,某家書店請來大咖薦書直播,直播裡與讀者互動,籤名售書,再綁定外賣,籤名本可當天送到讀者手上。相信會有粉絲立即下單。  另一種玩法是,書店策劃活動,與直播平臺進行流量分成。直播如果全是零售類快銷品,網友也會審美疲勞。而文化內容、名人效應,儘管未必能夠直接變現,卻有可能更長期留住一部分網友,對直播平臺也有益處。  新形態的出現必然會引發討論,「當下並不急於下結論。
  • 黃巖一老宅裡驚現「不速之客」!400多隻蝙蝠倒掛在房梁上
    老宅驚現「不速之客」「喂,110嗎?我家裡飛來好多隻蝙蝠,你們快過來幫忙!」4月18日上午9時,黃巖公安分局寧溪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自己在烏巖頭村附近的老宅裡發現一群蝙蝠,數量多到驚人。老宅裡的蝙蝠接警後,民警迅速帶隊趕往現場處置。「我在門口守著的這會兒功夫,又有好幾隻蝙蝠飛進去,實在太嚇人了!」民警的車子剛一停下來,報警人王阿公就焦急地走上前來。「這間屋子已經很多年沒住人了,我這次回老家,本打算把它改成雜物間。沒想到剛進門,我就被房頂上成片的蝙蝠嚇了一跳。」
  •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家理想書店的模樣
    其中高18米、長240米的藝術書牆概念堪稱創舉,為西安乃至中國帶來城市商業空間的全新提案。 新的書店空間具備工業化特質的開敞空間以及傳統的園林的從轉折起伏,抬頭向天的時候清式屋頂輪廓若隱若現,產生了新與舊的對話。
  • 來松江百年老宅,感受影像裡的戰疫力量
    來松江百年老宅,感受影像裡的戰疫力量 2020-07-03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蘇州姑蘇區一古宅變身,在這座300年老宅裡的「書式」新生活
    下面就帶你走進位於平江路南石子街8號的「探花書房」,品一品這座300年老宅裡的「書式」新生活。「我們10月起開展『探花夜讀』項目,在每周三晚上推出『脫口讀詩,致敬陌生人』夜間閱讀活動,希望用優美的詩歌、溫情的互動方式,消除城市黑夜裡的陌生感和孤獨感,溫暖越來越多的閱讀者。」閱讀推廣人邢強介紹。
  • 以聲為錨,發現書店裡的「大世界」——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書店...
    「遇見一家書店·24小時聲音漫步」通過作家引領、書店參與和平臺互動,實現了「書店+」的跨界,突破地域、時間和行業,讓人們找到精神共鳴,重新發現書店。該節目推出後,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同時探索出城市文旅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最美書店」「網紅書店」等拔地而起,不少人願意花幾個小時排長隊進行體驗,甚至有些書店成為城市特色地標,讓遊客心甘情願前去「打卡」。規模各異的特色書店日益增多,成為觸手可及的文化符號。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實體書店數量已經超過7萬家。書店好開,開好卻不易。
  •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⑨|泗涇塘裡燕歸來,百年古宅又一生
    「又一生」,意味著老宅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又一次重生。修繕完畢之後,工作人員對哪怕一個標誌牌、一張桌子、一塊空調遮蓋板的擺放,都要花費一番心思,既要符合老建築的氣質,又要顯示出現代的設計和創意。工程結束,宅門就此深鎖?泗涇鎮的回答是:「與其終日關門閉客,不如打開窗門,為古宅注入新的生命力。」
  • 400多隻蝙蝠入侵老宅,大爺嚇得夠嗆……
    …老宅驚現「不速之客」「喂,110嗎?4月18日上午9點,黃巖公安分局寧溪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自己在烏巖頭村附近的老宅裡發現一群蝙蝠,數量多到驚人。接警後,民警迅速帶隊趕往現場處置。「我在門口守著的這會兒功夫,又有好幾隻蝙蝠飛進去,簡直太嚇人了!」民警的車子剛一停下來,報警人王阿公就焦急地走上前來。
  • 《書店裡的骷髏店員本田》新視覺圖公開
    將於2018年10月開始播放的TV動畫《書店裡的骷髏店員本田》的新視覺圖公開了。
  • 400多隻蝙蝠入侵老宅,什麼情況?大爺嚇夠嗆……
    老宅驚現「不速之客」 「喂,110嗎?4月18日上午9點,黃巖公安分局寧溪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自己在烏巖頭村附近的老宅裡發現一群蝙蝠,數量多到驚人。接警後,民警迅速帶隊趕往現場處置。「我在門口守著的這會兒功夫,又有好幾隻蝙蝠飛進去,簡直太嚇人了!」民警的車子剛一停下來,報警人王阿公就焦急地走上前來。
  • 爛番茄100%恐怖片《遺落家庭》新預告:老宅靈異事件!
    爛番茄100%恐怖片《遺落家庭》公布了新預告,鄉間老宅驚現各種靈異事件。而後埃德娜又表示經常在宅子裡看見奇怪的東西,當凱和山姆都認為只是他老年痴呆犯病時,家中各種詭異事件接踵而至。  據悉本片是好萊塢編劇納塔莉·詹姆斯的首次執導之作,影片以一種慢熱的手法描寫屋子裡的各種詭異事件,讓人們心中的恐懼感油然而生。
  • 坐在書店裡,就有好故事上門來
    《書店》的女主人公傾盡畢生積蓄,在偏遠海濱小鎮開了鎮上唯一一家書店。書店給小鎮居民打開了新世界,文學經典《華氏 451》和《洛麗塔》正是由這家書店引進小鎮。儘管電影中女主人公的書店夢不幸破碎,但在書店做兼職的小女孩在她的影響下,長大後也開了一家書店。上一個書店的故事結束了,但下一個書店的故事已經開始。
  • 國內第一家誠品書店,國風韻味與綜合性商場結合,遊客讚不絕口
    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成就自己。之前已經寫過不少網紅書店了,從高曉松種滿情懷的小書屋,到斥巨資講究的百年老宅改造,也有一些迅速發展的盤踞在商場一角的連鎖店,每一次的光顧都讓我思緒萬千,文字帶給人的魅力從來都很確切。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
  • 老宅拆遷老樹命運未卜 居民為多年玩伴尋新家
    浦東祝橋鎮共和村裡的兩棵大樹,經歷了八十年的風雨,見證了陳先生一家三代人的成長和整個村子的變遷。就在陳先生以為自己和這兩棵老樹一樣,將會長久地在祖輩長大的地方繼續生活下去時,動拆遷不期而至。老宅拆了,老樹去哪兒?
  • 錦州版「島上書店」|巷子裡那縷醉人書香
    不是很長,南起南寧路,北至延安路;也不寬,5米左右,沒有停車位。在南寧路到解放路100餘米的丹東街上,顯得更似一條小巷。其間,有家民營書店,叫「北溟書店」,被譽為錦州版「島上書店」。因其不賣教輔教材、不賣通俗讀物、只賣文史哲、本本都特價,在很多愛書人心中宛若桃源,不僅吸引了錦州市的書友,還吸引了附近城市的書友前來光顧。北溟書店店主叫官慶九。
  • 在書店的角落裡,發現更廣袤的世界
    造訪不同城市時以當地書店作為地標是讀書人常有的習性,漸漸地,那些放置在客廳儲物架上的書店名片與宣傳散頁如同神燈,無意地擦拭便會吐出煙氣幻化成一段書店背後的故事。藏書是體現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最私密空間。從私人藏書向公共藏書的過渡中,書店與圖書館的交流與關聯更是由來已久,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建立靈感來源於亞里斯多德的私人圖書館。
  • 丹陽穀口街「網紅老宅」的凌霄花!
    說到谷口街的凌霄花,丹陽人並不陌生,每年盛開時都備受關注,活躍在攝影、養花、愛花等各個圈裡。這座「鋪滿」凌霄花的老宅,也變成了「網紅」拍攝地。不僅如此,既是長在老宅上,那麼這裡的凌霄花也有它的故事。據介紹,35年前,這座老宅的主人沈女士看到領居家凌霄花開得正豔,很是喜歡,於是也扦插了一株凌霄花在家門口 。那時候的她還沒有養花的經驗,只是因為喜歡,恰巧凌霄花是非常容易種植的,短短幾年便爬滿了整座房子。從此以後,也成為了整條街的風景線。茶餘飯足後,街坊鄰居閒聊、散步,都會經過這裡,被它的美所吸引,也甚是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