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值班編輯妍叔 Local本地 收錄於話題#小書店好在哪兒14個
小書店好在哪兒
Local本地書店採訪系列
小時候窩在書櫃角落看一天連環畫的書店都不大,沒有奢華且巨大的書牆,卻裝滿快樂。大與小,本來是相對的概念,加上信息量和入眼的選項之後,可能,後者更容易「對付」。更少的選項,並不意味著沒有合適的答案,而是更容易做出一個選擇。沒有一本書籍可以提出人生疑難解決方案,那只是一個個店主人做出的選擇結果,陳列在小隔間裡,期待著與自由者相遇。
小白
不安分書店主理人
Local本地:介紹一下你自己和不安分書店吧。
小白:嗨大家好,我是不安分書店的主理人白白,也可以叫我小白。
大家聽到不安分這個名字都覺得特別好記和有趣,但實際上最早是因為我們開設了自己的插畫分享群,名字叫 Group and Fun,之後又有書籍一類的分享,順理成章就衍生出 Book and Fun,所以最開始我們只有英文名。之後是因為開起線下店,覺得需要一個中文店名,於是就想從英文進行轉譯,將 Book and Fun 翻譯為不安分,其實是無意為之,沒想到大家都覺得適合和喜歡。
其實開店以來還是挺多小夥伴把這個狗狗的形象認成是貓的,它其實是我在兩年前領養的小朋友,名字叫做「小島」。小島是一隻非常有性格和辨識能力的狗狗,親近又好玩,恰巧這也是書店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感覺。
不安分書店和所在社區的緣分是從今年開始的,第一次來到敬梓裡文創社區是為了參加這裡的迷宮市集。走進來看到到處都是樓梯和轉角,讓我大吃一驚!在老房子裡擺攤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不經意地讓路和擦肩而過,老房子的屋體結構和環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當時我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於是跑去詢問社區是否還有可以入駐的閒置空間,沒想到真的還有!當然,因為深知線下書店可能會承受的壓力,所以我選擇了位於敬梓裡文創社區裡面最後一間不臨街的小屋,租金壓力相對會小一點。
敬梓裡文創社區其實是由三棟相連的老廠房改造而成的藝術社區,有二十幾戶人家在這裡生活、居住,每一家、每一戶都是小複式結構,所以都有上下的樓梯。而不安分書店所租賃的這間最開始其實是由一間屋子的主大廳和洗手間組成的,後來我們把兩個公共洗手間打通,就變成由三個洗手間和一個大廳組成的書店。
最後加起來其實也才不到二十平米,但還是想要突破一切不可能,在這個空間設計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劃分——「不分享」CD Room、小畫廊還有絲網印刷間等。最初為了說服社區讓我們進行這項改造計劃,人生第一次瞎弄了平面設計圖,並寫了一份計劃書。現在回想,仍然非常感謝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尤其是社區還無償幫我製作了可愛的拱門。
僅能容納一個人的「不分享」音樂間
Local本地:你之前從事的工作是什麼?因為什麼契機讓你接觸到插畫、漫畫和 Zine 的呢?
小白:我之前的工作是新媒體運營和設計師。或許是因為我在大學期間的計算機學院學習的課程比較雜,涉獵了很多有的沒的。但我本人很喜歡動畫,尤其是那些非常古怪的、老的泥塑定格,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的那些作品我也會來來回回反覆看,一些法國的動畫長片我也非常喜歡。
雖然身處於計算機系,但還是按捺不住一顆想要讀藝術的心,就決定考動畫的研究生。在備考的那段時間裡,我所學的計算機學科發揮了它的搜索優勢,幫我積累了非常多的資源。所以在接觸插畫之前,動畫是我第一個愛上的藝術形式,也是在這個時候,幫我打開藝術的大門。
雖然後來我考研落榜了,但還是很不甘心地做了自己的第一部二維逐幀動畫,我也成了計算機學院第一個用動畫畢業的學生。說到這裡還是挺驕傲的,哈哈哈哈。
早期在動畫作品中就構想的書店場景
Local本地:喜歡這類紙本的原因是什麼?
小白:這個問題其實我想了很久,因為喜歡真的是人類一種很本能的事情。不過具體分析看看,可能還是因為視覺方面的東西跨越了語言的障礙,讓我看到了非常多不可思議的大腦。自己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總會有一些好玩的人來實現。
Local本地:之前你們的公眾號經常跟大家分享偏藝術和設計類的書籍、雜誌、Zine、視頻、手作教程和網站等資訊,怎麼會想到採用「藥店營業中」的問診形式?
小白:之前公眾號的名字有點中二,叫「Maniac藝術藥店」,始於我會瘋狂搜集藝術類資源素材的那個階段,也是我對搜集、整合到的資源的一些成果解讀。當時因為我還在公司上班,會需要做很多活動策劃相關的工作,就會有點職業病地去想一些關於自己運營的這個公眾號的整體包裝。
其實當時會分享國外這些藝術資源的公眾號還沒有現在這麼多,很多插畫師都面臨可借鑑或學習的素材很少的創作困境,所以就有了「藥店」這樣的設定,希望幫大家解決創作靈感匱乏的疑難雜症。而我希望每一篇文章中都能包含和分享一些與「藥」的設定相關的內容,是為了讓大家在最開始閱讀的時候就能大概了解到這一期的作品主要是什麼樣的風格,可能會從中尋找到哪方面的靈感。
Local本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藝術類資訊分享的初衷是什麼?你覺得藝術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意味著什麼?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又扮演何種角色?
小白:能一直堅持分享插畫的原動力肯定還是受「喜歡」驅動的,首先是希望自己獲取這些信息,其次才是分享,這個順序一直都沒有改變過。雖然我經常和小夥伴們說我希望可以為「能夠畫出好作品和希望畫出好作品的人」服務,但其實後來會發現,過程中慢慢地有越來越多對插畫感興趣的人加入進來。我能感受到大家對於插畫的熱愛已不再局限於某個行業,大家對插畫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動畫繪本分享海報製作圖
之前有人和我說,就算每天只是花十來分鐘看看這些作品就會覺得很開心,聽到她這麼說我也很開心!藝術有時候真的會成為生活的一顆開心果,如果你在某一個作品中產生共情,它會分擔和分享你的情緒。
Local本地:是否想過可以用藝術獨有的形式來呈現和關注社會議題,有思考過藝術能為社會多樣性起到什麼作用嗎?
小白:之前我們有分享過非常多關於藝術和社會議題結合的作品,有義大利地震,藝術家們的撕畫拍賣行動;在今年疫情期間,也有非常多的藝術組織聯合插畫家們繪製不同風格的防疫插畫,並且免費分發到各地推廣,張貼到醫院病房內,給確診的病人舒緩情緒。
被撕成兩半拍賣後又被重新組合的作品
前兩個月在廣州時代美術館裡,我還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一些對於廣州本土社區的研究作品, 有人會質疑其實研究者並沒有對社區產生實質性的改善,但我覺得其實藝術是一種比「以經濟效益驅動為引擎來推動社會發展」更加珍貴的手段或方式。或許你可以幫助這個社區進行一些實質性的改善,但是還有更多的社區空間呢?藝術傳播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會在未來發揮不可想像的力量。
Local本地:你從 2018 年 7 月開始了「 .PDF補給站 」項目,通過網絡渠道提供漫畫、繪本等的電子版,為讀者提供接觸最新資訊的機會。想問一下你是如何看待紙質書和電子書的?
小白:紙本(相對而言比較大眾化的書籍)在我眼裡其實和電子其實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本質其實都是創作者複製和傳播的媒介。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只是在一個空間當中,電子的東西不能夠稱之為實物。實體空間要和實體書搭配在一起才最合適,才能達到它的傳播效果。所以我覺得紙本有它存在的意義,是不能被替代的。另外一個方面,一些特殊的裝幀形式或者手工書在我眼裡會更加貼近藝術作品,那這一類就完全不能用電子書來替代了。
在書店內舉辦的立體書送別會
Local本地:感覺你接觸國內外藝術書籍雜誌的機會很多,獲得的資訊也很多。很多篇推文都以專題或專案的性質得以呈現。你都是如何搜集、獲取和整理資訊的?
小白:當敲定一個明確的主題後,我會從搜尋引擎中尋找可以打開的渠道。每一次的選題其實都是自己不甚熟悉的內容,所以求知慾也會很強烈,在準備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意外的驚喜出現,這也是我非常喜歡搜集和整理資料、素材的原因,成就感會很高!
至於篩選和取捨,當然還是要以作者自己的解讀以及官方信息的詳細程度為優先考慮要素,這樣傳達的信息會比較準確。
部分搜集到的資料
Local本地:不安分書店做過的展覽和快閃活動十分用心,看得出是真的喜歡並且願意推薦和分享才舉辦的。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書店與展覽的關係的呢,理想的展覽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或者說收穫什麼?
小白:立體書的展覽是基於書籍的,其實就是非常簡單地想要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到立體書。因為在平時大書店的這些書都是塑封得非常嚴實的,大家很少有機會一下子能夠翻閱這麼多立體書。
立體世界大巡遊-廣州站
立體世界大巡遊-福州站
而「小小的」展是插畫師阿毛毛的個人作品展,是從作者的角度出發進行考量的。展覽是空間、插畫師和公眾三方面的對話,策展人作為串聯三方的連線人,需要去找尋最適合、最融洽的方式來呈現作品,並傳達給更多人。好的作品也需要有好的引導,這也非常重要,如何讓大眾從陌生到了解、再到共情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往往傳達了真心的東西,相信到最後一定能被大家所接收到。
我理想中的展覽可能聽起來會比較泛,只要能夠接收到新的東西獲得一些新體驗,這個展覽對於我而言就是成功的。每個人對展覽的解讀都會不太一樣,藝術在創作之始還是很個性、私人化的表達。現在越來越多非常有趣的展覽形式,它們代表了更多藝術的可能性。
2017 年的 Anna Rún Tryggvadóttir: Garden 展覽
瑞典拼貼藝術家 Jockum Nordström 的個展
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未來舉辦各種各樣的展覽,探索更理想化的表達方式,這是我第一次策展,時間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還有諸多不足的地方,請大家見諒!
Local本地:在日後的書店經營中,展覽會扮演怎麼樣的角色?是否可以透露一下之後的展覽內容?
小白:展覽和活動會一直持續下去,可以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是我非常期盼的事情。12 月份會和獨立音樂廠牌和唱片店一起合作,有超棒的演出 live 和磁帶 workshop。這也是我非常珍惜線下空間的原因,下一期展覽應該是在年後和法國插畫師 Pierre 一起合作,他的插畫太可愛了,到時候大家一定要給他打 Call。
準備和獨立唱片店一起合作的唱片小展
Local本地:最後想聊聊不安分書店所在的敬梓裡文創社區,你說它的原型是很早以前保留下來的老廣州複式廠房宿舍,二十幾戶人家曾在這裡一同生活。「伴著翻修的老牆和斑駁的痕跡,希望能夠還原這個空間曾經一些居住的煙火氣息」。書店在老宅裡新生,雖然剛剛開業,或許跟周遭的社區居民還不熟識,但有附近生活的居民走進書店嗎?你們有發生過有趣的對話嗎?你又是如何看待敬梓裡文創社區的呢?
小白:負責整個社區改造的師傅其實就住在我們隔壁,他們夫婦會經常來社區探訪我們的工作室,看看裝修有沒有新的變化,客人有沒有變多。畫漫畫的阿中也是書店的街坊鄰居,開業第一天有來書店,將他的漫畫書送給我們,這些都是開店之後非常珍貴的回憶。
幫忙改造社區以及書店的王師傅
在入駐社區之前,通過網絡搜索東南亞插畫師,從而得知吉隆坡的中山大廈的存在。它也是由老房子改建的藝術社區,裡面有不同的、有趣的人,大家在同一個屋簷下創作,這樣的藝術氛圍和大家庭的感覺讓我非常羨慕。沒想到廣州還有敬梓裡,一個跟中山大廈這麼相似的地方,希望之後會有更多有意思的工作室一起加入,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
*本文內容來自編輯妍叔及受訪者,版權歸提供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號。
原標題:《老宅裡長出的新書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