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oNews」(ID:ilovedonews),作者 程夢玲,編輯 楊博丞。36氪經授權發布。
2018年,騰訊視頻推出過一檔女團紀錄片——《女團》。
這檔節目是通過觀察者張紹剛的視角,以及兩位偶像團體出身的知名藝人黃子韜與ella的現身說法,從多個維度向觀眾揭秘中國女團成長的行業現狀,記錄懷揣偶像夢想的少女們舞臺背後真實的生存境遇。
《女團》本意是為即將上線的《創造101》播出預熱,該節目中的人物後來以導師或選手的身份出現在《創造101》中。《女團》上線時間選在了《偶像練習生》總決賽NINE PERCENT成團出道後的第六天。此時國內粉絲市場對這個好似「舶來品」的「養成類偶像團體」呈現出高漲的熱情,粉絲狂熱,資本追逐。
然而,在當時《女團》的節目中,張紹剛卻提到了自己對於這些女新人的前途和未來充滿了擔心,採訪蜜蜂少女團CEO 陳英傑的過程中也提到了女團未來發展這個問題。但面前的CEO用「願景」和「未來」回應後,在接下來連續兩次追問中均沒能正面給出自己的具體規劃。
《創造101》播出後,節目中誕生的火箭少女隊成為2018年的「流量收割機」。成團即擁有著現象級的話題討論量,收貨龐大粉絲群體,影視、綜藝、代言邀約等紛至沓來,女團市場肥田沃野。於是,不少人欣喜道:「韓日女團席捲亞洲多年,如今內娛女團的盛世今年應該終於要到來了。」
但,它真的來了嗎?
兩年過去,被稱作是重燃大眾「女團」熱情的火箭少女隊即將於今年下半年到期解散,高光「時刻」留在了出道期間,團隊作品只有一首《西虹市首富》電影裡的插曲《卡路裡》。
選秀綜藝帶來了「成團熱」。《創造101》過後,市場上湧現了至少9支女團,可蜂擁而至並不能代表市場盛況,這些女團鮮有「出圈」成名。
當前,在播的兩檔大熱選秀綜藝《青春有你2》和《創造營2020》,話題熱度在同期播出中表現尚佳。但是一檔節目自開播後被大眾討論的話題多是選手們的「花邊」「黑料」;而另一檔雖喊著「最嚴標準選女團」口號,但導師的迷惑發言和不明確的輸贏判定卻讓大眾對於所謂「標準」失去信心。
時至今日,再面對國內女團發展問題時,可以作為正面回應的恐怕只有「願景」與「未來」。
國內女團也曾有過盛世,甚至早於韓團。
在眾人看來,中國女團創意源於韓國,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已出現了原創女團。
對於韓國女團來說,除了國內近兩年盛行的女團養成綜藝模式是效仿韓國偶像團體出道選拔節目《PRODUCE 101》,其自20世紀末就形成有標誌性女團,且至今更迭四代未有明顯斷層。
韓國的一代女團中被稱作是「韓國第一個性感女團」的Baby V.O.X(成員有韓國早期苦情劇女主角之一的尹恩惠)以及彼時同期中名氣最大的S.E.S 均出道於1997年,培養出國民妖精李孝利的Fin.K.L. 出道於1998年。
在隨後發展中,每個階段也都有代表性女團。如二代代表有:少女時代, KARA ,Wonder Girls, 2NE1;三代有:Miss A,EXID,SISTAR;四代有:TWICE ,Red Velvet,Blackpink等。
而憑藉「開心鬼」系列電影在香港風靡一時的「開心少女組」則出道於1985年的。和韓國女團歌舞出道的發展路線顯有不同,開心少女組則依託演戲走紅成團。與此同時,該組合還推出了「開心鬼」系列唱片。隨著影片廣受歡迎,加之定位準確,組合名氣迅速擴大,後被稱作是香港影視和樂壇的雙料女團始祖。
在僅隔香港的內地,也曾在1995年誕生過一直歌舞組合——青春美少女隊,其定位為亞洲最年輕青春偶像組合。團隊成員均經過培訓挑選,最初是由旅日華人陳麗卿從自己創辦的北京青春鳥影視藝術發展中心學員中選拔五名歌舞形象具佳的少女組合進行推廣,而後發展出多組形式。這和時代峰峻在培養出TFBOYS後開始籌備二團的發展路徑相差無幾。
青春美少女隊在改革開放後的內地迅速掀起了一股青春活力潮。其組合曾受邀參加過6屆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拍攝過近20首MTV作品,還曾代表內地出訪過日本、韓國、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她們演唱的由羅百吉填詞譜曲的《i miss you 》,相信不少90後仍記憶猶新。
但是,青春美少女隊掀起的內地女團熱潮未能持續時日,甚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地再無標誌性女團出現。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伴隨華語樂壇崛起,一批港臺女團出現並獲大眾關注——4 in love、twins、SHE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然而,至今在人們腦海裡停留的女團卻依舊是這些出道已有20年的古早女團。
每個女團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形式。像黑澀會美眉這樣的演唱綜合女團就是通過綜藝選秀的模式進行組團——《我愛黑澀會》在參賽者競選出9名優勝者進行組合,這種綜藝選秀模式當時也在內地娛樂市場受到寵愛,像2006年前後的「超女」「快男」,只是它們未被用來造團。
2005年,內地曾出現過一支「聲勢浩大」的女團,號稱中國首支在「國際明星製造機制」下打造的原創女子音樂團體的明駿女孩(MG-BABY)。明駿女孩在出道後,在音樂節目和演唱會上均下了不少功夫,甚至曾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明星啦啦隊,但最終也沒能給太多人留下印象。
而後幾年間也曾接連出現過蝴蝶組合、七朵、女子十二樂坊等女團,但均未引起大範圍討論。
近二十年間,內娛(內地娛樂)女團市場寂靜無聲。隨著近幾年劇場制度、練習生制度等成功案例模式被引入國內,女團才被重點關注划進開發項目。
可以說,2018年是內娛女團產業發展史上的拐點,《創造101》推出火箭少女隊佔據流量頂端後,內娛女團市場被再次點燃。
而事實是,內娛女團市場在2016年前後就開始被大肆耕耘。
隨著日系運營模式的SNH48系女團在國內崛起,女團生產風潮湧動。2016年間,形形色色的大小女團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出道。此時,選秀養成模式就已經被放進綜藝節目在各大衛視盛行,如浙江衛視《蜜蜂少女隊》、東方衛視《加油美少女》、湖南衛視《夏日甜心》等。
但製造女團也需要自己獨特的模式,一味模仿也會斷送前程。《加油美少女》是最先效仿韓綜《Produce101》的女團養成綜藝,但節目卻沒有像《創造101》一樣大火,甚至沒有孵化成功案例,僅有個別成員籤約奇邁文化並與旗下其他成員組成了ACEMAX-RED女團。
除了綜藝選秀造團,跨界涉足女團的也不勝枚舉。同道大叔的星座女團Astro12、帝吧出品的神龍妹子團、心動網絡的戰鬥少女atf等。不少經濟公司也在這時推出過一些女團,如SING、1931、sunshine等,甚至老牌選秀《超級女聲》也打出了「超級女團」的概念。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女團數量達到近300個,幾乎平均一兩天就有一個女團出道,女團產出數量超過了此前十年間國內女團總數。
數量上的井噴發展並沒有為內娛女團市場帶來繁榮,甚至還為如今女團市場的困局埋下隱患。一方面,這些女團多是圈地自萌難以複製前輩的女團盛世;另一方面,市場上大批女團湧現,賽道擁擠,造成了部分專業「造團」經紀公司的不安。
聚粉文化創始人孫華寧曾在採訪中分析道,要製作更優質的女團投入太大,對所有公司的現金流都會形成挑戰。當如此多的女團湧現,令原本就有限的市場空間極具縮減,特別選秀綜藝這造團模式給予更多非專業經紀公司加盟機會後,專業「選手」們則不得不考慮這樣前期投入成本高,後期回收慢傳統造團模式是否可行。
在市場催促下,女團變成了一門「搶快」生意,想辦法在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上進行壓縮,將女團養成直至獲利的周期縮短。尤其是綜藝造團模式,通過粉絲投票養成方式將女團賺取收益前置到女團培養期,入局者們開始將更多心思放在送女孩們去出道。
因為此種模式下,女孩們出道前在「賺錢」;若有幸出道,在綜藝中已經獲取到一定的流量依然可以「賺錢」。
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弊端。現有的女子訓練生有限,難以滿足短時間內大批量的成團需求。而經紀公司最為迅速的解決辦法則是重複利用她們。因此,各大熱門的選秀綜藝中,我們可以看到無數張熟悉的面孔。
如《創造101》中的選手不少都是2016年成團大軍中的隊員,出自SING女團的賴美雲、蔣申、許詩茵、秦瑜,3unshine隊員......而當前的《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幾乎就是這幾年間的女團收容所。
這些女孩們被反覆送入賽道,沒有出道的在出道,出道的也在繼續下一輪出道。女團們一直在出道,卻從未被發展。
找出十幾個唱跳出眾的女孩,難嗎?
內娛女團的盛世已讓大眾和業內翹首以盼了太久,曾有網友團恨鐵不成鋼地問道:「對比日韓,我們有著14億人口基數。不缺市場、不缺錢,可想找出十幾個唱跳出眾的女孩組成組合怎麼就這麼難?
《青春有你2》製片人吳寒表示,隨著這些年的積累,女團練習生的儲備量不僅充足而且實力過硬。過往的選秀綜藝中也可以看到,是不缺才藝出眾的選手的。
吳寒認為,她們之中許多人之所以不被外界所知,是因為缺少一個展示自己的窗口與平臺。
但像蜜蜂少女隊、火箭少女隊這一類綜藝選秀女團,在節目中曾得到過很好的展示,且在高熱度、高人氣、高流量的伴隨下出道,而最終成團發展依然不景氣。
絲芭傳媒CEO陶鶯提到,偶像藝人只有通過更多被市場接受的作品才能獲得更多的粉絲,並穩定其粉絲群體。國內女團的運營體系並不健全,成團後既不能保證穩定的作品輸出,又缺乏舞臺機會與粉絲互動見面,當選秀綜藝熱度過去,女團會逐漸「冷」下來,淪為年拋型偶團。
這是其癥結所在。
因此,有人開始悲觀認為內娛土壤不適合偶像團體發展。但究竟是內娛土壤不適合偶像團體發展,還是照搬日韓模式造出的女團不能很好的與本土市場鑲嵌?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日韓女團「模式」背後的文化背景等社會因素,深入了解這些「效仿團」在內娛水土不服的原因。
以日本女團AKB48,在初步「養成」上依賴上其民間濃厚的御宅文化背景。AKB48核心粉絲群鎖定在沉浸於網絡文化的「御宅族」們,且各個成員按照「二次元」的審美觀包裝特質形成標籤化,使之成為消費者的第一印象,並在後期的綜藝節目、公演、雜誌等平臺的曝光中不斷強化。如「48系」成員出演的電視劇《馬路須加學園》則是將角色性格依據成員自身屬性來設置。
但這種模式就無法照搬到國內,因為中國沒有過度的「宅」文化作為背景,養成的女團更多走入了二次元小眾圈子的封閉模式。
此外,日韓女團的後續運營支撐主要依賴於小劇場、演唱會、唱片、周邊販售,這是基於日韓嚴謹且健全的音樂版權市場。而中國目前在音樂版權市場還未十分健全,加之付費音樂市場不景氣,線下演唱會、見面會等活動的投資成本較高,這讓以唱跳為主的女團缺少了推廣平臺,難以有機會高頻率舉辦。
中國內娛女團在複製運營模式的過程中,只看到了日韓表現於市場中的人物、資本,卻忽略了社會背景、文化沉澱等真正支撐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當前內娛市場上絕大多數女團製造者專注的方向是訓練生本身。有經紀公司曾表示:「只要能批量培養出優質藝人,就可以在市場中獲取絕對優勢地位。」
顯然,這是對於「養成」二字的理解不夠。
在現實操作中,我們可以發現能夠吸引粉絲的決定性因素並非作品質量,而是偶像特徵是否鮮明。
就好比《創造101》中,各項才藝都拖後腿的楊超越最後依然能高位出道。「養成」支撐粉絲投入時間和金錢的並非女孩們舞臺才藝價值,而是其對於粉絲的情緒牽動。
因而在打造「養成」女團時,日本是基於「宅」文化背景下,粉絲尋求慰藉的心裡;韓國則是基於國民對「美」的追求背景。
「我們還處於比較基礎、甚至說接近於0的底線,是有足夠的起跳空間與規劃空間做女團。這個市場看似出現斷層,實則蘊含著極大的嘗試空間與可能。」《青春有你2》總導演陳剛分析內娛女團市場時說道。
此話固然不假,內娛女團市場不僅有著足夠的起跳空間,還有著足夠大的收容潛力。只是,在行業前景渺茫和市場體系本土化創新力不足的情況下,讓大量非專業公司湧入,只會造成市場虛假繁榮,令女團市場更加動蕩。
在行業都未想好發展方向時,被送入賽道的女孩們最終將會淪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