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走進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

2020-11-21 中國科學院

劉宣調查牛蛙入侵棲息地狀況

魏輔文院士在秦嶺進行野外工作

周旭明團隊在雲南普洱觀音洞進行蝙蝠生物學背景研究

周旭明研究組在雲南進行蝙蝠物種多樣性野外科考

工作人員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攀巖查巢

研究人員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給猛禽戴上環志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滾滾東去。而它們共同的家園,正守望在青藏高原的西南腹地。

  這就是三江源——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即將在這裡成立。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開始了三江源地區的科學考察。進入新時代,動物研究所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深度合作,他們將共同編制三江源野生動物未來的保護規劃。

  「好的科學故事一定在大自然裡!」動物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詹祥江研究員說。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在實驗室裡練就的一身本事,放到祖國西部的廣闊天地裡去接受錘鍊,去書寫傳奇……

  傳奇寫在高原

  多年來,三江源地區鼠兔泛濫成災,政府斥巨資消滅鼠兔。最初採用的方式是播撒農藥,不僅汙染環境、破壞中下遊水質,也會誤傷狼、狐狸等獵捕鼠兔的食肉動物。後來人們開發出了無二次毒害的生物防鼠藥,但這同樣會造成食物鏈的斷裂。

  詹祥江團隊帶著一樣「寶貝」來了。

  這是一個申請了專利的人工猛禽巢箱。一巢可以兩用——下面帶蓋的部分適合獵隼等居住,上面開放的部分可供大鵟等居住。

  「三江源的猛禽喜歡在裸崖上築巢。但是近來鼠兔種群猛增,猛禽儘管有充沛的食物,卻沒有足夠的自然巢可以利用。猛禽急了,在高壓電線桿、路邊廣告牌上做窩時有發生。」詹祥江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和位於黃河源頭的瑪多縣政府一起在當地建了700多個人工巢,目前40%以上都有猛禽使用,可以說是相當受歡迎了。」

  不過,在「世界屋脊」給鷹隼搭巢並非易事。要避開繁殖季、冰凍期,每年可開工的時間只有9月前後。一根杆子8米高,在氧氣稀薄的高原上,至少要10個精幹小夥合作才能豎起來。算上人工和運輸費,一個巢的成本超過5000元。

  剛開始,當地百姓不理解這些外來人。慢慢地,看到猛禽在人工巢裡安家繁衍,看到猛禽捕食鼠兔保護了草原,老百姓打心底歡迎他們的到來。

  「出於宗教意識和文化傳統,當地人並不喜歡直接去打擾野生動物,而猛禽捕食這種原生態的滅鼠兔方式,與當地人的信仰達成了高度的契合。」詹祥江說。在當地百姓的認可和歡迎下,他們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為基地,把科普工作真正做到了高原上:讓藏族小朋友知道家鄉有多少寶貴資源,培養他們成長為小小「生態管護員」。

  詹祥江團隊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獵隼。這種被阿拉伯貴族視若珍寶、千金難求的鳥類,在科學家眼裡,是生態鏈上的頂級環節,是亟待保護的瀕危物種,更是蘊藏著許多科學秘密的神奇生靈。

  「儘管一些中東國家把獵隼視作國寶,但獵隼最大的遺傳資源庫卻在中國。」詹祥江等人曾遠赴蒙古,給獵隼背上衛星定位追蹤器,一路追尋,證實蒙古的大部分獵隼都會在冬天飛上青藏高原,在這裡組成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種群。

  青藏高原和蒙古的自然環境有諸多不同,海拔高度更是差異懸殊。長期生存在青藏高原的獵隼,都天生具有耐受低溫和低氧的生理機制。蒙古來的獵隼沒有這些先天優勢,卻又要在這樣的高寒之地度過冬天——它們的小身板受得了嗎?

  「有個專業名詞叫『高原習服』——普通人來到高原一段時間後,會暫時性地發展出對缺氧環境的適應能力。但離開高原後,這種能力會逐漸消失。」詹祥江說,「蒙古的獵隼也表現出這種特性。」

  如果說追蹤獵隼的遷徙路徑,靠的是宏觀的生態學方法,那麼探究獵隼的習服機制,就要用到微觀的生物學技術。利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等精細的實驗手段,他們初步闡明了獵隼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的內在機制。

  宏觀方法和微觀技術的融合,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們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目標。

  傳奇寫在歷史

  在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歷史最悠久的實驗室之一,可以追溯到1962年創建的動物生態學研究室。

  壽振黃、夏武平、朱靖……在這個實驗室的名單上,湧現過許多熠熠生輝的名字;開闢中國獸類學、動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等研究領域,開展大熊貓、朱䴉、金絲猴、普氏原羚等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護……在這個實驗室的歷史中,也書寫過許多輝煌傳奇的故事。

  然而,隨著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宏觀動物生態學日漸式微,過去那種靠著兩隻眼睛兩條腿打天下的研究方法,在各種高端儀器、先進技術的夾擊下,越來越顯現出局限性。

  「生命科學從宏觀走向微觀,就是從現象走向本質。」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說,「過去我們在自然界中觀察到許許多多現象,現在則需要我們走進實驗室,去探究這些現象背後的機制。」

  2006年,也就是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成立前的籌備時期,實驗室的人員和資金都處於一個並不豐沛的階段。大家已經意識到微觀研究方法是大勢所趨,幾名研究人員每人湊了5萬元,建立起一個微觀儀器設備基本完備的公共實驗室。

  「這是我們實驗室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大家真正團結在一起,開始從宏觀研究向微觀研究邁進。」魏輔文說。

  當數十年的野外科考和宏觀生態學傳統優勢遇上風頭正勁的微觀生物學技術,催生出一系列過去想都想不到的成果。以魏輔文課題組為例,他們率先將種群基因組學、宏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等新技術引入到大熊貓研究中,描繪了大熊貓種群在800萬年間的歷史變遷,揭開了大熊貓從吃肉到吃素的適應性演化之謎,闡明了棲息地破碎化威脅大熊貓種群的內在機制,為「國寶」大熊貓的保護事業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持和理論依據。

  傳奇寫在世界

  這個實驗室的工作,總有一種「大氣」。

  2020年6月,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揭示了全球自然保護區面對外來入侵動物時的現狀和挑戰。研究覆蓋了全球19萬個陸地自然保護區,分析了11個類群共計894種外來動物。結果顯示,保護區抵禦了部分外來動物的入侵,然而近九成保護區周邊地帶已出現外來動物的自我繁殖種群,對保護區構成了嚴重威脅。保護區建立越早,防控外來物種的效果越好;當地物種多樣性越高,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的能力越強。

  這份全景掃描式的研究結果,為制定全球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安全對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保護生物學是一門應對危機的學科。」上述研究的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宣說,「國家現在把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這正適合我們實驗室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在劉宣看來,只有真正走進野外、走進自然,才能找到科學研究的靈感,才能對真實世界的危機保持必要的敏感和警覺。從在動物研究所攻讀博士起,劉宣一直開展入侵生態學和兩棲動物保護研究,常常於夜間開展水體調查。

  傍晚的湖畔河邊,處處是蛙聲一片,劉宣卻無心陶醉——這主要來自原產北美洲的牛蛙的「合唱」實在太齊整了。這種牛蛙一口下去,可以吃掉三四隻本土蛙,還會傳播兩棲動物壺菌病,可謂外來物種中的「大殺器」。

  「當地人回憶,以前這裡的蛙類豐富多樣。但這幾年牛蛙來了,其他蛙類大幅減少。」劉宣感到急切和痛心。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石,野外調查過程中,劉宣發現保護區管理者普遍具有防控外來物種的強烈意願,但即使這樣,很多外來物種仍然會見縫插針,擴張入侵範圍。「我一直在思考,如果連保護區都有外來物種,那全球的物種入侵已經嚴重到什麼程度了呢?」

  在劉宣等人的科研之路上,這些來自大自然的警鐘既是鞭策,也激勵他們為綠水青山一路奮鬥下去。

  構建全亞洲最大的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沿「一帶一路」追尋物種交流遷移的軌跡,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物種進化的影響……無論擁抱微觀技術,還是堅持宏觀視野,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宗旨之一,就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也寫在全世界更廣闊的天地間。

  傳奇寫在未來

  今年起,動物研究所布局了抗疫攻關科技專班。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杜衛國、周旭明等牽頭,聯合所內外相關研究背景的課題組,開展疫源動物研究。疫情期間,周旭明團隊開赴河北、雲南、安徽等地,開展蝙蝠資源調查及相關數據收集工作,摸清蝙蝠的種類和分布。

  「早在2018年,我們就在醞釀相關工作了。」周旭明說,「因為要真正實現預測和防治人畜共患病,光靠研究病毒的微觀特性是不夠的,要主動出擊,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線索。」

  疫源野生動物的分布、行為、遷徙路線,以及與家養動物的距離和接觸,都對傳染病的暴發和傳播影響重大。但長期以來,對疫源動物生物學背景的研究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疫源動物專班剛成立,就吸引了一些研究病原微生物和SARS的團隊前來合作——「我們需要你們幫忙研究蝙蝠」。而一些研究免疫問題和藥物研發的團隊,也藉助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國內最豐富的蝙蝠細胞庫,做出了很有影響力的成果。

  「病毒無法預測,但我們有可能預測新發傳染病熱點地區。」周旭明說,「疫源動物研究需要全國統一布局,也需要動物學、生態學、微生物學乃至生理學、信息學等諸多學科的共同發力。」他們正在多方呼籲,開啟以疫源動物為中心的科技項目,創建疫源動物融合科學,以在未來的傳染病遭遇戰中把握先機。

  「經過今年的疫情大考,我們意識到,在建立國家生態安全與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的重任中,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詹祥江說,「我相信,實驗室將續寫傳奇與輝煌!」

  誰說宏觀研究不「高級」?

  2019年元旦剛過,一群虎皮鸚鵡的故事在網上刷了屏。

  在專為適齡鸚鵡打造的「非誠勿擾」舞臺上,鸚鵡小姐很快選出了更符合潮流審美的「高富帥」鸚鵡小夥。就在落選的鸚鵡小夥暗自神傷時,科學家卻悄悄伸出援手,給它們開起了小灶。

  為期一周的「特訓」開始了。先訓練鸚鵡從一隻培養皿中取食,只要掀開蓋子就能拿到食物。等鸚鵡熟練掌握後,培訓升級,換成經過特殊設計的食盒,需要揭開蓋子、打開門、拉出抽屜才能吃到東西。

  一周之後,所有接受培訓的鸚鵡都熟練掌握了從食盒中取食的本領——不愧是鳥類中的智力擔當。

  「留學」歸來的鸚鵡小夥重返愛情競技場。這一次,在它們和上次勝出的「高富帥」面前,都擺上了經過設計的食盒。鸚鵡小姐左看右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鸚鵡小夥有條不紊地打開了食盒,手法純熟、姿態優雅。反觀另一邊,曾經憑外表備受青睞的「高富帥」,卻顯得笨手笨腳,無可奈何。

  毫無懸念,「高學歷」鸚鵡小夥憑藉一技傍身,贏得了美人心。

  雌性動物喜歡聰明能幹的異性——這個簡單直白的結論,經由設計精巧的實驗娓娓道來,展現出強烈的科學魅力。這項研究不僅被《科學》雜誌接收,還收穫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Striedter的高度評價:「這種研究方法在推進認知水平與擇偶行為的研究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前景。」

  「我們起初並沒有想著要發《科學》,更關注的是科學問題本身。」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孫悅華說。

  在生命科學領域,不涉及分子機理的宏觀行為生態學研究,通常很難問鼎頂級期刊。「大家一說起宏觀生物學,就是研究周期長、不好發文章,好不容易發一篇,影響因子還不高。」孫悅華半打趣半認真地說。

  但在以傳統生態學起家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宏觀研究是不容放棄的基石。要把這塊基石打得更加牢固,就要繼續產出像「鸚鵡擇偶記」這樣的原創性宏觀研究成果,讓宏觀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得到應有的認可。

  「宏觀研究,特別是宏觀生態學研究,風裡來雨裡去,非常辛苦。能來動物所做這些工作的科研人員,都懷抱著一腔熱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詹祥江研究員說,「但我們作為領導,不能光講情懷。宏觀領域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的問題,將是實驗室今年改革計劃的重中之重。」

  宏觀生物學放眼四方,微觀生物學鞭辟入裡——二者原無高下之分。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正在同時打磨兩把寶劍,期待未來雙劍合璧,炫目出鞘。(李晨陽)

  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簡介

  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其前身是由著名動物生態學家壽振黃教授和夏武平教授在1962年創建的我國第一個動物生態學研究室,對我國獸類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4年根據動物所新時期發展戰略,與保護生物學研究室合併成立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研究中心。2006年11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運行。

  實驗室面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的戰略需求,致力於動物生態與物種保護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以野生動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瀕危動物保護生物學、動物生態與進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與生態安全三個重要研究方向,著重闡明全球變化背景下動物的響應和適應策略,揭示動物瀕危與疫源疫病傳播的生態學和遺傳學機制,發展前瞻性的野生動物保護對策與關鍵性技術,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公園建設、生態安全、生物安全等戰略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撐,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動物生態學與保護生物學領域的國家級「智庫」。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8-18 第4版 聚焦)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然而,由於生態系統過度利用、氣候變化等因素的疊加,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正在遭到破壞。生態退化與生活貧困交織讓這一區域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這個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同時最貧窮和最受忽視的地區,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並舉?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 【中國科學報】2019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
    迄今為止,黃仕強有多項成果發表在《科學》《細胞》《自然—醫學》等國際主流刊物上,發表SCI論文總計37 篇,累計被引用超5000次,並擁有兩項國際專利。  儘管在新加坡長大,從小受祖輩薰陶的黃仕強一直對中華文化抱有濃厚興趣。  2017年,黃仕強踏上故土,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組建起自己的研究團隊,手把手帶學生。
  • 建設美麗中國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4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建設美麗中國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近年來,上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面向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支持科研團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 【中國科學報】「實驗6」號科考船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
    朱漢斌攝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偉出席活動並致辭。  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號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分子植物》常務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分子植物》的成長伴隨著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2005年以來國家對農業發展、生態環境日益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持,加上受過良好訓練的一批青年科學家回國效力,中國植物科學研究得到迅猛發展。」  然而,我國雖是農業大國,可尚未有一本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真正走向國際。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合璧之書」《鋼的交響》《水流雲在...
    2020上海書展上,「合璧之書」《鋼的交響》《水流雲在》增訂版發布。在以「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社會大轉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上,上海文史館館員、《水流雲在》作者張瓏胞弟張人鳳,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等專家學者向讀者介紹了這兩本新書。
  • 【中國科學報】參與保護尼羅河流域生態環境
    植物所供圖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CERN生物分中心執行主任吳冬秀等科研人員赴坦尚尼亞和蘇丹,開展典型生態系統監測樣地建設及示範監測工作,完成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尼羅河流域典型地區植被生態保護技術合作」的技術培訓與示範任務。
  • 【中國科學報】百鍊「槍桿」戰病毒
    圖7.微生物所與亞寶藥業就「抗新冠病毒抗體技術」籤訂合作協議  圖片均由病原室供圖  5月中旬的一天,晚9時許,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步履匆匆地走進位於北京奧運村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此次疫苗、抗體研發之初,課題組就利用此前建立的合作關係,邀請企業參與。「否則,實驗室做的東西沒辦法快速轉化成產品。」
  • 「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學譚家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如今,74歲的他仍然在研究團隊中參與設計,並在講臺上為學生授課。日前,譚家華獲評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他說:「這些成果都不是我一個人的成績。所謂最美,不過是看到我們的人才能夠為國家解決難題,我們的成果終有一天能為祖國服務,在天涯海角。」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上寫有「獻給親愛的弗思太太——孝通」 王銘銘介紹說,這部小說手稿當年作為禮物送給了弗思的太太,之後一直被業師夫婦二人珍藏,「如今收藏於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弗思檔案』中。」「《繭》雖從未出版,譯為中文後,僅約65000字。作為文學作品,它含有不少想像成分,卻不完全是虛構之作。這部富有紀實內涵的小說,刻畫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圖景。」
  • 【中國科學報】借水傳信 海底撈針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供圖  ◎開欄語  10909米!「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些技術背後有著怎樣的科研故事?本報今起開設「萬米載人深潛的背後」專欄,走進「奮鬥者」號研製團隊,講述他們矢志創新的故事。
  • ...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中國科協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0-12-23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古脊椎所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詳細研究了我國貴州、雲南2.4億年前的興義亞洲鱗齒魚的解剖學特徵,解決了該古魚類半個多世紀來令人困惑的分類學問題,提出亞洲鱗齒魚不是鱗齒魚類而是近鯡形類弓鰭魚目的近親(預言魚目)的新觀點。
  • 五眼「麒麟蝦」提供節肢動物進化新線索—新聞—科學網
    章氏麒麟蝦生態復原圖 圖片:黃迪穎、曾晗 章氏麒麟蝦正模標本 圖片:黃迪穎、曾晗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一種節肢動物的化石,這種節肢動物的身體構造集合了不同種類節肢動物的特徵,如五個有眼柄的複眼
  • 專題: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1期發布
    《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策劃「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專題,以系統討論環境汙染物與人體健康的內在關聯,助推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戰略布局,以期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本專題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指導推進。
  • 【中國科學報】首個引力波「定製」空間高能望遠鏡發射在即
    11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國際上首個專門針對引力波天文學重大研究機遇的空間高能望遠鏡——GECAM衛星日前已通過出廠審定,預計12月上旬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GECAM衛星全稱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二期)的首發科學衛星。
  • 【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2019年末,一次偶然的機會,唐斌走進黃勇平團隊的實驗室後,重新看到了希望。那時,黃勇平團隊正在實驗室開展規模化示範試驗。  技術方案逐漸成熟  2017年,中國最早研究黑水虻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喻子牛也是抓了一把黑水虻幼蟲的蟲糞,讓黃勇平聞一聞,同樣沒有異味。
  • 【中國科學報】一滴樹脂列印一顆牙
    「一滴成型」3D列印牙齒 課題組供圖  在最先進的3D列印中,一滴樹脂滴在被稱為「固化界面」的透明板上,準備接收已輸入好設計參數的紫外光。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和副研究員吳磊共同完成了這一令人驚嘆的3D列印,他們提出單墨滴3D列印策略,通過引入可退浸潤的「三相接觸線」,顯著提高了3D列印的精度和穩定性,實現一滴成型。日前,這項研究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虞。
  • 【中國科學報】人之初 分南北
    5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獨立主導、多家單位參與的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從遺傳學角度揭開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
  • 報導|中國科學報:小小黑水虻催生萬億級產業
    2019年末,一次偶然的機會,唐斌走進黃勇平團隊的實驗室後,重新看到了希望。那時,黃勇平團隊正在實驗室開展規模化示範試驗。 他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昆蟲,可將禽畜糞便、餐廚垃圾、農副產品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作為食物轉化為蛋白質、脂肪類等,已在全世界得到推廣應用。 黑水虻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而能夠取食並參與有機廢棄物處理的階段主要是幼蟲階段,黑水虻幼蟲轉化有機廢棄物後產生的主要產品是蟲糞和幼蟲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