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農村,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位父親,他用一生的時間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精心培養家中的六個子女讀書成才,其中有5個留美博士和1個碩士。這位父親就是被人們稱為「人才魔術師」的蔡笑晚。
蔡笑晚把父親的角色當事業來經營,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家裡條件很差,但蔡笑晚在龜裂老化的木板壁上貼滿了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牛頓等人的畫像,一有時間就給孩子們將這些科學家的故事。
蔡笑晚相信:「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經常為人們所忽略的非智力因素,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會交往能力等素質。鼓勵小孩從小立志,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從小將志向的種子種在孩子心間,讓孩子對自身的定位和方向根深蒂固,今後基本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動搖、改變它。
每天早上蔡笑晚是用外語廣播來叫醒孩子的,等到夜幕降臨後,則是全家人雷打不動的學習與閱讀時間,全家人圍坐在燈下,當孩子又看不懂的地方,隨時可以向爸爸提問。
除了早早的幫助孩子確立心中的志向和日常行為的規範,蔡笑晚還非常重視孩子的數字啟蒙教學。大兒子蔡天文出生還不到十天,蔡笑晚就在他下巴上劃一下,就念一,等到兩三個月是,輕打他的手心,邊打邊計數,當這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多次之後,小天文開始對數字變得異常敏感。這樣的數字早期啟蒙教育,蔡笑晚在孩子身上屢試不爽。
家裡唯一的女兒天西是最小的孩子,但「初生牛犢不怕虎」,經常指著牆上的照片對爸爸說:「爸爸,我要做中國的居裡夫人。」懷揣著這樣的夢想,蔡天西22歲時就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蔡笑晚在注重孩子教育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尊重孩子快樂教育,蔡爸爸認為情商和智商是一樣重要的。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情商和見世面,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夫妻倆就帶著孩子走南闖北,每到一個地方或者經典,蔡笑晚都會給孩子講講這裡的歷史故事。
小女兒蔡天西說:「因為父親的教育,我們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驗,懂得以平常心去面對得失,從不輕言放棄,他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擁有快樂的能力。」
蔡笑晚常把「做父親是我一生的事業」這句話掛在嘴邊,眼下,看著兒女們個個事業有成,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樣,蔡笑晚真的是笑在了晚年。
每每有人向他問起自己的育兒秘訣,蔡笑晚總會笑盈盈地說:
「早期教育奠定智力基礎;從小立志,確立了人生的發展方向;而獨立自學能力是終身學習的方法。有了基礎、方向和方法,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但時間回溯到他26歲時的璀璨年華,我們已無法想像他經歷了幾番掙扎,才決心放棄那堅持二十幾年的夢想。
可如今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